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1944年6月,盟军登陆欧洲,拉开了与德国最后一战的序幕。作为德军西线B集团军司令的隆美尔,面对潮水般的盟军,也只能是穿梭于各个战地指挥抵抗,以此来抵消因自己没有判断出,盟军真正的进攻方向,所造成的战略错误。

7月17日,就在他赶往前线的路上,遭到盟军轰炸身负重伤。住院的隆美尔,反倒心里宽慰了许多,再也不用为糟糕的战局费心了。然而,却因暗杀元首,受牵连服毒自尽。许多人认为,这是“莫须有”的罪名,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这还要从隆美尔在非洲战场说起。

非洲战场,可以说是隆美尔的“福地”和“伤心地”。在这里,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从中将升为元帅,可谓是达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也因看透了时局,而黯然离开了非洲。当然,这也是“密谋者”们找上他的理由。

首先,失败言论,军界皆知。糟糕的后勤补给,以及“无功而返”的结局,让隆美尔看清了盟军强大的实力。凭借元首的“恩宠”,经常大放厥词,散布失败言论。这与“密谋者”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德国失败是一定的,但要更好的出路。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其次,可以利用其威望。作为一战时的英雄,又是二战中德军将领中不多的元帅,在国内有着很高的威望,甚至在同盟国中,也是公认的战术家。作为未来德国的领袖,隆美尔成为各路“反叛者”们最理想的人选。

更为重要的是,他只是一名战将,没有政治倾向。作为元首的“追随者”,他即不属于高高在上的“容克集团”,又不属于灭绝人性的党卫队,只是一位“好战分子”。这样的身份,反而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以及盟军的认可。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这些对战局不看好的军人们,都将目光投向了隆美尔,并积极地做工作。有的“含沙射影”地暗示,有的登门劝说,就连他的参谋长也在鼓动他“主持大局”。让“密谋者”们失望的是,尽管他对局势不看好,但没有造反,或是取而代之的野心。

一次、两次可以,说得多了,隆美尔也有所动摇。他也希望德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元首的“恩宠”不能忘。于是,对“密谋者”的做法既不过问,也不制止。尽管他没有策划、参与暗杀活动,但知情不报,甚至是默许,已是最大的罪过了。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那些伺机报复的人,乘机“落井下石”。

“7.20暗杀事件”失败后,“秘密警察”共逮捕7000多名军人,他们中有4980人再也没有活着出来。该事件无疑是军界的一次大地震,166名将军以上身份的军人被处决或自尽。而嫉妒隆美尔的人,更愿意把他牵连进来。

一是戈林。作为元首的亲密战友,位高权重,却是一个争权夺利的小人。他始终记恨隆美尔担任元首警卫队队长时,曾拦截过他的座驾,并随着法国战役、非洲战役,隆美尔很快成为随他之后的第二位元帅,戈林对这个目中无人的人十分反感。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二是,希姆莱。他是屠杀犹太人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在德军部队中,党卫队拥有很高的权利,偏偏隆美尔看不上,到他部队的党卫队高官必须上前线打仗,而且拒不执行屠杀犹太人的命令。倍感没有面子的希姆莱,不会放过任何报复的机会。

更何况,军队中嫉恨隆美尔的人很多。比如约德尔、古德里安等人,十分讨厌他的品行,更看不惯他高傲自大的样子。在调查的过程中,没少往“伤口抹盐”、落井下石。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秘密警察”的审讯手段恶劣,许多人屈打成招。在他们看来,凭借隆美尔和元首的密切关系,拉上他有可能“逃出生天”。当然,这些材料正是希姆莱、戈林等人最希望得到的,这是整倒隆美尔的关键证据。

更绝的是,这些“招供”完的军人,被迅速处决。也就是说,不给隆美尔任何申诉或当庭对质的机会,这叫“死无对证”。尽管这些罪证有些夸大,但作为“停战议和,拉拢英、美对付苏联”的倡导者,隆美尔无论如何不能自圆其说。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其实,隆美尔服毒自尽,是迟早的事情,“暗杀事件”只是诱因。

当元首的特使来到隆美尔的家,拿出一叠材料时,告诉他要么提出申诉,接受法庭的审讯;要么服毒自尽。他选择了第二种,是自暴自弃?显然不是,他已经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即使没有“暗杀事件”,他也必须死。

首先,作为一手提拔的人,隆美尔多次违命。初到非洲,命令是有限攻击,可他却打成了“热火朝天”的北非战场,好在打了胜仗;再次征战,要其坚守托普鲁克城,而他偏偏继续进攻,导致兵败撤退;他再次违命,一口气退到了突尼斯。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在意大利,本来有意让其担任驻意德军司令,坚守古斯塔夫防线。但习惯于我行我素的隆美尔,依旧强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法国,不按元首的要求加强诺曼底防务,致使盟军轻易登陆。这些,换做其他人,恐怕死了好几回了。

其次,散布失败言论,影响极坏。作为元首的“身边人”,不是积极地执行命令,还到处与元首的“负隅顽抗”唱反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起初,传到元首耳朵里,他还只当是发牢骚,但“报告”的人多了,这种动摇军心的人不能再留。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更有甚者,作为一名战将,居然关心起政治来。隆美尔多次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尽快与英、美两国议和,争取西方谅解,共同对付苏联”。这分明就是“投降主义”和干涉国家战略,以至于将他赶出会场。从这一刻起,他离死不远了。

其实,德国元首知道隆美尔是个没有政治野心、“有口无心”的人,也知道他“反叛”的可能性不大,但“知情不报”是无法忍受的,这是对其个人的背叛,不能原谅,也就是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隆美尔多少也觉得有理亏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参谋长参与暗杀行动,他自然脱不了干系,而“知情不报”也是他侥幸心理作祟,所反映出来的“不仗义”。“ 于公于私”,他都难逃罪责,这也是他选择不申诉,服毒自尽的根本原因。

当然,有人替他喊冤,作为有名的战术家,没有死在战场,而是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军事生涯,确实令人唏嘘不已;但他也不冤,俗话说得好“爬得高,跌得重”,不摆正自己位置,趾高气昂、目中无人,犯了众怒,得罪小人。

隆美尔被“逼”自尽,冤枉吗?不冤枉!他的死与密谋暗杀关系不大

更何况,与喜怒无常的德国元首绑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果他像曼施坦因一样,既然看透了时局,被晾在一边,就彻底地不再抛头露面,不再过问军事、政治。在战后,也一定会轻判,毕竟他还是一位单纯的战术家。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