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宅谈《明史》⑤」朱元璋留下的10条治吏箴言


朱元璋从乞丐登上皇位,角色变换,不易本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帝王之路。他怀着“救民”水火的政治情感,执政之后,减轻赋役,禁止贪暴,从制度、法律层面,建章立制,倡廉反贪,推行惠及民生的廉政路线,严厉打击腐败分子,创建了清明的廉政局面。

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过鞑元的贪官污吏欺压百姓,而且她也深知鞑元之所以失去天下,最主要原因就是吏治腐败。

所以朱元璋在推翻鞑元建立明朝后,开始在全国掀起了“反贪”运动。“元季君臣耽于逸乐,驯至沦亡,失在纵驰。”就是他对鞑元灭亡的深刻思考。也留下治吏箴言众多,今汇编十条如下:

01对不廉者零容忍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告诫他的官员“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朘人以肥己。况人有才敏者或昵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宜戒之。”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又下令“自今有官吏犯赃者罪勿贷。”

这些话,就注定了这位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对贪腐的态度是零容忍,这也意味着反腐在未来的洪武朝始终是治国纲领。

「宅谈《明史》⑤」朱元璋留下的10条治吏箴言

02明确“六十两银子”红线

朱元璋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这条诏令从中央六部到基层官员,无论是鞑元留用的旧官还是跟随他一起创业的功臣全部适用。

六十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根据文献,一般的普通百姓几乎没有见过大面额的银两,而且他们一生总共也就那么些碎银子。根据当时明朝的经济发展程度,一两银子可以换取两石的大米,也就是二十斗,而这转换到现代,足足有两百公斤左右。

现在大米的价格不算统一,这两百公斤的大米就需要两千人民币。这样算来,六十两就相当于人民币十二万。这也怪不得,贪污六十两便是死罪啊。


03当官的享受朝廷的俸禄还不感到满足,不肯为民造福,专门贪赃枉法,活该被灭门。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颁布了《醒贪简要录》。这本书记述了大明官员的俸禄标准、惩治贪官的措施。

其实从这本书来看,朱元璋真可以算是高薪养廉。其中正一品大员,年俸禄支米1044石。这是多少呢?明朝的一石大约是155市斤。也就是一年大约八万公斤禄米。当时的县官俸禄是一品大员的十二分之一,也有年禄米六千七百多公斤。今天来看这六千七百多公斤禄米不算多,可是在当时明朝初年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真不算少了。平均供养一个县官就需要五个壮劳力在七十亩地上辛苦劳作一年。

04信访制度的雏形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在《大诰初编》中这样号召百姓们:“从省级官员到府州县级官员,如果在国家规定之外,巧立名目,搜括百姓财钱的,准许境内德高望重的老人,串联附近的乡亲,联名到京城上告,有凭有据,惩办罪犯,更换好官,抚育人民。同时,从省级到县级的官员,如果清廉能干,政绩卓著者,准许境内百姓来京汇报,我给他们奖励。”

05谆谆告诫

洪武二年,朱元璋对群臣说:“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他希望造成一种社会风气:“守己廉而奉法公者,行如坦途,从容自适”;“贪贿罹法者,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即使得出,亦教他体无完肤。”

06时刻警示

朱元璋来自社会底层,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登上皇帝宝座,其九五之尊的巨大差距,支配了他“救民”“惠民”的治国思想。他不仅谆谆告诫百官,也时刻警示自己。登基不久,他让五更报时的值班官员高唱:“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勉励百官勤于政事,君臣齐心协力治理国家。

07任前谈话

向全国各地委派官员,朱元璋就把官员们都带到了皇宫里的一口水井旁并对官员们说:“今后你们做官,就要像这口井一样,井水虽然不多,但是足够你们养活全家老小。如果你们强行从外面取水来灌满水井,等井水溢出之时,就是你们人头落地之时!”官员们深知朱元璋杀伐果断,到地方任职之后,纷纷在自家挖口井,来警示自己要严守律例。朱元璋以“井”示警的故事,正对应了那句古话“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凡新任官员,朱元璋常常召见,有一番教诲:“朕之用官,所认唯贤,举孝兴廉。而守令之贤,在于持己廉正,推行恤民之政,使其各得其所,各乐其生,代君养民。”提示官员保持本色,有些官员,“擢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既久,俱系奸贪。朕乃明以惠章,而刑责有不恕。以至内外官僚,守职维艰,善能终是者寡,身家诛戮者多。”

08廉以养德

朱元璋认为“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尤其是君主“好功则贪名者进,好财则言利者进”,鲜明提出“好功不如好德,好财不如好廉。”期待百官养成“俭”与“廉”的官德。

09严查守令

明朝地方建置府、州、县,朱元璋极其重视地方官的作用,在他看来,地方守令,“代君养民”,是连接朝廷和百姓之间的纽带。地方守令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直接损害百姓对朝廷的感情,更加可恨。朱元璋特立几种严酷的刑罚,予以严厉惩治。

“剥皮实草”是其一,据《草木子》记载,“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何谓“剥皮实草”,即在“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警心。”这一法令,其警示的意义大于惩罚的形式,震慑灵魂,打击贪腐。

「宅谈《明史》⑤」朱元璋留下的10条治吏箴言

10立法惩贪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党案结束后,朱元璋逐步减轻刑罚。二十九年,他接受皇太孙朱允汶的建议,修改“畸重者七十三条”。他对皇太孙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如何看朱元璋的廉政,有三点值得思考:其一,没有激起民变。所杀贪污腐败分子,赃官墨吏,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社会不但没有出现“民变”,恰恰消灭了发生民变的因素,稳定了社会。

其二,官场风气迅速好转。朱元璋一手抓教育,一手抓严惩,经过二十多年的反贪倡廉实践,一大批贪官遭到惩处和打击,官场风气迅速发生变化,明初吏治日趋清明。《明史·循吏传》说:“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一记载,至少说明:明初吏治比较清明,廉政取得了显著成绩。著名清官海瑞高度赞扬朱元璋惩贪:“毫发侵渔者加惨刑。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时之盛也。”

其三,明朝初年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统一,统治范围扩大,漠北战争的胜利,七次下西洋,加强对外联系和经济贸易;明王朝走向治世,成为举世瞩目的强国。

朱元璋确乎是铁石心肠,在他“御宇”的三十一年间,“重绳贪吏,置之严典”,毫不留情诛杀贪官,他是中国历史上治贪最严、出手最狠的君王帝。他究竟杀了多少贪官,没人统计过,但是,据《大诰续诰》透露,仅在两浙、江西、两广、福建等省,被处决的贪官已很难以数目计,许多州县的官位经常空缺,地方官员能够顺利为官一个任期者,少之又少。

朱元璋惩贪确实残忍,也收到了实效。当时的官员们终日胆战心惊,收敛很多,顶风作案的人少了。这种气象一直延续到仁宗、宣宗时代,“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参考文献:芜湖纪检监察网《朱元璋廉政思想》、《大诰初编》《大诰续诰》《明史·循吏传》《草木子》《醒贪简要录》《朱元璋传》(吴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除来自参考文献外,其它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