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序言:

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曾断言,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一个“文化轴心时代”。

他说,这时候只有三个或四个地方产生了哲学,其它任何地方都没有,这就是中国、印度和希腊,或者还可以加上以色列,人类至今的文化,依旧是这四种文明和思维方式的延续、发展和变化。

雅斯贝斯所说的这个“文化轴心时代”,在中国正是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他的威权只是在他统治的中央地带有效,因为周王室衰微,已经失去了号令诸侯的实力。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大增率先称霸,此后其他大国也相继称霸,诸多较小的诸侯国在大国和周王室之间不知所从。

那么周王室在春秋时期是否已经徒有虚名了呢,当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穿越两千余年的时光看向当时的周天子时,似乎听见了周天子极力辩解的声音:我的“虚名”还是有作用的。

本篇笔者就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霸主、诸侯小国之间的关系,继而说说春秋乱世中周天子仅存的“虚名”。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春秋时期的诸侯与天子

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周平王继位之后,东迁都城于洛邑,是为春秋之始,此时周王室已经衰弱,诸侯国林立,大国开始吞并小国,由此而导致了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开始强大,而政令也往往出自这些称霸的君主,而非周天子了。

这四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处于中原的“边境地区”,齐、楚、秦、晋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兴起,无一例外,都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国力日益增强。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齐国和晋国先后称霸中原,秦国威震西戎,而楚国盘踞在南方称雄,而其他诸侯国大都地处中原而又在大国的包围之中,比如说鲁、郑、陈、宋、卫等国,国内经济发展很是缓慢,再加上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国力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了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诸侯国。

而面对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这些小的诸侯国最终也只能沦为大国的仆从,由此导致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两大集团,即中原霸主率领的诸侯国和南方楚国率领的诸侯国,继而使得春秋时期出现了齐楚争霸和晋楚争霸两个阶段。

那么在大国争霸的过程中,周王室和霸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就以晋国和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为例,做个说明。

周王室和春秋霸主晋国的关系。

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左传·僖公》

晋公子重耳在外流浪十余年,最后在秦、楚等诸侯国的支持下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当这些诸侯看到晋国会在晋文公的统治之下强极一时,估计肠子都悔青了,但这已经无济于事了,晋文公统治晋国时期,君明臣贤,同心协力,最终使得晋国出现了振兴图强的政治局面。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重耳

后来周襄王遭难,向晋国求助时,晋国的狐偃就对晋文公说了上述引用的话语,意思是说,想要得到诸侯的拥护,不如高举“勤王”的大旗,这样不仅可以得到诸侯信任,而且合于大义,这是晋国崛起的好时机。

而巧的是,当晋文公励精图治,上下同心的时候,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却死了,继而导致了齐国发生了内乱,正如《史记·晋世家》记载:

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于是晋文公趁机接了齐桓公的班,成为了当时北方中原诸侯国中的霸主。

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变化,不过总体来讲,两者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这需要分两点来讲:

  • 其一,晋国眼中的周王室。

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左传·僖公》

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并没有抛开周天子,打了胜仗之后还会向周天子供奉战利品,即: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不过他并不是真心的拥立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而是清楚周天子这块招牌的重要性,所以他和春秋首霸齐桓公一样,都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

毕竟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霸主,必须得得到周天子的册命,不然地位就不“合法”,但是晋文公并没有像齐桓公那样,率领诸侯去朝觐周天子,而是派人把周天子给召来,然后在朝拜。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春秋时期的战争场面

正如上述《左传》中记载,意思是说晋文公召请周襄王前来,并且带领诸侯朝见他,而后又让周襄王打猎,这样看来,周天子哪还有天子的样子嘛,这也难怪连孔子都看不下去了,而说出了“以臣召君,不可以训”的话语,并且在他的《春秋》一书中把这件事记载为:天王狩于河阳

由此可见,在晋文公的眼中,周天子只不过是他称霸路上的一颗棋子,但是这颗棋子却极其有价值,虽然自己很看不上眼,但也必须时时刻刻攥在手里,为得榨取周天子最后仅存的声望,以此让自己的称霸道路走得更稳。

  • 其二,周王室眼中的晋国。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

孔子对于晋文公的所作所为是极其看不上眼的,因为他认为晋文公一系列的做法,都违背了儒家倡导的“礼”,就像上文提到的“以臣召君”,明显是不遵守君臣之礼的表现,于是他对晋文公做出了“谲而不正”的评价,就是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

春秋时期的霸主,实际上是实力强的诸侯在争夺周天子的权位,而对于这点,周天子比谁都心知肚明,不过对于晋文公的这种称霸方式,周天子是极其不满的,齐桓公虽然也是霸主,但是他在称霸的过程中还算克制,最起码在面子上表现出了对周天子的恭敬。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论语》

正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意思是周襄王赏赐给齐桓公礼物,并且特许齐桓公可以不用下跪,但最终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还是下跪接受了天子赏物。

但是晋文公称霸,连这种面子都不给了,所以晋国的强大引起了周王室的恐惧,因为周王室害怕晋国会取而代之,所以周王室对于晋国是怀有戒心的。

只不过有戒心又如何,在春秋乱世,谁的拳头硬,谁说话就算话,所以周王室还得必须借助晋国的霸主地位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保护自己的安全。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春秋时诸侯国的国君

由此可见,周王室和霸主晋国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利用,但又相互猜忌的复杂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亦是周王室与其他霸主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那么周王室和小诸侯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笔者接着论述。

周王室和春秋小诸侯国的关系。

上文笔者已经提到春秋时期出现了“两大集团”,继而出现了齐楚争霸和晋楚争霸两个阶段,而在这两个阶段,大诸侯国周围的小诸侯也是多呈现一种依附关系,那么依附于这些大国的小国究竟有哪些呢?

齐楚争霸时,齐国的依附国大概有:陈、鲁、卫、蔡、许、邢等国。

晋楚争霸时,晋国的依附国大概有:鲁、卫、曹、郑、宋、杞等国。

而在这两个阶段,楚国的依附国大概有:陈、蔡、许、沈、胡、郑、宋等国。

说到这,不少人或许会说,怎么这些小国一会依附这国,一会又依附那国,并且在同一时期还可以依附两国呢,这是因为这些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极其不易,只能通过依附霸主的来求得生存。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影视中春秋时期的国君

当然至于要依附谁,取决于谁的实力更强,比如晋国称霸后,鲁国就积极朝贡,《左传·襄公》记载: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意思是鲁国对晋国贡品从不缺乏,各种玩物也是按时送到,鲁国的公卿大夫不断前来朝见晋国,而晋国的国库没有一个月不接受鲁国的贡品。

既然这些小国与霸主之间是依附关系,那么他们与周王室又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春秋大国争霸的时期,对于这些小的诸侯国来说,周天子对于他们的威胁和利益远没有霸主大,这也导致了周王室和小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 首先,霸主需要周天子的权威,小诸侯国会跟随霸主朝见天子。

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史记·齐太公世家》

小的诸侯国在霸主面前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敢于怠慢,或许就会引来霸主率领其他诸侯的共同讨伐,正如上述记载,则是蔡侯不听话,惹了齐桓公生气,于是齐桓公率领诸侯讨伐蔡国,蔡国大败。

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选择的称霸形式皆“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维护周天子的权威,那么霸主国朝见天子,小的诸侯国也会毫不犹豫的跟随。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影视中春秋时期的国君

齐桓公称霸时的数次会盟,其目的也在于利用周天子的权威,稳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小诸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听从安排的份,齐国都朝觐天子,诸侯小国自然也能以齐国马首是瞻。

《左传·昭公》记载: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这是说晋国称霸之后,赵鞅命令诸侯的大夫向周敬王输送粮食和准备戍守的将士,但是宋国却明确表示:我不输粟,我于周为客?若之何使客?

但最终却被赵鞅以“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宋背盟,无乃不可乎”的理由说的不敢回答,最终在晋国的强大威势下,虽然满心不情愿向周王室输送粮食,但也不敢违抗晋国命令。

  • 其次,诸侯小国需要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自保。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孟子·离娄上》

春秋乱世,各诸侯国都在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在兼并战争日益频发的情况下,小国的利益不断被大国损害,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正如上述孟子曾说: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而《左传·僖公》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即在鲁僖公时,晋国抓了卫国的国君,把他送到了王都,并且关押了起来,即: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此外晋侯还让人毒死卫国国君,不过卫国国君却收买了下毒的人,侥幸捡了一条性命,可是依然被关押着。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左传》

后来鲁僖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卫国国君才得以被释放,即:王许之,乃释卫侯(出自《左传纪事本末》),由此可见,在春秋乱世,霸主国对于小国拥有绝对的权力,甚至可以随意处置小国的君主。

所以,当小国受到大国的威胁,或者遇到了生存问题时,他们就会想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力来解救自己,他们认为,周王室虽然势衰,但是在霸主面前还是能说的上话的,毕竟天下共主可不是随便叫的,尽管是面子上的称呼,但这也能够影响霸主的决定了,比如上述的卫国国君就在周天子的干预下,被释放了。

由此可见,周天子在春秋时期在小的诸侯国中依然有了影响力,至少在关键时期,能利用“天下共主”的身份,逼迫强大的霸主妥协,而解救小国于危难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已经徒有虚名,但周天子的“虚名”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对于霸主国来说,它可以稳固自身的霸权地位,而对于小的诸侯国来说,它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毕竟周天子的这种“虚名”是象征着传统秩序的存在,几百年来,周天子都是“天下共主”,虽然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对周天子来说是在夺取他的政权,但在春秋时期却没有一个诸侯国可以完全取代周王室,这也就导致了周王室和霸主、小诸侯国之间的这种相互利用而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

从春秋时期的“两大集团”说起,聊聊周王室与霸主、小诸侯的关系

周天子和大臣

不过也正是因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妨碍了这些霸主国的发展,所以他们也会极力否定周天子的地位,随着兼并战争的激烈化,周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到了战国时期,原本诸侯林立的中原大地,也只剩下了十几个诸侯国,他们已经不再顾忌周王室,随着各诸侯国国君的先后称王,周王室也沦为了一个连一般诸侯都不如的小国,最终也在战国时期激烈的斗争中,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论语》、《孟子》、《左传纪事本末》、《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