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現代家長有普遍的教育焦慮,這點該如何緩解?

甘善傑


您好,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心理學,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整個社會,不少家長都非常焦慮,焦慮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當然,焦慮,也是導致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強調,學習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進去了誤區,急功近利找方法,找快速解藥,卻成天神經兮兮的,看到這個擔心,望著孩子那個又焦慮,如此心態,談何教育好孩子,只要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擔心的,那麼,再好的方法,她也運用不了!

而且,我一直強調,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叛逆、抑鬱等問題,就是家長從小孩子過度擔心導致的,擔心了那麼多年,終於把孩子擔心成問題少年了!

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勢!那麼如何調整心態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會焦慮擔心?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放下就是成就,沒期望反而是最好的期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如果心中一直有高期望,就像一直踮起腳尖,伸直脖子,兩眼直視孩子的分數,每次考試,一上一下,都牽動著家長的心態,一驚一乍的!

而為什麼說放下就是成就呢?因為放下高期望,家長才能真正學會放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自由,有自由孩子才會有自覺!而家長如果有高期望的執念,就會容易擔心,一擔心,就焦慮恐懼,一恐懼就會控制,要求,監督,一控制監督,孩子就失去內在動力,而且必然叛逆,於是,各種問題來了?

第二,家長要覺察自己,區分界限。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吃飯,讀書,睡覺,健康,未來都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區分界限,讓面對,讓孩子承擔,即使暫時一承擔面對,就出問題,就犯錯,但是沒有嘗試,沒有犯錯,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而一旦家長把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替孩子承擔了,替孩子著急了,那麼問題就孩子。即使你再嘮叨,再說教,孩子從來不面對承擔,孩子也一點都不著急,氣得你進醫院他都會無動於衷!

第三,先敬父母,再愛伴侶,再愛孩子。這是家族的序位,不要把這個順序顛倒了,先盡心盡力孝順雙方父母,讓老人身心愉悅,感覺自己很受尊重,被重視。其次就是處好夫妻關係,彼此恩愛,其次才是愛孩子。

而很多家庭裡,老人是被忽視的,夫妻之間是冷淡的,一股腦跳進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火坑。殊不知,孩子能承受起這個福報嗎,所以人都以他為中心,考慮照顧他,這樣的孩子早早地把福報享受完,那麼長大了,能不吃苦嗎,能不命苦嗎?

而事實上,家長按照家庭序位來,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做任何事情,要符合道,也就是符合規律,家族的序位規律就是如此,違背它就會出問題。

第四,每天朗誦經典,朗讀經典好處很多,可以靜心,可以提神,可以增強自身能量。越古老的文字越有能量。所以,比如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等,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等,釋家《心經》《金剛經》《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等,這些經典,哪怕每天讀一點點,只要堅持了,對於人的心態,精神狀態,能量氣場都會非常有幫助!只是很多人不會堅持去做!

第五,每天練靜心養身的傳統功夫。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下來了很多好的養生功夫。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蓮花生動功》等,這些養生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多的的可以提升精氣神,讓人能量強大,心也隨之更靜!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練習站樁,混元樁,以及《蓮花生動功》,堅持了不到半年,身體精氣神好多,堅持一年,走路感覺好輕鬆,全身很有勁,而人的能量提升了,心態也自然容易平和寧靜。傳統是個寶,可惜很多人還不知道,需要我們多多弘揚!

第六,禪修打坐,內觀自己。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慾望太多,而禪修,就是很好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從而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第七,豐富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長全職媽媽,陪讀,那麼很容易就為孩子而活,家長要想愛孩子,先愛自己。所以家長需要豐富自己的生活,自己有朋友圈,多參加一些活動,讓自己身心愉悅,這也是給孩子做榜樣。

需要說明的是,分享的這些方法非常有有價值,只是很多家長不一定懂價值,所以很多人只是看一看,那麼幫助就有限;如果真的懂價值的,就會發現,這一節分享的價值太太,如果看懂了的,去行動了,甚過你在外面參加很多數萬元的課程!因為這些都是我諮詢實踐證實很有效果的!

總而言之,心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重要,學方法之前調整自己的心態,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心態好了,感覺就好,感覺好,離目標更近,吸引來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我是彭華勇老師,心理諮詢師,專注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諮詢解決,歡迎關注我,有問題歡迎私信諮詢。


彭華勇家庭教育


我是一位老師也是一位家長,我認為現在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一方面來自現實生活,一方面來自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種遺憾。

教育焦慮來自社會

從上學的那天起,學生就知道分數的重要性,從小孩到老人沒有不知道分數意味著什麼,家長見面聊的最多的是“你家孩子考試咋樣?”“你家孩子又報了什麼班?”······

無形中就會讓家長產生教育的焦慮。

我接觸過不少一年級的家長,一年級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的時候,不誇張的說家長焦慮的睡不著覺的不在少數,反而孩子像沒事人一樣。

希望孩子實現自己的“願望”

因為種種原因,父母沒有實現自己當年的願望,於是,這種夙願被強加在孩子身上,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學習,總希望孩子可以實現自己當年的願望。

解決父母的教育焦慮,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1.想讓孩子學習好,方法很重要

想讓孩子學習好,這點沒有錯誤,錯誤就在想讓孩子學習好的方法上面。

例如: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作對比,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想讓孩子學習好,要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和想法,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2.不要逼著“窩裡的蛋”飛

做父母的我們不要給孩子設計發展的模式,不要讓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們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塊自由馳騁的天地,而不是越俎代庖,強人就己。

所以說,想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從認識焦慮的起因開始,想解決教育焦慮從不強加自己的想法給孩子開始!


我是@然規教育說,一個專注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知識分享的教育工作者。

然規教育說


關於這個問題,我說下最近放假遇到的事情吧,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情況。

放假了,我帶孩子去樓下的遊樂場玩。在小區裡面碰到了幾位同齡的媽媽,看到孩子在玩的時候,其中小A媽媽問:“你們家孩子沒去補習班嗎?”我搖了搖頭說:“沒有。”

“我們一放假就送去補習班了,呆在家裡就只會玩遊戲,還整天將家裡搞得亂七八糟的。”小C媽媽說。最近和孩子一起下來散步,都看不到幾個孩子,原來都去補習班了。

小A媽媽跟我說:“你們家孩子成績還可以,但是你不要掉以輕心啊,這個補習班啊,還是要上的。現在的課外補習班不是成績差的孩子才需要,成績好的也需要啊。基礎不好的補基礎,基礎好的可以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孩子可以掌握更難一點的知識。孩子的學業成績就可以遙遙領先了。我們是苦於基礎不好,現在不補的話,怕下個學期跟不上。”

小C媽媽說:“我看你們家孩子好像經常在下面玩啊。他作業都完成啦?”

“作業本來也不多,每天2頁,今天的作業已經完成了。”我回答道。

“這樣可不行啊,除了老師佈置的作業之外,你也應該給孩子佈置一些額外的作業。你可以去買一些練習冊給孩子做,多做題才能鞏固知識。我們家從上一年級的時候,每一科我都給買了三套習題,天天練,這樣基礎才會牢。”小C媽媽說。

“我感覺這樣的話,孩子的作業可能太多了。現在每天完成學校的作業都要將近1個小時了。”我委婉地說。

“不會不會,我們家都是這樣過來的。而且你們家這樣子是不夠的,做作業的時間太短了,還要加強。你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你沒有經驗,也沒有跟過來的人交流,你對孩子的學習也太不上心了,一點都不瞭解。”小C媽媽說。

“既然你沒給孩子佈置作業,他的時間就比較多了。你可以給他報幾門興趣班啊。現在的孩子沒有特長是不行的,你看我是這樣安排的,我們週一練琴,週二學書法,週四練跆拳道,週五學輪滑。”小A媽媽說。

聽到這裡的時候,我都覺得那個孩子挺可憐的。我說:“那剩下的幾天就去補習班了,平時要上課,還要完成作業,孩子每一天、每週的時間不是都排滿了嗎?這樣孩子忙得過來嗎?他還有自己的時間嗎?”

小A媽媽說:“孩子現在的任務不就是學習和玩嗎?興趣班就是讓他玩啊,不是寓教於樂嘛,就是讓他在玩的過程中,學好特長啊,而且還能緩解學習的壓力,勞逸結合剛剛好。”

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好多年了,但是家長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卻是不一樣的。有些家長認為,素質教育就是讓孩子多學幾門興趣班,多讓他們懂點藝術就是素質教育了。甚至也有的家長認為,藝多不壓身,多點特長總是比較好的,起碼什麼都會,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了。

我也曾給孩子報過興趣班,但是孩子不感興趣,後面就給停掉了。他們說孩子不懂事,你作為大人也跟孩子不懂事,由著孩子的性子來,這會害了他一輩子。

其實,從和同齡的媽媽們的聊天中,我看到了中國家長的焦慮。孩子幼小銜接的時候,要不要報班學習,家長焦慮;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焦慮;孩子作業少,家長焦慮;孩子上特長班,家長也焦慮……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額外佈置作業,會給孩子報補習班,會給孩子報興趣班,但有多少是孩子想要的。從根本上說,他們做這些,是以“為了孩子好”為名義,其實是在緩解自己的焦慮。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想做個引導者和陪伴者。孩子在他每一個年紀應該做什麼事情,我會支持並鼓勵他去做。

比如說,儘可能讓孩子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在課後,他可以去接觸大自然,即使是在花叢旁邊觀察蚯蚓,我也覺得那是學習和成長;即使是在遊樂場和小朋友一起玩,他能夠融入群體,玩得開心,那也是在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

我不想在他應該充滿多彩的童年裡,整天埋頭在習題當中,也不是每天奔波於培訓機構和學校,過三點一線的生活。這會讓他失去生活的樂趣,將來回憶起來,也覺得自己的童年是無趣的。

我更多的是希望,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熱愛學習,也熱愛生活的孩子。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只希望孩子能夠身心健康,未來可以過好自己的人生。


夏夜蟬聲00


前幾天老公跟我聊天,說他的幾個朋友在忙孩子上學的事兒,跑的焦頭爛額的,問我以後閨女上哪所學校,得開始準備了吧。

我摸摸他的頭,不燒,然後問他,你知不知道你閨女才五個月,不是五歲。

然後他來了一句,有備無患,我笑笑沒搭理他,看來最近真是被他那個圈子的人帶偏了。

作為老師,經常接觸這種焦慮的家長,孩子一次沒考好,立馬打電話問老師怎麼回事,甚至都不先分析分析孩子試卷;孩子座位往後動一下,就好像是把他孩子拋棄了一樣,立馬來學校找老師;就是隻是從別人那裡聽說新換了年輕老師,都想去找校長調個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現在的家長為什麼這麼焦慮了?

我覺得一是受攀比大環境的影響,再者就是期望太高,感覺付出與回報之間落差太大。

你看現在的家長,見面聊孩子就是在哪兒上學?成績咋樣?報補習班了嗎?學的啥特長?擠破頭都想進名校,補習班火的一塌糊塗,看著人家的孩子這裡比賽那裡得獎,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趟,生活沒有價值,以後沒有出息……所以說,家長焦慮的第一個根源,在於攀比。

至於付出與回報這個問題,很多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省吃儉用給他提供最好的條件,要啥給啥,可他一點兒都不知道珍惜。有些家長甚至付出了自己所能能力範圍之外的努力,越是這樣越容易焦慮。

至於緩解焦慮,心病還須心藥醫,還得從家長自身入手。

一是擺正心態,停止無意義的攀比。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哪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不要拿別的孩子來要求自己的孩子。

二是學會接受,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不要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轉嫁到孩子身上,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路要走,也不存在丟不丟人這一說。

最後就是,你的愛與耐心才是孩子的起跑線,不要讓我們的焦慮與恐懼,成為禁錮孩子的枷鎖。與其折騰孩子,不如多提升自己,學著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莞爾手工坊


作為一名小學畢業生的家長,我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有很多親身經歷的,也有一定的發言權。對於教育焦慮,其實是家長對孩子將來發展的一種期待的實現難度的體現,也是對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直接反應。線面說說我的教育焦慮吧。

說實話,我本科學的專業是教育學專業。因為學了這個專業,對於教育的認識比一般的人更深入。在孩子1-3年級的時候,我從來沒沒讓孩子上學科補習班,只是上了一個小提琴班、跳舞班以及英語班。當別的孩子上語文、數學的時候,我就說沒必要,讓孩子自然成長。於是前3年,我的孩子就沒有上過輔導班(英語我是當做特長來上的)。學習成績還是不錯的,1-2年級都是雙百,3年級有所下滑,但還是能夠接受。應該說,對於孩子的教育焦慮,我在前三年幾乎沒有。4年級的時候,因為我出國訪學,帶著孩子在美國待了一年,這一年美國生活,也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快樂教育,應該說也沒有任何的教育焦慮,因為美國孩子小學階段既沒有考試,也沒有排名,只有一個及格線,只要幾個了就行,孩子跟多的是在學校玩,這一年也真是踐行了我的快樂教育的理念。

但是,教育焦慮從5年級開始了:

這種教育焦慮第一個來源是自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美國一年,英語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回來之後的英語考試幾乎都是滿分。但是語文和數學拉下了很多。特別是數學,五年級第一學期下來,在班上只有中等偏下了,這不是她的成績真實體現。我就有點焦慮了,同學之間的比較是教育焦慮的第一來源。

教育焦慮的第二個來源是升學壓力。由於我所在的地區按照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的話,沒有好的初中,整個區最好的初中就是武漢外國語學校。但是這個學校是面對武漢市招生,還要考試。其他的就近入學的學校都不怎樣。如果就近入學,入學沒問題,但是考慮到好初中意味著好高中,好高中意味著好大學。這種壓力就不言而喻。於是就有了擇校的打算,要擇校的話,可選擇的機會很多,但是壓力就很大。比如武漢外校,2019年招生400人,有近6000人報名。錄取率非常低。升學壓力,其實就是教育資源短缺的壓力。

第三個壓力來自於各類培訓機構。現在各培訓機構大量宣傳、召開家長會,人為製造焦慮,給家長抗各種數據,看各種招生中的競爭,讓家長覺得壓力無比,最終選擇到培訓機構就讀。

我也就是在這種壓力下,開始了各類培訓,為了能夠考入武漢外國語學校,從5年級開始培優,6年級就進行專項考試技能培訓,學費就不說了,6年級下半年的培訓費就是2萬多。最終孩子還是沒有考入外校,差7分,最終選擇了武漢外校美加分校,雖然不如外校,但是也是外校系統的,就是學費有點貴。沒辦法,為了孩子,現在的家長也是拼了。作為一個學習教育學的大學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最終都抵不住這種教育焦慮,作為大多數的家長,應該怎樣面對這種教育焦慮呢?經過我的親身經歷,我想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做好心理準備:

第一,對孩子教育的合理定位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好的發展。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考上北大清華,如果從小就以北大清華為目標,這種壓力就會非常大。以我為例,其實考武漢外校原本不是我的目標,我也知道孩子的情況,但是因為有一年的國外學習經歷,符合外校的報名條件,於是就選擇了報考。這也算是人為壓力的一種。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給與他具體的發展目標,相應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第二,有合理的心態

其實現在很多教育焦慮都是來自不平衡的心態。這種心態集中體現在孩子之間的攀比上。我們經常會跟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這就是一種攀比心態。其實,我們的攀比總是那孩子的短處與別人家的長處相比,或者總是與班上最好的孩子比。我們從來不會將自己的孩子與成績差的孩子比。這就是我們應該調整的心態。調整這種心態的前提是,孩子盡力學習了就行,如果孩子總是吊兒郎當,家長可以焦慮。但是,如果孩子已經很努力了,父母就應該承認孩子的能力與水平,不要過度強調對孩子的要求。選擇合理的要求就行。

第三,注意科學育兒

合理定位和合理心態並不是完全放棄,隨波逐流,這也是不行的。孩子的教育是門大學問,家長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是學校的教育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良好的家庭教育,會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好處。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是要注意方法,儘量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孩子的最大潛能。只有這樣,孩子不後悔,父母也不後悔。大家快樂成長,才會減輕教育教育焦慮。

總之,教育教育是任何社會都有的一種心裡狀態,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階層,這種焦慮狀態不一樣。窮人焦慮,他們焦慮的是如何能夠進入學校,如何支付高昂的學費;富人也焦慮,富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到真知,將來繼承自己的事業;中產階級也焦慮,他們焦慮的是如何能夠讓孩子成功進入好學校,將來怎樣成功。


義哥說教育


我一名英文老師,同時我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對這個父母教育焦慮的問題有一點自己淺薄的看法。分享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現代家長存在普遍的教育焦慮,這已經是一種社會問題了。能成為社會問題必然是具有多重原因造成的。

第一,大家更加重視教育。

從回覆高考以來,知識分子的地位得到提升。而且大家切實感受到了,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而且,通過學習、通過高考、考上大學改變命運,階層向上流動,相對其他方式來說也是一種更加公平和更加容易的途徑。

而且現在很多家長自己本身就是通過學習、通過高考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的。就拿本人來說,從小在農村長大,如果不是通過學習考上大學可能一輩子就要待在農村了。正是因為現在的家長從學習教育中享受到實惠,才會更加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重視的結果,就會時刻關注孩子,孩子寫作業慢了會吵孩子、孩子考試每考好會擔心孩子的成績……

第二,教育資源分佈不均。

家長對教育孩子教育重視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希望孩子上個好學校。幼兒園要上雙語的、小學最次也要上個區重點,中學轄區沒有好中學那就通過小升初考試上民辦的,考大學要考985、211的。

但是,好的學校就那麼幾所,學位就那麼多。你家孩子向上,我家孩子也想上,怎麼辦?小學還好,劃片入學,只能從學區房下手。初中,家長的選擇餘地就比較大了,孩子可以參加小升初考試。考試的結果就是分數的高低、家長不重視分數能行嗎?

雖說,現在為孩子減負、為家長減負,但是各種升學的標準並沒有變,那就是成績、就是分數。這種情況下,家長能不重視孩子的分數嗎?

第三、各種輔導機構販賣焦慮。

現在各種輔導機構遍地開花、競爭激烈,學習年齡不斷下探,3歲的多的孩子都開始學習英語,而且收費不菲。

天天給家長洗腦,販賣焦慮,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3歲是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期,不上幼小銜接孩子上小學根本就跟不上,小升初考試很多考試知識都考到初中了,不進行提前學習根本就沒希望……一家機構給你這麼講你可以一笑而過,兩家機構這麼給你講不可以置之不理,三家這麼給你講你是不是會動搖以下,你見過的沒一家機構都給你講,你是不是會堅信不移?

第四,別人的孩子都報了,我們也不能落下。

你可以看看身邊,同事的孩子報了舞蹈班了、鄰居的孩子報了英語班、親戚家的孩子報了繪畫班,孩子的同學報了圍棋班……其他的孩子都在報班,我們不學點什麼是不是會被別人落下啊!

在這種環境中,你能獨善其身,堅持不給孩子報班。

第五、保持良好心態,緩解教育焦慮。

①孩子有其成長學習規律,家長要把握大方面不錯。讓孩子自然成長。

②保持良好心態,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不要遇到問題就吵孩子,要學會跟孩子正確的溝通。

③對於,教育機構販賣的焦慮不要太認真。他們販賣焦慮為了從你口袋裡掏錢。


朱莉英語


清華大學應屆畢業生出來找工作, 很自信的開出月薪3萬,一個專科出來工作工作十年月薪都很少能拿到3萬,這就是現在家長對於教育而產生焦慮症的原因。

智者所見略同,生活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貧窮年代走過來的人,他們怎願意自己的孩子重走他們當年的苦難日子呢

尤其是當今這樣一個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環境下,不讀書很難有一個好的出路,因此導致了家長們都有一個普遍的教育焦慮症。

一:基礎教育早已經在我國普及,每個人都會進行義務教育,那麼普遍來講教育程度都在初中以上,不像在2005年之前,那個時候你主要讀完初中,那麼在他人看來已經就有一個不錯的學歷,不管在外面做什麼事情都可能勝人一籌。



但是在當今這個社會,大學生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當普遍的教育環境提高時,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夠出類拔萃,那麼家長朋友們肯定為此擔憂。

讀書確實有用,父母們的眼光才是長遠的

二:很多人秉持一個讀書“無用論”有理念,說白了,這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你看到過的一些世界500強的企業會到高職、專科去進行專場的招聘嗎?這顯然不現實,最低招聘條件要求起步也是一本以上重點大學。

不要總是以“某某人初中輟學,現在成為大老闆為藉口”來安慰自己讀書讀的不好沒關係,以後也會有這樣的出路。

殊不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0萬個人裡面出一個這樣的人,已經就是奇蹟。這個社會最不缺乏的就是聰明的人,真正少的是真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堅持自己夢想的人。

你能聰明到一個什麼地步,是能夠將衛星送上宇宙,還是能夠解決世界難題呢?


顯然這些事情對於99%的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但是還是有1%的人能夠完成。那麼這些人他們就有一個非常豐富的知識作為基礎來支撐,只要有這樣的技術,那麼終將一生無憂,

能夠將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揮淋漓盡致。

所以對於家長朋友來講,他們早就洞察到了這些情況,所以每當孩子成績出現波動的時候,總是顯得無比的焦慮,因為他們深知考進一個重點大學,那麼你就已經較別人來而言,佔得了先機。

三:教育環境越來越好,學生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大

三:這一點從當前的一個教育環境可以看得出來,正是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的發展對於個人綜合素質而言有嚴格的要求,那麼當你準備邁入社會的那一刻,你必須就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量,你才能夠勝任工作。


從當前的一個社會發展情形不難判斷出,在未來十年就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那麼對於技術類應用性人才要求肯定也會越來越嚴格,如果你連剛開始的基礎教育都沒有完全消化那麼多,後面肯定需要更加辛苦付出更多的時間來彌補,這種情況其實是非常糟糕的。

綜合以上因素,總結出三點原因:當前的教育環境越來越好,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科技發展越來越迅速;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機會越來越少的原因所導致的。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謝謝。👊👊👊


二中數學王大川老師


有如說家長不懂教育,到不如說家長不懂生育理念,甚至大家都不懂生育理念。一般農村人不懂教育,城市低層居民不懂教育我承認。那麼大中小學教書的老師不懂教育嗎?在政府機關工作的人不懂教育嗎?大小醫院的醫生護土及其他職工不懂教育嗎?

農民,城市低層居民孩子學習不好,產生厭學情緒是不懂教育,產生焦慮。可是我們有很多教師的子女連高中都考不起,也有的連大學也考不起,別說考公務員或招聘教師及其它工作崗位。相當一部分教師,懂得對孩子的教教,而子女考不起,同樣產生焦慮。政府部門工作的,有的兩口子都是高文憑,高素質,而子女考不起大學,也是懂得教育的,同樣產生焦慮。醫院的一部分醫生護士的子女考不起,也同樣產生焦慮。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級甲等醫院的醫生聊天,聊到關於生孩子的問題,我就跟他吹了要怎樣生的孩子才聰明,讀書成績才好,他聽了非常振奮!然後他說:“難怪他們醫院,有一家夫妻兩的工作能力都很強,醫術也高,就是女兒讀書學不進去,老師隨時打電話請家長。”他對我跟他講的生育理念很贊同。

農村有些父母大字不識,孩子同樣考上各種重點大學的都有。農村也好,城市也好,教師也好,其他工作單位的也好,只要是自然生育的,都會生到高智商的,正常的,弱智低弱智的孩子。這是避免不了的,只要碰在生弱智低弱智的時間點受孕生的孩子,就是父母是神仙,生下來也一定是弱智低弱智。

一個生理週期,由若干個受孕時間點組成,在各個時間點受孕,精卵細胞的質量不一樣,就生了不同智商的孩子。可以選擇在能生高智商的時間點受孕生高智商的孩子,在讀書時,家長才能避免焦慮。



範景良1


關於現代家長為什麼普遍焦慮的原因,我看別的答主說得都很多了,在此不再贅述。我來說點不一樣的吧。

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洪蘭曾經說過:“


經濟是個供求關係,當老人越來越多時,防止失智的藥就變成生意的賣點;當孩子越來越少時,讓孩子變聰明的書也變成生意的賣點“。

就這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的家長,焦慮得多,淡定的少。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的選擇,是不可逆的潮流。

2018年有一則關於教育資源的新聞,曾經刷爆網絡朋友圈。

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民辦立新小學校舍房屋租約到期,800多名學生被臨時安排到附近的蘇州勤惜實驗小學就讀。不料此舉卻引發勤惜小學眾多家長的反對。校方表示,將用鐵柵欄設置隔離帶,讓兩個學校的孩子分開管理和教學。(源自2018年8月26日《揚子晚報》)

隔離門的一端,是花了大價錢買了學區房的家長,他們不滿意學校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弟上學,所以頻頻“圍攻”學校。隔離門的另一端,是800多名外來打工人員的子女,也是懷揣著赤子之心來求學的孩子。

家長們有錯嗎?學校有錯嗎?其實都沒錯,這只是在現有教育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權衡利弊得出的結果。隨著教育資源傾斜的越發嚴重,類似的情況也只會更多,而不會消失。

在這種情況下,想讓中國的家長放棄焦慮,是不可能的。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將孩子培養成更好的人。但是在現有的情況下,教育是社會中層留住自己地位的唯一手段了。

我們總是說國外孩子上學輕鬆,其實這完全是誤解。我之前在美國訪學時,曾經對做過調查,國外中產階級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絕對不亞於中國的家長。


就美國而言,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私立學校和好的公立學校絕大多數扎堆在富人區。教育資源正在日益走向“世代遺傳”,父母的社會地位基本上決定了後代的發展。美國大學有很多校友會,在選拔學生入學時,也會傾斜給校友的孩子,這簡直就是公開的秘密。

所以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算是很平民化的了。雖然大家總說“寒門難出貴子”,但是這條鯉魚躍龍門之路,還是給了很多普通家庭翻身的機會。和美國的教育壁壘相比,中國的教育資源尚沒有出現遺傳世代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緩解家長焦慮?我的建議只有一個:家長放平心態,與其重視學校教育,不如多關注家庭教育。

我在學校接觸過太多優秀但是不快樂的學生了。好多孩子考上名校之後,反而得了抑鬱症,連生活和學習都沒辦法繼續,更有甚者直接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應該…”這是我聽過最多的從這類家長中說的話了。

好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長大之後仍然保持對世界的敬畏和好奇。好的家庭教育,會滋養孩子的理智腦,促進他們大腦發育和構建,也有助於他們將來能夠與他人建立深厚、持久的情感。


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不僅學習能力強,而且懂得如何愛人、如何自愛。這才是我們家長,可以給與他們的最好禮物。

最後,我也建議各位,為了讓孩子得到好的發展,你們也要好好照顧自己。自勉!


漫風點點說教育


說到教育焦慮,我想起來一個段子:

媽媽A: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媽媽B:在美國夠了,在海淀肯定不夠。

要知道中考的英語詞彙量才1680個啊!相信看完段子的每個家長,會心一笑以後都會倒吸一口冷氣,然後變得更加焦慮了。

l教育焦慮不僅來源於家長,更是一種社會現象

中國家庭教育焦慮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可以說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擺脫不了。從孩子一出生就要贏在起跑線,大一點就面臨擇校、考學壓力,家長們面臨著巨大的教育壓力。這種壓力絕不是僅僅來自於家長自身,它有著好多的來源,升學、就業、學校、老師、培訓機構、輔導機構、媒體輿論,虎媽虎爸,別人家的孩子,全都是教育焦慮的幫兇。

中國是人口大國,競爭意識與生俱來,從小我們就得通過競爭才能獲得有限的資源,這就形成了中國人事事都搶的風氣。在眾多競爭壓力中,教育壓力是重中之重的,競爭力非常的強勁,這就形成了教育焦慮。而且焦慮比流感還具有傳染性,只要有一個家長焦慮了,就會引發身邊一群家長焦慮。隨著科技的發展,人的影響圈通過網絡變得無限大,這就會是焦慮傳播的更快,於是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的被教育焦慮控制了,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教育焦慮也有積極意義

1.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

焦慮是一種情緒,和快樂、痛苦、悲傷一樣,不是洪水猛獸,加以利用甚至可以有利於我們的生存。就像牛娃家長在接受採訪時說的,現在逼他學早早學殘酷,還是將來沒有學上,找不到工作殘酷?焦慮作為我們的情緒之一,是用來調動潛能的,幫助我們發揮出最佳水平,向著更美好的生活。比如如果家長沒有危機意識,沒有教育焦慮,不狠抓孩子的學習,那麼孩子不學無術,將來長大了生活就會狠狠的替我們教育他;再比如,學生不把考試當回事,考前不緊張,不努力複習,考試不全神貫注,能獲得優異的成績麼?所以說適度的焦慮絕對是有必要的。

2. 教育焦慮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在這一代家長還是孩子的時候,家長對學習看得沒有那麼重,並不過多的參與孩子的學習中,所以並不焦慮;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發展的非常快,如果家長不給力,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尤其是低年級的時候),指望孩子成為牛娃,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談。所以,越是有知識有責任感的家長,教育焦慮指數就越高。只要當社會從關注生理需求發展到關注精神世界的層次時,家長才有餘力關心孩子的成長、教育,所以教育焦慮社會進步的表現。

3. 教育焦慮幫助家長自身成長

社會調查表明,中年婦女是學習能力最強的群體。為什麼?因為他們要學習各種教育知識、各種學科知識、各種成活知識,才能成長為一個稱職的媽媽。更有媽媽調侃,如果在高中的時候,我也像有了孩子以後那樣拼命學習,肯定考上清華北大了。作為關心家庭教育的父母,自然會學習很多的教育理念,學的越多,就會發現差距越大。這個時候教育焦慮並不是孩子帶來的,而是家長自身在成熟度不夠的狀態下表現出來的掙著和焦慮。這是人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正常的反應。這也是家長跳出舒適圈,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很好的契機。當一個父母焦慮時,也是他成熟度不夠,他藉由養育孩子成為更強壯的人的過程。

避免過度的教育焦慮影響我們的生活。

凡事都要有度。焦慮水平過低,面對生活或工作等情況就會變得消極,甚至失去動力;反之,如果焦慮水平過高,則會使人感到草木皆兵,非常疲勞。

1.焦慮的生理內因

從心理學角度看,是我們的神經生理導致了焦慮的感覺。

一是血清素(抵禦悲傷的激素)、去甲腎上腺素(抵禦壓力的激素)等神經遞質的缺乏或失調;

二是杏仁核(大腦的“恐懼中心”)和藍斑等腦結構過度活躍。它們過度活躍,容易使人焦慮;

三是額葉皮層和顳葉皮層等中樞不能抑制杏仁核和藍斑等腦結構的過度活躍;

明白了焦慮的生理原因,我們就可以明白焦慮不是我們的錯,只是激素分泌不同帶來的不同感受而已,是可以被克服的。

2.學會識別有害焦慮

焦慮具有隱藏性,不刻意體會,有時候覺察不到它的存在。教育焦慮因為包裹著一層親情的外衣,更具有隱蔽性,在輔導作業又打又罵時,在面對成績下滑冷言冷語時,我們都以為是為孩子好,卻不知道我們正被焦慮支配,做著事與願違的事情。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處在焦慮之中呢?

一定要區別焦慮和恐懼,恐懼是對特定的東西產生的害怕,比如怕老鼠、怕高等,焦慮卻並非來自具體的事物或情境,只是來自於自身的想象。也就是你只感到不安,但是對什麼不安卻不明確。只有當我們有能力察覺到到自己的焦慮,才可以採取措施應對他。

但是反過來焦慮也會對我們的心理、行為和生理帶來影響,嚴重了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焦慮症也就是焦慮過頭了。所以,正確認識焦慮,並將焦慮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是提升生活質量的必修課。

緩解教育焦慮的有效途徑

1. 明確教育的目的,堅定教育的方向

一個堅定的應試教育家庭或者是堅定的快樂教育家長一般都不太會焦慮。反而是平時想要孩子快樂成長,對孩子成績關心不夠,而面臨升學等壓力的時候又逼迫孩子應試奮鬥,這樣的家長更容易焦慮。就像一個來回震盪的天平一樣,未來不明確,搖擺不定必然會帶來焦慮。

應試教育和快樂教育,哪怕是應試和快樂平衡的模式,都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前後統一,作為家長自己首先應該想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向。

面對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我們教會孩子的不再是知識技能,現在已經沒有鐵飯碗,教育也不再是培養一顆顆螺絲釘。現在對孩子的要求是掌握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

2.做開明父母,尊重孩子選擇

當我們被成績迷糊雙眼的時候,只要想一個問題,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初心。你是想要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但是成績不好;還是想要一個成績很好,但是不健康或者不快樂的孩子呢?在只有這兩種選擇的時候,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會選擇前者。問題就在於人類的貪婪,人人都想要最優秀的孩子,快樂、健康同時又得是學霸。可是人生本就是不完美的,放下執念,才能獲得自由。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並不屬於家長,而是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和我們一起成長。所以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不要剝奪他們的興趣和快樂。人生苦短,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那麼為什麼不能讓我們的孩子當下就擁有快樂和幸福呢。這並不是推崇快樂教育,讓家長放任孩子,而是說不要一昧的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成績,人生本就是豐富多彩的,多撥一些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多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不是很好嗎?

我們對孩子寄予很高的希望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孩子的錯誤和差距身上,必然帶來的就是焦慮;如果把焦點放在孩子的成長上,那帶來的就是喜悅和幸福了。

3.重視自身能力提高,與孩子一起成長

每一個學霸的背後,都有著會學習的父母。現在教育都提倡大語文,說的就是通過多讀書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那作為家長,也應該多讀書,以身作則,現在有很多新的知識、新的理念,不學習就會被甩到後面去,讀書可以明智。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永遠也不用擔心他變壞,一個愛讀書的家長同樣也會得到成長。每個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與孩子共同成長,亦師亦友,是最美妙的事情。

4. 修身養性,科學應對焦慮

當教育帶來的焦慮過大時,我們就需要積極介入,降低焦慮帶來的傷害。

一是放鬆身體、放鬆精神。可以通過練心經、冥想、瑜伽等適合自己的方式,放鬆身心,當家長降低焦慮水平,孩子焦慮水平也會下降,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而不是和家長抗衡上。

二是積極鍛鍊。定期的鍛鍊可以調節身體的激素分泌,形成多巴胺、血清素等讓我們快樂的激素。一個運動達人一定是樂觀向上的人。所以親子運動可以練起來。

三是簡化生活。降低對物質的依賴感,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焦慮感,減少焦慮的累積。多親近大自然,多和親人、朋友相處,獲得正向的能量,放平和自己的心態,減少焦慮感。

【結束語】教育焦慮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需要引起每個家庭的重視。一方面,教育焦慮是一種很平常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加以引導是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的積極能量;另一方面,要警惕過度的教育焦慮給我們的心理、生理和生活帶來危害。通過堅定教育方向、做開明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和修身養性四個途徑,就可以有效的緩解教育焦慮,讓我們的心情更加平和,生活更加順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