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赵宋王朝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四个字“积贫积弱”,政府财政总是入不敷出,对外战争总是屡战屡败,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总是用岁币以求得苟安。那么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到底穷还是不穷呢?本文试图就从其收入和开支等方面简单谈谈。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一、宋代的财政收入几乎超过了前后历代封建王朝。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政权,经过太祖、太宗两朝的励精图治,基本上稳定了政局,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长达二百余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国家经济也走上正轨,政府的财政收入也遂渐增加。

"《朝野杂记》载: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

宋代在其全盛时期的疆土也大至不过汉唐的三分之一左右,到太宗未期也不过建国三十几年而国家财政收入竟然是唐代的两倍有余。唐王朝号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从那个方面讲其影响力几乎都是世界级的,这些影响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可见宋代国家的富裕程度。

到真宗天禧末年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仁宗嘉佑间又增至三千六百零八十余万缗。神宗王安石变法的熙宁、元丰年间竟然增至六千余万缗。即使在哲宗元祐初年由于司马光废除新法的一些聚敛苛政之后,政府收入仍然达到了四千八百万缗。

“晁说之元符三年应诏上疏谓:“宋赋役几十倍于汉”。林勋政本书则谓:“宋二税之数视唐增七培。”

唐代鼎盛时期赋税收入也不过八百余万缗,宋代财政收入几乎达到十倍于汉唐,宋疆土上都远不及汉唐,可见宋政府确实有钱,非常有钱。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二、宋代官员的福利待遇优厚的让人咋舌

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吸取了五代藩镇割据,武人专权的教训,在国策上奉行制定了重文抑武的祖训,让文人永远压在武人的头上,即使在金军南下,宋室南渡,社稷倾覆,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赵宋都没有放弃其这一世传家训。

“宋祖谓赵普: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分之一也。又太祖有誓约,藏于太庙,云:不杀大臣了人言事官。徽宗被虏于金,尚以此事命使臣反告高宗。

在这样的世传家训指导之下,文人的地位日高一日,待遇也是水涨船高。

  • 1、科举登第越来越多

唐代初设进士,每年不过录取三十几人,最多不超过八十人。明经科每岁也不过百人左右。宋代自太宗之后,博于采拔,待以不次。太平兴国二年,一次就录取了进士多达五百余名,之后每年不增加录取名额,最后每年七百人成为常例。唐代考中进士及第后不能直接授官,还须要再到吏部或礼部再试,有的人需要考多次才可能考中,既使考中也仅仅授予小官而已。但宋代一考中马上授官“遽令释褐”,或授京朝官,或倅大郡,或即授直馆。这让唐代的进士真是羡慕的要死!

宋代的应仕举子也是逐年增多,例如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有考生一万零二百六十人,淳化二年则增至一万七千三百人。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有这么多应考者。宋代为了创制一个文治的政府,极大的放宽了科举的出路的同时,也不断的提高官员的物质待遇。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 2、宋代官员待遇越来越优厚

①官俸的逐步增加 真宗咸平四年杨亿上疏极论官员俸禄太低,希望能增加。之后官员俸禄开不断增益。例如宰相、枢密使,有正俸,每月三百到四百贯;有禄粟,每月一百到二百石;有职钱,有从人衣粮,七十人到一百人;有冬春服,各绫二十疋、绢三十疋、冬棉一百斤。此外还有茶酒厨料、薪蒿炭盐、飼马多粟、米面羊口各项不等。地方官还有四十顷以下的职田以及安置家属的添给钱等等不可胜数。

②官员又有祠禄 真宗置玉清昭应宫使,以宰相王旦为之。后来王旦因病致仕后,命太尉领玉清昭应宫使,给宰相一半的俸禄。祠禄自此始。之后人员日渐增多,成为退休后官员的恩礼,开支也日渐浩大。

③官员又经常有额外恩赏 官员有功或到远一点地方任职,一般都能得到额外赏赐。例如雷有终平定四川,特给钱二千贯。戴兴为定国军节度使,赐银一万两。王汉忠任襄州知州,常俸外每年再多给钱二百万。大臣有病或死亡、皇帝驾崩或宫内有喜事无不赏赐大臣。有些大臣见国家用度艰难上言辞赏,但都不许,不要还不行!

④官员还可以恩荫 恩荫就是推恩封荫,荫子荫孙,乃至于荫亲戚,荫门客。没有子孙近亲的便把恩荫名额拿来卖钱。有的官员刚一上任就得荫,甚至没有娶妻生子就已得任子。官员越来越多,俸禄开支越来越浩大。

⑤官俸开支日益浩繁 真宗景德时有官一万余员,仁宗皇祐时达二万会员,英宗治平时更是多达二万四千员,这还不算皇帝的宗室,例如仁宗宝元时有宗室一万五千四百四十三人,可以想象全国拿俸禄的官员、宗室有多少人了。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三、宋代养兵之数可谓历代之最

“陈襄云:艺祖时有兵十二万。真宗时三十余万,乾兴中达八十余万,庆历时增至百余万。”

每个王朝在建立之初,随着政局的稳定,一般都将战时庞大的军队进行裁减,以节约开支,发展经济。但两宋却是个例外,国家建立后有契丹、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外虎视眈眈,内有唐未藩镇余孽积重难返,因而军队数量不减反增。再加之宋代实行荒年募兵制,冗兵越来越多。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宋代的募兵终身在行武间,一个士兵如果二十岁从军,六十岁衰老死亡,其间有四十年时间在军队服役,但真正可用也不过二十年时间,国家要白白浪费二十年的养兵之费。

“据英宗治平二年统计,禁兵数约七十万,一夫钱粮赐予岁不下五十千,则七十万人有三千五百万缗费。廂军数约五十万,一夫钱粮赐予岁不下三十千,则五十万人有一千五百万缗之费。廂禁军共费五千万,而此时天下所入财用,大约只有缗钱六千万缗左右”

太祖在开国时由于强敌环伺,故而定禁军分番戍守郡县,每三年一迁,每一次迁徙又无异于一次出征,因此即使在平时训练军费开支却浩大无比。同时五代以来,上台者大都是军人,为笼络军心,除正常的军费开支之外,又要不断额外赏赐。宋建立后这些陋规不但没有废除反而成为必须的。例如国家最重要的郊祀完后都要竭府库犒赏军队。

“太宗至道五百万缗,真宗七百缗,仁宗一千二百万缗,英宗一千三百万缗。”以真宗时财政总收入六千万缗来算,光是郊祀犒赏就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这还不算每年寒食、端午、冬至等节日的赏赐。可见宋政府的确有钱,还不是一般的有钱。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四、皇室生活奢靡无度

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禅位于赵眘即孝宗,自己做了太上皇。太上皇退居德寿宫,因在大内之北,时称北内。太上皇每月零花钱就是四万贯,相当于朝廷大臣中月俸最高者的100倍。而当时中国一户农村百姓的年收入大约只有5000钱左右,按照高宗赵构时期的1贯大约为770钱的对比,高宗一个月的花费大约就是6200余户农民一年的收入。这还不算,每逢生日还要收孝敬寿礼:银五万两,钱五万贯,绢五千匹等着。

就这赵构还贪得无厌,竟然指使贴身宦官开设酒库,私自酿造德寿宫御酒拿到街市出售以获暴利(当时酒为国家专卖,不许私酿)。南宋政权安定以后临安的房价也开始不断的上涨,赵构禅位之后正值临安房地产行业大发展时期,投资房地产获利丰厚,于是赵构以德寿宫的名义“建房廊于市廛",从中牟取暴利,大发其财。京城中许多达官贵人瞅准太上皇的特权,大走太上皇的后门,以献纳种种好处为名规避国家课税。据说当时连运大粪的船上都插上德寿宫私营的旗帜,成为流传一时的政治笑话。

上行而下效,皇室高官奢侈腐朽的生活在统治阶级中靡烂成风,不知要耗费多少民脂民膏。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五、一国“岁币”支撑了三国财政支出。

公元1005年,宋辽在议和前真宗皇帝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判,许以给辽每年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或可更多的代价商定和议。但当曹利用回来,有内侍误传为300万时真宗虽然大惊,但却说:“能就此了事也行啊!”真是土豪啊!

宋政府毎年给辽的这些岁币,对辽来讲竟然构成了其年收入的大半。宋夏和议之后也以给钱了事,如果没有宋的经济资助,估计西夏这个蛮荒之地的政权很难坚持下去。

金灭北宋前后这几年时间里从宋掠走了惊人的财富。据《大金国志》记载:金人仅在开封就运走了300万锭金,800万锭银,5400万匹丝织品和1500万匹锻。这批战利品的价值比南宋此后110年向金贡献的岁币总和还要多。南宋的岁币为金国120年的军事开支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赵宋政权以一己之力竟能为辽、西夏、金等国提供近200年的财政支持,可见是真的有钱,不是一般的有钱。

大宋王朝财赋收入数倍于汉唐,如此的富裕又为什么会“积贫”呢?


小结:宋代疆土狭小,和汉唐无法相比。人口户数基本相当,但财政收入极盛时却是汉唐的七八倍之多,由此可见两宋经济之发达,国家之富裕,以至有些学者认为宋代中国经济就已开始资本主义萌芽了,然而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却始终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冗兵,冗官、冗费始终是困绕两宋政府的难题,终其灭亡都未能予以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