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惡魔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一場疫情

將野生動物的話題

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

第十六次會議已通過表決

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這明確告訴我們:

野生動物不是食物!

然而當一些人

因野生動物攜帶病毒

而對其產生恐懼和厭惡情緒的時候

我們還應當告訴他們:

野生動物也不是“惡魔”

實際上

野生動物和我們一樣

是這個星球上的居民

它們同樣會生、老、病、死

同樣擁有生存與繁衍的權利

面對野生動物

科學與理性

才是我們應當秉持的態度

在這個特輯中

星球研究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自然影像中國、野性中國

西南山地、“學習強國”大自然頻道

廣東共青團、貓盟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鏡朗生態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

(排序不分先後)

聯合用60張攝影作品

為你展現一個

鮮活而真實的野生動物世界

·

- 初生 -

隨著一聲脆響、一聲稚嫩的呼喚,一個新生命誕生了,然而在最初的數月或數年間,幼崽們面臨著寒冷、飢餓、迷路、捕食者等多重危險,而活下去的關鍵,在於其親代的哺乳或餵食、保護、教導。

《庇護》

雀鷹是一種遍及歐亞非大陸的猛禽,每年的5-7月是它們的繁殖期,成年雀鷹在樹幹上搭建堅固的巢穴,可以反覆使用多年,幼鳥在鳥巢和成鳥的羽翼庇護下,得以順利長大。圖中的雀鷹正張開翅膀,為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雀鷹/吉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登高”》

鴛鴦的雛鳥一出生便長滿了絨羽,很快便能夠下水游泳。圖中這隻小鴛鴦正站在母親的背上。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鴛鴦/北京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萌》

成年大熊貓粗短的四肢,讓它們看起來有些笨拙,其實它們在野外環境中行動非常靈活。而剛出生不久的大熊貓幼崽,體重只有100多克,發育還很不成熟,還需要被母親精心照料1-2年時間。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大熊貓/陝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安全感》

川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佈於陝西、甘肅、四川等地,生活在海拔1500-3300米的山地森林中,當冬季來臨,寒冷侵襲山林,川金絲猴幼崽會在成年個體毛髮的包圍中躲避嚴寒。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川金絲猴/湖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洗澡”》

雪豹同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剛出生的雪豹幼崽體重僅有幾百克,在環境嚴酷的高海拔地區,母豹必須精心哺育才能保證自己幼崽的存活。這隻雪豹母親正在舔舐著幼豹為其做清潔,而小雪豹彷彿露出一臉不情願的表情。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雪豹/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嗷嗷待哺》

相比之下,家燕是較為常見的物種,它們每年可以生育兩窩幼鳥,面對嗷嗷待哺的幾張小嘴,成年家燕几乎要一刻不停地尋找食物。然而由於農藥的使用和適宜築巢的環境減少等原因,家燕數量也在減少,如今也被列入了保護物種名單。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家燕/河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雪中母子》

藏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胎僅產一仔,母藏羚羊在產仔前都會經過長途遷徙,到食物充足、天敵較少的區域,而小藏羚羊出生後不久,就會跟隨母親返回之前的棲息地,長途遷徙的過程危機重重,時刻考驗著藏羚羊母子,即便是在哺乳時,母親也不能放鬆警惕。

攝影師 :秦暉

物種及拍攝地 :藏羚羊/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抓緊了!》

滇金絲猴同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嚴酷的野外環境中,幼崽需要快速成長起來,這個過程意味著大量的學習,而它們的父母充當了最好的老師兼保鏢。靈長類的幼年期較長,因而需要母親更精心的照顧。圖中的幼年滇金絲猴緊緊抱著母親的身體。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滇金絲猴/西藏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學步”》

黑頸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生活於海拔2500-50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河灘及沼澤地帶,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終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鶴科鳥類。圖中的成年黑頸鶴和幼年黑頸鶴同行,彷彿母親與蹣跚學步的孩童。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黒頸鶴/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鼻子要這樣用》

亞洲象曾經廣泛分佈在我國各地,但如今只在雲南南部邊境地區存在小規模的種群,它們是亞洲最大的陸生生物,幼年的亞洲象需要14-15年達到性成熟,成年後的亞洲象沒有天敵,除了人類。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亞洲象/雲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悄悄話”》

白頭葉猴屬於極危物種,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之一,幼年白頭葉猴要面對的不僅是人類的威脅,當猴群易主時,新猴王也會殺死上一任猴王的後代。圖中一對白頭葉猴母子,母親彷彿正在聽孩子給她說的悄悄話。

攝影師 :蒙有蔚/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白頭葉猴/廣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 生存 -

當幼小的個體渡過了生命的最初階段,它們將面臨更加嚴酷的生存競爭。惡劣的自然環境、匱乏的食物和水源、飢腸轆轆的捕食者、同類中強壯的競爭者...都是生存下去的威脅。

《抱團取暖》

當寒冬來臨時,生活在高山地區的川金絲猴,常常擠在一起取暖。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川金絲猴/陝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征途》

白唇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生活在3500-5000米的高海拔地區,這裡食物匱乏,為了尋找食物,白唇鹿種群需要在高山之間不斷遷徙。圖中,一群白唇鹿正在積雪的山坡上跋涉。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白唇鹿/甘肅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啃》

在食物匱乏的高原地帶,找到足夠的食物更是難事。一隻青海的藏原羚,正在啃食地上的草根。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藏原羚/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艱苦歲月”》

雜食性動物無疑更具有優勢,金絲猴不僅吃樹葉、樹枝、花、果實、昆蟲、鳥蛋等,也會啃食樹皮、樹根等看起來並不那麼可口的食物。

攝影師 :張強

物種及拍攝地 :金絲猴/陝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小題大做”》

當冬季大雪覆蓋地表,大型捕食者的捕獵行動會更加困難,因為此時它們的皮毛在白色的雪原上變得更加顯眼,很容易被獵物發現,同時,冬季的大型獵物數量也會更少,圖中的這隻狼正全神貫注,準備捕食一隻體型很小的鼠兔。

攝影師 :馮江/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狼和鼠兔/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吞》

旱獺在青藏高原上分佈廣、數量多,是藏狐的主要食物之一,這隻藏狐似乎已經迫不及待,要將眼前的獵物一口吞下。

攝影師 :鮑永清

物種及拍攝地 :藏狐和旱獺/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弱者”的反抗》

但有時候獵物也會奮起抵抗,把捕食者趕跑。這隻藏狐進入了一隻和它體型相差無幾的旱獺的領地,最終被趕走。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旱獺和藏狐/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高原大餐》

對於生活在高山地帶的雪豹而言,捕獵更是一件難事,崎嶇的地形、數量稀少但強壯靈敏的獵物,都為捕獵行動增加了難度,當一隻雪豹捕到較大的獵物,它必須好好飽餐一頓,絕不會浪費,因為下一餐很可能會在很久以後了。

攝影師 :傑德Jed Weingarten[美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雪豹/四川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站住,強盜!》

在草原上,多種捕食者之間構成競爭關係,一不留神就有可能丟掉自己的戰利品。這隻兔猻剛剛捕獲了一隻鼠兔,轉眼就被草原雕搶走了。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草原雕、兔猻和鼠兔/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致命一擊》

綠鷺是一種分佈廣泛的鳥類,它們生活在山間溪流或湖泊邊,捕食的時候會站在水中央靜待時機,然後用自己尖利的長喙給水中的小魚致命一擊。

攝影師 :魏駿/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綠鷺/北京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小獵手“》

黃爪隼體長只有20-30釐米,常以昆蟲、蜥蜴等小型獵物為食。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黃爪隼/內蒙古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媽媽,你看!》

由於鴛鴦的幼鳥出生後一兩天就能下水游泳,因此它們能夠很快適應周邊的環境,這隻小鴛鴦已經開始“捕獵”,它捉到一條蚯蚓奔回岸上,彷彿是急著去邀功。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小鴛鴦和蚯蚓/北京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啊!被發現了!》

在野外環境中,動物們並沒有規律飲食的概念,一旦抓住機會,儘量多吃才是硬道理。花鼠的頰囊,就是為儲存食物而存在,看似嬌小的嘴巴里,能塞下數量驚人的堅果。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花鼠/黑龍江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 生活 -

在艱難求生之餘,野生動物們通過玩耍學會必要的生存技能,同類之間有交流也有爭鬥,而繁衍後代,是野生動物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情場競技》

紅腹錦雞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分佈在中部山地,求偶期間,雄性紅腹錦雞會跳起舞蹈吸引雌性。

攝影師 :趙納勳/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紅腹錦雞/陝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吻”》

鼠兔分佈廣泛,它們在草原上挖洞,利用鳥類的報警聲躲避天敵,而它們的洞穴又可為小型鳥類提供保護,躲避極端天氣的影響。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鼠兔/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成雙配對》

鴛鴦被人類當作“愛情”、“忠貞”的象徵,但其實它們並不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鴛鴦/北京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朱䴉夫婦》

朱䴉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我國非常稀少。每到交配季節,雌性和雄性朱䴉會結成伴侶,共同生育新生命。

攝影師 :張強

物種及拍攝地 :朱䴉/陝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高山上的問候》

羚牛是生活在高寒地帶的大型有蹄類,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已經適應了山地生活,能夠在極為陡峭的岩石間從容跳躍。圖中的兩隻羚牛碰鼻交流,彷彿親密的摯友。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羚牛/陝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比翼齊奔》

一雄一雌兩隻紅腹錦雞正在雪地上比翼齊奔,彷彿在賽跑。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紅腹錦雞/河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講道理”》

喜馬拉雅旱獺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它們能夠僅依靠後肢直立,以便增加觀察範圍,提早發現天敵,圖中這兩隻直立身體的旱獺彷彿是在親切交談。

攝影師 :彭建生/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喜馬拉雅旱獺/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大打出“腳”》

不同物種間的爭鬥是不可避免的,圖中一隻短耳鴞(上)和紅隼(下)就在為食物而大打出“腳”。

攝影師 :李憲/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短耳鴞和紅隼/北京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樓上的安靜點!》

位於高處的另一隻滇金絲猴在晃動樹枝,搖下了大量樹葉,下方的一隻滇金絲猴對此感到十分不滿。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滇金絲猴/雲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我可想死你了老弟》

這兩隻藏狐看似面目猙獰,劍拔弩張,其實不過是一對藏狐同伴間的互動。

攝影師 :鮑永清

物種及拍攝地 :藏狐/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曬太陽”》

蛇島蝮是中國著名的毒蛇之一,它們主要以鳥類和齧齒類為食,鳥類的遷徙季節,也是蛇島蝮活動的高峰時期,它們纏繞在乾枯的樹枝上,靜待時機。

攝影師 :顧曉軍/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蛇島蝮/山東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小憩》

野生動物的生活也是動靜皆宜的,這隻西黑冠長臂猿似乎在懶散地享受著不受打擾的時光。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西黑冠長臂猿/雲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撒歡兒》

野駱駝已經被列為極危物種,我國新疆羅布泊地區是目前野駱駝分佈面積最大的區域,這隻正在奔跑的野駱駝享受著西北遼闊的天地,但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它們的家園已經十分逼仄,這樣的自由奔跑,還能持續多久呢?

攝影師 :陳建偉/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野駱駝/新疆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白鶴亮翅》

丹頂鶴被譽為“溼地之神”,是瀕危物種,這隻展翅的丹頂鶴,彷彿在跨越身後的彩虹。

攝影師 :孫華金/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丹頂鶴/江蘇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水天之間》

青海的一隊普氏原羚,在純淨的水天之間行進,它們偏愛湖泊周邊的半荒漠環境,分佈在青海湖及其周邊。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普氏原羚/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飛越彩虹》

黑鳶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猛禽,它們棲息於開闊的山地或丘陵地帶,不時在空中展翅翱翔,尋找獵物。

攝影師 :次丁/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黑鳶/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 死亡 -

然而有生,就有死,這是任誰也無法撼動的自然法則。對於它們而言,只不過是生命中必然要經歷的一部分,一個必然會到達的結局。

《收穫》

這隻狼幸運地得到了一隻在追逐中喪命的藏羚羊,一個生命的死亡,對另一個生命來說則意味著生機,在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環環相扣,每個物種都相當重要。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狼/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難產》

和人類一樣,野生動物也會面臨各種疾病、傷痛、意外,但不同於人類有醫院,在野外生存的它們,最終的結果通常是死亡。這隻因難產而死亡的藏野驢,宣告著至少兩條生命的消亡。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藏野驢/西藏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天葬”》

青藏高原上,一隻赤狐幼崽被旱獺咬死,曝屍荒野。

攝影師 :張耳/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赤狐/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冰冷的死亡》

一隻自然死亡的雪豹,屍體留在了冰冷的高原上。

攝影師 :傑德Jed Weingarten[美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雪豹/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消逝》

肉體終將消逝,只留下一堆白骨,在青海哈拉湖無人區,有時會看到盤羊的遺骸。

攝影師 :邱建軍

物種及拍攝地 :盤羊遺骸/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集體死亡》

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死亡甚至可能蔓延至整個族群,青海湖的一大群青海湖裸鯉,就因上游來水量不足導致部分斷流,而集體死在洄游的途中,屬於自然死亡。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青海湖裸鯉/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 與人為鄰 -

近萬年來,人類的持續擴張,讓野生動物的家園幾乎消失殆盡。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與人為鄰的野生動物們,面臨著新的挑戰。

《“過橋”》

在貴州,一隻黑葉猴已經習慣了在人類建造的石橋上奔跑跳躍,人類的建築物改變了其自然棲息地的環境。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黑葉猴/貴州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跨欄”》

一隻普氏原羚,則被人類拉起的鐵絲網擋住了去路,它們的棲息地因此被分隔成不相連的塊狀。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普氏原羚/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這是樹嗎?》

人類的腳步隨著電線、鐵路、公路、管道等等侵入野生動物的領地,面對人類的輸電網絡,這隻藏羚羊不知會想些什麼?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藏羚羊/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過馬路》

公路上行駛的車輛,已經成為野生動物的嚴重威脅,每年有許多動物死在車輪下。一隊橫穿馬路的藏羚羊,並不知道自己身處危險之中,即便司機已經有意識地避讓野生動物,但還是不免發生意外。

攝影師 :張強

物種及拍攝地 :藏羚羊/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逃》

工程車司機發現這隻過馬路的狼後,停下了車,並且下車查看,但這隻狼受到了驚訝,迅速逃開了。

攝影師 :張強

物種及拍攝地 :狼/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打車”》

一隻獼猴好奇地觀望一輛汽車,這些聰明的靈長類可能很快會學會從人類手中討要或搶奪食物,但這樣的接觸對於人類和野生動物而言都是危險的。

攝影師 :吳穎/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獼猴/香港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迷茫》

人類的入侵,不只是改變了野生動物的日常生活,有時候也徹底破壞了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這隻滇金絲猴正站在被砍伐的樹幹上,這裡曾經是它的棲息地,現在正在建設度假村。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滇金絲猴/雲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渺小》

野生動物和我們一樣,也是這顆行星表面渺小的生靈,這隻獼猴坐在海邊的石頭上,面對廣闊的大海,以及遠處海岸巨大的人造建築,它顯得同樣脆弱和微不足道。

攝影師 :謝建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獼猴/廣東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倖存者》

麻雀曾經是中國最常見的鳥類之一,但是在過去曾遭到大量捕殺,如今麻雀種群已經逐步恢復。

攝影師 :鮑永清

物種及拍攝地 :麻雀/青海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證據》

藏羚羊曾一度遭到野蠻的獵殺,數量急劇下降,如今,藏羚羊種群已經得到有效的恢復,而圖中這堆藏羚羊被獵殺後留下的頭骨,是它們曾經所遭遇的一切的證據。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藏羚羊頭骨/新疆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標本”》

12年前,在雲南百花嶺,一個農戶家中牆上掛滿了野生鳥類的屍體,但如今,那裡已經成為觀鳥聖地,村民們逐漸意識到保護鳥類能為自己帶來更好的收益,現在那裡的村民已經開始大力保護野生鳥類。

攝影師 :徐永春/自然影像中國

拍攝地 :雲南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鄰居》

這位蒙古族大媽不時要來看望她家的好鄰居——年年在此做巢的黃爪隼,今年孵出的孩子又長大了。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界線並不是冰冷而絕對的,在兩者交匯的地帶,和諧共存、互不打擾才是最好的策略。

攝影師 :陳建偉/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黃爪隼/內蒙古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稱重》

科研人員正在為出生不久的朱䴉幼鳥進行稱重。我們應當杜絕濫食、濫捕、非法售賣野生動物的行為,但科學研究則是必要的,只有我們通過科學的方式認識了這些物種,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

攝影師 :奚志農/野性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朱䴉/陝西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回家》

野生動物保育的最終目的,還是將其放歸山林,在野外形成能夠自己生存和繁衍的種群,2018年12月,大熊貓“琴心”和“小核桃”在都江堰市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放歸大自然。

攝影師 :周孟棋/自然影像中國

物種及拍攝地 :大熊貓/四川

我不是食物,也不是恶魔

·

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

依舊存在著諸多矛盾

人類對野生動物的

濫捕濫殺、破壞棲息地等行為

還沒有被全部杜絕

但我們也看到

這些矛盾是能夠化解的

關鍵就在於

作為地球居民之一的我們

要學會尊重其他物種

為它們留出生存空間

因為

這是我們的家園也是它們的家園

守護這個共同的家園

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願意嗎?

創作團隊

撰稿:張照

設計:鄭伯容

審校:王昆

聯署機構:

星球研究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自然影像中國、野性中國

西南山地、“學習強國”大自然頻道

廣東共青團、貓盟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鏡朗生態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

(排序不分先後)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