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四夷之地——雪域高原


除了蒙古高原、東北亞、西域三大邊緣板塊以外,青藏高原同樣是中央之國的歷史壓力來源之一。這片形似芒果的雪域高原,面積一般被認定為250萬平方公里。如果考慮到地理上可以被歸入其範圍的部分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帶的話,總面積將近300萬平方公里。受篇幅所限,那些位於中國之外的屋脊之地,比如當下已經被納入克什米爾概念的拉達克地區,暫時不在解讀範圍內。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眾多海拔越過4000米的高大山脈,將青藏高原與周邊板塊分隔開來。其中祁連山脈山脊將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的分割開來;阿爾金山及部分崑崙山脈之北是塔里木盆地;而找到岷山山脈就找到了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分割線;至於大家熟悉的喜馬拉雅山脈,則俯視著整個南亞次大陸。比較特別的是橫斷山脈。這片由青藏高原東南,向中南方向方向延伸的縱谷,屬於青藏高原部分的是海拔較高的北部。益州部分已經解讀過的“四江並流”地區,是青藏高原在這個方向上的地理分割點。

大的板塊劃分上,這片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土地並不是東亞板塊的一部分,它與蒙古高原、大中亞地區一樣,屬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一部分。地理本質上,河西走廊其實也是這片中心地帶的一部分。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漢武帝時代的開拓,標誌著中央之國開始真正離開自己在東亞的舒適空間,深入這片神秘的大陸腹地。單就青藏高原的情況而言,與羌人的戰爭讓兩漢王朝得以將涼州和益州邊界,延伸至了這片青藏的邊緣。尤其是對河湟谷地的控制與開發,不僅讓中原王朝戰略性的擁有了對抗青藏壓力的前沿,更是與河西走廊互為支撐,成為了中央之國連接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兩大樞紐。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雖然中央之國的觸角很早就觸及到了青藏高原的邊緣,時下的中國亦幾乎完整控制了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但這片土地完整被納入中央之國的歷史卻並不長。想要進入這片高原,首先要面對的是巨大的海拔差對人類生理所造成的影響。這當中影響最大的還不是高海拔所造成的溫度變化,平時不被視為資源的空氣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向人類顯示著它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知道,驟然進入超過3000米海拔的高原山地,會面臨低壓低氧環境影響而產生的“高原反應”,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都是高原反應的典型症狀。殊不知久居高原之人反向運動至低海拔地區時,同樣也會因氧氣含量驟然升高,而產生“低原反應”。低原反應的主要症狀為疲乏無力、睏倦、嗜睡、食慾亢進、體重增加、下肢浮腫,與醉酒後的人體感受相類似,所以又被稱為“醉氧”。

不管哪一種反應所帶來的不適感都是明顯的。雖然這種不適並非無法克服,但無論進出高原都會對人的生理造成挑戰的情況下,青藏高原與外部的地緣融合會顯得更為困難。在海拔斷崖式變化的喜馬拉雅山南北,這一點顯得尤為明顯。在喜馬拉雅山之南,是由印度河、恆河兩大河流哺育的大平原地帶,以居於其中的印度首都新德里為例,其海拔僅為216米。對比之下,位於山脈之北的拉薩海拔卻在3650米。

受海拔差的影響,你會發現儘管青藏高原在宗教上受印度影響至深,但雙方在地緣政治上卻幾乎沒有交融過。除了後來嘗試失敗的大英帝國以外,那些在自然經濟時代立足於印度的政權,並沒有嘗試過征服這片高原;而植根於高原之上的民族,對入主南亞次大陸同樣缺乏興趣。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相比之下,青藏高原在對接中國方向的海拔變化倒顯得不那麼劇烈。這一方面是因為青藏高原整體呈現的是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的走勢。你甚至能夠在青海方向找到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湟谷地。而整個青海地區的平均海拔為3000米出頭,較之西藏地區要低1000米;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整體對接的第二階梯地區,本身也有一定海拔。比如黃土高原西部的海拔就在1500-2000米之間,與河湟谷地對接基本不存在海拔上的不適應性。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青藏高原在對接中央之國核心區時所呈現出的階梯狀、漸進式的海拔變化,使得二者地緣交融起來的難度相對較低,地緣政治上也結合的更為緊密。試想一下,假如億萬年前的地質運動讓青藏高原的地理格局出現倒轉,今天擁有三級階梯地勢,且因此而地緣政治結構完整的很可能就是印度了。只是儘管最終成為了中央之國的一部分,但青藏高原在地理上獨特性還是現實存在的。受環境影響,這片高原在歷史上發展出了一套植根於高原氣候的地緣認知,並在民族、宗教等諸多方面顯現出自己的獨特氣質。

這種受客觀環境影響但又受主觀意識影響的地緣認知,尤其是共同的民族意識,往往需要一次政治上的統一作為契機。公元7-9世紀是青藏板塊獨特地緣屬性的形成期。當時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不僅在西域、河西走廊等地區與唐帝國展開爭奪,甚至還曾經攻入過長安。一般認為吐蕃二字中的“吐”是漢語“大”的轉音,“蕃”則是藏族先民對自己的稱謂。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這一自我稱謂至今仍是藏民族對自己的稱謂。

時下能夠被納入藏民族範疇的人口約為700餘萬,在地緣交融難度大大降低的今天,依然在青藏高原地區佔據著絕對優勢。高原民族對這片土地所做的劃分,能夠幫助我們一探這片土地的原始地緣屬性。整個藏文化區可以分為:衛藏、安多、康巴三部分。如果上世紀中葉曾經建制過的“西康省”(1939年-1955年)還留在行政版圖中的話,這三個地緣板塊的核心部分,大體能夠由西藏、安多、西康三個省級行政區所代表。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法域衛藏、人域康巴、馬域安多”是藏文化區三大板塊的特點總結。所謂“法域衛藏”寓意衛藏是整個地區的宗教中心。在政教合一的體制下,以拉薩為中心的衛藏亦同時充當著整個藏區的政治大腦;而“人域康巴”還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康巴漢子。來自康巴地區的漢子不僅長相英武,更善長於經商以及用積累的財富裝飾自己;“馬域安多”則是說青海地區以遊牧經濟見長。

從地緣位置上說,歷史上與中央之國發生地緣政治交融最多的是“安多”地區。不過安多雖然處在青海範圍內,但卻不能與之簡單對應。其真正能夠對應的是青藏北部的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地區、黃河上游地區以及和四川境內的川西北高原,甘肅南部的甘南高原。在這個範圍內,當下共建制有7個與藏族有關的自治州,包括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州;以及隸屬青海的:海南、黃南、海北、果洛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不被安多藏區所覆蓋的青海地區有兩個,一個是被上述藏族自治州C型包圍的河湟谷地;另一個是位於青海省南部,覆蓋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源頭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區”。這當中河湟谷地的得失,對於安多藏區的地緣價值影響至深。從地理上看,河湟谷地無疑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但其與黃土高原相近的地理環境,以及面朝東南的位置,使之早在兩漢時期就已經成為中央之國的一部分。

當下青海的人口超過600萬,生活在河湟谷地的人口就達到390萬,而西藏的人口還不到350萬(2018年)。除河湟谷地以外的青海高原,或因降水、或因積溫問題,都不適合大規模農業開發。畜牧經濟成為了利用高原植被的主要手段。這也是為什麼“馬域”成為了安多藏區的標籤。

從安多的角度來說,未能包含河湟谷地的代價,讓它失去了與衛藏地區競爭的潛力。反之,正是因為能夠較早將河湟谷地融入核心區的範圍,中央之國才擁有了進一步向青海地區,乃至整個青藏高原滲透的跳板。由於這條縱穿青海、連接西藏的通道,政治上始於唐王朝與吐蕃王朝並立之下,因此被稱之為“唐蕃古道”。

經由唐蕃古道進入西藏,必須穿越崑崙山脈與唐古拉山脈之間的青海省玉樹地區,玉樹卻並不屬於安多而是康巴的一部分。水系歸屬可以幫助解釋這一切。安多藏區在水系上所包含的是黃河上游及位於其西北部的青海湖、柴達木兩個內流區。若對應中央之國核心區的地域劃分,區位上就是藏區的北方。而康巴藏區的地理屬性,本質為橫斷山區在青藏高原的部分。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玉樹藏區因為包含有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源頭,又被稱之為“三江源”地區。其中長江與瀾滄江這兩條南方大河佔據了主導地位。比如位於地區東南角的州政府所在地“玉樹縣”,便是位於長江源頭屬性的“通天河”河谷之側。換句話說,雖然橫斷的屬性不那麼明顯,但玉樹地區亦可算橫斷山區的北部延伸。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長江、瀾滄江、怒江等向東南方向流淌的河流及橫斷山區的縱谷特徵,使得康巴地區能夠接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並由此獲得更多的降水。拋開西藏地區不談,單看安多與康巴位置關係。康巴地區無論在位置還是氣候屬性上,都可以被認定為是藏區的南方。

在這一環境特性影響下,康巴地區擁有更多的農業屬性。當然,在這片高原之地並不存在純粹的農業區,在河谷低地開墾農田的同時,縱谷中那些海拔較高的草場同樣會被利用起來。從這個角度說,康巴地區的地緣屬性更應該被定位為“半農半牧”,就像當年在河湟谷地及黃土高原活動的西羌諸部一樣。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除了半農半牧的屬性,橫斷山脈還賦予了康巴地區另兩個地緣特點。首先共同的環境屬性,雖然造就的康巴地區的共同地緣屬性,但由於山脈的分割及河谷的漫長延伸,康巴地區內部很難整合成統一而強大的地方政權。針對其地理、地緣特徵,康巴地區歷史上還曾出現過一個地緣標籤——四水六崗。“四水”指的是長江上游屬性的金沙江、雅礱江,以及中南水系的瀾滄江、怒江;“六崗”指擦瓦崗、芒康崗、麻則崗、木雅繞崗、色莫崗、澤貢崗六個康巴地區。

其次橫斷山脈北連青藏,南通川滇的地理屬性,使得上述四水所位於的河谷,成為為連接上述地區的天然貿易通道。這些貿易通道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依連通藏區的方向不同可具體分為“川藏”、“滇藏”兩條線路。而康巴人的農牧屬性,即可為茶馬古道提供穩定的補給點與消費市場,又可以為滇茂提供機動力。能夠從貿易中取額外的商業利益,亦讓康巴的歷史地緣屬性中,顯示出了更多的商業成分,康巴漢子隨之也成為了藏民族中的“高帥富”。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在中央之國核心區,具體對接青藏高原的是甘肅和雲南、四川三省。其中擁有河西走廊的甘肅省,負責的是對安多地區施加影響力。而控制橫斷山脈南部的四川、雲南兩省,面對的則是康巴地區。正是受益於這兩個方向的同時努力,這片獨一無二的土地最終才成為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隨之你又會發現,在整個青藏高原居於中心地位的衛藏或者說西藏,卻並不與任何一個核心省份相接,反過來倒是與南亞次大陸全面對接。

這一板塊結構不由得讓人聯想起蒙古高原。參考內外蒙古地區在近代史中的得失,與中央之國核心區緊密對接的安多、康巴地區,就有如內蒙古地區的地緣政治定位一般,而西藏所代表的衛藏地區,無論與核心區的位置關係,還是在高原內部的地位,都與外蒙古地區類同。想要對那些相關歷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還需要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

總得來說,西藏地區在地理上可由北向南劃分分為三大部分:包括最北部的“羌塘高原”,中部的“大湖盆地帶”,以及最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北麓地區。如果以環境和自然經濟屬性來劃分的話,這由北向南橫向排列的三大板塊,地緣屬性分別對應的是:無人區、遊牧區以及農業區。這當中以雅魯藏布江河谷為主的喜馬拉雅山北麓地區是整個地區的核心區,也是狹義的“衛藏”所在。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狹義的衛藏同樣可以分為三部分,不過這三部分並不是由南向北而是由西向東劃分的,包括阿里、後藏、前藏三個板塊。其中前藏地區對應現在的拉薩市和山南地區;後藏地區對應的是日喀則地區。兩個板塊的共同特點,是皆位於雅魯藏布江河谷。至於位於整個板塊西端的阿里地區,其核心區所在是印度河的上源“獅泉河”(阿里地區的行政中心為獅泉河鎮)。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印度河與雅魯藏布江的共同特點,是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然後繞過這條世界最高山脈注入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其中下游在印度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的雅魯藏布江,覆蓋了大部分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地帶。受益於河谷通道對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導入(所造成的較高降水),以及相對較低的緯度與海拔,喜馬拉雅山北麓尤其是雅魯藏布江河谷,成為了整個西藏的農業中心。這讓衛藏地區在歷史上有足夠的人口和經濟優勢,向安多和康巴地區延伸影響力。

這條能夠接收印度洋水氣的農業帶,在地理上是由北部的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與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包夾而成。而在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與更北部的“羌塘高原”之間所生成的谷地,大部則為內陸湖所覆蓋,只有東端因怒江源頭的存在,屬於外流區。基於這一特點,我們可將之稱為青藏高原的“大湖盆地帶”。

受降水和溫度影響,當下為那曲、阿里兩地區所轄的大湖盆地帶,在經濟上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就其本身的情況而言,東部怒江外流區的降水和草原條件,較中西部內流區要好得多。由於行政上歸屬於那曲地區,這片怒江源屬性的草原亦被單獨稱之為“那曲草原”。事實上,在喜馬拉雅山北部的農業帶,同樣存在這種東部環境優於西部情況。這一特點也幫助以拉薩為中心的前藏地區,成為了整個高原的政教中心。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與拉薩地區隔分水嶺相望的“那曲草原”,與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新疆的伊犁草原並稱為中國四大草原。除相對優質的草原資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區位優勢。在大湖盆地帶之北矗立的是無人區屬性的“羌塘高原”(又名“藏北高原”)。這片面積約為60萬平方公里的高地,是青藏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地理單元,可謂是“屋脊上的屋脊”。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喀喇崑崙山脈等著名高大山脈,都是它的邊緣山脈。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如此險峻的海拔,使之成為了人類生存的禁區。以藏羚羊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才是這片高原的主人。整個羌塘高原向南所對應的是大湖盆地帶的內流區,而那曲草原所處的外流區,卻正好處在羌塘草原的陰影之外,與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相對接。這意味著與拉薩近在咫尺的那曲草原,不僅能夠為衛藏地區的擴張提供機動力,還可直接打開通往安多和康巴地區的大門。

詳解雪域高原——藏區的三大板塊


歸納下來,兼具農牧優勢加上羌塘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在南北兩側提供的地理保護,讓衛藏地區有機會在較少外部壓力的情況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地緣屬性,並將之透過唐蕃古道、茶馬古道向安多、康巴地區擴張。同時這種地傾東南的傾向,亦拉近了整個西藏與中央之國核心區的空間距離,為二者在政治上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只是基於青藏高原那令人望而生畏的海拔,這個融合過程註定是十分漫長的。至於三國時代的那些英雄們,對這片土地的瞭解程度究竟有多高,就要等到進入歷史線後再進一步深入了。

注: 圖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