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养尊处优的孩子就幸福吗?

统治者41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快乐和幸福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父母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里,藏着孩子未来的幸福。父母对于物质生活的价值观,直接可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人生观的养成,也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上也是如此,孩子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人生价值观,会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父母在金钱上对孩子一味付出,一味骄纵,让孩子觉得金钱来得太容易,幸福来得太容易,反而在人生路上迷失了,失去了努力的意义。

这样导致养尊处优的孩子也很难收获未来的幸福。


掌握了这些能力,孩子才能平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才能学会用物质生活为幸福助力。如何教育孩子这3大能力,就在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父母的每一次花钱,都是对孩子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每个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观,你对待人生观的态度里,藏着孩子未来的幸福。

所以说,过度地让孩子“养尊处优”,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心理危机,不懂得感恩的孩子不知道回报父母、回报社会,要知道自私自利的孩子在社会上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所以,父母要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养育他的辛苦和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妈妈懂育儿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宠,养尊处优。越来越没节制地对孩子一味的放纵。诚然,如果只是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爱孩子无可厚非,毕竟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有的父母爱的过了头,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老想着:我自己小时候很苦喔,现在不能让我的孩子苦来着。于是我经常就能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坐公交车自己站着拿着孙子孙女的书包扶着栏杆站着,而孙子孙女理所当然的坐着。孩子们在家地不扫,碗不洗,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都不夸张,父母累的要死要活,在他们眼里都是理所应当。我个人是很不认同这样子的,有次在医院,孩子妈妈生病都快死了,而那所谓十六岁的儿子却在那里玩手机,一点也不管他的妈妈,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能对你好吗?孩子生下来都是白纸,怎么样的颜色都是父母一笔一划的画上去的,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本指的是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女儿,这样做只会造成:

1、孩子越来越自私,自己就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家长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不想让孩子受累,但是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越来越为自己着想,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先利于自我,让自我舒服,其次才考虑别人,或者不考虑。

2、不懂得感恩

家长什么事情都为孩子着想,什么事情都为孩子考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这一切自己得到的理所应当,不知道这是别人暂且牺牲了自己而换来了他的舒适,不懂感恩。

3、养尊处优,受不得委屈

家长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孩子在家里被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了,将来在社会上,遇到挫折,就会缺少应对困难的能力。

4、过于自我,社会交往受到影响

父母越孩子为中心,孩子就会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人们协同发展的社会,孩子过于自我,不懂得分享与合作,在未来的竞争中将面临不利的局面。毕竟社会是一个人环境,你太自私咯,又有谁会与你分享呢?

对于孩子来讲,教育无处不在。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对孩子好并不是一味的去惯着他,什么事都不让他做,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不在于学校的教育,更不在于家长的说教,而是在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在于平时的一举一动。我可以理解养尊处优,但并不认同这种做法。教育无小事,生活处处即教育,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感恩,能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多多妈妈爱多多


1.养尊处优的孩子会幸福吗?首先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幸福是什么,孩子都是简单,天真,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可能就是父母陪着去个动物园,去看了一场儿童剧。六一有了一个新玩具,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就能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家庭和睦,孩子幸福感就强,他们最大依靠是父母,是家人。

2.养尊处优的理解。一是物质上的无限满足,只要孩子想要的,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孩子对金钱观,价值观,错误的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放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事情,都被父母包办,可能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怕孩子吃不好,怕孩子玩的玩具不好,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丧失自主意识。什么事情都有人给你安排好,做好,孩子享受就可以。乱发脾气,父母需要去引导。不能一味着惯着,说长大就好了。

3.幸不幸福这个概念,需要一个尺度去把控。含着金汤匙长的孩子很多,一样有幸福的,一样有出色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很重要,榜样的力量,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有选择,什么可以妥协,什么的坚持。都说富养女儿,不是把女孩养成公主病,要把她养成自信自强自爱的人,穷养儿子,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让他变的有责任心,有担当。有幸福的家庭,有责任的父母,有幸福的孩子。



小兔子狼尾草1


转眼间,女儿也有4岁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也有很多的疑惑。养尊处优的孩子就真的幸福吗?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井里,刚开始驴对着井口叫,一连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也急得围着井口转,想办法把驴救上来。可是几个钟头后,驴没有叫了,农民也没想出救它上来的办法,最后农民觉得可能是驴老了,自我放弃了。农民想到这口井存在的危险,就叫人来把这井给填了。农民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很快就意识到了,它把身上的土抖落下来,踩在脚下。井填好了,驴也就上来了。

生活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父母不能一直陪伴着孩子,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在他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时,作为母亲我想保护她怎么不受欺负。在我思考怎么给到她更多的爱与保护时,有时我会故意制造一些困难,让有挫败感。因为我女儿太喜欢听好话了,听不了坏话。这种情况让我很担心,心里承受不了挫折的人很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不免让我有些担忧。虽说女儿要富养,但富养又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如果我现在对你百依百顺、无微不至的关怀,会不会磨灭你承受困难的意志。一想到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内心太脆弱玻璃心,受不了挫折,而发生跳楼的事件,很揪心。我心想我一定要让你全面发展,让你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还要让你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的更远。我不觉得养尊处优的孩子就幸福。


又见迷雾


养尊处优的孩子就幸福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你要想毁掉一个孩子,那么你就满足他的一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给什么,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惰、自私、忘乎所以的性格。

不仅消磨了意志,而且葬送了他进取的意识,就像温水煮青蛙,暂时安逸舒适,慢慢就毁掉了一生。

在他的潜意识里,我需要的父母都给,我所遇到的任何困难父母都能解决。熟不知,父母给于的永远是有限的。父母不能陪他一辈子。

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

想起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韩某,从小生活在富裕家庭。父亲是某税务局的干部,母亲在家还开着家庭小作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水平就算相当富裕的家庭啦,全村没有不羡慕的。

当时,大部分家庭都吃地瓜面窝窝头小腌菜,他们家早上就能吃上鸡蛋、面包和牛奶,晚上更是丰盛有余。鸡鸭鱼肉、大米白面都是应有尽有。富裕的家庭,业余生活就丰富,全家经常晚上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推推牌九,虽然是家庭小娱乐,但打的都是来钱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韩某逐步的染上了赌博了陋习。

上学期间,不仅课余时间赌,上课时间也逃课去赌。

父亲看他不是上学的料,初中没毕业,就托人安排去当地税务所上班,这下更满足了韩某赌博的愿望。因为税务所工作就是上街收钱 ,钱来的容易,他赌钱也就有了资本,胆子就越大,慢慢赌瘾上来了,就骑着摩托车到处赌钱。

俗话说十赌九输,时间长了欠的钱多了,就想办法拆东墙补西墙,先是用税务款补,慢慢就逼着去偷钱.最终不仅丢掉了工作,而且被捕入狱。年纪轻轻,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最后,父母如梦清醒,见邻居就说,都是我们做父母的害了自己的孩子,万分后悔。

聪明的父母,懂得让孩子吃苦。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言行都潜移默化着孩子。所以,父母做事要以身作则,否则就间接害了孩子。

韩某虽然说家庭条件比较好,但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对,从小让他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没有让他吃苦和受累,更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复杂。韩某看似个人的问题,实质是家庭教育和引导的失误。

所以说,真正爱孩子,绝对不能把他从小就放进蜜罐里,而是让他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改掉从前养尊处优的习气,磨练他们坚强的意志,让他们学会困难面前越挫越勇,学会一技之长,最起码能养活自己,不去啃老。只有他们身心健康,才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雨荷微观


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大家都有相同的观点,养尊处优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不好的结果。

如果家庭有能力一辈子给孩子养尊处优的生活,那么无可厚非,家长选择让孩子只知道生活的甜蜜而不了解生活的辛酸也是爱孩子的一种方式,孩子因为家庭的实力,可以一辈子顺顺利利,从出生开始就和普通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吃的是不一样的食物,上的是不一样的学校,零花钱以万以上计算,没有找工作的概念,婚姻是门当户对,这样的生活我有能力也想让孩子过上,但是,我是普通人,世界上有着90%的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们有什么资格让孩子养尊处优。

现在社会有一种现象,不管自己的经济实力,就要让孩子上好贵的幼儿园,上几千几万的培训班,美其名曰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给孩子买几十元一斤的水果,给孩子买几百几千元的衣服,孩子要什么都满足,家里的家务从不让孩子沾手,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最终这些孩子都考上好大学了吗,都成各行业的专家了吗,都生活的很容易吗,答案大家都很清楚,是否定的。

平民的孩子富养化,是目前我们国内的一种怪象。在各行各业因经济下行出现萧条的情况下,培训机构却是生意好到一家接一家的开,大规模的孕婴店也是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每个家庭除了房贷车贷,最大的开支就是孩子的开支,但就是这样精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在学校家庭遇到点挫折就选择轻生,他们的头脑没时间去思考什么是人生,什么是责任,对父母予求予于,上了大学又怎样,毕业后仍然是做啃老族,甚至因为父母无力再满足其需求时,对其挥刀相向,此时父母是该怨孩子还是怨自己呢?

父母的初心都是以爱为出发点,但却忽略了这个社会是现实的,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家庭,你不想他受的苦,社会会让他感受,你舍不得打舍不得骂,舍不得让孩子累着苦着,最终社会会更深刻的教育他,那时孩子是否还能承受得住。而作为家长,是否能认识到是曾经的自己害了孩子呢?

所以作为每一个普通家庭,都应该在保证孩子平安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早早的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早早的清楚社会的现实,早早的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责任,而不是建造一座空中楼阁又无力支撑。毕竟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没有能力保证孩子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


妈妈育儿心说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中冒出一大堆问号。 这个结论太绝对,而且本身也是一种谬论。

幸福是一个很大,又充满不确定的概念,没有什么条件能保证一定幸福的。

养尊处优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个贬义词,指的是孩子物质条件优渥,养得很娇贵,没有吃过苦。

按这样的理解,其实养尊处优的孩子很难真正获得幸福。

1.养尊处优的孩子抗压能力差,不容易幸福。

从小被看做小皇帝,掌上明珠,受不得一点委屈和磨难。从小被父母养笼中的金丝雀,来到自然环境,面对残酷的丛林法则,他们无所适从。稍微受一点打击和受一点苦,就好像世界要塌了。

2.养尊处优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霸道、不懂得感恩。

从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的孩子很难。很难有同理心,不懂得关心别人。把别人对他的好,当作理所当然。这些性格都是情商低的表现。他很难获得真正的友情、爱情。

哈佛大学经过研究发现,决定人幸福的,不是金钱、名利等等,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夫妻婚姻幸福,有一帮随时都能叫出来撸串的朋友等。

3.精英阶层都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前段时间郭晶晶、霍启刚带孩子插秧的新闻上了热搜。出身千万豪门的孩子却在田间干苦力活。郭晶晶夫妇的做法得到网友们的力挺:这样的家族肯定不止富三代。

世界富豪比尔盖茨生活一直很简朴。从来不穿什么名牌服装,公务旅行也是坐经济舱,而且还特别热衷买打折货。

比尔盖茨夫妇很爱孩子,但从来不会给他们过多的零花钱。他认为: 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养尊处优终将会让他们一事无成。

现在一个很心痛的,现象是:越是穷人越把孩子养成了富二代。他们认为穷什么也不能穷孩子。而有钱人却注重的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精英家庭的孩子越优秀,越努力;而穷人家的孩子,唯一能拿来和富人孩子拼的吃苦能力也正在慢慢丧失。

这是一个有点可怕的现象。


鹿妈亲子


幸福感是每个人不同的理解跟感受,所以不能说一定不幸福,也不能说就一定幸福!


其实现在社会,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长大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听话懂事,父母对孩子多年的付出只换来了孩子长大后的大喊大叫和不理解,所以这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呢?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环境比以前大大改善、父母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应该关注孩子是否懂得表达付出与回报,在家养尊处优的生活跟地位,也许并不能适用社会,所以养尊处优有时候是一件好事,也可能是一件坏事,当孩子在社会上得不到同样的认可跟地位的时候,必然会带来孩子的叛逆;

养尊处优有时候可能培养出来一个个高分低能的孩子,尤其是智商高情商低的孩子。女孩子在家里已经习惯了小公主的生活,把父母的付出都当成理所应当的,就有可能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在外面,已经习惯自己最高的小公主们,就不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别人都应该顺着自己,自然不可能对别人付出什么爱,在友情的道路上肯定也是坎坷的。这个时候你说她是觉得自己幸福还是不幸福呢?

所以,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出现,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在小的时候付出努力,争取种情况减到最轻!


辣妈讲生活


对于孩子还能享受“养尊处优”阶段时,孩子无疑是很幸福的。而我们不难想到,这样的“幸福”长久吗?

幼儿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的集体,这个集体里面,有30个左右的小朋友,却只有3-4名幼儿老师。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所欲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朋友在老师指挥下,自己洗手、上厕所、吃饭等等,“养尊处优”的孩子内心是怎样的?

感受到挫折、感受到失落,这个时候的挫折来得那么猛烈,让“养尊处优”的孩子措手不及,极度不适应下爆发出各种问题。

有逃避型孩子,不去上幼儿园、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害怕比较。

有暴力型孩子,我在家都是小霸王,在小朋友堆里也是,为赢得老师关注处处惹事。

有情绪化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和家里一样动不动哭闹起来,惹得老师心烦意乱。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养尊处优”孩子的幸福感“外壳”,这么快就在幼儿园里活生生地剥落,暴露出“幸福”孩子脆弱不堪的内里。

国家鼓励二胎政策,宣传语录里面都有:独生子女的个性过于偏激,遭受挫折的能力弱……

当然,还有更多的例子,学习压力大得受不了的,失恋后痛不欲生的……大部分的孩子,在一次一次的打击挫折中成长,另外一小部分,我们都能从报纸新闻上听到他们的消息。

而作为家长,不可能一直陪伴着孩子长大,总有一天孩子要独立面对社会。

所以,个人觉得,“处优”无可厚非,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提供给孩子的生活也就好了,但给予孩子的,不要超过家庭能负担得起的,最好让孩子知道,不是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养尊”就得注意,能让孩子动手自己做的事情,必须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遇见挫折要正面教育孩子,懂得失败与成功的关系。


楠秋爸爸育儿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也越来越高,居民的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所以作为这一代的孩子总被认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家里有爸爸妈妈疼着,上面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应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那么这些孩子幸福吗?

什么是幸福?光脚的有了一双自己的鞋子就是幸福。饥渴的人喝到一口清水就是幸福。孩子的幸福是什么,是父母的一个拥抱还是一地的玩具?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稀缺的比较感。当一个孩子从小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么他们就不会为物质上的东西而烦恼,在我们眼里,他们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过上的是我们想过而没拥有过的生活。



物质上的幸福就等同于精神上的幸福吗这个不一定。有些夫妻双双创业的家庭,他们忙着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每次都靠钱来打发孩子,从而养成了孩子叛逆的性格。这个在一档综艺节目《变形计》中有很多案例,节目中的孩子往往都是家庭富裕,但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们却充满了迷茫和暴戾。纸醉金迷的生活并不能让他们更幸福,反而衬托出这些孩子的空虚和无奈。



但并不是说富裕生活下的孩子都是不幸福的,这主要与父母的教育有关系。父母的爱和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怀着一颗包容感恩之心,有明确的理想和信念。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孩子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