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蔡崇達《皮囊》:一具皮囊的好壞,關鍵在於心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四平八穩、完美無缺的,只要活著,就會有缺陷,就會存在他人對自己的誤解或者異議,有時候我們也毫無辦法,因為做不到讓每個人都理解自己,我們自己的心,本身也是不容易的。

一具軀體,若沒有靈魂,就如行屍走肉般飄蕩於世間,空空蕩蕩只有一張皮囊而已。可見,人和皮囊的區別,也只是差了一個靈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卻萬里挑一。

就如蔡崇達寫的《皮囊》­中所說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給拖住。

我們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縛,被現實所禁錮,有自己的掙扎,也有自己的歡喜,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芸芸眾人,每個人皆如此。

作者蔡崇達在後記中提到,寫這本書是為了能“看見”自己,“看見”父母,“看見”更多人,這裡的“看見”不是面對面地目光對視,而是透過一具具皮囊,直擊對方的心靈。

人各有異,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世界。在《皮囊》這本書中,有和父母相處的細節,有作者對父母的不理解,也有那些讓人黯然淚下的瞬間,也有一些往事回憶,透過這些故事,我們也能從中明白三個道理。

蔡崇達《皮囊》:一具皮囊的好壞,關鍵在於心

1. 我們與父母的距離,親密又遙遠。

作者的父母也是典型的上一代父母:通過相親見了一面就定了終身大事在日後的生活中才能互相瞭解,彼此欣賞,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愛情,但卻能做到同苦共甘,相濡以沫。

他們都有自己的倔強和脾氣或者說是固守著一些舊觀念死死不改,用我們的話來說,他們也許是頑固不化,但也許換個角度來說,他們的“執念”只是為了完成內心的一個夙願。

在書中,這位母親就是如此固執。她每日心心念念地就是蓋房子,儘管家裡條件不是很好,她依然堅持地想把房子蓋起來。只因為那塊地皮是相親時候他對她的承諾。轉眼過了20多年,父親已中風偏癱,母親又堅持著蓋房子,存的錢根本不夠,她就去借,然後有了收入就一家家地去還。

房子總算蓋好了兩層,搬進的那天她為了熱鬧大肆待客,花了一萬多塊,子女們自然不會理解,埋怨她多花錢、死要面子活受罪。而她依然堅持自己: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

過了三年,欠的錢好不容易還上了,母親又緊張地提出再蓋兩層房子,而她的理由是:這附近沒有人建到第四層,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這位倔強的母親真的再次蓋起了房子,把畢生的積蓄和精力都投入了房子之中了。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人不就是矯情嘛,不就是愛面子嘛。

可在她的心裡,建好這棟房子,是為了她的丈夫,是想讓別人看到他雖然殘疾了,但他發起的這個家是完美和健全的,她無法表達這說不出口的愛情。

後面的故事裡,圍繞著家裡的房子和父親的疾病,寫了很多暖心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老一輩的愛情,一種沉默的表達。

我才發覺,我其實不認識父親,即使我們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嚴格來說,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為父親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參與的故事,我沒有真正地看見並理解他。而認識到這一點,讓我異常難受。

也許我們從未真正瞭解過自己的父母,只是知道他們作為父母這一角色時,在我們腦中的形象,除了這個父母的角色,他們還是一個唯一的個體,而這個體對我們而已也許是完全陌生的。

我們不知道父母在其他時候是什麼樣的形象,工作的時候是風趣的嗎?獨處的時候是文友的嗎?傷心難過的時候是怎麼樣排解的呢?我們都不曾懂,我們和父母的關係,看似親密無間,有時候也變得無比遙遠。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我們之間的相互瞭解是作為“父母”和“子女”的瞭解,如果拋開這層關係,當作為獨立的個體時,也許我們是完全陌生的。

蔡崇達《皮囊》:一具皮囊的好壞,關鍵在於心

2. 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在《我的神明朋友》這一篇短文中,作者就展示了自己和母親不同的信念。他父親去世之後,母親就開始做夢,她夢到的依然是半身癱瘓的模樣,而她堅信這是不正常的,她認為人去世之後再次出現在夢中應該是最年輕、最健康的樣子,或者說上了天堂的靈魂是不會讓人夢到的。

因為這個緣由,她決定要幫助父親的靈魂走出困境,這些自然少不得迷信燒香的行為,而作者內心是不相信的,甚至認為這些巫術是騙人的把戲。而在母親的心裡,每一種苦難都有神靈可以和你分擔、商量,世界上就會多一個人幫你承擔,有神靈真挺好的。

從“拜神”到“找靈”、“引靈”,到最後的“請罪”,母親的一系列做法看起來實在是荒謬,作者雖不相信,但為了母親著想,還是一步步地陪同她一起。而在最後,母親的希望終於達成,她在夢中看到健碩的父親一點點遠離了,走遠了。母親就此安心了,而作者也在這次神明事件中徹底理解了母親。

真正地去理解一個人,是很難的一件事,你必須設身處地、發自內心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她的內在需求,知道她的夢想和追求,才能理解她的一舉一動。

我們是一張張不同的皮囊,因為擁有不同的靈魂,才讓世間擁有芸芸眾生,眾生皆苦,每個人都有其吐不出的苦澀和難處,而理解,是一架橋,能把彼此的心靈互通,能讓人在苦澀的心境中露出微笑。

蔡崇達《皮囊》:一具皮囊的好壞,關鍵在於心

3. 偏見,往往是殺死一個人的利刃。

在《張美麗》一文中,我讀到了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在一個偏遠的小鎮,曾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妙齡少女,因為自由戀愛,輕易地把自己的純真給了男人,最後卻落得人走茶涼的下場。

於是,這位張美麗就成為了一個負面典型,可以說是一個淪陷的標誌。一些家長把她作為教育小女孩的典型例子,總有大人恐嚇小孩:要不你就會像張美麗那樣,名聲臭遍整個小鎮。

張美麗就這麼被妖魔化了。她是做了什麼壞事嗎?不過是遇人不淑,戀愛沒有善終而已,而因為這個“偏見”,張美麗的一生都受到了桎梏。

後來,她嫁人了,又離婚了,變成了一個離異的富女人,再次回到小鎮做生意了,她開了一家“美美海鮮酒樓”,裝修得豪華精緻,裡面的飯菜可口美味,可即便如此,還是被本地人牴觸。

張美麗的小店,和我們的小鎮,就這樣充滿著這種對立的感覺,在小鎮人的口氣中,彷彿永遠是:張美麗代表一種什麼勢力,在侵蝕著這個小鎮。

之後張美麗的生意越做越大,又開了一個海上娛樂城,每年一到籌款的時候,不管是祠堂需要修葺,還是學校學院贊助,抑或是政府大樓需要改建,每一次張美麗都拿出鉅額捐款,然而在娛樂城發生一件惡鬥事件後,人們依然罵她是“狐狸精”、“不要臉”、“賤人”……

那一刻的她也許真的崩潰了,當晚,她跪著祠堂門口,對天發誓:“除了一開始追求愛情,我沒有做娼妓,沒有買毒品,我只是把我覺得美的、對的、我喜歡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沒有作孽……”說完這些話,張美麗一頭撞向了祠堂的牆。

她死了,可無論是她的家人還是祠堂,都不願接送她的屍體和木牌,她最終變成了無處安放的靈魂。

她的皮囊被世人摧毀了,連靈魂也變成了孤魂野鬼。世人的偏見太可怕,足以殺死一個純淨的靈魂。張美麗什麼錯也沒有,卻被無端地妖魔化,她拿錢修葺祠堂,可祠堂卻不願接收她,多麼諷刺。

蔡崇達《皮囊》:一具皮囊的好壞,關鍵在於心

《皮囊》這本書無論是親情或者回憶,總能喚起我們對往事的記憶,在這本書裡,蔡崇達寫了很多人,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寓意。

就像蘇珊.桑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人必須在人的世界裡求取意義。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認識他們,照亮他們,有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

皮囊可以不信心,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皮囊有心,不管皮囊的外在質地是什麼,它包裹著一顆心,這顆心有時候會睡去,有時候會醒來,而當它醒來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歸根結底,一具皮囊的好壞,關鍵在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