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科學選挖竹筍?

廣西農業農村廳


1.看成筍時間。竹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以冬至為界,冬至以前形成的筍稱為冬筍,冬筍大多難過春雨關,成竹率較低,宜挖不宜留;冬至後形成的筍稱為春筍,春筍能迎春雨破土而出,成竹率高,宜留不宜挖。

2.看竹筍形狀挖。竹農的經驗是: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醬;上頭細、下頭粗,春來成新竹。如果筍形彎曲,兩頭尖、扁,或筍籜老化鬆散的,說明幼筍發育不良,應挖掘;若筍的莖部豐滿呈寶塔形,根系發達,應留不應挖。

3.看立地條件。一般竹林地勢越高,竹筍營養條件越差,生長髮育緩慢,出土遲,成竹率低,竹材質量差,可適當多挖;平地竹林的幼筍大多營養條件好,生長髮育快,筍粗壯,成竹率高,可多留少挖。

4.要有隔土找黃金技術。竹葉濃綠帶黃點竹為孕筍竹,在其周圍表土龜裂處挖掘,即可獲筍。有人則把毛竹分為所謂的公與母,成熟的毛竹第一節如果分枝成雙、對稱生長,則為母竹,其周圍定有竹筍;第一節若為單枝,則為公竹,無筍。找到孕筍竹後,要仔細觀察母竹頂梢下垂的方向,竹梢上露珠滴落的地方,就是竹筍生長的地方。另外,每條竹下部都有一條主竹鞭,此竹鞭走向與第一節對稱竹枝組成的平面平行,筍總是生在竹鞭的伸展方向上。


廣西農業農村廳


由於冬筍長在厚厚的泥土之下,因此想要準確找到冬筍的位置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判斷冬筍的位置。

1

選擇新竹

找冬筍前最好選擇選2年生-4年生的新竹,一般竹子很粗又大,正常情況下是沒有冬筍,就算有也是非常老,吃起來口感不好。找那些2年以上的新竹,就是那種竹節還稍微有點點白毛,但是掉的差不多,竹竿青翠,泛黃少許,但是不是特別的多的棕黃,信澤不僅有冬筍,一挖就是並蒂開花,好多個生長在一起,而且個頭大又嫩,炒著吃非常的爽口。

2

選擇土壤肥沃的地方

土壤肥沃又鬆軟,附近有一排排的竹子,竹葉有點發黃,竹枝密集,這情況說明地下有冬筍把竹子的營養吸收走了。一般挖到一個,那麼這個地方肯定就有一堆,根越粗就越多,農民說發現這樣的冬筍,一天就都夠挖了,收穫會讓人很意外。

3

選擇凸起處

找冬筍也需要好眼力去善於觀察地面,快速發現與分辯冬筍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個小技巧,來到竹林看地面有凸起和龜裂的這種地方下去十有八九有竹筍,凸起來的就是冬筍在地下發力往上冒,凹處也是冬筍形成的空。凸起來的用手或工具輕輕一刨就能發現,凹的則用腳去踩踩,腳板感覺有什麼尖尖東西就能斷定是冬筍。




飛魚148579002


我來自贛南山區,當年的毛竹是紅軍的重要武器,為建立革命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竹筍,也成為紅軍的重要糧食。至於如何挖竹筍,科學道理講不了,就講講我們山區人是怎樣挖。

竹筍分冬箏和春筍;冬筍香脆好吃但難覓難挖;春筍澀味重易挖。

1、冬筍怎麼找。冬筍一般隱在泥下,比較難發現。一般先看竹子,葉子青翠的竹子,一般沒有。葉子黃禿的,竹筍小或殘。

主要找那種竹子看上去長得好而葉子略黃的那種,然後找竹根,竹根一般會有一段裸露在地表,那個顏色略黃且有光澤的,在兩頭入泥土處一定有1一2個竹筍,運氣好的話有一排甚至有五六個筍寶寶。

如果竹根沒有裸露的,就要觀察泥土,一個是發現鬆軟的且略隆起,這個泥土下面有一至兩個。還有那個泥土有縫的,順著泥土的縫找。

2、冬筍怎麼挖。將泥土輕輕拔開,從最邊的那個也上深挖,然後順筍的方向探入根處用鋤頭揪起。

3、春筍的挖法:春筍就容易多了,都爭先恐後往上長,找到那些竹筍多面密的,再找那個竹節短而粗的,順根挖出即可。春筍一般都能長成竹子,一般叫蔬挖,也就是說密而多的地方挖幾個,少而稀不挖,讓竹子更好地生長。





丫可西


你好.我是農村付付,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分為四部分

(1)選竹子

嫩竹是不會長筍的,嫩竹表面顏色比較淺的,總之顏色越深就越老的。一兩年的竹子比較綠的。建議找二年以上四年以下竹子。一般是看竹子葉的顏色,黃一點嫩一點的是1-3年的。3年以後的葉子有點發暗深綠色的,葉子的紋路更清晰。

(2)選土質

最好選土比較松的地方,還有要看地上的裂縫,竹株最下一盤竹枝伸展的方向與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沿此方向觀察地面,凡見地表有土塊微微隆起、鬆動、開裂的地方,用腳輕踩有鬆軟感則是有筍的徵兆。

沒有挖過的地方,觀察地面水路痕跡。有水路痕跡的地方有筍;竹鞭分叉地方有筍;竹鞭突然由地面深入處有筍;挖冬筍時,隨便一深挖,出現大冬筍,說明此地冬筍多而大;冬筍相連幾個都是大冬筍,說明此地是挖冬筍的好地方。

(3)選結筍方向

年長的母竹,筍結在竹鞭的母枝上和母竹的前方;年幼的母竹,筍結在竹鞭的分鞭上,一般在母竹的後方。對判定無筍的竹鞭,不要開挖,以免損壞竹鞭又浪費力氣,更不要盲目地把母竹四周都挖空,遇上颳風下雪,母竹就會連根拔起,使母竹全都被毀。挖筍時應選擇枝繁葉茂、竹葉濃綠但帶有少量黃葉的竹株作為找筍的對象。

(4)挖什麼樣的

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漿;上頭細、下頭粗、來年成新竹。筍形彎曲,基部尖瘦或筍殼乾裂老化的筍,基本不會轉化為春筍,這種是可以的挖的。而那些基部豐滿、根部發達、筍殼嫩而緊緊包裹筍肉的則是來年轉化為春筍、破土出竹,促進林地繁盛的根本,需保留,最好不採挖。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感謝關注


農村付付


如何在不影響竹林正常生長髮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竹筍資源,合理選挖竹筍,增加竹筍產量呢?

一、要看成筍時間。竹農有“九前冬筍怕春雨,九後春筍喜春雨;九前冬筍迎春爛,九後春筍清明出”的經驗總結。竹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以“冬至”為界,“冬至”以前形成的筍稱為冬筍,冬筍大多難過春雨關,成竹率較低,宜挖不宜留;“冬至”後形成的筍稱為春筍,春筍能迎春雨破土而出,成竹率高,宜留不宜挖。春筍出土後要經常檢查林地,發現退筍要及時挖掘。

二、要看竹筍形狀。挖冬筍的最佳季節是“冬至”前後,如挖掘過遲,難免傷害已萌發的春筍,影響成竹。如因天氣不良或勞動力緊張,挖筍時間稍推遲時,則要以筍的形狀來判斷挖留。竹農的經驗是:“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醬;上頭細、下頭粗,春來成新竹”。如果筍形彎曲,兩頭尖、扁,或筍籜老化鬆散的,說明幼筍發育不良,應挖掘;若筍的莖部豐滿呈“寶塔形”,根系發達,應留不應挖。

三、要看立地條件。“高山筍不優,平地筍成竹,坡上出鉤竿,坡下出良竹”。挖筍還要看立地條件,一般竹林地勢越高,竹筍營養條件越差,生長髮育緩慢,出土遲,成竹率低,竹材質量差,可適當多挖;平地竹林的幼筍大多營養條件好,生長髮育快,筍粗壯,成竹率高,可多留少挖。

四、要有“隔土找黃金”技術。竹葉濃綠帶黃點竹為孕筍竹,在其周圍表土龜裂處挖掘,即可獲筍。有人則把毛竹分為所謂的“公”與“母”,成熟的毛竹第一節如果分枝成雙、對稱生長,則為母竹,其周圍定有竹筍;第一節若為單枝,則為公竹,無筍。找到孕筍竹後,要仔細觀察母竹頂梢下垂的方向,竹梢上露珠滴落的地方,就是竹筍生長的地方。另外,每條竹下部都有一條主竹鞭,此竹鞭走向與第一節對稱竹枝組成的平面平行,筍總是生在竹鞭的伸展方向上。

總之,在竹筍選挖的同時,要注意蓄留竹用筍的密度和均勻度,防止顧此失彼。挖筍後,一定要及時做好培土、埋鞭,穴和坑要用土填平,以防積水、爛鞭。


川南燕子


我之前也挖過找了以下幾種規律

1.

冬竹筍不像秋天長出來的竹筍會長出地表,冬竹筍是不會長出地表的,只能根據裂紋才能挖到。

2.

在去採挖冬竹筍的時候,一般都是根據竹葉的顏色來判斷,如果葉子顏色比較深大多都會有冬筍,如果葉子枯黃則一般沒有竹筍

3.

竹子如果是去年長成的竹子一般也不會長冬筍,只有老竹子才喜歡長冬筍的,這些只有經常挖冬竹筍的人才有的經驗

4.

很多人覺得竹子大就可能有竹筍,其實不是這樣子的,越是小的竹子一般都容易長冬竹筍的

5.

如果看到有裂紋,一般情況下都可以肯定有冬筍,如果沒有明顯的裂紋則可以根據地表的突起來判斷


暖心向太陽


挖長勢劣質的竹筍和過密的竹筍。



碧海藍天yz


一、要看成筍時間。竹農有“九前冬筍怕春雨,九後春筍喜春雨;九前冬筍迎春爛,九後春筍清明出”的經驗總結。竹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以“冬至”為界,“冬至”以前形成的筍稱為冬筍,冬筍大多難過春雨關,成竹率較低,宜挖不宜留;“冬至”後形成的筍稱為春筍,春筍能迎春雨破土而出,成竹率高,宜留不宜挖。春筍出土後要經常檢查林地,發現退筍要及時挖掘。\r二、要看竹筍形狀。挖冬筍的最佳季節是“冬至”前後,如挖掘過遲,難免傷害已萌發的春筍,影響成竹。如因天氣不良或勞動力緊張,挖筍時間稍推遲時,則要以筍的形狀來判斷挖留。竹農的經驗是:“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醬;上頭細、下頭粗,春來成新竹”。如果筍形彎曲,兩頭尖、扁,或筍籜老化鬆散的,說明幼筍發育不良,應挖掘;若筍的莖部豐滿呈“寶塔形”,根系發達,應留不應挖。\r三、要看立地條件。“高山筍不優,平地筍成竹,坡上出鉤竿,坡下出良竹”。挖筍還要看立地條件,一般竹林地勢越高,竹筍營養條件越差,生長髮育緩慢,出土遲,成竹率低,竹材質量差,可適當多挖;平地竹林的幼筍大多營養條件好,生長髮育快,筍粗壯,成竹率高,可多留少挖。\r四、要有“隔土找黃金”技術。竹葉濃綠帶黃點竹為孕筍竹,在其周圍表土龜裂處挖掘,即可獲筍。有人則把毛竹分為所謂的“公”與“母”,成熟的毛竹第一節如果分枝成雙、對稱生長,則為母竹,其周圍定有竹筍;第一節若為單枝,則為公竹,無筍。找到孕筍竹後,要仔細觀察母竹頂梢下垂的方向,竹梢上露珠滴落的地方,就是竹筍生長的地方。另外,每條竹下部都有一條主竹鞭,此竹鞭走向與第一節對稱竹枝組成的平面平行,筍總是生在竹鞭的伸展方向上。\r總之,在竹筍選挖的同時,要注意蓄留竹用筍的密度和均勻度,防止顧此失彼。挖筍後,一定要及時做好培土、埋鞭,穴和坑要用土填平,以防積水、爛鞭。


仙山秀水竹山人


一、要看成筍時間。竹農有“九前冬筍怕春雨,九後春筍喜春雨;九前冬筍迎春爛,九後春筍清明出”的經驗總結。竹筍受季節氣候的影響,以“冬至”為界,“冬至”以前形成的筍稱為冬筍,冬筍大多難過春雨關,成竹率較低,宜挖不宜留;“冬至”後形成的筍稱為春筍,春筍能迎春雨破土而出,成竹率高,宜留不宜挖。春筍出土後要經常檢查林地,發現退筍要及時挖掘。 二、要看竹筍形狀。挖冬筍的最佳季節是“冬至”前後,如挖掘過遲,難免傷害已萌發的春筍,影響成竹。如因天氣不良或勞動力緊張,挖筍時間稍推遲時,則要以筍的形狀來判斷挖留。竹農的經驗是:“兩頭尖、中間彎,逢春爛成醬;上頭細、下頭粗,春來成新竹”。如果筍形彎曲,兩頭尖、扁,或筍籜老化鬆散的,說明幼筍發育不良,應挖掘;若筍的莖部豐滿呈“寶塔形”,根系發達,應留不應挖。 三、要看立地條件。“高山筍不優,平地筍成竹,坡上出鉤竿,坡下出良竹”。挖筍還要看立地條件,一般竹林地勢越高,竹筍營養條件越差,生長髮育緩慢,出土遲,成竹率低,竹材質量差,可適當多挖;平地竹林的幼筍大多營養條件好,生長髮育快,筍粗壯,成竹率高,可多留少挖。 四、要有“隔土找黃金”技術。竹葉濃綠帶黃點竹為孕筍竹,在其周圍表土龜裂處挖掘,即可獲筍。有人則把毛竹分為所謂的“公”與“母”,成熟的毛竹第一節如果分枝成雙、對稱生長,則為母竹,其周圍定有竹筍;第一節若為單枝,則為公竹,無筍。找到孕筍竹後,要仔細觀察母竹頂梢下垂的方向,竹梢上露珠滴落的地方,就是竹筍生長的地方。另外,每條竹下部都有一條主竹鞭,此竹鞭走向與第一節對稱竹枝組成的平面平行,筍總是生在竹鞭的伸展方向上。 總之,在竹筍選挖的同時,要注意蓄留竹用筍的密度和均勻度,防止顧此失彼。挖筍後,一定要及時做好培土、埋鞭,穴和坑要用土填平,以防積水、爛鞭。


愛你一棒槌哈


挖竹筍,一個是為了滿足自己嘴巴渴望吃到鮮嫩可口竹筍的需求,另外一個要求是不能見到竹筍就全部挖光吃完了!如果不懂得怎麼科學的挖竹筍,到時候就會出現成片竹子繼續再生長的損失,還造成破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下一年竹筍生長也會減少,那是非常不值當的!

挖竹筍,是為了給我們人類食用,所以優選那些長得淺的,以後就是長成竹子了在地上也不牢固那種,另外一種是竹筍長得有些畸形的,就是長成竹子也不好的,對於這些竹筍就可以挖了回來吃!對於其中一種生長在地底下很深健康茁壯的竹筍,優先留下不能挖,讓它們長成健康的新竹子,讓竹子能連續的更新換代。只有這樣科學的挖竹筍,才能不斷地能滿足我們人類食用竹筍的需求,還能保證竹子健康繁殖,保護我們環境是那麼美好,造福我們人類一代又一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