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家暴為什麼會遺傳?


我來回答讓人感到沉重的問題。

家暴的遺傳,其實並非我們常說的生物遺傳。而是心理領域的遺傳。

現在大部分人都認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力巨大。父母之間的爭吵都會避著孩子。說明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因為“遺傳”而變成家暴中的施虐者或受虐者的現象正在減少。

但是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家暴確實可以“遺傳”,將家暴降低到0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現在我們在夫妻關係處理上可以漸趨理智。而實際上,對孩子的家暴以“教育”的名義依舊長久存在。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

為什麼家暴會遺傳呢?幼兒青少年時期親眼看到父母的家暴行為,是造成家暴遺傳的主因。這裡是一個諮詢案例:

李**女士網絡視頻求助,她和她的女兒均遭老公家暴,特別是有時候勞動打女兒,與大家認為的父親愛女兒的認識不一樣。現在她已經帶孩子離家在外租房住。但是沒有了老公的暴力行為,李女士反而不太習慣。原來對女兒從沒有動過手,現在忍不住打了女兒。李女士認為他老公還是愛她的,辛苦努力,賺錢養家。

經過與李女士溝通,我們發現李女士小時候,父母也是這種相處模式。父親回家後因喝酒情緒不穩定會打她的母親。這時李女士才明白她正在複製她父母的夫妻存在方式。

那麼如何才能脫離這種受虐環境呢?引導受虐者瞭解行為根源,分析父母相處方式的問題,同時清楚自己問題的來源,不過多的自我責難。並鼓勵受虐者注意保護身心,不自卑,及時調整不正確心理。

這個回答如果不夠精準,還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杏喜心理


杏喜心理服務


據研究發現,家暴確實有代際傳遞的特性。就是一個孩子他從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家暴的家庭環境裡,他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他不知道除了暴力以外,還有其他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大人教會了他用拳頭說話。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在上面畫的是什麼顏色,畫的好還是壞,都取決於他周圍所處的生活環境,包括長輩,父母,兄弟等同齡人,主要還是父母的影響最大,給他灌輸了什麼,他就接受了什麼,所以才有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之說。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你用什麼方式對待他,他就會用什麼方式回敬你,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自然也會不尊重你。”這叫有樣學樣。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有一個朋友家的親戚,他爸爸家暴,他自己也是脾氣暴躁,很容易被激怒,一言不合就狂吼和動手。有一次,他說過記憶深刻終身難忘的一件事,去當兵之前,他父親怕他被別人欺負,就有意訓練他的殘忍,逼著他把家裡養的一條狗,用刀叉棍棒活活打死,他當時是懷著極度的恐懼做出的,但是他那位充滿暴力的父親,卻像對待英雄一般的盛讚他:“我兒子一定有出息,就要這樣的心狠手辣。”

果不其然,後來因為打架鬥毆,做過幾年牢。出來後還是習慣暴力行事,對他的媽媽兄弟姐妹等均動過手,無法經營好婚姻,離婚兩次,均是因為家暴。

這些打人者的邏輯是:“我打人是因為你不好,是你逼我的,我也不想打人啊!但是沒辦法!”凡事都是別人的不對,自己都是對的,無道理可講。

他的價值取向與別人不一樣,從小到大,耳需目染,很難擺脫。





北祁紅雲


如果單純從“遺傳”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屬於行為遺傳學的範疇。在行為遺傳學的概念中,人類行為的遺傳主要表現為智力遺傳、精神障礙、衝動行為和性取向等方面。而“家暴”則可歸於衝動行為中的“反社會性人格”一類(反社會性人格是衝動陰性性狀,主要包括說謊、欺騙、違法、攻擊、缺乏社會意識、違反社會準則、漠視他人和不顧後果的行為等)。理論上認為具有易感基因型的個體在壓力環境下容易產生反社會人格異常。來自荷蘭、英國、挪威、瑞典、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表明反社會行為的遺傳度約為50%,對51對雙生子和寄養子的研究表明其遺傳度為41%。

可見“家暴”是有一定的遺傳基礎的,但更講究的是多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你的陳述上看,你的男友對自己父親的行為很不滿,否則不會有父子親情冷漠和想早日脫離的想法。這就證明他是一個明是非的人,在道德準則上有自己的一杆秤,並且鄙視甚至仇恨“家暴”這種行為。如此一來,他本身會出現“家暴”傾向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

其實就現實生活來說,男人由於雄性荷爾蒙的作用,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在婚後的生活中,夫妻之間大大小小的磨擦和矛盾是難免的,有時會引起一些暴力行為也在所難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在愛情的許可範圍內,還是可以原諒的。

最後我想提一下的是你男友對你的態度。我相信他真的很愛你,但因為愛而生出的強烈的佔有慾往往會讓行為傾向極端。正如你所說他現在管你很嚴,不准你這樣,不准你那樣,這些恰恰就是強烈佔有慾的外在體現。讓我最擔心的不是他可能潛在的“家暴”遺傳,而是這種有些過激的愛。你應該知道,缺少空間和自由的愛如果不加以改變的話,很有可能導致愛情的窒息。而這種因愛而生的佔有慾有很大的可能會愈演愈烈,最後走向極端。


流年似水的煙花


家暴究竟會不會遺傳呢?個人覺得用“遺傳”這個詞並不十分恰當。遺傳大多是指生理上天生的東西。而家暴大多是後天的行為。所以說用遺傳一詞不太確切,必須說用遺傳不如用影響或者感染買得合適。在家暴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其長大以後會有家暴的行為肯定會比沒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概率來的要大。這只是概率事件。好比離婚也是相同道理。據不完全統計,在離異家庭中的子女長大以後其發生離異的概率也比較高。這些都告訴我們重要的一點“環境影響的環境造就人”。 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的啊。所以為了我們大家的下一代有個美好的將來請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吧。



笑萌萌大叔


這種遺傳,一部分是生理因素,但是更多的是習得性因素。所謂的習得性因素,就是指耳濡目染學習來的。

首先,生理因素的部分是指,長期生活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由於內心的不安和情緒的驚恐與緊張,導致大腦激素分泌異常,所以每當遇到情緒刺激,情緒波動就比較劇烈,會顯得特別暴躁易怒,無法調節。而身體的運動,可以反作用於腦區,讓大腦逐漸冷靜。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知道打人不對,但就是忍不住,打完了又後悔的原因。

其次,習得性因素是因為從小沒有學會新的解決情緒和衝突的辦法,覺得長輩就是這麼解決問題的,這就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不知道如何調節自己,如何面對衝突,所以就會形成代際遺傳,一輩傳一輩。

最後一個,可能是源於不安全感和不自信。長期生活在家暴環境中的孩子,內心安全感極低,覺得只有動用武力,讓自己顯的很強大才不會被欺負,不會受委屈,才能震懾住別人,讓他人聽從自己的指令,遵從自己的想法。


筱築心房


因為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不一樣,後天成長環境的不同。許多人認為家暴會遺傳,但是人的習慣、性格、行為、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會有影響。我認為家暴是否遺傳不能一概而論,很多暴力分子一樣培養出紳士風度的孩子。先天因素是一方面,後天的環境、教育、自我成長也是很大的一方面。當然家暴是非常惡劣的個人行為,一個人只要動手一次,你就不要指望他(她)會沒有第二次,再多的保證都是枉然!所以抵抗家暴從保護自己做起,不要給家暴者任何可原諒的理由!


萌寄君心


1 家暴會遺傳嗎 家暴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有的研究人員指出,家庭暴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父親家暴,孩子也會家暴,孫子也會家暴。 2 家暴如何遺傳 家暴如果從遺傳的角度來看的話,屬於行為遺傳學。家暴屬於其中的反社會性人格遺傳,容易產生反社會的攻擊行為。從歐美所做的反社會行為研究中,發現反社會人格的遺傳度是比較高的。而家暴遺傳給下一代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 1.基因遺傳。我們都知道雄激素,雄心荷爾蒙帶有一定的攻擊性。這也是為什麼現實中男性的攻擊性比較強,家暴中的施暴者多為男性。而遺傳基因決定,有的男性雄激素比較多,攻擊性比較強。 2.暴力的環境。從小生活在暴力環境中的孩子,會把暴力行為習慣化,並且認為暴力行為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形成了暴力的行為模式。


福田海之聲


都說環境塑造人,在一個 充滿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人,潛意識認識到這種處理方法是對的,從一開始的對弱者同情,慢慢發展到無動於衷,在發展到很平常,這就在心裡埋下了有家暴或者是暴力傾向的種子。改變也是可以的,在自己想要發火的時候離開,獨處一會,不要想事情的原因,等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再回去,兩個人推心置腹的談談,多溝通溝通,交流多了,感情也深了,慢慢的就會改過來。


民燕皓躍


家暴會遺傳?換種說法,應該是創傷重複體驗。

在家暴家庭中長大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創傷,而創傷體驗會留存在潛意識中,影響他以後的生活。

他自己組建家庭後,受潛意識支配,他會通過不停的重複家暴體驗來試著療愈創傷,可惜的是這隻會造成二次創傷和邊際傷害。

可見,家暴行為會有極大可能的惡性循環,無辜受害的孩子可能會成長為將來實施家暴的成人,如此就像會“遺傳”似的,所以,面對家暴行為,個人和社會都要堅決Say No!



一格一至


一,來自基因。攻擊性與暴力傾向是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的。

二,是來自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當孩子從小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長大後就可能會反過來對其他家人實施暴力。長期的耳睹目染,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可能爆發出來自己都不敢相信。一般有個厲害的娘,那就有個厲害的女兒。同樣,如果有個家暴的父親,那兒子也會很大幾率會有暴力傾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