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什么有人说热不起来?

桐溪子


疫情中,不能谈“热”,更不能“发热”。如今,关乎全民的过年都没啥“年味儿”了,一个颁发过N多次、争议很大的纯文学奖能有多热呢?所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热不起来,这样说,有道理。

先看看是那几部长篇小说获奖?

1、《人世间》(梁晓声著)

  《人世间》(三卷本)是著名作家梁晓声2017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

  曾经作为知青小说家的梁晓声,他的代表作《雪城》(上、下册)影响很大,被拍成电视连续剧,1988年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这部《人世间》网上评价很高,社会影响力应该不会超过《雪城》。

  2、《牵风记》(徐怀中著)

  徐怀中是著名的军旅作家、莫言的老师。该小说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讲述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在19岁不幸牺牲的壮烈故事。小说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3、《北上》(徐则臣著)

  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本书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4、《主角》(陈彦著)

  演员有多种,戏曲演员不像喜剧演员,一般大家都不太熟。小说讲的是戏曲演员的故事,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

  5、《应物兄》(李洱著)

  曾经在高校任教、如今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李洱对知识分子题材很熟悉,在这部书里,他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录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作为俗人的知识分子的日常。

以上五部小说, 题材多样,难以一概而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名家新作,其中有一位还是90岁高龄的老作家。

茅盾文学奖不是作家终身成就奖,而是作品奖,如果把它弄成为名家锦上添花的摆设,意义就不大了。我心里不免犯嘀咕:它们能有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那么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吗?


慈善文化研究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人世间》等五部小说获奖。获奖名单一公布,就有人说闲话。什么不公正,获奖作品热不起来等等。

其实,闲话几乎伴随着每一届茅盾文学奖。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国内最具权威,荣誉最高的长篇小说奖,其获奖作品的优秀性是不容质疑的。

至于热不热起来获奖也不是决定性因素,纯文学作品失去热度,失去轰动效应是多种原因促成的。

建国后至八十年代以前,文学的热度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文学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多少热血青年为文学梦而奋斗。随着社会转型,步入经济时代,信息多元化,观念多元化,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呈现多元化。影视,网络,手机等的强有力冲击,流行歌曲,相声小品,综艺娱乐等一波又一波的热门出现,文学不能不由热变冷。

我觉得这是历史潮流,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不能也不应该独占半壁江山,由过热变冷实际上是文学的理性回归。

在文学理性回归的大背景下,纯文学更不可能期望如火如荼般的热起来。那么纯文学何去何从?我感觉,纯文学以后会像西方的油画艺术钢琴艺术一样。高雅的品位不会变,主流文化元素的身份不会丢失,但想再度掀起八十年代以前的那种轰动效应恐怕也难……





蒋新国


  网络时代,中国已经拥有十亿网民,相对应的是网络文化的崛起,网络小说风起云涌,拥有粉丝无数,相对矛盾文学奖,以纯文学为评奖范围,纯文学的圈子和网络小说比较,属于温室,不在乎市场的需求,而在乎是否走主流路线,不在乎大众的需求,而更在意“文学性”。

  首先看看第十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1、《人世间》(梁晓声)

  《人世间》(三卷本)是著名作家梁晓声2017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系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书。

  作为知青小说家的梁晓声,《雪城》可以把人看哭,但这部《人世间》带有很浓的“体制”色彩的小说,读者恐怕不多!

  2、《牵风记》(徐怀中)

  小说血色唯美,空灵奇崛。既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与大自然神奇关系的表现,亦真亦幻,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属于军旅题材小说。

  3、《北上》(徐则臣)

  本书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谈到家族小说,四大名著中有《红楼梦》,当代有《白鹿原》,电视剧有《大宅门》,然后是 一大堆跟风之作,超越者寥寥。

  4、《主角》(陈彦)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

  我只记得贾平凹的《秦腔》。

  5、《应物兄》(李洱)

  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

  什么是知识者,自媒体属不属于,网络写手是不是,如果把这些人排除在外,知识者会缺少一半精英。

  以上是获奖的矛盾文学作品,小编一本也没有看,以上评论大多是望文生义,文学应该是关注大多数人的命运,拥有绝对多的粉丝,获得更多的读者认可,这样的小说更有时代感。

从历届矛盾文学获奖作品中,真的接地气的,大概不会超过10本,《平凡的世界》时关注小人物的,《尘埃落定》笔法奇特,《白鹿原》写了家族兴衰,而让这部小说火起来,和其中大胆的性描写不无关系;《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一部很好的小说……

其次,不可忽视的网络小说文化

  网络小说已经有十年的历史吧!拥有的作者和读者,以千万计并不为过,《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斗破苍穹》、《金鳞岂是池中物》、《择天记》、《斗罗大陆》等等,还有一大批根据网络小说拍成的电视剧,都火的一塌糊涂。有人看到我把《金鳞岂是池中物》也列在其中,有网友说,这不是一部很那个的小说吗?《废都》、《白鹿原》都能入选,为啥池中物不可以呢?

不要说网络小说低俗,网上拥有的网络小说写手成千上万,默默无名的网络小说,也有成千上万部,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一个网络小说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战成名,代表了网民的审美取向。

因为网络小说成名不易,是真正经受市场的考验,所以,网络小说不可忽略,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的。

最后,想要热起来,让网友追捧,“要打破成见”

前一段时间的周杰伦大战蔡徐坤,周杰伦完胜,再往前,周杰伦出道的时候,唱的歌那简直叫做吐字不清,在周杰伦之前,通俗歌曲大热,被所谓的美声唱法认为是很俗气,而现在,这种“俗气”的歌曲,也成了经典。

  今年夏天,一个史上最丑的哪吒,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斩获了近50亿票房,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就是“要打破成见”!“人们的成见就犹如一座巨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这一句蕴含了多少辛酸与无奈,但是那又何妨?

  这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选择的范围很小很小,尤其是梁晓声那部作品,直接是计划内产品,梁晓声的《雪城》我读过,也被感动过,能力是有的,但是,一部没有经过市场认可的小说,直接就得了茅盾文学奖,是看人还是看作品?

  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市场说的算,应该是读者说的算,否则,那只是在象牙塔里,关起门来的文学,想要引起大家热议,追捧,这有点难呀!


宏文


一讲政治正确,评奖就失去章法了。像《国画》、《沧浪之水》好看的小说就难以得奖了,至于《废都》、《丰乳肥臀》更与茅奖无缘了。


赵爱军36


茅盾文学奖应该是含金量最高的文学作品大奖,基本上颁发给长篇小说。第十届看了一本,陈彦的“主角”。这些年书价太贵基本上不买书了,是在我市图书馆借的“长篇小说连载”杂志上读到的,写得不错,可读性较强。就如当下年轻人喜欢叫外卖般,传统下馆子不时兴了。小说也是如此,被冷落了,貌似被网文击败了。文学杂志有点风雨飘摇,长篇巨制和者更寡。前些日子,牙疼到诊所打吊瓶,随身拿出一本小说月报读来打发时光,旁边一面容姣好的女护士对俺道“师傅, 好雅兴,多年沒看到有人掛水时看文学杂志了。”弄得俺怪不得劲,好象做错了什么。其实文学作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而凸显,文学特别是小说永远是艺术的一部分。阅读量并不代表作品价值的高低。


老火蜜


茅盾文学奖,包括鲁迅文学奖,一直都是文学圈内热,圈外几乎没人知道,反而是网络小说被太多太多年轻人推崇。

这个其实不怪任何人,文学文学,真正理解什么叫文学的人又有多少?真正懂文学的人不多,极少极少,伪大师倒一抓一大把,目前我国的文学分太多的各种流派,各派之间相互打压,根本没想过要把文学普及,只想着利益。这种情况怎么热?想做实事的文学排又到处受排挤,打压,根本不可能。题目是说的热度无非就是中国矛盾文学奖那么大的奖,知道了解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年的矛盾文学奖我个人看了两部,一部是北上,一部是主角,剩余的还没看,从我个人来说,因为很多人没有接触文学这一块,对于语言,结构,文字,故事等等很多都不懂什么叫好的作品,反而是其他网络小说更受追捧,好的作品只有懂的人才看得出来好在那,但是社会就是这样,各种的人际关系,当下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奖的含金量在哪?早些年你只要作品还过得去,不差,评奖前送几个钱,奖就到手了,获奖之后各种名利双收,送出去的几天就能回本,文坛乱象丛生,这不怪任何人,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

热不热是一回事,真正好的作品数不胜数,像莫言,格非,余华,啊来,阎连科,贾平凹等等等等这些人的作品难道热度低吗?没有!反而热度低是奖,热度高的是作品!

说得不好,请多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补充!谢谢!


李伟东


热度,这仅是相对而言,纯文学与现今流行的网络文学相比,确实没有热度,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的繁荣相比,更没有热度可言,但其实这是文学回归理性的表现,纯文学何去何从,在新形势下有关纯文学边缘化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要突破固有的樊囿,虽然艰难,但不是没有希望。第十届茅奖揭晓,有些书在书店脱销这也是事实,网络书店的销量也直线上升,这应该是一种获奖效应,但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许多人迫于工作生活压力,没有时间去欣赏这些作品,另一方面,许多作品与读者渐行渐远,执著地表现个人创新而忽视了读者的感受,纵观一至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结果,弊端丛生:如许多优秀作品落选而平庸作品入选;官员作家的获奖;对著名作家照顾性获奖;每届都有5部左右获奖,违背宁缺毋滥原则;40岁古华第一届获奖,二到十届竟没有打破这一年龄记录,若说没有论资排辈也难以自圆其说。

当今长篇小说中,使读者读了一遍还想读二遍三遍的作品并不多,而表现当今现实的作品则更少,要改变这一现象,靠几个奖项是不够的,但如果奖项缺乏公平公正,读者也会远离"热度"。


春风化细雨


现在处于一个快餐文化时代,人们的大量时间已经被各种海量信息占据。一不留神,看些个小视频,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生活压力加大,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了和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上,考虑的是怎么能生活的好一点,轻松一点。那么,泛娱乐的东西就成为了主要的精神食粮。与其花几十块钱买一本书看,大家更愿意去看一场电影。

文化需要沉淀,现在不热,并不代表将来不受追捧。当人们不再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整日焦头烂额时,而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保障,那么,精神上的高层次需求,必定会迎来爆发式的需求。

不过,这也给文学著作者一个警醒。应该创作出一些符合当下人们精神需求的作品。因为我们不管处于什么状态,精神需求是不会停止的,而是持续增长的。某种意义上讲,它比物质需求增长的更快。现在的人们,文化素质普遍来说比以前高很多,对精神食粮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明确的判断能力。

直击心灵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相信我们的文学创作者会创作出一些更符合当下需求的作品。期待!


唐太空


看了两本,《主角》总体来讲不错,作为小说可读性较强,《牵风记》完全是咬牙读下去的,一本味同嚼蜡的书,强烈不推荐。


君洪890


一个好的作品要说人话。

说人话的作品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喜爱。

一个不好的作品是不说人话的,

不说人话,当然无人问津。

因为人们还是爱听说人话的作品。

茅盾文学奖无人问津,

那肯定是没说人话了。

茅盾文学奖要是评不说人话奖,

那倒是名副其实。

无可指责。

可茅盾文学奖奖自称是评说人话作品。

那就有问题了。

一个自称评说人话奖的机构评出了不说人话的作品。

说明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所以,挂羊头就说是卖羊肉。

千万别说是卖狗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