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優秀的孩子|這四種家庭累死也培養不出來

隔壁鄰居家把房子賣了,一家三口為了孩子的讀書搬到了杭州去。

臨行前鄰居囑託我幫他打點一些後續的收尾工作,我感慨地問他:“為了孩子這麼大費周章值得嗎?”

鄰居笑了笑:“為了孩子,都值得。”

如今每每看到隔壁空蕩蕩的房間,不禁就想到那些和鄰居一樣滿懷期待、全力支持孩子的父母們。

莫言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為了養育子女成才,中國的父母不管多苦多累,都願意拼盡全力託舉。

然而下面這4種家庭,累死都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01

  • 被手機控制的家庭。


最近,一則4歲男孩失蹤後死亡的消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原來,父親帶著孩子一起出門喝喜酒,結果父親一心玩手機,幾分鐘的功夫,回頭後就發現孩子已經不見了。

十天之後,孩子的屍體被發現在工地裡。

優秀的孩子|這四種家庭累死也培養不出來


這位父親怎麼也想不到,短短的幾分鐘,就會讓自己與孩子天人永隔。

近些年來,因為家長玩手機造成的悲劇屢見不鮮,孩子因為父母沉迷手機而離家出走的新聞更是比比皆是。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能量給孩子。”

現在手機已經成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東西,身體在陪伴孩子,靈魂埋在手機裡,孩子雖小,卻也能感受你的心不在焉。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

“孩子非常容易衝動,而且特別愛摔她的手機,為此,她已經換了五六臺手機了,如何避免孩子摔手機的問題?”

底下的高贊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避免孩子摔手機,父母應該正視自己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是不是比陪伴孩子還要多。

家長因為自己沉迷手機,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忽視,久而久之,內心會形成巨大的空洞,甚至會有樣學樣,一頭扎進手機的世界裡。

等到家長偶爾有一天抬起頭來看一看,發現孩子低頭玩手機的姿勢和自己如此相似,又有什麼資格反過來指責孩子呢?

陶行之說過,生活即教育。

被手機控制了生活的家長,養不出自律的孩子。

而缺少關愛,沒有自律性的孩子,漫漫人生路,不是那麼好走。

02

  • 不懂放手的家庭。


中國的父母大概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

對孩子從生活到學習,事無鉅細的關心,面面俱到的操辦,可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48歲海歸碩士回國後在家裡啃老7年,被年邁的母親告上法庭。

優秀的孩子|這四種家庭累死也培養不出來


然而當母親身心俱疲地控訴孩子時,兒子反過來把矛頭指向了母親,責怪母親事事為他包辦,造成了自己如今的模樣。

母親面對鏡頭也落下了悔恨的淚水:

“我教育出錯了,樣樣包辦,他從小事事現成的,依賴慣了。”

無微不至的愛,其實是一種害。

意大利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

永遠不要去幫助一個孩子完成一個任務,當他覺得自己能夠勝任的時候。

曾看到一個講老鷹教小鷹學習飛翔的故事。

小鷹面對高聳的懸崖十分害怕,總在原地撲稜翅膀,老鷹看到了,直接把小鷹趕出巢外。

小鷹在空中跌落,害怕極了,奮力地拍打翅膀,終於飛了起來。

可是剛學會飛翔的小鷹總飛不遠,於是老鷹一遍遍地把小鷹抓起來,扔下去。

百般磨練之後,小鷹終於學會了自由飛翔。

經過磨練的翅膀更加堅強,才能經受住藍天的考驗。

最雄壯的鷹,都不是成長於父母的羽翼之下。

人也是如此,只有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養出真正有出息的孩子。

學會放手,是父母的智慧,也是孩子的幸運。

優秀的孩子|這四種家庭累死也培養不出來


03

  • 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


據統計,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5條。

很多父母覺得讚美孩子只會讓孩子驕傲,只有時刻鞭策他們,他才能不斷進步,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遊,朋友在路上總喜歡挖苦孩子。

孩子丟了心愛的水杯很傷心,朋友不僅不安慰,還罵他:“說了多少遍你都記不住,是聾了還是腦子壞了?”

一起去西餐廳孩子不會用叉子就罵他:“沒見過你這麼笨的。”

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幫媽媽拿東西,又忍不住說上一句:“你看看人家孩子,再看看你自己。”

我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從旅途剛開始的興奮無比,到最後的沉默寡言,不禁有些心疼。

父母常對兒女們說的一句話,叫做“恨鐵不成鋼”。

在這句話的掩飾下,父母否定子女的成績,打壓子女的自信,似乎都是為了能讓子女更好地成長。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寫道:

心理營養來自於重要他人的肯定、讚美、認同。

她認為心理營養和生理營養一樣必須,沒有足夠的心理營養,人就不可能健康。

對於孩子來說,這個重要他人就是父母。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讚美和認同,他們很難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孫儷也曾在微博上總結了自己的育兒經驗:

教育孩子,要理解、支持、鼓勵。

父母學會好好說話,是孩子一輩子的自信來源。

04

  • 經常吵架的家庭。


曾經有一個對3000名學齡兒童的心理調查,有一條是:“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回答最多的一條是:“我害怕爸爸媽媽吵架,他們吵架的樣子好凶!”

電影《梅奇知道什麼》從孩子的角度刻畫了破碎家庭中孩子的心理路程。

梅奇是一個六歲的小姑娘,從小成長在父母的吵架和互相指責當中,兩個人常常當著女兒的面歇斯底里地謾罵對方。

優秀的孩子|這四種家庭累死也培養不出來


六歲的梅奇天真的以為,只要自己乖一點,爸爸媽媽就會少生一點氣,少吵一點架。

於是在父母面前,小梅奇總是一副乖巧懂事的樣子。

然而每到夜晚,在每個孩子酣然入睡的夜裡,小梅奇總會睜著眼睛仔細的聽外面吵架的聲音。

這個看似乖巧的小女孩,因為父母無止境的爭吵,藏了太多心事,從六歲開始就已經學會了失眠。

心理學家指出:

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經常吵架,他們也許並沒有虐待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像火山一樣一點就著的情緒。

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學會踮起腳尖,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長此以往,必然會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出現性格缺陷和心理問題。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說: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唯有夫妻恩愛,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

原生家庭的日常裡,藏著孩子20年後的模樣。”

因為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是為人處事的方式,認識世界的途徑。

你讓孩子見識到紛繁醜陋的家庭,那你養育出的孩子就會自私冷漠,像一塊堅硬的冰塊。

你若三觀正確養育得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善良且強大,溫柔且獨立。

孩子的起點是父母,三流的家長養不出一流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夠優秀,請慢些責備,先回顧家庭,審視自身,和孩子共同進步,彼此成就。

不忘自我成長,養育更優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