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卖菜小哥渠文俊进小区送货。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新华社太原3月1日电(记者柴海亮、王学涛)近一个月来,39岁的肖兰闭门不出,连接她与外界的主要渠道是一个卖菜的微信群。

春节前,肖兰带着两个女儿从四川来到山西陪丈夫过年,她的丈夫半年前被调到太原工作。因为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小区被严格管控,她只能“宅”在家里陪孩子上网课。

卖菜群是34岁的小卖铺店主渠文俊建的,他的店就开在肖兰所住小区的门口。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群除了卖菜,还起到一个新作用,群友们通过它不自觉地在共情抗疫。

“共情”是指对他人的经历和反应感同身受所产生的情绪。在新冠肺炎疫情当下,民众对疫情造成的影响感同身受,容易为一件事或一个话题引起共鸣,产生共情。

“老乡,菜放门口了。”渠文俊打个招呼,转身就走。

群里有400余人,他每天忙得够呛,楼上楼下送菜要跑30多趟,经常赶不上正点吃饭。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群友们叮嘱卖菜小哥渠文俊要做好防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大早,他从批发市场把菜买回来,在微信群上展销,群友也可以提前预订,但大家的需求五花八门,有的还很“挑剔”,比如要南方特有的蔬菜,他跑遍市场也找不到……

“有时我也烦,但这个时候大家都需要换位思考,互相体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渠文俊说。

收银台旁摆放着渠文俊的一张单人照,照片中的他穿着军装,在天安门金水桥上站岗执勤。他的微信名叫“士兵突击”,头像也是这张照片,他常以此勉励自己——军人退伍不褪色。

对于他的付出,群里每个人都记在心上。一个群友号召大家给他“跑腿费”,一些群友给他送口罩,还有许多群友叮嘱他出门要做好防护、保重身体。

群友宋扬在群里开玩笑说:“你现在可是后勤部的战士,进货的时候别多说话,拿上赶紧跑,别被病毒撵上。”

渠文俊常在群里发小红包,红包壳上的寄语常写“武汉加油”。虽然抢到的红包只有几分钱,但大家总是乐此不疲。

“这个群就像一个家,有烟火,有人情。”肖兰说,她在群里向人请教做山西菜,教山西人做四川菜,大家互通疫情消息,互相提醒提示,有什么不懂的在群里问一声,立马有人回应。

居民蔡影说急缺医用口罩,一个群友匀给她20个;有人说暖气不热,马上有人上传报修电话,并叮嘱“别感冒”;有人“宅”得久了发些牢骚,一群人上来劝慰……

“我们本是一群陌生人,是微信群把我们连在一起,共克时艰。”蔡影说。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一个群友请卖菜小哥渠文俊帮他拿快递。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马志超说,在社会危机中每个生命都很渺小,一个微信群把众多陌生人聚在一起,发挥相互照应、相互慰藉甚至实现自我管理的功能,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同样,在邻里关系熟络的中国农村社会,微信群也产生着共情抗疫的效果。

山西省平遥县香乐村有3900余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10例,是疫情管控重点村。

疫情发生后,香乐村党支部书记郝定岩加入18个微信工作群。村里第一个确诊病例老冀住院治疗时,村干部和一些村民隔三岔五跟他微信聊天,嘘寒问暖,他感动得落泪。得知他爱吃白萝卜,村里超市老板马上给他进货。

出院后,老冀想做点事回报大家,就主动录了一段“现身说法”的视频转发到群里,告诉大家自己患病经历和感受,提醒村民做好防护。“这比喊口号强多了。”郝定岩说。

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香乐村700余人的“务工上学群”也热闹起来。

有人抱怨隔离时间太长,群里很快有人出来好言相劝。同样在外务工的任嘉鹏说,咱们村疫情重,要顾全大局,既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村民任学斌嘱咐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中国民众在微信群里“共情”抗疫

卖菜小哥渠文俊在自家店里拿菜。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

“特殊时期,每个人遇到的困难,别人都能理解,也很想去帮助。”大学毕业半年的霍英杰说,“这次疫情,带给我许多从未有过的感动和触动。”

目前,微信月活跃账户数逾11亿,他们分散在各个“群”里,构成了一个个“微社会”,共情抗疫。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说,共情的产生与感染,得益于信息时代将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种种基于共情产生的助人利他行为,无论大小,无疑都为此次抗击疫情增添了“温度”和“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