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在奉献中淬炼青春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他们就是冰雪融化时江城最光鲜的颜色;如果不是成为志愿者,他们此时可能正在家中读书或者追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不会发现,昔日的孩子正用稚嫩的肩膀托扛着奉献与担当。

“您好,麻烦脱帽配合测温,谢谢!”“您好,请戴好口罩……”在吉林火车站进站口,一名全副武装的志愿者正在组织旅客有序进站。身影虽然单薄疲惫,声音却清晰有力。她叫韩滨阳,1992年出生,是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检验师。至2月27日,她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7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韩滨阳第一时间申请驰援武汉。后来按照协会安排,一直坚守在这里。韩滨阳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我的战场。能在家乡守好这一道防线,我感到非常荣光和自豪!”

疫情发生后,按照市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市医疗志愿者协会的阵地是吉林火车站,需要配合完成测温、秩序维护、宣教等疫情防控工作。市医疗志愿者协会第一时间发出招募令,号召大家积极投入这场人民战争。

国有召,召必应。一个个热血青年像韩滨阳一样主动请缨,成为市医疗志愿者协会的一员。他们接受培训后,从1月29日正式上岗,已连续奋战30余天。截至目前,参与防疫测温志愿者达1100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万余小时,累计排查旅客20万余人次。

市医疗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姜哲介绍,该协会针对本次疫情招募的340名志愿者,来自我市各行各业,包括医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在校大学生。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周岁,“90后”、“00后”成为主力。

于学生而言,一线是另一个考场。在没有安装红外线热成像人体测温设备前,吉林火车站一直采取人工测温的方法。三峡大学学生周司翰,怕测温仪在低温环境下不灵敏,就捂在腋下,自己却被冻伤了脚;吉林大学学生侯凯若为节省时间,上岗之后几乎不吃不喝,在不超过8℃的车站入口,一站就是一天。

于父女而言,一线有难得的团聚。“上大学之后,我们聚少离多,所以我就拉着父亲一起当上了志愿者。”“90后”的游蕊嘉说。她在日记中写道:很多夫妻、父子、师生和我们一样结伴而来、并肩战斗。感谢父亲的支持,感谢他陪我度过了这段最有意义的时光。

于医者而言,一线有永远的牵挂。1993年出生的乔璐是市传染病医院的护士,是我市第一批被隔离的医务工作者。在解除隔离的第三天,她就投身志愿者服务当中,担任红外线热成像人体测温设备使用的重要工作。“疫情不退,不下火线。”乔璐话语不多,但铿锵有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吉林火车站,人们无法看到那些清秀的面庞,却可以感受到他们脸上道道灼热的压痕,手套里根根胀痒的指头……疫情突降,他们迅速汇聚出一股强大的青春力量;放眼未来,他们必将成为不负时代使命的国家栋梁。


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在奉献中淬炼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