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審判》:從心理學角度淺析與法水火不容的K先生

多數人都喜歡問“我是誰”,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性的複雜化,“我是誰”這個問題顯然不只是個哲學問題,更是個心理學問題。因為基於社會和交往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無意地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戴上各式各樣的面具待人,而戴久了的面具慢慢地變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最後連我們自己都忘了“我是誰”。

小說《審判》中的k一直戴著自欺的面具,但是他不但不自知還越陷越深,直到從被捕的那個早晨開始,直到一場關於自我的審判結束,k才揭開自欺的面具,開始審視自己的靈魂。


《審判》:從心理學角度淺析與法水火不容的K先生

自我調控性

一次次拙劣的表演只是與法的不相容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大多數人都存在“自我調控性低”的現象,而小說中的k也是一個自我調控性低的人,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何為“自我調控性”。

自我調控性意指一個人調整其內在渴望(或理念)以符合社會情境要求的程度。自我調控性強調的是個體對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進行監督、評價、控制和調節的過程。而自我調控性低者往往在情境要求與個人理念發生衝突時,他們不管情境如何變化,都會固執地堅持自己的理念。

小說一開始就告訴讀者k被捕了,可是k卻理直氣壯地堅信自己並沒有罪,儘管從他被捕的那個早晨開始,看守、法官、律師、畫家與神父這些不同角色的人物輪流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在k的案子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這些人物帶著法不斷地引導k認罪伏法,但是至始至終k都在抗拒著法,並用一次又一次的拙劣表演來與法撇清關係,堅持自己的無罪之為:

1、看守無所顧忌地吃掉k的早餐,並提議幫他保管睡衣和其他內衣,以及幫他買咖啡,很明顯看守是在提醒k一直以來所注重的物質享受的虛無和膚淺,他們在用低俗的方式傳遞法,但是k並不理會,他只看到了看守是一些誘使他行賄和用卑劣的藉口騙吃騙喝的道德敗壞的流氓。


《審判》:從心理學角度淺析與法水火不容的K先生


2、k在空無一人的審訊室講臺上發現了法官們研讀的法律書竟是幾本不堪入目的色情書,難道法官真的是k所認為的卑鄙下流的無恥之徒嗎?顯然k的看法只是自己拒絕接近和接受法的藉口,因為威嚴的法官用色情書只是在告誡k儘快遠離慾望的泥潭,認識到法的神聖。

3、律師是法的代表,畫家是法的僱傭者,他們都瞭解法的箇中底細,他們都建議k可以不受處罰地活著,那就是k要妥協於法把案子長久地拖下去,而這也意味著k要與法相容,承認自己的罪行,但是k並未考慮長遠的形勢,他斷然拒絕了他們的提議,單槍匹馬地走上了絕路。

4、可以說神父是促使k轉變思維,放棄個人無罪理念與法妥協的終結者,在大教堂與神父的這場個人審判中,k終於調整了自己錯誤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他開始迎合法的要求,承認了自己想用二十隻手攫取世界的可恥慾望。

我們看到k在案子進行的整個過程中,他都表現出了極低的自我調控性,一直以來他都固執地堅持以地位、身份等這些世俗的優越性為榮,他堅持自己認為的對的思維來拒絕法對自己的干擾,即使身邊所有的人都在用法的邏輯思考,並營造法的環境來引導他的進入,但是固執的k並不在意他們的所作所為,他也從未根據自己案子的發展和法的威嚴來調整自己的態度和生活,從始至終他都在我行我素地使用低級、幼稚的藉口和行動來死守自己的信念。


《審判》:從心理學角度淺析與法水火不容的K先生


認知失調

強制進入法的k卻在法的面前出盡洋相

“他覺得像是暈船似的,他似乎在波浪翻滾的大海里行船,海水好像拍擊著過道兩邊的牆壁,過道深處彷彿傳來了波濤拍案發出的嘩嘩聲,過道本身好像在顛簸,在迴轉,在過道兩旁等著的當事人似乎也在隨著過道沉浮”。在法的辦公室裡,k頭暈眼花,腦袋直打轉,他不能思考,也無法行走。

原本k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跟隨門房參觀了法院辦公室,但是在空氣汙濁的辦公室,k昏頭昏腦,無法自主思考和行動,儼然成了一個沒有生命的物體,其實這是k第一次主動與法的深入接觸,儘管他此次糟糕的生理反應讓他出盡洋相,但至少他清晰地感覺到了法的強大力量,他也開始懷疑自己舊有的支撐:“這種驟然的變化倒叫他感到有些害怕了,也許體內正醞釀著一次劇烈的變革,讓他再經受一次考驗吧”。

從小說中我們得知法無處不在,法也在時刻喚醒執迷不悟的k,但為何當k主動進入法的時候,卻無法順利融入法呢?其實這在心理學上可以解釋為“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認知失調用來描述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更精確一點來說,是兩種認知中所產生的一種不兼容的知覺。


《審判》:從心理學角度淺析與法水火不容的K先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指出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兩個認知因素之間的不一致,它偏重的是心理意義上的矛盾。

如小說中的k,一直以來他的態度是蔑視與反抗法,並拒絕一切與法有關的人和物,重要的是他最在意的是自己優越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他也瘋狂地迷戀女人,深陷慾望的泥潭無以自拔。此外他一直站在法的對立面,嘲笑和抗拒法的存在和威嚴,所以當他在法的辦公室,看到法的真實面目和感受到法的無處不在和強大後,他舊有的思維受到了動搖和懷疑,他那些為之驕傲的世俗支撐也變得脆弱不堪。所以對法的頑固抵抗和法的無聲無息的滲透的兩種相對立的思維的鬥爭讓k差點暈了過去,甚至虛弱到無法照顧自己,只能任人擺佈。

心理反動

法所阻撓的都促使了k的背道而行

“K伸出兩臂抱住她,把她摟到胸前,她默默地把頭枕在他肩上。”在律師的家裡,K全然不顧為他奔走的叔叔和盡心盡力為他案子幫忙的律師與法院書記官,就明目張膽地任由自己放縱慾望與律師的女僕鬼混,眾所周知,律師是法的代表,但K卻公然在法的身邊挑釁法,反抗法。


《審判》:從心理學角度淺析與法水火不容的K先生


並且他這種藐視法的行為一犯再犯,“那女人確實把他吸引住了,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為可以向這種誘惑屈服,沒有什麼站得住腳的理由不能這樣做”,K再次屈服了門房女人的誘惑,而他屈服的真正理由是報復法“把這個女人從預審法官和他的下屬手中奪走歸自己所有,也許是對他們最合適的報復”。

不管是律師的女僕還是門房女人,他們都是懂法的,他們在法的主宰下引導k意識到了法,在k的案子上她們也願意幫忙,但是藐視法的權威的k卻拒絕接受幫助,甚至認為擁有了屬於法的女人,自己就能反抗法。

儘管法官曾用色情書暗示k要遠離或阻止慾望的泛濫,儘管法無時無刻在向k伸出援助之手靠近並引導他走出慾望的泥潭,但是k非但不領情,並且還反其道而行,一次又一次地利用慾望來企圖報復法。而k的這種做法也體現了“心理反動”的人性心理。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在做判斷或選擇時,如果他人給的意見太過明顯或是囂張,就會覺得對方想逼我們就範,在這種情境下,我們的自主性就會受到威脅,為了保護自主性,多數人就會產生心理反動。並且自尊心越強的人,這種心理反動就會越明顯。

所以當身邊所有的人都在想法設法引導甚至強制K認清自己的罪行,放棄自己引以為傲的地位和貪戀的慾望時,K唱反調的反動心理就產生了。並且為了維護自己千辛萬苦掙來的尊嚴,K反抗的意願愈加強烈,甚至自毀前途鑽法的漏洞來揭露法的腐敗和荒唐以此來抵抗法的傳遞。


《審判》:從心理學角度淺析與法水火不容的K先生


結語

雨果曾說:“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卻是一種勝利”。小說中的K被身份、地位和無盡的慾望等虛無的面具麻痺了初心,而當法一步步深入,當畫家和神父揭開K自欺的面具後,K沮喪不已,像賊一樣迫不及待地逃離了現場。自欺的面具被人揭開,也就意味著K舊有的生活被抽空,K再也無法坦然面對那個一直被抑制在黑暗深處的自我,最後他選擇了自取滅亡。

但是在赴死的路上,K真正覺醒了:“我唯一可以接著做的事是,自始至終保持理智、鎮靜和富有分析能力,我總是想用二十隻手來攥取世界,我的動機也並非十分值得稱讚”。

所以最終K親手撕碎了世俗的面具,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就是一個錯誤,儘管對於K來說死亡是必然的結果,但他並沒有徹底放棄希望,臨死之際他看到了遠方出現在燈光下的細瘦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