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關羽真的死於自己的自大嗎?

風一樣的小菇涼


必然會失去荊州,魯肅對呂蒙說過“我今天的退讓,是讓你們來日盡情的爭搶。曹強則聯劉抗曹,劉強則聯曹抗劉,10年後時局必將變化,以待時變。”有這麼好的謀士江東必勝,火燒赤壁之後,江東失敗的次數比較多,積累了不少經驗。在看關羽這邊,好像一直處在,勝利之中。勝多了,未必是好事。孔明沒有意識到,十年後的時變。我覺得看守荊州,既不能關羽一人,或是張飛,趙飛一人。應該輪流看守,5年一次,輪流看守。再一個就是當初劉備就不應該,說是借的荊州,應該說是劉表讓的,破了江東的希望。因為是借的,劉備這邊一直處於劣勢。


小怪物筆記


關羽為什麼會死?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關羽在三國裡的下場還是比較淒涼的,最後身首異處,死於他鄉吳國。那麼,通過本文讓我們一起看看關羽為什麼會死。

第一種可能是:關羽自大

無非就是兩個證據:

1.糜芳和傅士仁在投降後說關羽狂妄不容人!

2.在孫權求和的時候說虎女焉配的犬子!

其實,諸葛亮入川之時曾咽咐關羽,若要固守荊州,當北據曹操,東和孫權。意思是要和東吳交好,但是關羽驕做自大,對孫權的數次求好背不屬一顧,致使最終激怒孫權。

又因為關羽看不起新任都督的陸遜,中了呂家白衣渡江之計,導致荊州被呂蒙偷襲拿下,關羽無奈敗走麥城,撤退途中又中昌蒙埋伏,被生擒活捉,關羽看死不降,被孫權下令斬首,終年五十八歲。

究其原因,只是關羽過於驕傲自大,不顧諸葛亮聯孫抗曹之計,導致兵敗身死。死在吳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已。

劉備入川,把集團積累多年的精銳帶走,諸葛後續,把關羽的心血帶走,此刻,荊州所剩兵力不多,唯一可以稱道的是有著統帥關羽。

關羽鎮守荊州九年,和孫權貌合神離,北部曹操經常派人南下,關羽以弱小的力量,防範著孫權,抵禦曹軍樂進、李典、曹仁、滿寵等方面的進攻,身處是非之地,八年半了、以來消然不動,戰神之軀屹立於地理、利益和衝突的中心。

身處浪尖的關羽感到了危機重重,已經59歲的關羽終於坐不住了,為了多年的心血而孤注一擲,率先打破僵局,於鎮守荊州第九年夏秋相接之時誓師北伐。

憑著多年來對荊州天時地利的熟悉、出色一流的統軍能力以及震懾曹孫的威望,前期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樊城、襄陽指日可下,鋒芒刺激許昌,功績羞辱東吳。

此戰中關羽若勝,時勢必向劉備扭轉,曹操看到了,東吳也看到了,曹孫聯盟必然形成。

由此可見也有第二種可能就是,劉備的不信任。

1.劉封,劉備的義子,安排到了關羽的旁邊,是因為可以鼎力相助還是起到提防作用,現在也不得而已!

2.關羽出戰半年,未獲一兵一卒之援軍,未得成都半句之聲,難道半了,成都會不知道?其實很有可能在蜀漢中也有內部的矛盾導致!


歷史文武君


關羽, 亢龍有悔

依我看來,關羽並不算自大,關羽熟讀兵法,物理超群,他的實力允許他傲視群雄。

俗話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而關羽卻兩者兼備。這傲氣,使他除了自家兄弟,目中無人,視天下將領如渣渣。所以這直接為他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傲氣失糜芳心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

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支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糜、士二人都恐懼不安。於是孫權暗中派人去誘降糜、士二人。

傲氣失諸葛亮心

關羽和諸葛亮是不和的。

從一開始就不服諸葛亮,因為他心中看不慣有人軍事謀略比自己還神機妙算。所以當諸葛亮得知關羽戰敗時,從時間上來說,發兵增援荊州是來得及的。這裡並不是說,諸葛亮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採取卑鄙的手段,見死不救,因為諸葛亮也沒想到關羽會敗的這麼慘,按照正常戰況,死不了,可救可不救。

傲氣失東吳心

關羽的口中,東吳一直都是鼠輩爾。

當孫權派來呂蒙,讓自己的女兒和關羽的兒子和親時,說了句:虎子焉能娶鼠女。

關羽能看得起的人只有劉備和曹操,他認為孫權只是個坐享其成的人,根本看不起孫權。關羽只會打仗,比起孫權的話,孫權的智謀怎麼都比他強。關羽詆譭和看不起孫權,更看不起東吳一幫小矮個子們。

關羽是在敗走麥城之後,遇到埋伏被擒,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

最後一帶英雄只落的個屍首異處的下場。


備瀚小影棚


當年關羽鎮守荊州,襄樊一戰水淹七軍,陣前斬殺龐德,逼得於禁投降,可謂威震華夏,可以說當時是蜀漢軍事實力到達巔峰的時刻。然而正因為關羽被勝利衝昏了腦袋,在隨後的作戰之中,被東吳的陸遜迷惑,將後防線的大軍撤回,導致最終敗走麥城,不僅失去了荊州,更使自己身首異處,一代武聖就此戰死沙場,讓人感慨。

而荊州一失,當年諸葛亮在關中定下的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就此化為泡影。此時的蜀漢已與東吳撕破臉皮,自然無法再與東吳聯盟,而北方的曹魏對蜀漢虎視眈眈,兩軍間無法善終。在這樣的情況下,失去了荊州的蜀漢無法深入北方腹地,北伐幾乎成為了一句空談。既然荊州如此重要,那當初關羽大意失荊州時,劉備為何沒有派人前來救援?若將這件事情想得偏激深刻一些,劉備之所以這麼做,很有可能就是為了要徹底除掉關羽!

乍一看這樣的猜測十分荒唐,畢竟關羽乃是劉備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一,對劉備忠心耿耿,曹操多次想要將關羽收入自己的帳下都不可得,一直引以為憾,加上劉備一直以仁義著稱,若他真的對關羽動這樣的念頭,只怕當時在蜀漢內部要引起軒然大波!

但讓我們自己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要知道關羽由於一直有功於蜀漢,加上自己武力蓋世,為人十分自傲,要知道當初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當時將黃忠封為後將軍,與關羽的前將軍並列,關羽就十分不開心,認為大丈夫不可與老兵為伍。這句話明面上說的是黃忠,實際上是在向劉備抱怨封給自己的官職太小了,可見若關羽不滿意時,就算是主公劉備也無法讓他忌憚半分。

更讓劉備無奈的是,由於關羽此時位高權重,在襄樊再次立下赫赫戰功後,簡直功無可封,正因如此,關羽也逐漸對劉備表現出了自己的不滿。劉備是晚年得子,嫡長子劉禪不僅年幼,而且沒什麼才學,若劉備死後,劉禪登基稱帝,那對劉家本就不滿的關羽會不會因此而謀反,進而取代劉禪的位置,讓蜀漢換做姓關呢?雖說從正史之中,我們無法讀出關羽有謀反之心,但在劉備多疑的心中,自然會將功高蓋主,並在民間甚有威望的關羽列為自己死後的頭號危險人物。

正因如此,剛愎自用,功高蓋主的關羽最終不幸陣亡,而在這過程中,劉備即便不是主謀,也會是其中幕後黑手之一。


李導說事


關羽的故事千年來,幾乎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長久以來,對關羽之死,世人學者議論紛紛,眾說不一。究其所有觀點主要三類:一是劉備借刀殺人說;二是關羽死於諸葛亮的過失(有人說陰謀論);三是關羽死於性格“剛而自矜”(陳壽評語)及捧殺。

第一,關於劉備借刀殺關羽之說。眾所周知,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感情應是牢固的,不允許劉備在襄樊戰役“疏慢”到作壁上觀,何況當初,正是用人之時,關羽之死對劉備來說,顯然弊多利少,得不償失;更不要說關敗走麥城後,同時伴隨著損將失地的巨大風險。《三國演義》中,劉備是禮賢下士,仁愛之師,知人善用的形象出現於世人面前,這塊金字招牌砸不得的。如果劉備有陰謀,劉備也建立不了蜀國,故此說與史不符。

第二,關於關羽是否死於諸萄亮之過之說。無論在《三國演義》中,還是在《三國志》中記載的,諸葛亮無疑是智慧的化身,雖一生唯謹慎,卻作出轟烈的豐功偉績。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史學集刊》上曾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的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斷臺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理由是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不成熟,且完全違背《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變,兩躋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未見諸葛勸諫記載,故得出,諸葛亮對關羽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說關羽之死有他自身性格(自大)和所處環境造成的,雖道理也不盡其然。關羽作為荊州最高領導者,他的所作所為關係到整戰役勝敗與得失,從地圖上看,荊州正好位於三國的中央交界地帶,戰略位置太重要。按諸葛亮交付荊州軍團的戰略命令是:北據曹,東和吳。天下不變,我亦不變;天下變,我隨機而變,這是劉備集團在荊州最好的方式。然關羽卻存輕視諸葛亮的規劃,故《三國志》作者把其失敗原因歸之關羽剛而自矜,從此定了專家學者評論關羽基調,幾乎成了千人一口。其實“剛而自矜”只足關羽個人的缺點,但後人把所有責任都歸究於關羽的個人缺點,有失偏頗和不盡科學、合理。必競整個戰役的勝利與得失,是整個集團的角力,包據國力和整體指揮系統的能力等等,不可能讓某個人擁有特權任意為之。

鑑於上述基本分析得出:關羽之死,不是單個原因作用的結果,而是各種因素綜合原因造成的,也是嚴峻形勢的必然。從關羽之死一事看出:集團和個人的驕傲豈止使人和集團落後,更嚴重的是功敗垂成,誤了聊聊的性命。


100118161352歷史領域


不錯,關羽完全是因為自身原因才導致失敗!

首先,根據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要先“橫跨荊益兩州,會天下有變,兩路齊出”。

隆中對的先決條件是會天下有變!也就是曹操朝中出了大事,他們就可以出兵了,而且在這期間他們可以發展軍事力量,囤積糧草,修整兵備。

結果呢?

劉備剛剛把曹操攆出漢中,還沒有等喘口氣呢,關羽就動手了,不光曹魏和東吳吃驚,自己人也沒有得到消息,否則劉備根本不會允許!

因為這是關羽自己發動的一次軍事冒險!

這是外因!

內因就更簡單了,關羽在前面打仗,不斷抽調後方兵馬,整個劉氏荊州已經變成了空殼,一戳就破!呂蒙帶兵殺過來的時候,根本無人抵抗!

協助關羽守荊州的是劉備的二舅子糜芳,還有潘濬,只不過這些人絲毫沒有替關羽死守後路的意思,無非就是關羽自己作死,日常對這些文官,外戚沒有好臉色看,估計冷嘲熱諷也是少不了的!

平時還好,大家也都忍了,但是一旦發生重大變故,沒有人願意為他拼命!

演義裡廖化跑到上庸去找孟達劉封求救,兩人理都不理,就是坐等關羽滅亡!

呂蒙帶人來到江陵城下,糜芳帶頭投降!

沒有人去關心關羽現在怎麼樣了!

劉備這邊前腳剛收到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報捷軍功,後腳就接到關羽兵敗被殺的消息,根本來不及救援!

所以說關羽自大導致隆中對戰略失敗,要負全責!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關羽之死,死在一個“驕”字上,驕者必敗,其實關羽不僅是驕,還很自負,他看不起屢建功勳的老將黃忠,聲稱“不與老兵同列”。他看不起吳主孫權,對孫權為子求婚,不僅不允,而且還加以侮辱,竟然說:“吾虎女焉能配汝犬子!”他看不起同僚糜芳、士林,聲稱要同他們算賬。他更看不起東吳年輕將領陸遜,呼之為:“小兒”,甚至軍師諸葛亮,也不在他的話下,開始不服,牢騷怪話,後來諸葛亮露了幾手,他才不得不服。在關羽眼裡,只有一個兄長劉備,頂多還有一個義弟張飛。因此,他的視野非常狹窄,肚量小得容不下人,過於狂妄自大,最後眾叛親離,力竭身疲,不得不束手就擒。關羽一死,孫權與劉備的蜀吳聯盟破裂,不僅張飛、劉備跟著去死,而且蜀亡之勢已不可逆轉,雖則諸葛亮力挽狂瀾,也無力迴天。由此看來,關羽一死的連鎖反應,所造成的一系列損失,是極其嚴重的。


鹹鹹棉絮畫傳承人


自大肯定是有一部分,但也並不完全是因為自大。當時吳蜀關係極好,而魏國實力又強過吳蜀聯合,所以但凡有點戰略眼光而又有責任心的人,就很難懷疑吳國在魏蜀交戰時在背後捅刀子,關羽自然也在其內。然而,人心永遠是最難把我的東西,蜀國因為連勝魏國,反而引起吳國的恐慌,因為蜀國再強盛下去,等到能獨立抗魏,吳國就沒了用處,兩大之間難為小,吳國一定滅亡。陸遜這種人是戰略家,自然明白這一點,所以果斷竊取了蜀國的勝利果實。而關羽只是將,是個戰術家,不明白自己的連勝不僅震懾不住吳國,反而會讓吳國孤注一擲。所以關羽忘亡在政治上,也亡在自己的侷限性上,畢竟人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當時關羽連敗而魏國連勝,則吳國必定助蜀抗魏。


空氣質量關注者


不一定是死於自大,可是我肯定死於自己!


用戶4717799400118


公元219年10月,蜀漢荊洲地區最高行政長官,武聖,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超級猛人關羽,光榮的掛了。他的死直接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並且跟蜀漢最終的滅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導致諸葛亮和劉備興復漢朝江山的夢想就此破滅,應該說關羽是罪魁禍首。但是關羽這個人後來成為忠義的化身,為全體黑道所景仰的“關二哥”,武聖啊,所以他怎麼能兵敗身亡呢。於是無數人曾經尋找關羽遇害的“真相”,最早的恐怕是國學大師章太炎在《訄書》中,以為關羽之死的背後,有很大的陰謀。原文為「關羽...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將矛頭指向劉備和諸葛亮,之後隨著翻案之風的盛行,也有無數人指出各種問題所在,當然,無論事實無何,在時間機器發明前大家可以肆意的推測,既然可以無限推測,那麼就談談我的觀點,那就是關羽這個人固然有所謂忠義,但是沒腦子,作為一個馬弓手,小卒,有忠義就夠了,但是作為一個大軍區的司令員,光有忠義遠遠不夠。

首先作為幕後黑手是劉備和諸葛亮的第一條罪狀是關羽鎮守荊洲的人選,很多人覺得關羽並非最適合的,這是劉備和諸葛亮有意害他,但是那時是什麼情況呢?劉備尚未能取得西川控制權,荊洲是他唯一的根據地,一旦失去荊洲,那麼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沒了根據地,劉備又得向野狗一樣被別人攆著四處跑,而關羽作為跟劉備跟了那麼久的將領,在軍中多年,聲望比諸葛亮還高,是那時的“名將”有“明星效益”,職位基本上僅次於劉備和諸葛亮,忠誠更是沒話說,那麼整個“大後方”總督荊洲軍政大權,自然是他最合適了,趙雲在歷史上一直是以警衛隊長的身份出現的,很多人說趙雲合適,問題是趙雲那時最多不過是個少將級別的人距離軍區司令還有一定差距,而關羽早已經是元帥級別了,放著元帥不用用少將擔任軍區級職務這個恐怕哪個軍隊都不會這麼用。

其次便是最大的疑點,公元218年,10月關羽出兵北伐,從219年7月水淹七軍到10月兵敗身死,整整3個月,再沒有第二支蜀漢的軍隊出兵哪怕是牽制性的攻擊,完全是關羽孤軍奮戰直到全軍覆沒,被俘身死。由於蜀漢沒有設史官,所以那時的真實情況歷史上的記載也就少得多,很多人從《三國志》《裴松評三國》《資治通鑑》等文集中尋找出若干“蛛絲馬跡”證明劉備和諸葛亮是最大的嫌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