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文|墨萱薦書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老舍與《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特別有穿越時間、進入眾人的魅力。道理很明顯,老舍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人,不是用案例展示某種觀念,也不是依據階級成分評定善惡。

像小說裡的白巡長,日本人進衚衕抓人,他也要被迫帶路。但他也千方百計地想保護老街坊,鄰居們也覺得他是好人。這樣真實的角色,在其他抗戰小說裡就不容易找。因為他是舊警察,出身和成分不好。

人是複雜的,如果以為憑一種觀念、一套理論模型就能看透人、區分人,就太狂妄了。英雄是人格上的超越,漢奸是人格的喪失,都是少數。

老舍對自己小說的解釋,經常就說一句話“這是真事兒啊”。

《四世同堂》裡的普通人:有正義感卻沒膽量,善良又自私,能夠忍耐卻沒有進取心,才是我們普通人的“真事兒”。真事兒什麼樣,他就怎麼寫。

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觀

全書第一個出場的是祁老人,他正好是老北京市民文化的標杆。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祁老人

祁老人聽說日本人進了城,做了兩件戰略籌備,哪兩件呢?第一是確認家裡有三個月的糧食和鹹菜,第二是用破缸裝滿石頭,頂住了院門。看到鄰居們手忙腳亂,他覺得自己很有智慧。

在和長孫媳婦談論日本人的目的時,他說:打我小時候,咱們就受小日本的欺負,我簡直想不出道理來!日本人愛佔小便宜,這次可能是看上盧溝橋了。孫媳婦說盧溝橋又搬不走。他還出主意呢,說橋上有石獅子,這事兒要是交給他辦,他就把石獅子送給日本人算了。

祁老人這時最關心的不是民族危亡,而是自己的生日還能不能過,他不想錯過接受親戚鄰居祝壽的場面。

他後來還收容當了漢奸的孫子。要是隻說到這兒,你是不是覺得這個老頭子完全是魯迅小說裡那種被諷刺的愚昧角色?

可是,老舍寫作的深度,不是思維和批判的深度,而是呈現生活和文化的複雜。

祁老人是沒有遠見的順民,但也是個善良正派的人。尤其在目睹了日本人的殘忍之後,他變得不畏懼死亡了,當瑞宣被抓走後,他敢挺著胸衝著特務槍口迎上去。他的重孫女被餓死以後,他要抱著孩子的屍體,去找日本人評理。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四世同堂

要是把這些情節當做一個人起初愚昧,因為戰爭逐漸變得勇敢,就忽略了精神和文化含義了。要知道,八十歲的人,不是那麼容易變的。

普通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抗戰時期,最大的是非是民族利益,這本來應該是精神上的第一道防線。如此說來,祁老人那套要送給日本人石獅子的言論,就有問題了。

其實,不只是他有問題。衚衕裡最熱心腸、為人俠義的李四爺,也在日軍進城時關照大家:

預備一塊白布,用胭脂塗個紅球。要是逼著咱們掛旗,咱們就掛。李四爺後來還當了保長,和白巡長成了搭檔,一起幫著鄰居們敷衍日本人。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老舍這麼寫,因為那一代的人觀念就這樣。他們從年輕起,經歷了八國聯軍進北京,在軍閥混亂中,誰的旗都掛過。對這些事情早麻木了,看不出這次日本侵華和其他軍隊進城的不同之處。

很多近代史料證明,日本軍國主義策劃侵華的依據,就是覺得當時的中國人缺少足夠的民族思想,自信可以憑藉恐怖威懾和文化懷柔來蠶食中國。

傳統道德的弱點和力量

但是,他們低估了中國人抵抗的決心和韌性。也就是說,他們不懂得,在民族意識沒有全面建立時,還有支撐中國人的第二層精神力量,這就是傳統道德。用小說裡普通市民的話說,就是要有做人的良心。

但是,道德也好,良心也好,都是分層次的。廣義道德是超越局部利益的人類良知。

小說裡有個特殊的日本人形象,是一位住進衚衕裡的日本老太婆。她生在加拿大,沒有受軍國主義薰染,和瑞宣用英語交流。她痛恨日軍的行徑,在感情上是站在中國人一邊的。

這樣的日本人有原型,當時中國的抗戰文藝協會里,就有幾位日本作家。日本投降以後,鄰居們想在這個老太婆身上發洩憤怒,被瑞宣阻止了。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廣義道德能屬於全人類,因為首先屬於自己。這是一種內心原則,和屬於哪個種族、哪個階層無關。只要是人,就有共同的道德底線。

這和傳統文化的道德不一樣麼?還真不完全一樣。否則,為什麼那些善良的鄰居,會想要去圍攻這個並沒做過壞事的日本老太婆呢?

以中國為代表,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的道德模式,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傳統道德是由外部確立的,是在教育和社會規訓中被動接受下來的,缺少個人思考和選擇的空間。

連傳統道德修養裡,段位最高的“慎獨”“吾日三省吾身”,也只是種對照檢查,並不是在對道德本身和合理性進行思考。

而小說裡的普通人,當然更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他們忠厚淳樸,堅持一些在今天看來很可貴的道德守則。但這些守則是操縱在別人手裡的。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祁天佑

比如祁天佑,他是個遵守傳統商業道德的布店掌櫃,就連為了應付漢奸而修改牌價,都覺得有點兒難為情。你會說:這不是挺好的麼,今天就缺少這樣的傳統美德,如果商人都能夠這樣,就不會有什麼合約欺詐、集資騙局,能節省多少交易成本!

但是,這些傳統道德,是隻能在傳統熟人社會里運行的。像祁天佑這樣的傳統商人,一開始進的就是同族同鄉的商鋪當學徒,一輩子的職業行為,都關係著整個家族的利益。

表面上的商業活動好像是連張正式合同都沒有,背後可是關聯著真正的無限責任。現代商業是陌生人之間交易,需要的是契約和法律仲裁。只用傳統道德是沒法約束的。

讓祁天佑自己分析,他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準則是外部施加的。可是,讓他具體分析,他恐怕只能說出情感或倫理上的理由,比如“這樣才心安理得”,或者“祖祖輩輩都如此”。

從現實來講,這種強力傳遞下來的道德,對普通民眾的支撐作用是很強的,即使沒有清晰的民族意識,也讓他們不向外來的日本人屈服。

豐富具體的民族文化生活

但因為不是徹底的自由意志,傳統道德需要很多外部條件,一再進行激勵和確認。也就是說,在傳統道德下面,還有更具象的第三層:豐富具體的中國傳統文化。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四世同堂》有一條暗線,是祁老人過生日。我們前面說,不管形勢多麼危急,他都為此耿耿於懷。今天的年輕讀者看,會覺得這是不識大體。

但放在傳統文化裡看,這是理所當然的正經事。

傳統中國的價值觀,是一層一層建立,向外輻射的,先修身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對一個家庭來說,四世同堂是最高成就,說明在孝順老人、子孫繁衍這最重要的兩方面,技能點都加滿了。

中國人認為,有福壽,就證明有德,而且不只是自己的德行,也是列祖列宗的道德積蓄。祁老人執念的不是個人享受,而是人生和家族事業的圓滿。所以,這個生日是有信仰意義的。

如果說祁老人有什麼信仰,那就是餘華那部名著的標題:“活著”,哪怕只是在民族危亡時湊合活著。我們的今天,是由先人們無數段這樣的湊合,才成全下來的。

老舍很理解這一點,但他也有超越:在兒子天佑死後,城裡近乎絕糧時,祁老人還勉強地過了生日,他讓孫媳婦韻梅把所有白麵都蒸了饅頭饋贈親友。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滲透出普通中國人的基本生存觀:湊合著活

他說我這不是過生日,是給死去的人過祭日。韻梅覺得,這也是向日本人和漢奸表示:別看天下大亂,我們還能奉養孝順老人!這就把封閉的傳統道德和模糊的家庭儀式,延伸進了民族精神的層面。

中國傳統文化是老舍的至愛。他相信,未來的中國命運,要根植在傳統道德和文化傳統裡,這是民族的水和土。問題是,經過戰爭的洗禮,改造傳統究竟該使用什麼標準,從哪裡開始?

墨萱說:

我認為,隨便去掉看上去過時、愚昧的風俗文化,也許會引起道德坍縮,民族意識萎頓。我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文化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東西”——這不是抒發感情,而是描述事實。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從內到外,有民族文化生活,傳統道德模式,外在價值觀念等很多層次。這些精神構成,既制約我們,也保護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