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龙八部里的雁门关外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木家三少


在《天龙八部》和很多影视剧中,雁门关都是一个出尽风头的地方。《天龙八部》从雁门关萧远山被害开始,到最后辽国大军压境,乔峰逼退百万大军之后跳崖自尽,发生地全部都是雁门关。金庸为什么特别中意雁门关这个地方呢?

雁门关简介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大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当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地势险要,是山西的咽喉要地,历代一直有着“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

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开始,历代都把雁门关看作是战略要地,这里也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

传说中雁门关高耸险峻,连大雁都飞不过去,这个说法是有点夸张,但雁门关确实在历代都被当做边塞的天然屏障,军事要地。从汉唐到宋明,无一例外都是利用雁门关的有利地形来阻挡塞外少数民族政权的攻击,占据了绝对地利的优势。

雁门关与见证了不同政权之间的一场又一场的博弈。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从古至今,在雁门关发生过的战事,大大小小加起来共有1700多次。所以金庸在建构武侠风云的时候,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一块有故事的风水宝地。《天龙八部》发生故事的时间背景是北宋,北宋时期,雁门关在抵御契丹的时候着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杨业威震雁门关

在真实的历史上,只要一提到雁门关,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相关故事。北宋初期,雁门关是契丹进入中原争夺领土和粮食财宝的主要通道,所以这里一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的爱国将领杨业和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驻防边关。天平兴国五年三月,杨业在雁门关以少胜多,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遏制了辽军想从幽州南下取宋的势头,杨业也因此被冠以“杨无敌”的称号,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雁门关的著名故事

雁门关在历史上见证了无数英雄将领的慷慨事迹,战国名将李牧、秦朝大将蒙恬、汉代飞将军李广、唐初无敌将军薛仁贵等,他们早已家喻户晓。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第120师也曾辗转雁门关与日寇作战,切断敌人的南北运输线。

不光是战争,雁门关还见证了包括王昭君在内的五位出塞和亲的公主,她们都是从这里远离故土奔赴异地。慈禧太后当时也是从雁门关出逃的,在那么狼狈的情况下,走到雁门关时,慈禧也不由自主高兴地对光绪皇帝说出了十二个字:“此次出京,得观世界,亦颇乐也!”

现在的雁门关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旅游景点:

  • 正北: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
  • 东南:练兵校场;
  • 西北外:关帝庙;
  • 东门外: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
  • 关北口:杨将军祠。

雁门关从古到今见证了不少于1700多场的战事,其中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多少血泪都被掩埋在了雁门关的泥土地上。但是还好有像金庸等小说家的艺术创作,一些类似的情节其实依旧在续写着在雁门关曾经上演的传奇。


王铭苇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州(今山西忻州市代县,辖今忻州市部分县),又称西陉关。

地理环境

1.提到雁门关就不得不提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州,长城亦在其内,有古北口、居庸关、飞狐口、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等险要。

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为山前七州,在今天燕山之南,包括北京、天津及周边区域;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为山后九州,在云中山、句注山(今雁门山)、五台山、恒山等山脉之北,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领土。

这一地区西起山西与内蒙交界处,沿河北和北京北部向东,达渤海之滨,沿线山岭婉蜒,形势险要,有不少关隘控扼南北交通。在这一地区以南,便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中原王朝一直依赖这一地区的燕山山脉和长城作为屏障,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南下。

2.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位居雁门山、恒山上。

四周环境为:

东——太行山;西——吕梁山;南——忻定盆地,宋朝掌控;北——大同盆地,契丹掌控。

位于这四处中间的雁门山,地势极为高峻,古人说“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

所以,雁门关极为险要,易守难攻。秦汉抵御匈奴、唐朝抗击突厥都曾屯兵于此。

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雁门关不利于大部队行军。但是,从雁门关进入,是直下石岭关、直驱太原、夺取河东的最佳捷径。

重大事件

1.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为称帝引狼入室,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让契丹大军度过雁门关险要,长驱直入,大败后唐,从而建立后晋。

2.979年十一月,赵光义第一次北伐契丹失利后,将杨业从郑州调离,以他“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大力赏赐,并任命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来到潘美部下,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抵御契丹。

四个月后,十万契丹大军从雁门关入侵。据宋史记载(辽史无记载),宋军取得雁门关大捷

3.982年四月,三万契丹骑兵分三道入侵。耶律贤亲自领兵一路,准备直驱高阳关;一路奔袭雁门,这是要报雁门关之仇;一路攻打府州(陕西榆林府谷县),这是新路线。结果,三路皆败。雁门这路,被潘美斩首三千

,追入契丹境内,俘获人口、牛马以万计。

八月,耶律贤到达大同,在这停留了一个月,筹划从雁门关南下攻宋。九月十五日,耶律贤狩猎祥古山,感到不适;二十四日,耶律贤驾崩,时年34岁。

4.986年,赵光义举行雍熙北伐,其中西路大军由潘美、杨业(王侁和刘文裕为都监)统帅,从雁门出兵。

结果雍熙北伐以失败告终,其影响延续数百年。杨业阵亡雁门附近的陈家谷,后世演化成杨家将的传说。


如需更多了解,敬请关注本号。


纪岩松


——随笔小文

雁门关——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其雄险,该处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北部。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隘,在以前,出了雁门关就是离开中央政权所管辖的范围了。有些朋友也许会立刻想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当中也有此处的描写。

从太原往北出发,驱车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雁门关,此处地势高且险要,站在雁门关,向南望去,视野非常开阔,很明显能感觉到地势比南边高出了很多,如果天气好,放眼远眺,远处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让人心旷神怡。

出了雁门关便是朔州的地界了。我曾经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前往朔州和大同。一出雁门关,就是另一番景象。你会看到公路两边的山上由近及远依然保留的有古代的长城和烽火台,像一条巨龙盘绕在山上,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残缺不全,但是老远望去,气势犹在。大漠的粗犷和苍凉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突然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仿佛看到了烽火台上的袅袅狼烟,也不禁让人联想到了那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很是应景。

曾经去山西的河曲,沿途同样会看到长城的存在,途径一处地方,甚至还会发现居然有一段公路是从长城的中间拦腰穿过。我第一次经过这里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深深的打动,便请求司机师傅让我提前下了车,一个人漫步走在这大漠之上,抚摸着斑驳的城墙,望着头顶的苍穹,仿佛时空出现了逆转……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长城很多仅剩下一堵长长的土墙,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大漠恶劣条件的影响,很多处地方都被严重风化,看上去斑斑驳驳,但却依然顽强的屹立在旷野之上,从眼前延伸开去,蜿蜒曲折,逐渐消逝在天的尽头,它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饱经沧桑,安详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也见证着历史的演变和岁月的变迁……



神马都是浮云76


恒山山脉低洼处就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突破点,于是针对这些地方设置了关隘。雁门关就是其中之一,它处在恒山西段地势比较低缓的位置。它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
雁门关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在和平年代也是南北往来的重要商道。尤其是明清两代山西晋商的崛起,像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这样的商人就是从雁门关出去,一条走到河北的张家口,一条走山西右玉的杀虎口,最后殊途同归中俄贸易的恰克图城。
雁门关全景
关于雁门关有一句俗语:“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关的官道对山西晋商的六百年辉煌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直到现在,雁门关城楼上还保存着晋商出资修建雁门关的石碑。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想从雁门关进入中原,但是考虑到中国军队在雁门关部署大量兵力,所以改为直扑雁门关东边的平型关,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这里。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江湖一壶酒


“雁门关”的称呼始自于唐代,《唐书*地理志》记载“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雁门关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原与北方草原的分界线。

虽然“雁门关”的称呼唐代才有,但早在战国时赵国就已经设置了雁门郡,驻军以防匈奴汉代雁门关就是汉朝与匈奴纷争叠起的地方。秦统一以后逐匈奴至阴山以北,修筑了长城。汉代时卫青、李广、霍去病都曾在雁门多次大战匈奴。王昭君也是从雁门出塞和亲。

有句唐诗说“高山代郡东接雁,雁门胡人家近边”,正说明雁门关是胡汉两边的交界,而唐代的“胡”则指的是“突厥”。唐朝有雁门设关置戍卒以防突厥。北宋时雁门关是宋与契丹建立的辽争夺的主战场战。一直到元代雁门关被毁。

现在的雁门关以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以北是阴山山脉,雁门关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


沅汰


雁门关外是雁北!旧时有一首诗:“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非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北方20726813


据说在秋天的时候能看到大雁飞过雁门关。但前两次来雁门关游玩。都是在夏天。无缘看到大雁飞临雁门关的壮观。此时正秋季。何不入关一游。在朦胧的晨雾中山势葱茏。朦胧中有点不识剑门关真面目的感觉。

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天龙八部》也许不是最好看的一部,但绝对算是气魄最宏大的一部。小说虽然以大理国王子段誉离家出走开始,但若是从故事本身发展的脉络来看,却是以萧峰的父亲萧远山30年前在雁门关下被伏击开始,又以30年后萧峰在雁门关下为阻止宋辽弭兵而自杀结束——这足以见雁门关在故事中的地位。它确实是胡汉交流的重要孔道,有战火纷争,也有互惠贸易。但与小说描述不同,在宋初的战争后,宋辽其实享有长时间的和平。

《山海经》里写雁门荒凉的传奇:“雁门,飞雁出于其门。”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雁门山海拔1,900m 以上,周围群山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山峪低矮,大雁不能从他处飞过,只此能越,若于适当的季节到此,游客便可欣赏到雁阵过关的奇景。

从代县古城出发,沿着雁门关古道蜿蜒而上,你会看到一座座孤傲而寂寞的烽火台。象现代人手中的无绳电话一样,烽火台是古人最先进的报警工具。雁门关下的烽火台始建于东汉时期,除过那段和平的历史外,烽火台上的滚滚狼烟几乎从东汉一直燃烧到明清。

  雁门关关楼 “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初见这座教课书中描写的名关,你似乎无法一下与雄伟、险峻、与众不同,气势非凡连在一起,你甚至会怀疑这就是那座让蒙古铁蹄望而生畏的险关么?这就是让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历代名将舍生忘死浴血守卫的险隘么?

   雁门关的总体防御工程可简单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两关,即古雁门关、明雁门关,明雁八关,即现在看到的雁门关;四口,即古广武口、明广武口、南口、太和岭口;十八隘,即雁门关两边的18 个险要隘口。其建设的起始年代可推前至公元2000 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明朝建立后,作为屏护中原及明都城的雁门关,是重点建设的边防要塞之一。从现在留下的历史遗存看,明雁门关城砖石砌筑,洞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石匾刻“天险”二字,门上建有雁楼,门外东侧建有靖边寺,也叫李牧祠。西门石匾刻“地利”二字,门上有楼,曰“六郎祠”,门外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东西向的门洞,门额石匾刻“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在历史的传记中从来都是浓墨重彩。文学中的事迹并非真实,但那文学中的形象与历史却是相同。纵览雁门关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 世纪两千年余来,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 多次。  

 中华民族的文史典籍中,对雁门关不乏浓墨重彩之笔。《吕氏春秋》曾将雄关雁门称为居“天下九塞”之首。从周穆王起,历代都把这里看作关口要塞。战国时期,赵国良将李牧曾奉命长驻雁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关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了阴山之北,并修筑万里长城。汉代的雁门关一带更是风云多变。汉武帝继位后曾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驰骋雁门关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唐、宋时期,雁门古塞“胡”汉、宋辽(契丹)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北宋抗辽名将杨家将世代忠良,保家卫国,就连烧火丫头杨排风也披挂上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忠义文化和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

  沿着群峰夹峙、危岩绝壁的雁门古道,我在城楼下徘徊许久。古老的内长城在黛色的山脊之上由东向西蜿蜒而去,直至茫茫的云海。俯观周遭,幽谷深深,林木挺秀,芳草萋萋。瑟瑟秋风渐起,黄沙飞扬,漫卷四野。

历史上的雁门关不啻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唐代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全唐诗》中,单是咏雁门关的诗就达1000多首,足见关隘文化、边塞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影响力在炎黄子孙中源远流长。


日升昌


雁门关外是现在山西的朔州和大同!雁门关在恒山山脉上,恒山山脉和管涔山脉以北的大同盆地,在后晋时即为燕(北京)云(大同)十六州之山后九州。




云州刺史



天龙八部的雁门关外是指燕云十六州,现在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剧中萧峰被任命为辽国南院大王,就是负责管理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在后晋之前属于汉人管理,居住的为汉人;被后晋的“儿皇帝”石敬塘献给辽国,自始之后,造成中原王朝几百年无险可守,受尽游牧民族的侵扰;

大家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