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前的条件下,如何建造?

何昆峰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一小部分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随后沿大渡河左岸继续北上,而主力部队在安顺场沿着大渡河右岸快速北上。当他们到达泸定桥时,有一些铺在上面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拿走了,留下了一些来不及拿走的。当时红4团2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13根铁索上匍匐前进,最终通过敌人的层层火力封锁拿下了对面的桥头。随后源源不断的我军将士通过泸定桥,与左岸部队形成合围之势拿下了泸定城。




泸定桥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修建的?

时间回到清康熙年间,大渡河严重的阻碍了藏区和汉区的交流。大渡河两岸的正常交流全部靠渡船以及少量的溜索进行,因受地理环境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两岸交流非常的不通畅,时有阻断,这就导致了大渡河两岸的货物经常堆集如山,一些鲜活农副产品因无法及时渡河而造成严重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大渡河严重的阻碍了军队的调动,为了维护藏区的稳定,康熙皇帝决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铁索桥。

公元1705年,康熙帝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以解决通往藏区道路上的阻隔,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顺利完工。大桥竣工后,康熙帝亲自御笔写下了“泸定桥”三个大字,这块康熙帝御笔所写的石碑立于桥头,碑上的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就成了汉区与藏区的交通枢纽,泸定县也是因为泸定桥改名而来。


传说康熙帝在亲笔御赐“泸定桥”三个字时,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康熙帝以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帝误认为是泸水)、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取名“泸定桥”。

重达几十吨的铁索桥是如何修建的?

在康熙帝下令修建这座桥梁后,主管官员马上命人去打造13条铁链用以做桥基所用。当铁链做好后,大家为这13条重达40多吨的铁链犯愁了,如何把沉重的铁链运送到对岸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刚刚开始用渡船拉着铁索过河,但因大渡河水流喘急加上铁索又太重,渡船还没有到对面就被弄沉了,后来还使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成功。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一位僧人经过此地,为修建泸定桥出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利用索道滑轮的原理来进行。施工人员按照僧人所说,在江面上架起了三条绳索,三条绳索中一粗两细,粗绳是作为承重索用以捆绑铁索之用,另外两条细索一条用来溜人,一条用来做牵引索。

当时在左岸的粗绳固定点要比右岸的高,左岸的粗绳上先套上去若干竹筒,再将铁链分段依次绑在竹筒上,右岸事先做好的绞动盘拉动另外一根牵引绳把铁链慢慢的拉到对岸固定好,然后右岸的细绳上溜过来一个人,把捆绑在铁链上的绳子割掉,这个时候左岸的牵引绳再把这些竹筒一一拉回去,如此反复多次,直到铁链架设完成。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竹筒必须事先要套到粗绳索上,并在粗绳索上涂抹大量的动物油脂,还要在两岸设有大绞盘,绞盘上有可以固定绳索的孔,绳索固定好后,用人力转动绞盘,一直到铁链被拉直为止。这种架设铁索桥的方法一直到今天都还被使用,这说明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