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PART1 壓抑的攻擊性,會化身為“惡魔”。

有很多的束縛,想要掙脫是不容易的。

一方面是來自外力的覆蓋,好比打著為你好的沒有節制的愛,趁機迷亂我們尚不成熟的心智,以搶佔我們的精神小屋,看似在被無微不至地呵護著,是捧在手心裡的寶,其實早已變身提線木偶被操控制著,無自由可言。

就如電影《黑天鵝》中妮娜的母親,從前也是芭蕾舞演員,為了生養妮娜放棄了事業,於是寄希望於女兒,想讓她繼續著自己未完成的夢想。

除了照顧女兒的日常起居,她還要干涉和管束女人兒的行為,好讓她一心只撲在芭蕾上,不被任何以外的雜念所影響,妮娜既是她的全部,也是被關在漂亮城堡裡的公主。

而另一方面呢,則來源於自身的包裹,就像“到死絲方盡”的春蠶,它在為自己的傑作而歡呼雀躍、搖頭晃尾時,越是洶湧地吐、越是無比振奮時,絲吐完了,生命卻歸於暗淡。

有時候,我們明知道“作繭自縛”的道理,想要去突圍,但好像還沒有準備好去承受“破繭成蝶”的撕裂和痛苦,進而缺乏膽量放不開,但又好像變化就意味著是在背叛過去,反倒自我懷疑深感自責。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電影劇照

就如妮娜,有著曼妙而完美的舞姿,但她只適合演繹單純無辜的白天鵝,因為這是她給自己的一貫定位,是生活裡的樣子。

但黑天鵝的邪惡與妖媚,對她來說卻是從來沒有感受過的人性角落,是沒有涉及過的人性側面,可為了能演好一人分飾兩角,成為新一任的天鵝皇后,她需要在白紙上滴上大片的墨跡,就這樣,她在極度渴求又毫無突破的拉鋸戰中,走向了人格分裂。

因為母親,她不曾溜出門去見識一個多彩而生動的真實世界,因為自己,她沒有經歷28歲該有的人生體驗,她過分的美好形象就像張愛玲筆下“酒精缸裡泡著的孩屍”,是冷的,是僵硬的,是蒼白無力的。

其實,妮娜又何嘗不是我們中的某些人,甚至是我們自己,拉緊繩索不惜用力把自己捆綁在狹小的空間裡,雖然能確保絕對的安全,卻也絕對地困頓其中,沒有生命活力。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每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個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時,自然就會有攻擊性。也就是說,它是人類的一個本性,如果剔除了它,人就會變得虛假、死氣沉沉。

好比導演托馬斯對妮娜的訓斥,“我從來沒有看過你真情流露”,換句話說,憤怒了就喊出來,悲傷了就哭出來,歡喜了就雀躍,熱愛了就追求,而不是成為一板一眼的妮娜,不讓能量的觸角伸展生命的張力。

世界本複雜,混合著善惡與美醜,人性也是如此,若只顧做優雅的白天鵝,卻打壓暗處的黑天鵝,殊不知,當抑制不住時,就會如火山噴發,會造成惡魔出沒般的破壞力,將自己帶去無法想象的絕境。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電影劇照

PART2 一邊剋制,一邊分裂。

有“洪荒少女”之稱的傅園慧,除了她的獲獎記錄和可愛表情被大家喜聞樂道,還有她滿身的抓痕,曾一度被認為是在作秀博眼球,可傅爸爸卻透露,她會在每次比賽前抓傷自己,傷口遇水很疼,而她最怕疼,這樣的刺激能讓自己遊得更快一些,但實在令人心疼。

雖然可以爆發潛能,雖然效果會很明顯,可畢竟是在傷害自己,因為要超越,所以便不顧一切,這種想衝破臨界點的奮力一搏,多少帶有致命的危險性。

就像影片中的妮娜,空降到芭蕾舞團的莉莉,雖然表演動作上比不過她,但她能輕鬆駕馭黑天鵝的角色,雖然性情鬆散放蕩,卻能不費吹灰之力呈現出妮娜所不具備的野性力量,於是她在對抗巨大的競爭壓力時,體內的某種能量開始蠢蠢欲動。

起初是隧道里的女人,突然變成了一個更為妖豔身穿黑衣的自己,然後是背後的抓痕,經常隱隱作痛,後來又開始流血,甚至拔出黑色的羽毛,而鏡中的自己,變得鬼魅,有著一雙血色的眼睛。

榮格說,某個意象的出現可能象徵著人格中的某個側面,而這些詭異的畫面無疑在挖掘妮娜潛藏意識深處的陰暗面,是與乖孩子相悖的性情,是她被視為“壞”的部分,是曾經被母親和自己壓制的惡濁與不堪。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電影劇照

殊不知,幻覺的屢屢得逞,是一直以來高強度高濃度的施壓,反彈後的結果,就像猛力拉緊的皮筋,會打出一條通紅的印子,會痛苦難耐,會不安的令人抓狂。

為了暫且逃避低壓的情緒,不顧母親的說教,妮娜去了酒吧,任性的撒了一把野;回到家又一反常態用木棍抵住不曾上鎖的門,阻止母親隨意闖入;因為莉莉被導演選為她的替補演員,她生氣地把房間裡所有的毛絨玩具一股腦扔進了垃圾箱。

可以看出,妮娜此時的另一種人性面正在躍躍欲試,她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為它尋找爆發的出口,雖然她並不自知,雖然這讓她感到一些莫名的恐懼,但她的內心已經在為徹底的覺醒而醞釀著。

畢淑敏說,分裂的實質常常是不能自我接受,而妮娜顯露的肆意妄為,預示著她越來越靠近生活的本來面目,那最為本真的樣貌,到後來深陷幻覺而刺傷自己,流淌的鮮血透過皮膚浸染了聖潔的白色羽毛,也是在把割裂出去的暗面整合進來。

她成功了,卻也沒了性命。不得不說,她為了達到合二為一的效果,不惜失去理智生活在扭曲的幻想裡,她用一種極致的偏狂,燃盡過去的自己以便獲得重生,“我感受到了,完美。”這一刻,雖以死亡謝幕,但她心滿意足。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電影劇照

PART3 沒有人真正愛她,也就沒有人給她“去毒化”。

其實,妮娜的悲劇是有轉機的,她的黑天鵝也可以是嫵媚而溫存的,而這需要心理諮詢中的“去毒化”功能,來減輕和化解當事者的攻擊性。

也就是說,用抱持的態度去理解和接納拋來的黑色能量,幫助當事者轉化成柔和的力量,如涓涓暖流去溫熱她,而不是讓她自生自滅,被蝕心鏤骨的戾氣反噬。

可不論是妮娜的母親還是舉薦她的導演,都不是能給予她真正的愛與支持之人。

他們雖是最親近的人,卻都在撥弄妮娜脆弱的神經,一個是無止境的“我有權關心你,必須知道你的一切”,一個是“完美不是控制出來的,它包含放手,才能讓自己驚豔四座”,看似很有道理,可到關鍵時刻都選擇拋棄她。

如果女兒能做個聽話的好孩子,爭取當天鵝皇后就成了母親所期待的榮耀,可如果女兒變得沒有以前乖順了,做了出格的事情,明天即便登臺演出,她也可一通電話就絞殺了女兒的機遇。妮娜僅僅是母親的個人創作,可以成形也可以打碎。

至於托馬斯,他以男性魅力在挑逗著妮娜,讓她得以迸發強烈的情慾,讓她不斷地豐富被深深掩埋的感知,可當他沒有如願看到妮娜的進步時,會毫不留情地讓莉莉演黑天鵝。他是妮娜的救星,卻也將她拽入地獄。

可以說,他們都看好妮娜,卻也是最冷漠的旁觀者,在她目光所及之處,沒有愛她可依賴的人,只有自私自利的剝削者,想要感受自己存在的意義,唯有死亡才能讓她安息,撫慰她的靈魂。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電影劇照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過,健康的心智,是你可以好,也可以壞,你可以展開你的任何一種人性。

換言之,人性沒有單一選項,它不像天秤給了這邊重量,那邊就會失衡,而是像隨意轉動的骰子,能靈活的翻轉某一面,而其他的面也不會消失。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和磨難,每個人能承載的壓力與負面情緒是有限的,如果沒能以恰當的渠道抒發出來,勢必會影響精神狀態,加重心理負擔。

所以,適時舒展生命的張力,以應對不同的境況和遭遇,不僅能守住基本的信心不被擊垮,也能有勇氣和動力直面真實,但我們要知道,改變現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確保用一定的時間去消化,去修煉一個強韌的自我,才能理智地跨越接踵而來的人生考驗。

如果妮娜沒有急於脫穎而出,或許她體內的洪荒之力不會這麼迅疾地吞沒她,如果莉莉沒有成為她的潛在對手,或許她能交到一個知心的朋友,幫助她蛻變,如果妮娜沒有被坐輪椅的前輩貝絲嚇到,或許她不會這麼害怕有可能自己是下一個璀璨卻又短暫的煙花。

但是沒有如果,但是她極致的壯烈反而能刺痛當下身處幽禁的某些人,甚至是我們自己,生活本是泥沙俱下,時而鮮花鋪路,時而荊棘叢生,唯有武裝起一顆有力而強大的內核,便無懼外面的雪雨風霜。

願我們都能痛快而真實地活過。

以心理學視角,淺析“白天鵝”到《黑天鵝》的完美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