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何感觉大了后才懂曹操?

三调羹视频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看的是三国演义,不是看的史书。刘关中三兄弟代表的是正义,所以我们对蜀国有莫名的好感。

再加上多年来曹操在唱戏的时候就是大白脸大奸角,从小到大给我们灌输的理论就是曹操不厚道,挟天子以令诸侯。

那现在人文的发展,商业文化气息极厚,把带入到三国之中,只有曹操这个角色才是最合理的,身为CEO,他干了CEO的活,他没有干董事长的活儿,而刘备是总监,却干了董事长的活儿。听起来是有那么一点点合理。


小小团长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句话,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非黑即白,非忠即奸,长大了以后,我们才发现除了黑和白,还有灰,而我们大多数人在现实中都活成了那个灰,然后我们理解了很多事,也理解了很多人。


后山路人


生活环境的改变,让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展露无遗。

小时候生活无忧无虑,不用为了生存和发展去拼搏,这就跟比汉末战乱之前的环境一样,活着是件很轻松的事。

而年纪稍长,就会体会到生活的不易,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这时就和和汉末乱世一样了,曹操在乱世需要生存,我们同样需要在这个压力巨大的社会生存。曹操需要消灭其他诸侯才能生存下去;同样我们也需要学历、职位、汽车、房子等等来生活和娶妻生子,还要为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拼搏。

单单从曹操杀死自己的叔父吕伯奢时,所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来看,足以令那些不知生死的小孩子对之深恶痛绝。但是在职场,为了晋升或者保住自己的工作,牺牲掉自己的好友、闺蜜是最佳选择。

人的本性是现实的,只不过在父母的庇佑下,我们无需为生存担忧,可一旦进入到丛林法则的社会,我们会变得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计算着自己的得失,预估着风险和收益,做出自己最恰当的决定。

曹操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在面对危险时的所作所为总能保全自己的最大利益。

濮阳大战的时候,他被吕布拿画戟盯着问:“曹操何在?”他不慌不忙地对道:“前面骑黄马的便是。”虽然坑了自己的下属,却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做法和工作上的某些领导相似度极高。

再有,曹操征讨袁术的时候,粮草要吃完了,他让掌粮主簿用小斛发粮食,引发不满后。他毫不犹豫地砍下了主簿的首级来安抚军心和激励士气。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给领导当了替罪羊后,还想着自己以后也要让别人当一次呢。

这些小孩子不懂,成年人玩起来确是轻车熟路。曹操手再黑,但他也是丞相、魏王、太祖武皇帝……铜雀台上无数美女相伴、无数文人吹捧的人。

夜则醉卧美人膝,醒则独揽天下权。哪个男人不羡慕。


千年事


曹操在一开始就把“奸”这个字,演义的淋漓尽致。所以让人敬而远之。但是经过岁月和社会的洗礼,我们似乎发现,曹和刘不同的地方在于做实事。比如献刀,他去做了,比如赤壁败仗,他接受了,再比如后来的种种大风大浪,他可以去做,也承受得了后果。所以他逐渐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而刘,则是用仁义来装饰的演说家。文有诸葛,武有五虎,他只需要想着口中的仁义就行了。不做实事。说白了,就是有些虚伪。

可真正可笑的是,三国最后也没有落到三人任何一人手中。我们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都没有能够帮到他们。而之所以一开始喜欢刘备,可能就是喜欢他的善吧。就像《三字经》里面提到过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人们对于向善的东西还是极力喜欢的。但是之后对于阅历的提升,发现实实在在的善恶,远比一事无成的善良来的更真实一些。



年纪渐长,大学那会再读《三国演义》,开始觉得,刘备看起来怪怪的,明明书里面写的是那么正面的形象,但怎么就觉得有点假呢?这个时候或许是看得更深了些罢,开始欣赏曹操了,后来步入社会,得空闲时再看三国,原来我最欣赏的是曹操。世人尽嘲曹操“奸雄”名,我自赏曹操此名真。在那个年代,曹操是一个混得很成功的社会人。

所以,我欣赏他。在曹操五十六岁那年,他写出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写到自己年少时也不过是想打打猎,读读书,再到后来参军,理想也不过是封侯,死时墓碑上刻个征西将军就很高兴了。后来,沙场百战,一路杀敌,位极人臣,掌管无边权利。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曹操除了说自己的年少理想之外,还有这么一段,他说:想让我交出兵权?没门。

因为他知道对于他这个位置的人来说,自己一旦交出兵权,就会被人坑害。无权在手,有死无生。曹操大概也发现了,他处在一个人吃人的年代,手握无上权利才能保全自己。

然后,我们回看一些诸侯的结局:张角,因作乱领了盒饭董卓,因内乱领了盒饭吕布,勇冠三国,最后被擒杀,领盒饭张扬,倒在了自己人手里,领盒饭公孙瓒,被攻破城池,领盒饭孙坚,乱箭之下,领盒饭数不胜数,有一个好下场么?

最后都领了盒饭。那个风起云涌、群雄并起的三国大时代,那是一个丢掉权利,就只能任人宰割难以活下去的年代。拥有了权利,便只能往前了,绝无退路可言,唯有手握比别人更大的权利,踩在别人的头上,才能有选择的机会,才能保全自己更好的活下去。


同样由学校步入社会后,生活中,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时候,又哪来的退路呢?


死9新手求关注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特别讨厌曹操?其实“人之初,性本善”。小的时候我们都很单纯,在我们的眼里,只要有人说谁坏我们就认为谁坏。我们接触的事物都是简单的,我们的思想意识简单的。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褒刘贬曹的小说,在它印成小儿书连环画或是拍成了影视电视剧,原著作者的思路与观点也是没有变化的,所以那时幼小的我们并不懂得真正的历史,我们只会随着小说的情节,一步一步的走进作者著作的思路。在我们看到曹操献刀后匆匆忙忙逃出,在逃跑途中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一家人时,就觉的这个人特别坏。后来又见曹操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时,我们就更加的讨厌曹操了。

在我们长大以后,在课本书上懂得了历史,也懂得了历史上真正的曹操。在我们学识上有了进步,认识上也有了提升。这时的我们熟透了人生,也看清了四周。在我们在回头读罗贯中的三国时,我们也懂得了曹操的思想。

三国演义是批贬曹操的历史长篇小说,在罗老先生对曹操人物描写上虽然有着刻意的贬义,但已懂得换位思考的我们会根据小说中的情节体味到笔下曹操的另一种心情。再说曹操坏时,我们就不那么认为了。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里,曹操杀了主薄杨修。

杨修为何死,罗贯中在小说中写道行军主簿杨修,见传曹操夜间口号“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唤其问之,杨修自作聪明解释了“鸡肋”口令。曹操大怒,将杨修斩之。小说里,罗老先生还解释了曹操杀杨修其实蓄意已久,特意的拿“门中字”、“一合酥”,“梦中杀人”等故事解释曹操对杨修的忌妒。

而然实际上,是杨修自作聪明,两军对垒中,在主将没有下达撤军的名令时,他却自作主张的做起撤退的准备,这是属于战场逃兵,曹操杀他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罗老先生拿出三个故事来,无非就是刻意的丑化曹操这个人物,我们小的时候也正因为这些刻意的描写,我们将曹操看成了坏人。

在我们长大以后,通过正史,我才知道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才知道精兵法,善诗歌,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

也许小的时候我们被小说蒙蔽,在长大以后,懂得了历史,也懂得了那个奸雄曹操。


古往今来几多愁


您好,我是每天看点三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关于你提出的问题:为何感觉大了后才懂曹操,我的观点是:

1.不是你懂曹操了,而是你懂你自己了。

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一层肯定的认识。人生是一个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修行。年少时看曹操,觉得曹操英雄盖世。心想若是将来有一日,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物,那该多好?

当长大之后再看曹操,又是一场不一样的体验。此时的你,或许理解了曹操为什么会成功,也知晓了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究竟为何意。

这个时候的你,脱去了年少的稚气,多了一份成熟、有了更多的思考,所以才会有大了后才懂曹操的感觉。

2.我们的人生的确和曹操太多相似,所以在曹操身上或多或少能捕捉到一些相似的影子。

曹操幼年爱玩、少年不羁、青年敢闯、壮年敢打、老年敢拼!遍观曹操一生,有过低谷、有过巅峰,最终成为三国最强的霸主。

这一点和我们何其相似?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般,大起大落间回归平静,但那股敢拼、敢闯的劲头却不会随着年龄消沉。只会化作一壶美酒,越来越香醇!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之志,不在一方得失,而是大千世界!曹操有斩董卓的勇气、有夺天下的雄心,这种精神使得我们敬佩。

只有共鸣才会惺惺相惜,只有共勉才会一起进步!当你看懂曹操的时候,当你更懂曹操的时候,也代表着你长大了,你成熟了,你可以像其一样,去闯一番自己的天地了!


每天看点三国


因为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刘备身上有着仁义和礼贤下士,这两个最吸引孩子的特性。但是长大之后成年了。才会发现,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作为。掺杂利益的考虑之后,成年人当然更喜欢曹操。刘皇叔,以仁义著称,在乱世之中,又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凭借着这个仁义和理性下士,又招揽了赵云和诸葛亮。拥有着当时堪称最豪华的团队。\r\r我们喜欢刘皇叔,不仅是因为他身上有着仁义的影子,有着乱世之中正统的呼声,更是因为他是,从一介草根布衣发家的,身上有很多我们的影子,很多我们喜欢的特性,所以一开始很多小孩子是很喜欢他的。但是长大之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刘备的犹豫不决和,愚昧的思想,给刘备的称霸之路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而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敢做敢当,敢爱敢恨,虽然奸诈无比,但是又聪慧过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作为更是给魏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与进步,这样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更容易被成年人所喜爱。成年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类磨难,比起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更容易,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快压力与机会并存的社会生存下去,所以现在的成年人更喜欢曹操,不仅仅是因为曹操的狡诈,更是因为曹操的个人能力。\r所以,两相对比之下,曹操才是更受成年人喜欢的那一个。


闲人九五二七


首先,我们小时候对曹操的认知,基本都来自于《三国演义》,其中以电视剧为主,加上鲍国安先生对曹操的演绎实在是太经典了,把曹操的阴暗面--奸诈阴险表演的真传神,导致小时候睡觉都怕梦见曹操,那可是大坏蛋啊。

而同时还有这两个原因

一因为小时候的我们信息获取渠道受限制。一为教科书、二为电视剧和广播、三为课外书、四为来自长辈的口耳相传,除了加入了电视广播这个渠道,和原始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无区别。信息来源受限,必定造成偏听则暗的结果,而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太多了。说句题外话,以前的我们是追着知识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知识追着用户的年代。

二是因为三观单纯,非黑即白。校园和家庭把我们当初的幼小的心灵保护的太完美了,同时也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刻画的太单一了。直到慢慢长大的我们在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人生百态,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我们懂得了批判地看待这个世界,学会了委曲求全学会了明哲保身,最后都活成了自己小时候讨厌的样子,但又有几人认同儿时的认知呢?

曹操不是没有年轻过,他也有过当大汉忠臣的理想,直到死亡曹操都在坚持。


小闹39


首先是受到了《三国演义》中“拥刘贬曹”倾向的影响。大多人走进曹操都是从四大名著开始的,所以飞鹰走狗,狡诈多疑,手段极端,阴晴不定的曹阿瞒形象早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仁义礼智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之风。而曹操为达目的不顾天下口舌白眼,为人传统君子不齿。

但是我们长大以后会知道世事多艰,生活成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纯洁简单。为了生存要么妥协退让,苟延残喘,任人摆布。要么不择手段,斩钉截铁,忘诸评论褒贬于脑后。所以伟人千面,人无完人,功过身后评。

曹孟德,坦荡“小人”也,却胸怀大志,心系天下。统一中国北方,人民免受战火罹难,功不可没。文采卓然,气吞山海,领建安风骨,豪迈雄浑。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人尽其才,堪称明主。小聪明与大智慧兼具,小聪明应付生活不堪琐碎,大智慧驭人治理天下。狠慈难料,善恶皆现,是一位有血有肉的霸主之姿。长大后,我们更明辨了是非,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与无奈,更能让我们走进这位“治世能臣,乱世枭雄”。


珍希13


因为小的时候我们被大人保护的很好,看不到人性之自私,现世之邪恶。长大后,大人逐渐保护不了我们了。我们要成长了,想要成长就算不想学曹操一样脸厚心黑,也要有甄别小人,伪善,笑面虎,纸老虎敢于决策的那种能力,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变色的心态。不然我们只会成为社会的底层,别人眼里的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