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老虎抓猎物都会锁喉,但它们看不到脖子里有气管和大动脉,如何知道脖子是要害部位的?

妙趣动物园


祖传的经验,DNA里已经有了,比如老鼠生下来没有见过猫,但看见猫他就害怕,基因里已经成型。


知天命252291107


以前打仗的时候也没有解剖学,为啥知道要砍头割喉刺心脏呢?都是试出来的啊……当年肯定有人没斩头,斩了头发,结果斩了一茬又长一茬,后来试试斩头,一刀搞定,以后就知道斩头了。老虎也是这样的,咬了屁股,结果野牛回过头来骂它:痛啊你这混蛋给老子等着!然后就跑了。老虎很懵逼。后来咬脖子后发现真心好使,就懂了。


第三根肋骨的门神


不单老虎,动物行为说不清,有些可能是天性。比如狗,《忠犬》里那只猎犬,为了一家人被血洗,挣断主人的铁链,嗅着血迹找到了那渔霸,时值渔霸酣睡,狗还有个天性是不做暗事,先将其吠醒,然后横过一口咬断他的喉管,一招毙命。再然后跳下床衔起一只鞋子回家向主人禀报……。


蹉跎浪子270153


老虎:我哪里知道什么气管动脉,脖子细好下嘴,我就在这咬了,结果它就死翘翘了...老虎也有代代相传的知识,只不过不像人类的知识成体系,捕猎技能靠雌虎传承。

站在人类的视角很容易夸大老虎的本领,我们知道动物颈部有粗大的动脉血管、颈椎、气管等构造,是因为人类解剖学知识的研究,老虎哪里知道去,它们是根据经验和由雌虎教授的狩猎技巧,知道怎么捕猎效率最高,但是却不知道原因,经验性地朝着猎物的脖子咬去。在幼虎随着雌虎成长的几年,幼虎需要学会怎么识别危险,怎么在野生动物口中保护自己,还要学会怎么潜伏捕猎,老虎的大体型和毛色特征比较适合潜行捕猎,而一些幼虎却经常耐不住性子随意扑出去,结果就是捕猎的成功率大大降低,而教授幼虎捕猎技能,是雌虎的责任。

现代野生老虎的数量已经远远下降,只有几千头,可人工饲养的确有一两万头,为什么不把它们全都放出去补充野外虎种群?因为它们从小生活在动物园,习惯了集体生活,缺乏领地意识,放归野外容易闯入别的成年虎的领地,负伤的几率高,也因为没有雌虎的教养,因此野外生存能力较差。我国曾有放归大熊猫,就是因为老闯入别的熊猫的领地,结果遍体鳞伤,最后坠崖死亡。

至于大型猫科动物为啥喜欢从脖子下口,一是因为陆地脊椎动物的构造特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一般脖子比胸腹的直径细多了,对于老虎来说那里是最好下嘴的,但它们可并不都是从这里下嘴,在捕食牛或者其它大型食草动物的时候,一时半会难以咬到脖子,老虎狮子张开利爪,将自己挂在牛身上,嘴巴随便挑个地方就开始撕咬,直到把猎物折腾累了,绕到前边咬脖子,脖子中有大动脉血管、丰富的神经还有颈椎,一些动物被老虎咬到脖子就不动了,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颈椎折断动物自己就瘫了;

二是因为雌虎教授的知识,它们学自于自己的母亲,然后又传递下去,是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但是由于三天两头要捕猎,这种技能就变得像本能一样,看到一个猎物就知道咬哪里效率最高。其实即便是老虎,在野外生存也很艰难,虽然捕猎本领高强,但是老虎捕猎成功的几率也只有20%左右,很多时候咬饿肚子。

大型脊椎动物都有一定的智商,只不过没有哪种动物比得过人类,人类由于语言和文字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动物们的技能本领也很多,确实需要整天去做的那些经验性的技能。


来看世界呀


猫科动物是现在进化最完美的动物之一,而在猫科动物之中,老虎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它冷静、睿智,往往在捕猎时都是一击必杀。正如题主所说,老虎在外面是看不到猎物的气管和大动脉的,那么它是如何知道动物的脖子是要害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野生老虎的生活习性以及捕猎方式

在所有的猫科动物之中,除了狮子以外,大都是独居动物,老虎也不例外。从现存的6种老虎的分布看,它们主要分布于亚洲一些国家的山林之地,除了东北虎是喜寒的动物外,其他的老虎大都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食肉动物,老虎都有着自己专属的领地。通常情况下,老虎的领地范围是根据其栖息环境内食草动物的数量决定的。比如东北虎的栖息的环境中野猪和野鹿等主要食物的数量较少,所以一头成年的东北虎需要400公里以上的领地范围。(一般情况下一头雄性东北虎的领地内不少于150头野猪和180头野鹿才能很好的生存)像孟加拉虎生活的领域里食物众多,所以,它的领地仅有10-30公里左右。

由于老虎是独居的,而且它们的猎物以大型的动物为主。因此,在捕猎时,能够尽快的解决战斗以及让自己受伤的几率降到最低,老虎一般会选择偷袭的捕猎方式。

老虎一击必杀的秘诀

老虎以偷袭的方式,往往能做到一击必杀,而这种一击必杀并不是通过锁喉。由于老虎偷袭时大都是扑向对手,而且为了避免在捕猎时受伤,老虎通常不会选择上去就咬住猎物的喉咙,因为毕竟猎物都是大型动物,而且脖子在下方,如果冒然的进攻很可能会被猎物踢伤。所以,在捕猎是,老虎通常是先跳到猎物的背上,用尖利的爪子牢牢的抓住猎物,然后再用自己尖长的犬齿刺进猎物的背,最后直接咬断猎物的脊椎。

咬断脊椎后,猎物就完全丧失了逃跑或者反击的能力,然后轰然倒地。倒地之后,老虎为了预防意外发生,通常是会对着猎物的喉咙咬上一口,彻底的结束猎物的性命。

所以,老虎的一击必杀并不是通过锁喉,而是通过袭背。

那么,老虎从肉眼根本无法判断猎物的要害,它是怎么知道脖子是猎物的要害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具体有两个原因。

01 本能

捕猎是食肉动物的本能。就像哺乳动物生下来就知道吃奶一样。老虎的祖先们在捕猎时,也是经过了千百次的失误才总结出了现在的捕猎方式。所以说在捕猎时,如何快速的结束猎物的生命,也是它们的一种本能。换句话说,就像是遗传的基因一样,动物的捕猎和生存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02 耳濡目染

老虎和人一样都是哺乳动物,刚生下来的小老虎会有半年左右的哺乳期,之后,它开始吃肉。而且小老虎会一直跟着母亲直到2岁左右。在这期间,小老虎会从需要喂食到跟随母亲捕猎,最后与母亲并肩作战。

在这期间,小老虎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母亲捕猎时的场景,在这种耳濡目染下,小老虎自然会跟着母亲学会捕猎的技巧,以及让猎物迅速失去战斗力的方法。

总结

老虎捕猎的方式并非是直接锁喉,而是袭背,在将猎物扑倒后,它才会适用锁喉来结束猎物的生命。至于它为什么会知道猎物的要害部位,简单来说就是本能和从小的耳濡目染导致的。

任何一种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想要生存,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快速猎杀猎物的能力,而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安全之上的。


猎奇动物社


不要把动物想得太笨,它们也会总结经验得失,并不断去做出一些改善,让自己在捕猎时,能够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

老虎、狮子类大型的食肉动物,在捕食猎物时,将猎物扑倒后,都是快速的咬住猎物的脖颈,通过强大的咬合力,使猎物的颈椎断裂,或窒息而死。

捕猎知识代代相传

老虎都是由母虎独自抚养幼崽的,在抚养过程中,会让小老虎品尝猎物的滋味,并让小老虎观察整个捕猎的过程。毕竟动物们的表达方式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幼崽都能学得很好。

只是在独立生活捕猎以后,它们会根据当初母虎教给它们的捕猎知识,去进行捕猎。刚刚独自开始捕猎的老虎,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就算它们知道去咬住猎物的脖子,但是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谁都不会伸着脖子等着老虎去咬。

因为它们埋伏的位置,它们的速度,它们选择的时机,下口的位置不对,下口的力量不足等等原因,使得它们必须去面对一次次的失败。

其实可以通过很多的视频资料了解,刚刚开始独自捕猎的食肉动物,无论是老虎,还是狮子,成功率都很低,有时会长时间的饿肚子。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大自然是残忍的,也是公平的。当老虎们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后,也收获了丰富的经验,什么时候该出动,下口时该咬哪里等等这些,都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当老虎成长起来后,它们就是最精明的猎手,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位置,什么情况下发动进攻,能够取得最大的收获。

这是一个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喉子小青


本能和经验!

生物的本能就像哺乳动物一出生便会吮吸,小动物即使没有经过训练也会游泳,所有生物在遭遇危险时都会迅速躲避甚至还能激发自我潜能,一个为了躲避黑熊的人可以直接跳上高两米的机翼,这些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领,老话说的好"野生动物的骨子里都流着野性的血液,即使家养对它再好,也难以覆盖它自身的野性"。

再者是经验,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大人们常常会告诉我们很多他们所知道的经验,例如如何洗衣,如何过马路,甚至在两三岁的时候开始教我们如何使用筷子,至于老虎,只不过是它们不会说话罢了,否则我们很有可能听到老虎们得意洋洋地说:"看到没!只有咬这里才好使,咬其他地方你们以后很有可能连饭都吃不饱,那种跑的快体型又小的,如果论持久力很有可能就让他跑掉了,这个时候我们先咬断他们的脊椎,让他动弹不得,然后对着脖子上这根大血管就是一口,喏!今天的晚餐就有了"

这样的经验小老虎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而这次之前,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将促使着它们不断进步,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中,动物们也会不断进化并且积攒经验,那些笨的早已被淘汰,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生存,留下聪明的基因不断繁衍。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


镁客网


老虎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长期捕猎本身就练就了一身本领,如何以最快最轻松的方式杀死猎物已经代代相传成为它的本能,猫科动物有锋利尖锐的牙齿和敏捷矫健的身体,本身就是杀戮机器,简单的说就是经验和本能使它认识到猎物的脆弱部位,这个没有什么高深的科学研究,就是自然而然,即使是古老的恐龙也知道伤其要害事半功倍,每个动物都会利用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弱点。


来颗忘忧草


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动物的行为,甚至包括古人的行为,只需要知其然,而不需要知其所以然。鸟不需要知道空气动力学就能飞,蛇不需要知道冷血动物就会冬眠。同样,老虎不需要知道血管动脉就知道如何高效捕猎。我们古人也一样,不需要知道能量转换新陈代谢也知道要饮食。

同样,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回答,可以用到进化论的知识。假设最初的老虎有用各种方式捕食的:咬脖子,咬尾巴,咬后腿等等。老虎都能捕到食,但是咬脖子的捕食效率高,身强力壮,遇到猎物不足是更能存活,也因为身强力壮肤色好有更多交配机会,有更多后代,其后代的基因也继承了咬脖子的天性。因此,天性咬脖子的老虎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被老虎捕食的动物,随着老虎捕食的效率逐步提高,哪些逃脱技巧不足的猎物就越来越少,只有哪些基因中带有天性谨慎逃跑能力强的才留下更多后代,因此,技巧不高的老虎也越来越难以捕到食物。因此,哪些基因中捕食天性不咬脖子的老虎就被淘汰。最后的结果,只有效率最好的捕食者(咬脖子的方式)才生存下来。


明日Will


老虎心里想:老子至少在自然界中传承了几千万年,连这些都不知道靠什么传承下来?你们两脚兽往多说也就能追溯到三五百万年前的南方古猿,现在不也飞出地球踏上月球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要忘了我可是丛林之王。

先拿我们人类文明来举个例子,大约15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一支从树上下来,学会了直立行走,那个时候还是自然界中的小可怜,在食物链中也是处于下部分,最多的就是靠着捡食野果度日。那么问题就来了,野果中有的不能吃,吃了可能就要人命。那么这些经验知识我们靠着什么来掌握?实际上还是要付出几条性命的代价的,之后我们后知后觉这种果不能吃,吃了可能要命,这种经验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种学习传承能力很多哺乳动物都有的,尤其是那些比较聪明的物种。人类自不必说,是这方面的赢家。而猫科动物也是很聪明的物种,在一次次捕猎中自然而然的能找到最成功的办法。那些不会捕猎的,或者说捕猎能力不好的老虎被自然界淘汰掉了,而那些掌握了绝佳捕猎技能的老虎,自然生存几率就会更大。

而肉食性动物它们通常都会把自己的捕猎技能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老虎经常会捕猎回一些弱小的动物回来,让小老虎锻炼捕猎技巧。老虎捕猎不喜欢长途追逐,比较喜欢伏击,至少在近距离下发出追击。它们会尽可能的一扑而上,把猎物扑倒,之后会进行锁喉。但是那些体型较大的猎物,难以扑倒的时候,老虎会跳到它的身上咬断它的脊椎,待猎物倒下后再会去锁喉。




大多肉食性动物捕猎都是要确定猎物死亡后才会进食,这到比较人道,而非洲大草原上的鬣狗就不按套路出牌,那真的是咬到哪吃哪!这也是它们名声不太好的原因。总之老虎掌握这样的技能靠的是其老祖宗的捕猎尝试,在靠着一代代的传承,把这种捕猎技巧传承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