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甲午海戰後,大清拒絕賠償,把錢用在購買軍火,會怎麼樣?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


個人覺得如果大清可以拖住日本,不至於被後來八國聯軍蹂躪。因為大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雖然武器落後,思想落後,制度落後。但是人口和土地是最基本的底氣。只要拖住,日本國耗不起。畢竟日俄戰爭就是實例,沙俄雖然輸了,但依舊沒有賠償,了不起再打一場。戰爭是沒有贏家的,只是相對而已贏家而已。那後來的中日戰爭而言,日本口出狂言三個月滅掉中國,相對於日本,中國在當時可還是一個農業國,日本已經明治維新過去幾十年了,完成了工業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業國,工業國打農業國,我們依舊沒輸。所以,如果清朝拒絕賠款,用來賣軍火,不說一定贏,拖垮日本是可以的。


Xiao胖2


很多人搞錯了一個問題,認為在《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就有這筆錢了。實際上不僅這筆賠款全部是戰後向列強借款所得,就是甲午戰爭的軍費,很大一部分也是借款所得。

自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戰事不斷,可謂真正的內憂外患。戰爭是燒錢的,因此到甲午戰爭爆發時,清政府國庫空虛。戰前李鴻章為了備戰,希望戶部能撥款2、300萬兩用於購買軍械,結果戶部最後只拼湊出了18萬兩白銀。

為了籌措軍費,戶部也是絞盡腦汁,除了讓地方督撫把庫銀上繳外,還通過臨時增加鹽茶稅、商鋪捐輸等方式籌款。最後實在不夠,又向匯豐銀行借款28653961兩,勉強籌措了6009萬兩白銀充當軍費。到《馬關條約》簽訂時,這筆軍費已經用掉了4465萬兩,只剩下1654萬兩。

所以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為了支付2億兩軍費賠款和之後的3000萬兩贖遼費,清政府只能再次大舉借債。不過因為這筆錢數額過大,借款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自簽約以後,清政府陸續和英、法、俄、德等國借款,自1895年10月31日借到第一筆錢開始,直到到1898年5月7日,前後歷時兩年半才算把賠款交清。

很顯然,打仗的時候日本可不會來個暫停,等清政府去借錢再來打。所以要繼續打,清政府就只能靠剩下的1654萬兩,或者繼續向匯豐銀行借款。

且不說在清政府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匯豐銀行會不會繼續借款或者能借多少,即使願意借,因為清政府自身軍工業薄弱,要想繼續打下去只能向海外購買。然而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以後,日本已經完全掌握了制海權。清政府即使買到了武器,也很難運回國內,半路都得當了日本的戰利品。

所以想靠買武器來繼續打下去是不大可能的,慈禧唯一的選擇是遷都西安,然後放權給地方督撫組建民團襲擾日軍。不過這會造成地方勢力加強,在政治上對慈禧來說威脅比日本入侵還大,因此只能選擇投降。


不沉的經遠


實際上論進口武器,清朝進口了比日本多的多的武器裝備。清軍有遠遠超過日本陸軍的鋼製大炮,連發步槍,甚至早期機槍。清軍重炮實力是日本陸軍的20倍以上,甲午戰爭,日本陸軍只有不到300門日本本土製造火炮和單發村田步槍。

日本陸軍無論火力還是數量,無論武器先進性,還是射擊連續性,無論彈藥數量,還是武器種類,都遠遠不如清朝。當時,清朝人認為,“我大清洋槍百萬,快槍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甲午參戰部隊12萬人,參戰部隊槍械裝備率是百分之八十五。要知道,抗戰時期,我國1個步兵師,持槍率也才30%多。清軍的主要問題是沒有近代化軍政體系,軍事教育體系和徵兵體系,在裝備上是很闊的。

很多人一直以為,清朝武器落後,其實清軍武器一直都是可以的,就是最慘的第一鴉片戰爭,清軍也有900多門進口和仿造的西洋大炮。清軍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近代軍官教育,軍隊編制不合理,還有,近代化軍政指揮體系。

比如,甲午戰爭,日軍以師團為戰役單位,包括,步兵聯隊,炮兵聯隊,騎兵聯隊,工兵聯隊…..清軍戰術單位最大就是步兵營,連步兵團都沒有。也沒有戰區司令部,參謀,後勤部門。

甲午戰爭清軍陸軍軍官沒有一個是軍校畢業,全部行伍出身。沒有一個接受過近代化軍事教育,這才是清軍最大的缺點,而不是武器。空有超過日本陸軍20倍重炮力量,卻不懂炮兵知識,拿最新型克虜伯重型加農炮當紅夷大炮使用。


深度軍事


實際上,賠償與否對清政府的財力影響不大,八國聯軍之後清政府還有餘力重新編練新軍,全世界購買戰列艦巡洋艦準備重組一支對日本海軍有壓倒性優勢的艦隊,更不要說只是甲午戰爭之後還沒有背上鉅債的清王朝了。

當時清政府用鉅額軍艦軍火訂單逼迫英德法俄的造船廠放棄了日本訂單,並且引誘四國政府和資本家對日本下了通碟,在訂單交付完畢以前不許日本發動對清戰爭(敢影響幾位老大賺錢,弄死你)。如果清王朝早點發現金錢的威力,甲午戰爭可能都打不起來,英德法俄聯手保證清王朝獨立都有可能,就和今天的沙特王國一樣,畢竟人傻錢多的主顧不好找(來,大不列顛和德意志,我給你們一人5000萬英鎊訂單,但是如果我打敗了我就沒錢付了,那我估計日本海軍會被英德圍毆,畢竟這筆錢都夠英國海軍造半個艦隊了,再從法國借點高利貸,附加條款就是我掛了就不還了,然後俄國是聽法國的)

回到正題,假如清王朝堅決不賠款,其實日本也拿清朝沒轍,頂多就是佔幾塊沿海的地(這還會被幾大列強給強制退出,他們都把勢力範圍瓜分好了,日本當時在他們眼裡可是屁都不算,也敢來搶食?!!)

因為日本的陸軍當時很小,滿編才10幾萬人,因為錢都拿去搞海軍了,打敗清朝容易,想消滅清朝,或者哪怕打出抗日戰爭開始的局面都不可能。除非各個開高達,否則死光了都做不到。

而且日本開戰的軍費是靠在英國發行債券得來的,利息我記得要高於7%,而且就一年期,如果拖一年還拿不到賠款,英國爸爸的錢又不敢不還,那就要拿連續2年的全部政府收入去還債了,分分鐘政府自己就崩潰了。所以才有興亡在此一戰好的說法,也的確是實情。

ps:個人看法,辛亥革命客觀上保證了日本對中國的優勢。看看孫在日本的好友都是什麼玩意,日本情報機構的各級頭目,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了。當然,這個不是說革命不對,清王朝的確應該早點推翻,只是因此便宜了日本人。否則重新組建後的艦隊雖然沒法保證打垮日本(因為清朝太腐朽了,有了好武器也未必有用,這個可以參考沙特軍隊,用天頂星武器都沒打贏光腳的游擊隊),但是光這個軍備競賽的財政壓力就能導致日本的現代化拖延十年以上。


閒庭曉築民宿龍大叔


拒絕賠償?你瘋了吧?

當時的人們也不是沒想過拒絕賠償這回事。

拒絕賠償的後果,你考慮過麼?

如果人家再來一仗,再輸了,人家要的可不就是現在這點東西了,可能是整個中國,可能是徹底結束清政府的命!

他清政府敢賭麼?不敢!

試問,讓你拿著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賭博,你敢賭麼?除了二桿子,大傻子,一般正常人都不會。

其實,當時的日本也無力再接著開第二仗了。

但是清政府就是不敢賭,日本也猜清政府不敢賭。

即使清政府當時能一下拿的出這麼多錢,一下都能買了軍火,清政府也不敢賭。

更何況,這筆錢,清政府後來是分期付款的。說明他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用這些錢買軍火的想法也就不現實了。

再說,有錢就一定買的到軍火麼?即使買的到,就一定能贏麼?即使能贏,就一定能快速擁有麼?說不定,你還在買軍火呢,人家就把你團滅了。

所以,清政府拒絕賠償買軍火,這是隻有二桿子和大傻子才會做出的事,正常人誰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啊!



茅匯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最終以中國戰敗結束,這場戰爭,不僅把北洋艦隊給打沒了,把洋務運動給打破產了,而且還產生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有:

  • 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
  • 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 中國要給日本白銀二萬萬兩(兩億兩),作為賠償軍費;
  •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
  • 允許日本在華設廠。

根據《馬關條約》,日本將得到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但最終,遼東半島並沒有被割讓給日本,為何呢?因為如果日本得到了遼東半島,俄羅斯就不高興了:你日本把這個地方要走,那我要怎麼擴張我的勢力?結果出現了“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宣佈“放棄”遼東半島,但中國要給日本3000萬兩,將遼東半島給“贖回”。

三千萬兩白銀,加上原先要賠給日本的兩億兩白銀,一共是兩億三千萬兩白銀。金額如此之大的賠款,對中國是個沉重的負擔。

這裡可能很多人會產生一個疑問:甲午戰爭大清確實是戰敗了,但賠款的金額那麼大,如果大清拒絕賠款,把賠款的錢用在購買軍火上,會怎麼樣?

你認為會怎樣呢?

大清有沒有這筆錢呢?

我們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清政府要賠給日本兩億多兩白銀,如果《馬關條約》裡沒有要求清政府賠款,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清政府有這筆錢了呢?不是的。

2.3億兩白銀是筆鉅款,對於清政府來說,原本大清根本就沒有這麼多的錢,如果不是戰爭打輸了被迫求和,是沒有辦法“生出”這麼多錢的。

這筆錢哪裡來的?或者說清政府是如何“生出”這筆錢的?借。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絕對離不開花錢,沒有經濟作為支撐,很難打贏一場戰爭。在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就已經國庫空虛了,但是戰爭還在持續,清政府希望自己能打贏,現在沒錢,怎麼辦?

  1. 催促地方官員儘快把庫銀上交國庫;

  2. 臨時增加部分稅收;

這兩點所收集到的錢並不多,於是產生了第三點:借錢。清政府向匯豐銀行借款2965萬兩,後來又陸續借了一些錢,不得不說清政府為了打贏戰爭在借款方面還是挺努力的,只不過戰爭最終並沒有打贏。

要用來打仗的錢都沒有,賠款還能有錢?所以,《馬關條約》日本要求的鉅額賠款,清政府自身是拿不出錢的,只能再次借錢。

態度不同,準備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準備的越多,你就會越踏實。

這場甲午戰爭,日本絕對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在匆忙倉促中挑起戰爭的,而是蓄謀已久。

想要打好打贏一場戰爭,肯定需要提前進行準備,比如說軍隊的數量要有所增長,軍艦要買更大的,服役很長時間的軍艦要淘汰掉,要買足夠量的炮彈等等。人員、設備、物資都需要準備,這些戰前準備會使得一個現象出現:軍費增長。

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軍費有沒有增長呢?有。

根據《明治財政史》的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日本的軍費預算從1873年的1070萬日元增加到1894年的2282萬日元,軍費預算增長了113.1%。軍費預算有大幅度增長,實際投入呢?也是大幅度增長,投入的錢多了,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軍隊,更大的軍艦,更多的炮彈。

而清朝方面,雖然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設備和技術,也成立了北洋水師,但北洋水師建立之後,就沒有增添新的軍艦,軍方也不怎麼注重軍艦的保養問題。由於憂患意識不足,海軍到後來連足夠的炮彈都沒有。

對待戰爭的態度不同,為戰爭所做的準備也不同,最後的結果自然也不同。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已經沒錢了,賠款是借來的,所以即便拒絕賠償,想和日本繼續打下去,清政府自己也沒有錢去購買軍火,最多隻能通過借錢來買武器和炮彈。如果真的借錢來買武器和炮彈的話,估計也行不通,因為武器大部分是要從歐洲購買的,日本不會事先安排軍艦半路攔截?

《馬關條約》

《外債史話》

《明治財政史》

《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簡單平凡123123


甲午戰敗,是整個國家意志和執行力的全面失敗,是生產力和制度徹底落後的結果。

北洋水師額定的經費是每年200萬兩,清政府從上到下都缺錢,北洋水師每年只能收到100萬兩左右。同時期的日本在幹什麼呢?

戰爭爆發前兩個月,日本已經列支了合計6000萬日元的特別預算應對可能爆發的戰爭,並且隨後還在國內發售國債籌集更多的軍費。而這時候,李鴻章磨破了嘴皮才從戶部要到了150萬兩,還不能馬上遞解。由於國內籌款速度過慢且數額不足,支撐中方打完甲午戰爭的是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匯豐銀行的兩筆合計2800萬兩的借款。論燒錢,老李他還真燒不過日本。

在1894年戰爭爆發前,日本就向英國訂購了兩條12500噸的戰列艦富士和八島準備未來與中國的戰爭。相比鐵甲艦定遠鎮遠,這是劃時代、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前無畏艦。只不過日本也沒想到戰爭這麼快爆發,這兩條戰列艦最終參加了日俄戰爭。頤和園的建造費用,不過買一條富士級外加剩點錢買炮彈。而在富士和八島交付的1897年,日本又向英國訂購了排水量更大(15000噸)、裝甲材料更好(哈維鎳鋼)、火力更強(40倍徑主炮)的三條戰列艦敷島、初瀨、朝日。

日本的軍費開支是個加速增長的過程,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海軍軍費已經佔到政府預算的10%到15%,購買新武器新軍艦的手筆遠不是北洋水師能比的。而到日俄戰爭前,日本光是向歐洲購買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就花掉了上千萬英鎊。而且這只是買船的錢,只是軍費的一部分。

而相比歐洲強國,日本當時的海軍規模其實還是不大的。在工業革命後列強的巨大軍費面前,清政府購買武器,簡直就是。。。


孫仲謀l


導語

我們都知道國際戰略靠賭國運的大多沒有好下場,但是具體到戰爭本身,賭博有時候確實是其中一個環節。甲午一戰,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大賭博”。

分析

  • 甲午海戰前後日本的狀況

其實,在甲午海戰前後,日本本身的狀況並不樂觀

1、日本的財政部門在1894年曾向中央政府提出了預計戰爭持續一年至二年,所需資金為1.5億日元的預算方案。然而當時日本的年財政收入僅8500萬日元,且對戰爭準備已經在軍隊上花掉了超過1/3的財政收入。

2、如果甲午海戰後,日本不能從戰爭中獲得足夠的收益,日本政府有破產的危險,甚至會導致政治危機。實際上《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社會各界就普遍認為並沒有從對華戰爭中獲得足夠的利益,因而引起了政局動盪。

3、按照日本當時本土的情況來看,清政府如果不妥協,那麼日本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打到清政府妥協為止。但如果清政府能夠團結一切的反侵略力量而與日本堅持作戰,日本遲早會被拖垮的。

  • 清政府是否有能力購買軍火

以清朝當時的經濟狀況而言,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來購買軍火

1、傳統的封建式財政制度,管理方式的老舊,低效,模糊,參與管理的官僚人員都能從中進行各種腐敗行為,進而導致層層盤剝,實際上每一筆收入大幅縮水,每一筆支出很少用到實處。

2、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因為大量的賠款問題,導致清政府的關稅大部由西方把持,這方面收入基本落不到清政府手裡。

3、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所消耗的軍費已經高達5000萬兩白銀,而其國庫年收入不過7000萬兩,這讓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清朝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4、要知道甲午海戰後的賠款是清政府貸款賠償的,而且還分了數次賠償。西方列強肯借錢讓清政府賠款,但如果讓他們借錢給清政府發展軍事,就不那麼容易了。

  • 清政府為什麼要停止作戰

為什麼清帝國不繼續和日本進行戰爭,為什麼不想辦法把日本拖垮

1、清帝國之所以接受《馬關條約》。從根源上來講,還是因為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導致的統治階級的懦弱,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勇氣,來反抗侵略者的壓迫。

2、清政府為了這場戰爭,不僅已經加大了對民間的盤剝力度,還借了大量外債。從經濟方面來講,清政府也無力讓戰爭繼續下去。

3、清朝的官僚體系整體對戰爭持消極態度,數次放任日軍掌握戰略主動。即便開戰之後,依舊把希望寄託於西方來進行調節,從上層來講,就沒有信心取得戰爭的勝利。

4、軍隊在戰爭中極其拙劣的表現。甲午海戰以及之後的陸地作戰,清朝軍隊所表現出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部隊戰術戰法,以及士兵的士氣都讓人大失所望。這樣的軍隊,根本無法進行對日本的有效作戰。

  • 如果清政府繼續作戰會怎樣

以清政府所表現出來的腐朽與落後,即便繼續作戰也很難取得勝利

1、如果甲午戰爭繼續進行下去,財政問題會隨著戰爭的推動,而進一步擴大。此時的清政府財政問題已經非常嚴峻,如果進一步擴大,勢必會引發新的動盪。

2、清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在甲午海戰之前就非常的明顯。主戰派與主和派相互對立,主和派的懦弱,與主戰派的倉促作戰,加速了戰爭的失敗。但當時的主和派在清政府內部依然佔有主導地位。可想而知,如果繼續作戰,兩派之間的矛盾就會進一步激化,統治內部會出現分裂。

3、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前後所表現的軍事素養讓人不堪入目。這種軍事素養並不單單是軍隊訓練造成的,從根源上來講是由於政治問題所導致的。如果政治環境得不到改善,軍隊的戰鬥力也無法得到提高。以清政府當時的軍隊能力,即便換上最優秀的武器,在他們手裡也會變成廢鐵。


4、西方列強在清政府作戰失敗後,紛紛向日本拋去了橄欖枝。就算清政府堅持作戰,西方列強也很難向清政府提供武器。

5、即便清政府在甲午海戰後拒絕賠款,購買武器,最終也取得了勝利。那又能怎麼樣呢?以清政府的腐朽沒落,軟弱無能,不要說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假設真的發生了,那清政府的財政也徹底崩潰了。清政府如果能取得勝利,所消耗的一定是無法估量的。到那時,清政府財政、軍事都會空虛,西方又會對清政府發動新一輪的侵略。


結語

或許清政府繼續打下去,會把日本消耗崩潰,這樣甲午海戰就成了清政府勝利了。但如果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繼續作戰更有可能導致的結果是,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在日本崩潰前自己先崩潰掉。出現經濟凋敝、統治集團內鬥、民眾起義等新的問題。屆時,也許會為了解決內部問題,而簽署一個比《馬關條約》條件更加不平等的條約。的確,在面對侵略的時候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來保衛自己的國家,但以清政府所表現來看,他們既無心,也無力承擔起保衛民族不受外來侵略的能力。制度的落後,政治的腐敗,所引發的經濟、軍事等一系列問題不可能因為一兩場戰爭就改變。如果想改變晚清貧弱的國情,只有推翻清政府。


再言春秋


然並卵。買裝備並不能改變什麼。

大東溝海戰之後,北洋水師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但是北洋水師能戰的將領基本陣亡,剩下一些都是貪生怕死之輩,這些將領躲在威海衛軍港,一起威逼水師提督投降。


你指望這群人去打仗,去打敗日本人?即使你把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戰艦買來,也只是給日本海軍送戰利品。

其次,裝備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根據黃海大戰戰後日本官方編寫的海戰史,比較權威的,聯合艦隊被命中100mm以上中、大口徑炮彈為134發,而北洋水師各艦消耗彈藥為1000左右。命中率大概為10%-12%。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樣的命中率是非常逆天的。北洋水師的炮手射擊水平是非常好的,命中率也遠遠高於日本海軍。但是為什麼沒有擊沉日軍戰艦還被打敗呢?


北洋艦隊的炮彈大多是沙土充填的實心穿甲彈,命中敵艦除非直接打中水線,否則很難造成重大損傷。另外,北洋海軍的腐敗,也導致當時為數不多的爆炸彈質量不佳,影響作戰效能。比如,此戰中國獨立設計建造的平遠艦曾一炮命中日軍旗艦松島號的彈藥室,而且是爆炸彈,可是炮彈卻沒有爆炸。

北洋水師的炮彈嚴重依賴進口。但是戰爭爆發以後,列強們都支持日本,停止或限制向中國供應軍火。想買,別人還不賣。


另外,即使別人要賣,從你下單到軍艦交貨需要多長時間?船員訓練需要多久?一艘軍艦形成戰力需要幾年的時間,等你軍艦到手,形成戰力,黃花菜都涼了。


還有最關鍵一點,清朝政府畏戰懼戰,投降派占主導地位。李鴻章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大東溝海戰後就命令北洋水師躲進威海衛避戰自保。


決定戰爭的不是武器,是人,除非你能給到他們跨越時代的裝備。比如穿越。


歷史沒有如果。買裝備改變不了結果。


稅安科技


我認為大清之所以戰敗,不僅僅是軍火的問題。

那時的朝廷腐敗透頂,沒有人去關心國家的命運。滿清貴胄只想怎樣保住自己的江山不被漢人奪走,漢人的封疆大吏都在割據地盤,擴充實力,而廣大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負,抗爭者此起彼伏,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擁有先進的軍火,也不會有多大的戰鬥力。而反觀日本舉全國之力與清廷抗衡,目標明確,行動果斷,勝敗早已明瞭。

因此,我們想要遠離戰爭,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人民萬眾一心,否則說不定哪天外敵又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