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同情不等於"共情",有效地"共情"是發自內心的表現給孩子

說到"共情"這個詞,想必大家都是聽到過的,尤其是我們在研究怎麼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時候,這兩個字更是作為一個新興詞彙頻繁的出現的我們視線當中。

可以說,這是在育兒理念中非常新穎也是地位非常高的一個育兒方式。

然而,在具體運用的時候卻發現這似乎沒有什麼效果,孩子還是該哭哭、該鬧鬧,我們開始產生質疑,覺得這對於孩子沒有一點作用。

實際上,並不是"共情"對孩子無效,絕大多數時,是我們錯誤地理解了"共情",並運用的錯誤的方式,比如將"同情"了"共情"。

阿美是一位90後媽媽,女兒今年4歲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她一直都很上心,經常在媽媽群與其他媽媽聊天溝通一些育兒時遇到的問題,平時也會看一些育兒相關的書籍,希望能夠給孩子最健康、最科學的教育

阿美曾經在網上看到過與"共情"相關的知識,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不錯,一直尋找機會試一下。

前幾天她和女兒在家玩,女兒一不小心從沙發上摔了下去,阿美心想:和孩子共情的機會來了!於是她立刻走到女兒的身邊,很溫柔的對女兒說

:"諾諾,怎麼掉下去了呀,是不是摔得很疼,媽媽來看看,說了你鬧不過媽媽的。"

結果意外發生了,本來沒哭的女兒聽到她說的話之後,竟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她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女兒哄好。

阿美很疑惑,不是說與孩子共情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嗎?孩子怎麼反倒哭了起來?

同情不等於

想必有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們會非常無奈的發現,明明是在與孩子共情,怎麼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抓狂,這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家長將"同情"當做了"共情",不得不說,這種刻意的培養實在是"太弱了",反而變成了對孩子的一種過度保護,影響孩子的成長。

一、 同情≠共情

如果想要做到正確的用共情的方式教育孩子,那麼就要理解到底什麼是"共情"。

"共情"是說我們可以體會並理解別人心中的想法及情緒,並且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這件事情,體會這種感受。

所以如果想要與孩子共情,那麼則需要站在與孩子平等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知道他們的感受,與孩子共鳴,並且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

但是同情卻並不是這樣,同情是針對弱者、針對一些不幸的人的產生的一種憐憫的想法,其中摻雜著許多我們自身的主觀成分,並且是站在一種高高在上的角度去思考對方。

如果家長在與孩子共鳴的這個過程中,不由自主的產生了一些對孩子的憐憫之心,比如說看到孩子跌倒感到心疼,這樣也就是潛移默化的弱化了孩子,結果由"共情"變成了"同情"。

就像上文中的阿美一樣,當她的女兒摔倒後,她非常言辭懇切的否定的自己的女兒,從她所說的華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她是在"同情"。

如果她對女兒說:"諾諾,摔倒了吧,媽媽知道你一定嚇到了,來,你看看自己受沒受傷。"這樣一來,就能直接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媽媽理解。

同情不等於

二、"同情"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Brené Brown曾經在TED中做出過關於"共情"演講,在他演講中的一個短片出現了狐狸、熊與麋鹿這三種動物。

狐狸頭上在下雨,應該是它遇到了什麼問題,情緒很低沉,熊去安慰它,並傾聽狐狸說的話。很快狐狸掉進了一個洞裡,而這個時候熊也跟隨它進入了這個洞中並告訴它:"我知道這下面是什麼樣子,你並不孤單"。

熊傾聽的這種做法就是共情,而進入洞中就是與護理狐狸建立連接。

而在這個時候,麋鹿出現了,它趴在洞口,對著下面的狐狸說:"哇!真糟糕啊,對吧,現在你想要來一塊三明治嗎?"然後自己咬了一口三明治。

相比於熊,大家也知道了,麋鹿就是同情,它高高在上的站在洞口,說著一些對於狐狸來說並不重要的問題,很顯然,麋鹿的這種行為是很難與狐狸建立連接的。

所以很多時候家長並不能夠正確的運用共情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在許多家長心中自己與孩子就是不對等的,我們會情不自禁的將孩子放於一個較低的位置上,弱化了孩子。

試想一下,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和朋友發牢騷,結果朋友說:"知道你難過,但是這個確實是很困難的,實在不行你就別做了"。

很顯然,聽到這樣的"安慰",我們絕對開心不起來。

同情不等於

心理學專家伊娃·德雷克斯說過:"共情與同情的差別之處就是,同情讓人脆弱,而共情讓人堅強。"

孩子很有可能會因為這種同情,降低對自己的認知,覺得自己確實不行,減弱了孩子自身的價值感,對於孩子而言沒有一點好處。

三、有效地"共情"是發自內心的表現給孩子

實際上,共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非常難,而且我們也要知道,這絕對不是讓我們用來制止孩子哭泣或難過的一種方式,也不是我們用來掌控孩子情緒的工具。

它是要我們去站在孩子的立場去體驗孩子的感受,不要假裝去裝作自己明白孩子的樣子,因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可以很敏銳的發現,我們的共情是否是發自於內心。

1、 發自內心的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作為大人,永遠沒有辦法知道孩子的小腦瓜中到底是想些什麼,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來的是突如其來的,

可能有些問題在我們看來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孩子卻因此而哭的上氣不接下氣。

而在這時,無論我們覺得這件事情有多小,我們也應該接納孩子的種種情緒,正視情緒的存在。

同情不等於

2、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遇到問題哭鬧或者是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們可能要比孩子還要先一步爆發,直接就對孩子發火要求孩子停止哭泣或吵鬧,

這個時候就算我們想共情,那效果也絕對不會好。

而如果這時我們去與孩子共,我們也不可能真的設身處地的去替孩子著想,只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說話,孩子因為感受不到我們的理解,很有可能會哭得更兇。所以要耐下性子來引導他們先說出自己的感受,幫助他們發洩情緒。

同情不等於

3、

不要太快做出評斷

當我們在傾聽完孩子的感受之後,我們不要著急的對孩子遇到的這件事情做出評斷,告訴他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

正確的共情是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並且和孩子詢問原因與感受,進行再次確定,比如"是不是因為媽媽沒讓你吃零食,你覺得委屈才哭的?""是不是因為奶奶不讓你下樓玩,你生氣才和奶奶鬧的?"

只有這樣,當我們真正瞭解孩子的感受時,孩子才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共情",並以此作為情緒的缺口,將他們的情緒發洩出來。

同情不等於

各位家長,共情與同情的區別,真的要區分開,雖然只有一個字差別,但是卻會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的做到共情,那麼進入到孩子的世界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有很多事情也會迎刃而解。當孩子哭泣或發脾氣時,你有做到與孩子共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