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文|墨萱荐书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老舍与《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特别有穿越时间、进入众人的魅力。道理很明显,老舍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人,不是用案例展示某种观念,也不是依据阶级成分评定善恶。

像小说里的白巡长,日本人进胡同抓人,他也要被迫带路。但他也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老街坊,邻居们也觉得他是好人。这样真实的角色,在其他抗战小说里就不容易找。因为他是旧警察,出身和成分不好。

人是复杂的,如果以为凭一种观念、一套理论模型就能看透人、区分人,就太狂妄了。英雄是人格上的超越,汉奸是人格的丧失,都是少数。

老舍对自己小说的解释,经常就说一句话“这是真事儿啊”。

《四世同堂》里的普通人:有正义感却没胆量,善良又自私,能够忍耐却没有进取心,才是我们普通人的“真事儿”。真事儿什么样,他就怎么写。

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观

全书第一个出场的是祁老人,他正好是老北京市民文化的标杆。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祁老人

祁老人听说日本人进了城,做了两件战略筹备,哪两件呢?第一是确认家里有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第二是用破缸装满石头,顶住了院门。看到邻居们手忙脚乱,他觉得自己很有智慧。

在和长孙媳妇谈论日本人的目的时,他说:打我小时候,咱们就受小日本的欺负,我简直想不出道理来!日本人爱占小便宜,这次可能是看上卢沟桥了。孙媳妇说卢沟桥又搬不走。他还出主意呢,说桥上有石狮子,这事儿要是交给他办,他就把石狮子送给日本人算了。

祁老人这时最关心的不是民族危亡,而是自己的生日还能不能过,他不想错过接受亲戚邻居祝寿的场面。

他后来还收容当了汉奸的孙子。要是只说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头子完全是鲁迅小说里那种被讽刺的愚昧角色?

可是,老舍写作的深度,不是思维和批判的深度,而是呈现生活和文化的复杂。

祁老人是没有远见的顺民,但也是个善良正派的人。尤其在目睹了日本人的残忍之后,他变得不畏惧死亡了,当瑞宣被抓走后,他敢挺着胸冲着特务枪口迎上去。他的重孙女被饿死以后,他要抱着孩子的尸体,去找日本人评理。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四世同堂

要是把这些情节当做一个人起初愚昧,因为战争逐渐变得勇敢,就忽略了精神和文化含义了。要知道,八十岁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变的。

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抗战时期,最大的是非是民族利益,这本来应该是精神上的第一道防线。如此说来,祁老人那套要送给日本人石狮子的言论,就有问题了。

其实,不只是他有问题。胡同里最热心肠、为人侠义的李四爷,也在日军进城时关照大家:

预备一块白布,用胭脂涂个红球。要是逼着咱们挂旗,咱们就挂。李四爷后来还当了保长,和白巡长成了搭档,一起帮着邻居们敷衍日本人。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老舍这么写,因为那一代的人观念就这样。他们从年轻起,经历了八国联军进北京,在军阀混乱中,谁的旗都挂过。对这些事情早麻木了,看不出这次日本侵华和其他军队进城的不同之处。

很多近代史料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策划侵华的依据,就是觉得当时的中国人缺少足够的民族思想,自信可以凭借恐怖威慑和文化怀柔来蚕食中国。

传统道德的弱点和力量

但是,他们低估了中国人抵抗的决心和韧性。也就是说,他们不懂得,在民族意识没有全面建立时,还有支撑中国人的第二层精神力量,这就是传统道德。用小说里普通市民的话说,就是要有做人的良心。

但是,道德也好,良心也好,都是分层次的。广义道德是超越局部利益的人类良知。

小说里有个特殊的日本人形象,是一位住进胡同里的日本老太婆。她生在加拿大,没有受军国主义熏染,和瑞宣用英语交流。她痛恨日军的行径,在感情上是站在中国人一边的。

这样的日本人有原型,当时中国的抗战文艺协会里,就有几位日本作家。日本投降以后,邻居们想在这个老太婆身上发泄愤怒,被瑞宣阻止了。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广义道德能属于全人类,因为首先属于自己。这是一种内心原则,和属于哪个种族、哪个阶层无关。只要是人,就有共同的道德底线。

这和传统文化的道德不一样么?还真不完全一样。否则,为什么那些善良的邻居,会想要去围攻这个并没做过坏事的日本老太婆呢?

以中国为代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道德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统道德是由外部确立的,是在教育和社会规训中被动接受下来的,缺少个人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连传统道德修养里,段位最高的“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也只是种对照检查,并不是在对道德本身和合理性进行思考。

而小说里的普通人,当然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他们忠厚淳朴,坚持一些在今天看来很可贵的道德守则。但这些守则是操纵在别人手里的。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祁天佑

比如祁天佑,他是个遵守传统商业道德的布店掌柜,就连为了应付汉奸而修改牌价,都觉得有点儿难为情。你会说:这不是挺好的么,今天就缺少这样的传统美德,如果商人都能够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合约欺诈、集资骗局,能节省多少交易成本!

但是,这些传统道德,是只能在传统熟人社会里运行的。像祁天佑这样的传统商人,一开始进的就是同族同乡的商铺当学徒,一辈子的职业行为,都关系着整个家族的利益。

表面上的商业活动好像是连张正式合同都没有,背后可是关联着真正的无限责任。现代商业是陌生人之间交易,需要的是契约和法律仲裁。只用传统道德是没法约束的。

让祁天佑自己分析,他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外部施加的。可是,让他具体分析,他恐怕只能说出情感或伦理上的理由,比如“这样才心安理得”,或者“祖祖辈辈都如此”。

从现实来讲,这种强力传递下来的道德,对普通民众的支撑作用是很强的,即使没有清晰的民族意识,也让他们不向外来的日本人屈服。

丰富具体的民族文化生活

但因为不是彻底的自由意志,传统道德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一再进行激励和确认。也就是说,在传统道德下面,还有更具象的第三层:丰富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四世同堂》有一条暗线,是祁老人过生日。我们前面说,不管形势多么危急,他都为此耿耿于怀。今天的年轻读者看,会觉得这是不识大体。

但放在传统文化里看,这是理所当然的正经事。

传统中国的价值观,是一层一层建立,向外辐射的,先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对一个家庭来说,四世同堂是最高成就,说明在孝顺老人、子孙繁衍这最重要的两方面,技能点都加满了。

中国人认为,有福寿,就证明有德,而且不只是自己的德行,也是列祖列宗的道德积蓄。祁老人执念的不是个人享受,而是人生和家族事业的圆满。所以,这个生日是有信仰意义的。

如果说祁老人有什么信仰,那就是余华那部名著的标题:“活着”,哪怕只是在民族危亡时凑合活着。我们的今天,是由先人们无数段这样的凑合,才成全下来的。

老舍很理解这一点,但他也有超越:在儿子天佑死后,城里近乎绝粮时,祁老人还勉强地过了生日,他让孙媳妇韵梅把所有白面都蒸了馒头馈赠亲友。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渗透出普通中国人的基本生存观:凑合着活

他说我这不是过生日,是给死去的人过祭日。韵梅觉得,这也是向日本人和汉奸表示:别看天下大乱,我们还能奉养孝顺老人!这就把封闭的传统道德和模糊的家庭仪式,延伸进了民族精神的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老舍的至爱。他相信,未来的中国命运,要根植在传统道德和文化传统里,这是民族的水和土。问题是,经过战争的洗礼,改造传统究竟该使用什么标准,从哪里开始?

墨萱说:

我认为,随便去掉看上去过时、愚昧的风俗文化,也许会引起道德坍缩,民族意识萎顿。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这不是抒发感情,而是描述事实。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内到外,有民族文化生活,传统道德模式,外在价值观念等很多层次。这些精神构成,既制约我们,也保护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