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清兵入关之初,世祖皇上身边出现了一支神秘的近卫,护卫天子,功勋赫赫,这支近卫部队被命名为“艳势番”,历经百年之后,帝位更替,艳势番始终存在,入番者皆为八旗名门子弟,表面各有显赫身份,暗中直接效命于天子,成为了皇权最神秘的护卫者。」

《热血同行》开篇就以旁边说明的方式注义何为“艳势番”,在提醒观众艳势番为剧集核心的同时,也带出了艳势番的封建主义色彩。但“封建主义”与两位“新青年”主角的“新”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种矛盾对碰注定不会交融,它让剧情紧凑式发展,也让“新青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加入诸如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南北议和、护国战争等时代进程中,作为个体的青年如何抉择和坚守?

塑造时代新青年群像,《热血同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立意和大野心!

高立意和大野心首先建立在质感上

《热血同行》改编自知名漫画家韩露的《艳势番》,既然出身于漫画,如何处理原作的天马行空和中二风格就是改编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在娱乐感和严肃感之间,剧集把握的度会最终影响到观众的观感。

在电视剧中,有一段很重要也是很多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光绪皇帝独自悠然自得地滑雪到看见一众太监凿冰后急火攻心。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这段剧集有对应的史料-《光绪帝外传》,其记载了光绪帝被软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冬天一到,冰湖自然形成。但那时已经有滑冰了吗?有!而且是光绪皇帝在软禁中的乐子:1895年,《伦敦新闻画报》的“驻京办”记者弗兰克·戴德就用版画的形式描绘了光绪帝坐冰橇的情景。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连爱好都被摧毁,可想而知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操纵的一生有多失意,《热血同行》就是用这一组镜头表达了皇帝和太后间的矛盾,为后面的冲突做铺垫。

剧集用了大篇幅去描述1908年,因为这一年不但对清朝还对中国历史进展是颇为重要的一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在这一年驾崩。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1908年11月29日法国《小日报》-慈禧和光绪皇帝的遗体

关于光绪皇帝的死,《热血同行》有一组镜头:太后暗示太监将溥仪接过来,然后出现一个太监给皇帝送羹汤,第二天,光绪皇帝驾崩。

而根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经检验光绪皇帝头发中砷的含量达到恐怖的2349微克/克,当代人正常值为0.14-0.59微克/克。《热血同行》这组镜头对应的就是光绪之死的离奇,当然,表达非常含蓄。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或许,有些人会对崇利明和阿易如此年轻却具有时代新思想表示困惑,但事实上,清末民初,很多非常年轻的有志青年都投身于革命,《十月围城》有句经典的台词-我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未来,说这句话的李重光才17岁,因此,质疑“新思想”与“年纪轻”有矛盾显然站不住脚。

再比如,剧集莲二和晴儿看电影的片段,如果大家认真留意的话,他们看的正是卢米埃尔兄弟的无声影片-《火车进站》,其放映的日期后来被定义为电影诞生日-1895年12月28日。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艳势番的虚构并不阻碍剧集在以史为底上的用心,虚与实,对应着娱乐感和严肃感,显然,《热血同行》把握住了两者间的平衡,当然,同样值得称赞的还有道具。

《热血同行》有个镜头是皇帝看书趴在桌子上睡着的,上面有一本《论法的精神》,而太监向太后打报告称“皇帝沉迷于孟德斯鸠”,孟德斯鸠就是《论法的精神》的作者,甚至,太监递交给太后的下图纸上的内容都是孟德斯鸠著作中的。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崇利明带阿易查找屠村的卷宗,卷宗上面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光绪变法那年,而剧集开始的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与“十年前的屠村”完全对应得上: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以上种种,或许就叫“匠心”,他是能让观众肉眼可见并感知的,而不是空泛的诸如“精美服化道”等口号,“匠心”反映在视觉上,就叫“质感”!

高立意和大野心更在“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

如果把剧名四个字拆分开来就是“热血”+“同行”,对于“热血”浓墨重彩的描写落在了两位主角的“觉醒”上-尤其是崇利明。

前面提到过,艳势番具有浓重的封建主义色彩,但其番主-满清正白旗出身的贝勒爷-崇利明却具有留洋背景,接受的是西方先进思想教育,本质上,他是封建帝制的利益既得者,但又具有西方思想中的“平等、公正”意识,可以说,崇利明就是剧集的“矛盾集中点”,这些矛盾的剧烈碰撞造就了崇利明的困惑,而后困惑支撑他通过一步步的抉择推动剧情的深入:

至亲的死造就了崇利明矛盾冲突的第一个高潮,促使他重组艳势番并在守旧和维新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多少具有侥幸心理-在封建帝制的框架内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果封建帝制完了,自己所有天生就具有的包括身份、地位的利益也就没有了。

周觉和同盟会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崇利明的困惑,剧集有个镜头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艳势番在追杀同盟会时,崇利明救了周觉,当周觉通过“和平维新之路若要行得通,还会有辛丑之耻吗”去劝说他接受同盟会更先进的思想时,崇利明那时的反应还是-这里是大清的皇城。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阶梯式认知推动剧情阶梯式发展,特别是崇利明这种要打破根深蒂固的认知、打碎并重组自我的过程。维新之路不易、共和之路也不易,抉择维新之路到走向共和之路的不易,崇利明的转变就是“热血赋长歌”。

阿易显然在抉择上并没有崇利明那种纠结,作为普通民众的代表其接受“周觉的洗礼”要顺其自然得多。阿易的热血在于从朴素的人人平等到家国情怀。

事实上,阿易和崇利明就是个“闷与燃”的矛盾,就像冰与火同行。

但,一个是贵族阶层,一个是平民阶层,如何同行?

其实,从两人开篇的结识剧集就已经道明了:阿易因看不惯“狗仗人势、欺负平民”,救了被贾长安欺负的晴儿,并打伤了人,“凑热闹”的崇利明在问阿易为什么打了人还不走时,官差踹门而入枪指阿易脑袋要抓人,崇利明亮出自己身份救了阿易。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这段剧情看出了什么?阿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崇利明何尝不是!往简单点说他们都有正义感,往深点说,他们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而思想正是他们能跨越阶层同行的最本质原因-两人思想的同行走到最后,就是“觉醒”的同行。


《热血同行》说到底,主题是“新青年”,在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以崇利明和阿易为代表的热血青年的同行为切入点,以困惑和抉择铺路,展示动荡年代下的青年面貌,告诉现在的青年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这才是《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热血赋长歌,不负少年行-《热血同行》的高立意和大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