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一些老外无法理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湘咏春


很多老外都在移民国家,根本没有“爱国”一说,或者在他们的教育中根本没有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当然,有的表现出来不一样。中华文化遗产的传统中含有“家国情怀”,今天也是一样的。


天气不好就在家歇着


老外很有家国情怀呀,国人不了解就是了。他们活的很潇洒,没那么多框框。他们注重生活自由,又不失家庭观念;他们注重独立自主,父母和孩子平等,孩子可以直呼父母姓名。孩子从出生他们就不认为是自己的私有,认为他(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其自然的生活。至于国家情怀,他们是很爱国的,不但爱国也爱世界。就欧美的一些大富翁,他们都坚持做慈善事业,把慈善做到了非洲等地。这里说的是民众,与政治无关。





lh17654321


这与文化差异有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农耕文明以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应运而生的儒家伦理文化,主要倡导规范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三纲五常,上下有别,尊卑有序。

它将社会关系的君臣、官民与家庭家族的长幼、父子关系相比拟,比如父母官、赤子心等。因此,家和国的管理机制是同构的等级关系,可以相提并论。

西方文化传统受基督教影响长达千年,上帝称为天父,每个人在其面前死后灵魂平等,而救赎要靠自己的忏悔禁欲修行,此乃头等大事。由此,行成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相对而言,中国是群体中心,众人拾柴、一把筷子等都强调这一点。

举一例,中国人姓前名后,突出家族归属。西方人名前姓后,凸显自己。

再说起名,中国人不能“犯上”,与长辈同名,也不能没大没小直呼其名。老外则向伟人看齐,亚历山大、约瑟、约翰、安德鲁、彼得、维克多……在有限的圈里打转转。

还可父子同名,如俄国人叫个伊万.伊万诺维奇.彼什科夫,依次为名、父名、姓。儿子老子同名。

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就像他们理解不了我们把家与国排在一起。


亦清亦虹


我华夏上下5000年,虽经历了项羽的“火烧阿皇宫”,西晋“武库大火”,秦始皇的“焚烧坑儒”,朱元璋的南京大火,乾隆的“禁书”,还有万恶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都不曾摧毁我之文明,除我华夏,宇宙之内,尚无此举。优秀的文化传统,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谁人能比?

老外无法理解“家国情怀”,因为他们尚还年幼,没有历史,没有文明,更无传承,谈何理解?那就送歌一曲《国家》,歌手:成龙,刘媛媛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屹立,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我爱我,国家。





浅藏尘埃


个人觉得一切无法理解和沟通的都是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形成与信仰、环境、气候、种族语言习性……很多因素有关。

西方人更为看重的是种族和宗教,他们在于家国异构,是等同的,家是自由的,国家是机器。而中国人毕生的情感依托都在家,故乡与国!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是多元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没有一个中国人到老了不在惦念故土(虽然有时候带着极端的情绪,但是反过来去想何尝不是因爱而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陋室与朝堂,茅屋与天下,中国人无不在此洒尽热血志向,亦或悲壮与凄凉。

中国人经常说我为大家,这个家是国的基本单位。家国情怀也是起点与终点,家风正则国运盛!国是家的归宿感,而故乡和家是人的归宿感。是家国同构,是不分的,是隶属的。不管是无为而治,还是修齐治平,亦或四海为家的侠家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之不存,何以为家。个人觉的这些传统追求使西方人思维里不能理解的原因。

毋有高低,其实让

情怀落地。让信仰使大多数人过得幸福是最最重要的,最好的文化不就是在于不停探寻与进步。


一城一诗


这个问题说来可就话长了,或者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因为题主问的是,为什么?

这得站在老外角度上分析啊,咱对外国不熟悉,也没有老外朋友,所以只能道听途说,说说别人说过的话……

根本原因是,文化不同,文化不同思维习惯就不同,思维习惯不同所以就不能理解。这个不能理解,是相互的,老外不理解我们,其实我们也不理解老外。

那,文化怎么就不同了呢?

1、中国文化重家庭、家族,是修齐治平,国和家从来都是一体的,但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家,第二位就是国。

2、西方文化重个人,不重集体,因为宗教文化,讲究的是“救赎”,是个人通过忏悔,求得上帝谅解,进而进入天堂。个人是直接面对上帝的,是与上帝可以直接联系的,不通过家庭,更不通过国家。

3、中国文化是伦理文化,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莫不如此。任何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和国,成败得失都要对家庭进而对国家负责;如果你不负责,就会造“天谴”。所以,没有一个父母不对子女用尽全力;也没有一个子女不孝敬父母。如果谁这样做了,那在社会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4、家国情怀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外国人不理解,也学不来。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君不见,汶川地震,全国揪心,全国捐款?君不见,新冠疫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是我们重要的文化优势,一定要不断发扬光大!


锄扬轩


世界上别的都叫“国”,只有一个国是叫“国家”,这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家国” “国家”是统一的,“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国”是大的“家”,舍小“家”为大“家”,“国”好“家”才好;中国是忠孝的国度,忠孝两全,忠的是国家,孝的是“小家”父母。这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核与文化根本所在,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其他世界什么什么国以及遵循丛林法则的社会所缺乏和难以理解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战略。


大道子


家国情怀,实际上源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宗接代。

这一文化是如何产生的?男人的天性都是热爱自由、不乐意被家庭牵绊,所以西方从古至今都不乏单亲妈妈。但是中国太大,男人的这种特性既不利于社会治安,也不利于增加人口、以满足生产与国防的需求。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传宗接代思想,核心是要男人相信延续家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从此,男人对娶妻生子的态度才由抵触变为热衷。

传宗接代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除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外,还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就是世界上只有中国女人可以把生孩子说成为了男人、并认为花男人的钱天经地义的原因。其他还有:

一、衍生出了孝文化,儿子不听父亲的话称为忤逆,是要治罪的。

二、而孝文化又衍生出了忠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在任何一个组织里,下级对上级必须向儿子对父亲那样。

三、落叶归根文化,年轻时大可以去外乡漂泊,年老时都要回归家乡。

四、家国情怀。家是小国,国是大家。每当中国历经劫难、百废待兴,总有海外赤子放弃优渥的生活、报效祖国。

西方没有这样的传统,他们当然理解不了中国文化,正如理解不了中国父亲会给儿子买房一样。


用心爱你40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本就不同,很多东西只能了解,无法理解。人家从小可以直呼父亲之名,我们从小可敢如此?一个耳光直接过来,还会被他人质疑教养问题?

中国有本书叫“大学”,孔子的弟子曾子写的,意为大人之学,可以说是中国思想体系里较高的高度了。大学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对中国读书人的一种标准。

这里讲的修身之道为儒家的君子之道,想要知晓,先要贯通《论语》。身修则家齐,就是以君子之道管理家庭,使家庭和睦。家齐后国治,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国治后方能天下太平。这里又有了一个逻辑,“次第”!

所以老外要理解真的比较难,单一本《论语》就足以令其止步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等国人尚不能尽知,岂是语言文字完全不同的老外所能窥视的。



老夫诧异


国家和民族形成的基础不一样,文化传统各异。大部分英语系国家,包括美国。大都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国家居民大都是外来移民组成的。所以,他们缺乏民族和国家的"根源",因此也没形成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的传统文化,所以他们的文化、信仰、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样化、多极化,这也就淡化了"国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