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東周亂世,山東六國深受中原文化薰陶,為什麼會被虎狼之秦所滅,天下歸一?

閒談空談


國家興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是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軟實力,對國家興亡有重要作用,但表面不一定很明顯,而且需要週期較長。另外三項是硬實力,作用大,見效快。尤以軍事為甚,攻城略地,立竿見影。

稱王天下,偏重於借重文化軟實力收服人心,如夏、商、周等三代;稱霸天下,主要依靠硬實力震懾人心,春秋戰國以後歷代莫不如此。

因而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人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秦的興盛,由多種因素形成。

地形之利

秦地是四塞之國: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關環繞,地勢險峻,沃野千里,物產豐饒。進可東出與六國爭天下,退可鎖關以自守。秦打諸侯佔盡地利,諸侯攻秦步履維艱。

雄心勃勃的君王

秦國走上興盛之路,應該始於秦穆公,他重金禮聘各國賢才,兼併了20多個周邊小國,稱霸西戎。二百年後,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接下來,秦孝文王、秦昭襄王都是野心勃勃的君主,不斷蠶食六國土地。直至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列,振長策而御宇內,呑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終於完成了江山的大一統,成為了唯我獨尊的始皇帝。

內政與外交

秦國從商鞅變法起,制定了一整套馭民的嚴刑峻法,君王集權大大加強,令出必行。鼓勵耕織,整軍經武,重賞為國征戰的將士。外交上推行遠交近攻,破合縱、結連橫的國策,一步步地將近鄰韓魏兩國的版圖收入囊中。

國運盛人才聚

秦國的歷代雄主大都胸懷博大,不拘一格羅致人才,許多權傾朝野的重臣都是外來客卿:商鞅是衛國人,李斯是楚國人,張儀、范雎都是魏國人。

連年對外用兵,秦國名將輩出,如白起、蒙恬、王剪、樗裡疾等都是一代名將,秦軍屢屢獲勝,將軍善戰功不可沒。

六國的敗亡

山東六國最終被秦兼併,原因林林總總,後人多有探討,看法不一,各執一詞:六國國力不足,卻都懷揣稱霸野心;六國目光短淺,頻爭疆場尺寸之利,不停爭鬥;六國各懷心事,爭相賂秦;六國不自愛百姓,不善用賢士,以致喪失抵抗力。

總之,六國無視險境,各自為政,給秦可乘之機,終被各個擊破,歸於敗亡。

由此可見,六國的滅亡,並非是中原文化和“虎狼之秦”文化比拼的結果。

六國已亡,世事茫茫。斯人已遠,難盡難詳。


壹壹若塵


東周後期,可以稱為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硝煙四起,周天子在諸侯眼中已無當年的分量,不屑於顧。戰國七雄中,中原的五個國家韓、趙、魏、燕、齊在戰國前期,中期談不上弱國。魏國是戰國前期的強國,趙、齊在中期也不弱於秦國,可以和秦國抗衡。

按道理來說,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怎麼會比不過戎狄文化的秦國?

0.1秦國生在西邊,身處戎狄之地。秦國西邊的鄰國有義渠國,巴國和蜀國。義渠國一直對秦國虎視眈眈,秦國手段狠辣的宣太后都吃過義渠國的苦頭。後有義渠,前有山東列國,秦國身處這樣的形勢,必須要驍勇善戰,團結一致。就像大秦帝國中所說的那樣,“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0.2楚國是一個可以和秦國抗衡的蠻夷國家,楚國的發展史比秦國的發展史困難不知多少倍。楚人是正正宗宗的中原血統,身為黃帝之孫的後代,卻被周天子當成蠻夷,驅趕到蠻夷之地。

之後的楚國在夾縫中生存,直到被周成王想起,分封在楚蠻,楚國才正式立國。立國之後的楚國依舊得不到中原國家的尊敬。羨慕中原文化的楚國,大力吸取中原文化和自己的文化結合。過度地吸取中原文化,成為楚國之後衰弱的重要一點。中原國家特別喜歡在領土內分封封邑給功臣或者族人,這種行為削弱了君主的控制權,這種行為也導致了楚國有的君主死在封君的手中。而西邊的秦國不太喜歡這種分封的行為,逆其道而行之時,不學習中原人的行為,推行郡縣制,加強君主的控制權。

0.3秦國能夠一統六國的重要原因,是因為秦國出現了一個叫商鞅的人,在秦國內和秦孝公大肆變法。重農抑商,提升秦國的生產能力;又獎勵軍功,頒佈軍功爵制度,鼓勵百姓參軍,立軍功,把秦國造成一臺戰爭機器。秦國在國力強大之後,滅了義渠國和巴國,蜀國擴大版圖。同時又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有重農抑商政策和軍功爵制度的加持,最終一統六國成就霸業。


總結

戎狄之秦能夠一統天下,就是因為能夠適當地吸取中原文化,而不是像楚國那樣,大力度的吸取文化,最終導致自己滅亡。


永樂解史


我個人的看法是。歷史上被稱為“虎狼之國”的秦國,而戰勝了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東方六國,既有非常深刻的歷史原因,也有當時很現實的因素,是秦國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首先。秦國從立國初開始 ,一直髮展到秦孝公任用商鞅。一代代君王都在不斷的向中原學習先進的文化,勵精圖治苦苦探索變法圖強。經過商鞅變法20多年。把東方六國的先進的理念法律化系統化了。第二。還不僅如此,商鞅變法中,僅僅是獎勵耕種和獎勵軍功這兩條。我個人認為,這絕對是比起東方六國來,是屬於創新型的歷史變革。因為奴隸要解放,要爭取一個做人的權利。這在當時的東方六國中,各國君主都已經看到了,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秦國首先立法並且執行了。這在當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三。在商鞅的變法中。為了抑制貴族和豪強的權勢,為了使奴隸們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商鞅制定了非常殘酷的刑法,比如像“身份證”,像“連坐”法等等。他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在當時的秦國是相對“公平”的。所以,儘管商鞅被車裂了,但“商君之法”還是被後代君主貫徹執行下去了。因此秦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奴隸們的幹勁越來越高。第四。與此同時的東方六國。國內政治不思變革,對外又不能聯合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貴族階層日趨腐化,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突出。所以最終被“虎狼之國”的秦國“遠交近攻”、一一蠶食。直到被秦始皇一統天下。以上是我本人的一點粗淺看法,如果說的不對請專家批評指正。


劉文農114


久亂思安,東周五百年軍閥混戰,百姓苦不堪言,為了獲得安寧,天下歸一結束戰亂早已成了大勢所皺。七國之中齊燕韓魏趙五國雖經歷過一番改革,但卻為動其根本,依然在舊制度中徘徊不前,楚國本有一爭天下的機會,無奈全心效仿中原五國,卻走上了五國的老路。只有秦國,在亂世中求新求變,凡事全部以增強國力和軍為為唯一衡量標準,因此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一路呈上升皺勢,最終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


閒談空談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亂世,就是群雄爭霸,各據一方的霸主軍事集團,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為一體的政治較量,這就是春秋戰國的歷史演義,此文提到秦國虎狼之師的失敗,這就是秦國的政治問題,將帥,君主的智慧和決策問題,國力的強盛和貧窮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政治清明,君臣團結,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得民心者,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國家才能統一,領導者要有英明的決策和政策促進國內各個行業的發展,國庫有錢糧,人民生活有保障,向外發展就是雄厚的勢力,政治不清明,文武官員貪腐,貪生怕死,多大的虎狼之師是不堪一擊的,只有滅亡。


在天飛龍


因為東周初年開始,秦國就是歷代明君,選賢任能。春秋時期已經有秦晉之好,可見那時秦晉的國力應經相當。後來張儀、司馬錯有收服巴蜀,國力又大漲。再後來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生產和作戰積極性被激發,更是如虎添翼。可見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之後不斷對六國用兵,天下歸一。


太宗歷史


1、天下紛爭,社會動盪,百姓希望結束戰亂,恢復和平。

2、商鞅變法使秦強大起來。1.廢井田,開阡陌,土地私有,種植糧食除了交給國家和集體,剩餘都是自己的,激發農民積極性;2.編戶齊民,把所有人組織起來,變成一個大機器上的螺絲釘,齊心協力;3.二十等爵制,戰場上的戰功,折算成國家給其的福利,刺激軍隊戰鬥力不斷提升;4建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3、自秦孝公商鞅變法後,歷代君主不昏庸,不壞法都沿襲商鞅法制,

4、在在外交上採用合縱連橫的戰略

5、秦國君不拘束國內人,任人為用,任人唯才。


世界每日更新


虎狼之秦也是吸收中原文化、吸納中原人才基礎上,完成統一。為什麼是秦國統一,根源在於商鞅變法,幫助秦國完成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而山東六國,除了自身貪慾享樂之外,還在於延續分封制的餘蔭,國君並不能完全掌控地方,即便有雄主如趙武靈王也是死於內亂之中。


龍嘯飛羽


首先秦並非文化荒漠。當然我們也承認他的文化繁榮不如山東六國更有底蘊。

但縱觀中外歷史不難發現文明不敵野蠻,文明被野蠻所征服摧毀是很常見的歷史現象。我們中國是就晉、宋、明都亡於蠻族,羅馬帝國同樣如此,經濟繁榮,文化先進,不代表軍力會更加強盛。

戰場勝敗決定著國家興亡和文明盛衰。特別在並不講究,或者是追求總體戰的古代。一場或者幾場關鍵戰役的失敗足以亡國。並不會因為你文化或者經濟繁榮就能夠避免這種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