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东周乱世,山东六国深受中原文化熏陶,为什么会被虎狼之秦所灭,天下归一?

闲谈空谈


国家兴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软实力,对国家兴亡有重要作用,但表面不一定很明显,而且需要周期较长。另外三项是硬实力,作用大,见效快。尤以军事为甚,攻城略地,立竿见影。

称王天下,偏重于借重文化软实力收服人心,如夏、商、周等三代;称霸天下,主要依靠硬实力震慑人心,春秋战国以后历代莫不如此。

因而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人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秦的兴盛,由多种因素形成。

地形之利

秦地是四塞之国: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关环绕,地势险峻,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进可东出与六国争天下,退可锁关以自守。秦打诸侯占尽地利,诸侯攻秦步履维艰。

雄心勃勃的君王

秦国走上兴盛之路,应该始于秦穆公,他重金礼聘各国贤才,兼并了20多个周边小国,称霸西戎。二百年后,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接下来,秦孝文王、秦昭襄王都是野心勃勃的君主,不断蚕食六国土地。直至秦始皇,“奋六世之余列,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终于完成了江山的大一统,成为了唯我独尊的始皇帝。

内政与外交

秦国从商鞅变法起,制定了一整套驭民的严刑峻法,君王集权大大加强,令出必行。鼓励耕织,整军经武,重赏为国征战的将士。外交上推行远交近攻,破合纵、结连横的国策,一步步地将近邻韩魏两国的版图收入囊中。

国运盛人才聚

秦国的历代雄主大都胸怀博大,不拘一格罗致人才,许多权倾朝野的重臣都是外来客卿:商鞅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范雎都是魏国人。

连年对外用兵,秦国名将辈出,如白起、蒙恬、王剪、樗里疾等都是一代名将,秦军屡屡获胜,将军善战功不可没。

六国的败亡

山东六国最终被秦兼并,原因林林总总,后人多有探讨,看法不一,各执一词:六国国力不足,却都怀揣称霸野心;六国目光短浅,频争疆场尺寸之利,不停争斗;六国各怀心事,争相赂秦;六国不自爱百姓,不善用贤士,以致丧失抵抗力。

总之,六国无视险境,各自为政,给秦可乘之机,终被各个击破,归于败亡。

由此可见,六国的灭亡,并非是中原文化和“虎狼之秦”文化比拼的结果。

六国已亡,世事茫茫。斯人已远,难尽难详。


壹壹若尘


东周后期,可以称为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硝烟四起,周天子在诸侯眼中已无当年的分量,不屑于顾。战国七雄中,中原的五个国家韩、赵、魏、燕、齐在战国前期,中期谈不上弱国。魏国是战国前期的强国,赵、齐在中期也不弱于秦国,可以和秦国抗衡。

按道理来说,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怎么会比不过戎狄文化的秦国?

0.1秦国生在西边,身处戎狄之地。秦国西边的邻国有义渠国,巴国和蜀国。义渠国一直对秦国虎视眈眈,秦国手段狠辣的宣太后都吃过义渠国的苦头。后有义渠,前有山东列国,秦国身处这样的形势,必须要骁勇善战,团结一致。就像大秦帝国中所说的那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0.2楚国是一个可以和秦国抗衡的蛮夷国家,楚国的发展史比秦国的发展史困难不知多少倍。楚人是正正宗宗的中原血统,身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却被周天子当成蛮夷,驱赶到蛮夷之地。

之后的楚国在夹缝中生存,直到被周成王想起,分封在楚蛮,楚国才正式立国。立国之后的楚国依旧得不到中原国家的尊敬。羡慕中原文化的楚国,大力吸取中原文化和自己的文化结合。过度地吸取中原文化,成为楚国之后衰弱的重要一点。中原国家特别喜欢在领土内分封封邑给功臣或者族人,这种行为削弱了君主的控制权,这种行为也导致了楚国有的君主死在封君的手中。而西边的秦国不太喜欢这种分封的行为,逆其道而行之时,不学习中原人的行为,推行郡县制,加强君主的控制权。

0.3秦国能够一统六国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秦国出现了一个叫商鞅的人,在秦国内和秦孝公大肆变法。重农抑商,提升秦国的生产能力;又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制度,鼓励百姓参军,立军功,把秦国造成一台战争机器。秦国在国力强大之后,灭了义渠国和巴国,蜀国扩大版图。同时又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有重农抑商政策和军功爵制度的加持,最终一统六国成就霸业。


总结

戎狄之秦能够一统天下,就是因为能够适当地吸取中原文化,而不是像楚国那样,大力度的吸取文化,最终导致自己灭亡。


永乐解史


我个人的看法是。历史上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而战胜了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东方六国,既有非常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当时很现实的因素,是秦国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首先。秦国从立国初开始 ,一直发展到秦孝公任用商鞅。一代代君王都在不断的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励精图治苦苦探索变法图强。经过商鞅变法20多年。把东方六国的先进的理念法律化系统化了。第二。还不仅如此,商鞅变法中,仅仅是奖励耕种和奖励军功这两条。我个人认为,这绝对是比起东方六国来,是属于创新型的历史变革。因为奴隶要解放,要争取一个做人的权利。这在当时的东方六国中,各国君主都已经看到了,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秦国首先立法并且执行了。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三。在商鞅的变法中。为了抑制贵族和豪强的权势,为了使奴隶们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商鞅制定了非常残酷的刑法,比如像“身份证”,像“连坐”法等等。他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在当时的秦国是相对“公平”的。所以,尽管商鞅被车裂了,但“商君之法”还是被后代君主贯彻执行下去了。因此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奴隶们的干劲越来越高。第四。与此同时的东方六国。国内政治不思变革,对外又不能联合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贵族阶层日趋腐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突出。所以最终被“虎狼之国”的秦国“远交近攻”、一一蚕食。直到被秦始皇一统天下。以上是我本人的一点粗浅看法,如果说的不对请专家批评指正。


刘文农114


久乱思安,东周五百年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获得安宁,天下归一结束战乱早已成了大势所皱。七国之中齐燕韩魏赵五国虽经历过一番改革,但却为动其根本,依然在旧制度中徘徊不前,楚国本有一争天下的机会,无奈全心效仿中原五国,却走上了五国的老路。只有秦国,在乱世中求新求变,凡事全部以增强国力和军为为唯一衡量标准,因此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一路呈上升皱势,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秦国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闲谈空谈


其实原因很简单。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乱世,就是群雄争霸,各据一方的霸主军事集团,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一体的政治较量,这就是春秋战国的历史演义,此文提到秦国虎狼之师的失败,这就是秦国的政治问题,将帅,君主的智慧和决策问题,国力的强盛和贫穷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政治清明,君臣团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得民心者,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国家才能统一,领导者要有英明的决策和政策促进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国库有钱粮,人民生活有保障,向外发展就是雄厚的势力,政治不清明,文武官员贪腐,贪生怕死,多大的虎狼之师是不堪一击的,只有灭亡。


在天飞龍


因为东周初年开始,秦国就是历代明君,选贤任能。春秋时期已经有秦晋之好,可见那时秦晋的国力应经相当。后来张仪、司马错有收服巴蜀,国力又大涨。再后来任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生产和作战积极性被激发,更是如虎添翼。可见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之后不断对六国用兵,天下归一。


太宗历史


1、天下纷争,社会动荡,百姓希望结束战乱,恢复和平。

2、商鞅变法使秦强大起来。1.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种植粮食除了交给国家和集体,剩余都是自己的,激发农民积极性;2.编户齐民,把所有人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大机器上的螺丝钉,齐心协力;3.二十等爵制,战场上的战功,折算成国家给其的福利,刺激军队战斗力不断提升;4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后,历代君主不昏庸,不坏法都沿袭商鞅法制,

4、在在外交上采用合纵连横的战略

5、秦国君不拘束国内人,任人为用,任人唯才。


世界每日更新


虎狼之秦也是吸收中原文化、吸纳中原人才基础上,完成统一。为什么是秦国统一,根源在于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而山东六国,除了自身贪欲享乐之外,还在于延续分封制的余荫,国君并不能完全掌控地方,即便有雄主如赵武灵王也是死于内乱之中。


龙啸飞羽


首先秦并非文化荒漠。当然我们也承认他的文化繁荣不如山东六国更有底蕴。

但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文明不敌野蛮,文明被野蛮所征服摧毁是很常见的历史现象。我们中国是就晋、宋、明都亡于蛮族,罗马帝国同样如此,经济繁荣,文化先进,不代表军力会更加强盛。

战场胜败决定着国家兴亡和文明盛衰。特别在并不讲究,或者是追求总体战的古代。一场或者几场关键战役的失败足以亡国。并不会因为你文化或者经济繁荣就能够避免这种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