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防疫之下,如何防止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用戶101765868034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激增,對疫情形勢的預期不確定,日益嚴格的管控措施,使民眾的焦慮和恐慌情緒也在蔓延。心理援助熱線來電也越來越多。

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身心更容易受到侵擾和影響卻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作為家長在這個時期,更要細心觀察孩子在情緒和行為上的異常,及時給預幫助和調整,做好孩子的心理防護工作。

那麼,家長該如何去做呢?

第一步:識別情緒

有的孩子會在生理方面呈現反應,比如表現出食慾不振、入睡困難、頭暈胸悶、坐立不安、做噩夢等。低齡段孩子孩子會變得膽小、畏縮和粘人。如果找不到器質性因素,就要考慮是情緒化的軀體反應。

有的孩子則在情緒上呈現困難,比如緊張、害怕、恐懼、焦慮、困惑、擔憂、煩躁、發脾氣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本就容易產生情緒波動的孩子,在現在特殊的環境下,家長更要及時關注並察覺到孩子的行為情緒變化。

第二步:維持穩定

“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通過父母的情緒和行為來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父母情緒穩定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家長要自身做好防護,減少外出,不傳謠不信謠,起到良好的引導示範作用。有時很多父母也處於應激狀態,情緒不穩定,這樣更難幫到孩子。所以需要先覺察和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才能有效關愛孩子。

孩子出現煩躁情緒時,父母需要反覆耐心傾聽,告訴他這段時間確實艱難,煩躁是正常反應,家長的接納會像一面鏡子一樣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逐漸恢復平靜。

維持正常的作息

雖然疫情期間停課停學,但是讓孩子生活作息維持規律,保持生活的穩定性,是孩子心理穩定的重要部分。

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一些約定和時間計劃,並把這些時間計劃寫在紙上貼出來。計劃應該包括孩子單獨學習、家長單獨做事的時間,包括家長和孩子共同活動的時間,還可以包括家長和孩子共同商量之後安排的其他活動,比如做家務、運動等等。

第三步:科學認識

由於不能外出、假期延長、各種渠道的信息,哪怕父母什麼也沒說,孩子還是感覺到了氣氛的嚴峻,卻又懵懵懂懂。父母也很焦慮,該如何向孩子解釋現在發生的一切呢?說得嚴重了,孩子會害怕、會胡思亂想;如果不和孩子講清楚,又難以得到孩子的配合與重視。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讓孩子瞭解事實、學習科普,只要採用適當的方式,向孩子解釋這些大事的因果關係,會對他們理解這個世界有很多幫助。

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在分享有關信息或回答孩子的關於“疫情”的疑問時,一定要用符合孩子年齡的通俗的話講給孩子聽,那些關於冠狀病毒的科普繪本或卡通短片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進行親子閱讀。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一定要引導孩子過濾不必要的信息,不要過度關注,不要輕信小道資訊,避免陷入信息過載的焦慮。

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衛生防護知識。根據已有的科學信息,和孩子一起列出“預防疾病”的具體做法,可以詳細到什麼情況下需要洗手、洗手的方法、外出後如何消毒如何防護等等。這個過程可以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



波大人


疫情以來,對於孩子最大的考驗莫過於封閉性的學習和生活了。

首先,網課學習可能會造成孩子壓力。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現在都已經開始了線上的網絡授課。這種不得已的授課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病,諸如老師和學生缺乏必須的互動和交流、老師授課速度加快並伴隨可能的授課生動性下降等等。這對於孩子的學習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種考驗很有可能因為家長的焦慮而成為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即家長由於對孩子網課學習出現的不適應而缺乏耐心,進而轉化為不良情緒,從而給予孩子壓力。

其次,封閉性生活必然給孩子造成壓力。由於疫情原因,孩子被長時間封閉在家。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戶外活動,另一方面,更缺乏與同齡人、尤其是同學之間的必要互動。這種封閉性和孤立感給與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很大的衝擊。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有對外的交流需求。更何況是充滿活力的孩子?!

基於以上,非常有必要給予孩子支持和幫助,讓孩子安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首先,溝通和理解。對於孩子無論在網課學習,還是在沉悶休息中所表現出的負面情緒,例如厭學、焦躁等,大人要表示理解。家長要和孩子直面這些問題,明確的告訴孩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這個特殊時期造成的。同時,家長要對孩子一定範圍內的負面情緒發洩表示接納。因為負面情緒越是壓抑,越會嚴重化。

其次,幫助孩子積極應對。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保證生活的有張有弛。個人建議給予孩子更多一點的自由玩樂時間,以舒緩壓力。大家不要因為孩子學得時間少了點就焦慮。在焦慮情緒下的無效學習才是毫無意義的。另一方面,允許孩子在控制時間的前提下,利用網絡手段和同學適度溝通、交流。與同齡人,尤其是好朋友的溝通,永遠是解決心理問題最好的方式之一。

總之,目前的特殊時期難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衝擊。但是,越是如此,越需要我們家長表現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幫助。支持孩子!


理科博士再學習


  一、疫情期間,青少年的身心會有什麼反應?具體的表現有哪些?

  第一,有一部分學生因為擔心、害怕、焦慮,可能會反應在他的休息上,睡不著覺、鬧騰,會很興奮。疫情會使我們緊張,身體就處在一個很興奮的狀態。有些孩子12點還不睡,睜著眼睛就是睡不著;有些孩子不想起床,睡眠表現和平時會有所不同。

  第二,在飲食方面,一些學生會表現出沒有食慾,或者吃得很多,日常飲食等生活習慣可能會受到影響。

  第三,有些學生尤其是低齡孩子會出現退行行為。比如說10歲的孩子,他就會想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睡覺,因為他一個人待著害怕;或者說爸爸去哪裡他就跟去哪裡,爸爸在衛生間他也站在衛生間,爸爸在客廳他也在客廳,會表現出一些幼稚的行為。

  第四,有些孩子沒有面對面的朋友,他會很無聊。身體需要運動,但是在家裡運動量又不夠,他可能會在家裡翻箱倒櫃,有一些讓大人心煩的行為。

  疫情就像風浪,將我們拍在了地上,我們身體會疼,心裡會疼,這是本能的、自然的、正常的反應。青少年學生平常都是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去學校,現在變得跟平常不一樣,他們表現出一些不一樣的行為,也是正常的。當你的孩子出現跟平常不一樣的行為,只要不是太過分,你要去理解他,就好像我們大人也變得很焦慮一樣,都是身心反應。因為疫情對我們有影響和衝擊,這就是我們對沖擊的一個回應。

  二、疫情期間,如何疏導孩子的焦慮和厭學情緒?

  1.接納並引導孩子,用他們自己的方法來調整自己

  先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疏導自己。因為孩子的反應更自然、更直接、更原始、更本能,哭、鬧、跑、跳、打這些都是身體對疫情的反應,他身體的能量需要發洩出來。

  我們大人可能需要稍微指導一下,比如他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手放在他的手上,讓他覺得有人理解他;他在家裡轉來轉去搬東西,我們可以和他商量應該怎麼去動。有些方法很簡單,讓孩子畫畫,隨便塗鴉,實際上他畫出來就是表達出來;也可以通過唱歌跳舞,把身體裡面壓抑的東西抒發、舒展出來。

  如果你能夠跟孩子一起畫畫、唱歌、講笑話、跟他抱一抱,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修復過程。這個方法實際上在孩子嬰兒時期我們就是這麼做的,用母親的方式去照顧孩子,餓了就給他吃,哭了就關心他。

  2.教導孩子成熟的應對方式

  ①以身作則、以身示範、言傳身教

  經常能聽到孩子這樣的抱怨:“我媽讓我學習,她都不學習憑什麼讓我學習?”“我媽不讓我看電視,我爸我媽天天看電視,憑什麼大人可以看我不可以看?”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爸爸一天到晚刷手機,手機不離手,教育的效果影響不可能好。父母要以身作則、以身示範、言傳身教,

  ②父親要穩,母親要溫和

  父親要穩,就是說帶給孩子很安定的感覺。可以介紹疫情現在已經開始好轉了,學校在做什麼安排等等。媽媽脾氣要溫和,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家裡是很舒服的環境。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不要把害怕、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傳染給孩子。孩子是可以覺察到父母是不是比自己還煩躁。所以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家長的狀態要調整好再去跟孩子溝通。

  ③多陪伴,少說多聽

  讓孩子講一講開心的事情,多聽孩子講,就多瞭解他的狀態,講出來他心裡就舒服。把孩子的壓力比作一杯水,壓力都裝滿了,還能夠教育什麼呢?這時,你不能再往裡面灌水,而是要傾聽,聽他說實際上就是在宣洩。當你能夠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一定會聽你說話。他會覺得爸爸媽媽很值得信任,能夠理解他,花時間陪伴他。這時候你再跟孩子溝通,講一些方法,孩子多多少少會聽,不會閉著耳朵。如果我們都不瞭解孩子,每天都是說教數落,孩子的耳朵是堵著的,杯子是滿的,你的教育是無效的。


趙大仙兒談事


小孩在疫情期間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孩子不像大人,要考慮工作,家庭,收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小孩子每天保持正常的時間學習,鍛鍊,課外活動,家長也在陪伴的同時多參與他喜愛的活動中,做個更像朋友的家長,深入他的內心時間,多一些關懷和呵護,反而在這疫情期間更加增進了感情,更加有意義!



幸福佐敦


孩子天生愛玩,防疫期間不能出門,不能和小朋友玩耍,會讓孩子心理產生壓抑感,加上近期網絡課堂的實行,更讓孩子產生壓力,很多孩子會表現出來不適應,不接受,牴觸心理,家長也會對此力不從心。

當地疫情不嚴重,可以按照社區規定出門的地方,可以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帶孩子出門放放風,接觸一下大自然,讓孩子換個環境,緩解心理不適。疫情還教嚴重的地方,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多做一些小遊戲,陪同一起看個動畫電影,多些親子互動,這會讓孩子心理輕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