02.29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说文解字》认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来说,龙能兴风作雨,遨游天地;龙有千变万化、风姿多彩;龙的精神奋进向上、势不可挡。龙由被信奉、崇敬的图腾,逐渐内化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指导了中国人的风貌。

从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图,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到红山三星他拉村玉龙以及商周、战汉等器物中的龙纹,可以清晰看到中国龙的形象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西水坡遗址蚌塑龙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二里头 绿松石龙形器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红山玉龙 国家博物馆藏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龙的精神是团结统一、多元融合的精神,是精进自强、创造求新的精神,是天人和谐、宽容并包、诚信义勇的精神。

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


博物馆玉龙欣赏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S纹玉璜

春秋 长5.25厘米,宽0.7厘米,厚0.3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春秋时期佩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扁平圆弧形,两端琢成对称的变体夔龙,背中部钻一小孔,两面均以双线阴刻手法琢相互勾连的“S”纹,线条流畅,形制规整。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镂雕龙螭珩

战国中期后段 残长5.3厘米,宽1.7厘米,厚0.33厘米 荆州秦家山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乳白色,一端有残,但可看出两端是对称的。完整造型为两条横置背向双龙,龙上颌尖长,与一螭相衔。下方中间有一同首双身螭。龙颈饰绹索纹,龙身饰人字形节纹和涡纹。螭身阴刻平行线纹,两龙尾之间的长方块中饰网纹。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龙凤佩

战国早期后段 高12.7厘米,宽9.1厘米,厚0.4厘米 荆州熊家冢墓地南殉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青白玉,龙身高度弯曲如U形,首尾向上内卷并靠近。长角呈截头状,椭圆形目。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卷云纹和蝌蚪纹各有十来个,余为谷纹。龙身附饰和凸饰复杂,共有四只凤鸟与简化凤首,龙尾也为简化凤首形。以尾背上的倒立凤鸟最为具象,此凤喙为钩状,饰绹索纹颈圈,颈胸部饰一条纵向绹索纹,腹背有鳞状羽毛,尾部有长翎三股,腹下有足。尾尖上的凤鸟饰二条纵向平行线。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无足玉龙佩

战国中期前段 长13.5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 荆州院墙湾M1出土,荆州博物馆藏。青白玉,龙身细长,呈W形。龙回首,椭圆形目,尾端作截头状。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纹饰绝大部分为谷纹,少数卷云纹和蝌蚪纹。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龙形玉玦春秋时期 直径5厘米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墓M1出土,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说明:青白玉,温润细腻,质密微透。均有黑漆古。片状,为团屈龙形。背面光素。玉龙椭圆形目,有角,侈纹,长舌上卷,尾屈卷与口相对。两器为一玉对剖。其一身饰五个龙头,一个简化龙头。另一残,身饰四个龙头,一个简化龙头。从短处纹饰不连贯推知,为器未琢成时断裂。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龙纹玉环春秋时期 直径3.9厘米 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墓M1出土,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说明:黑色。双面饰纹。横断面为椭圆形。正、背分别饰五个、四个简化龙首纹。器体琢有凹槽。槽两侧纹饰不整。器体有一小段琢出凹槽,通过对比同类玉器,知其原当镶嵌、环衬以其他材质,如金、银等。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 舊玉瓏

全器作龍形,以口銜尾,呈首尾相連的環形,龍尾側出一小龍。雙面同紋,均飾幾何紋。寬11.07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 玉龍紋珮

玉質,色灰白,有赭斑。器作一龍,龍首尾相接而成環形,正反面均有凹線琢示龍首、龍尾。厚0.65公分 徑5.7公分 最大孔徑3.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 龍形玉珮

青玉泛黃,有赭斑,表面多處白沁。尚有玻璃光,琢作S形龍,穀紋排列規整。上緣刻一「百」字。長16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 龍形珮

淡綠玉,質尚潤。雕一龍,略呈S形。體上琢排列不太規整的穀紋。長15.2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 穀紋龍形珮(一對)

碧玉。為利用製作圓璧所剩的邊料,再琢製的一對龍形珮。作工並不細緻,拋光亦不佳,應屬隨葬之物。最長15.3、15.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 穀紋龍形珮(一對)

碧玉。為利用製作圓璧所剩的邊料,再琢製的一對龍形珮。作工並不細緻,拋光亦不佳,應屬隨葬之物。最長15.3、15.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至漢代 龍紋玉嵌飾

玉質中等,局部夾石質。作一蹲獸,昂首,作吼叫狀,後肢微抬,尾部向上捲翹,神態自然。獸腹下有凹槽,以供插嵌。雕工好。高3.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据说它能“呼风唤雨”赏析春秋战国玉器中的“龙”

戰國 玉龍紋觿

根據《說文》,「觿」是一種佩帶的角形器,末端尖銳,可以用來解開結。此件玉觿白玉透褐黃,色純而溫潤,刻成側身龍形,尾端尖而卷,眼、耳間穿一小孔,便於懸掛、佩帶。全器形態流暢婉約,器身外緣陰線刻出外廓,刻工細膩,屬戰國時代的精品。長9.9公分 寬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