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孙中山为何不直接推翻清政府而要通过袁世凯?

new2js


他得有那个能力啊。

他不是没干过啊。在辛亥革命之前,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他和他的同志们在南方搞那么多刺杀,搞那么多起义,从广州到惠州,从潮州到钦州,从防城港到镇南关,大大小小的起义,数得出来的就有十次。为的是啥?还不就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但是结果呢?每次都是几百号人就想着暴动夺权,转头就被清军优势兵力围攻,英勇奋战但是寡不敌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犹在,单从这个人数就能想见当年起义的规模了吧。

但如此屡败屡战,革命虽不成功,声望却是一时无两了:干革命这事儿,孙文最专业。以至于辛亥年武昌起义,虽然是从湖北新军起事,主持国内大局的人选,还是非中山先生不可。

但是南方革命党虽然算是把声势造起来了,可是势力并没有那么强啊,尤其是面对着袁世凯和北洋军。

袁世凯,其人有褒有贬,但说他是投机分子,应该不算冤枉。他实在应该感谢革命党。假如没有辛亥革命,他本是清廷刻意防范的军阀,其时本已被朝廷雪藏,能保得性命已是不易。但革命党一起,清廷病急乱投医,也只有请袁世凯出山,饮鸩止渴,也是顾不得了——没办法,朝中无人,而兵又是他一手带起来的,他使得最顺手。

可是军阀一旦坐大,那谁还控制得了?清廷要仰仗袁某,而又哪里有能力约束得了他?对于大军阀来说,说什么尽忠,都不过是隐忍。良机在前,谋求最大化的利益,才是最应该考虑的事情。当年明末的吴三桂如此,如今清末的袁世凯,又哪里会有例外?

对袁世凯来说,清政府,“彼可取而代之也”,本来名不正言不顺,但是此时革命党人给了他天赐良机;革命党,肯定不能相容,但是打仗毕竟有损失,拼个两败俱伤也不划算,赔本的买卖做不得。而反过来,清政府需要他应付危局;革命党毕竟实力有限,能跟袁化敌为友,而且能借袁之手推翻清政府,这不也算是革命目标达成了么?袁世凯奇货可居,正是他可以漫天要价的时候。

而对于孙中山来说,形势比人强。如果真跟袁世凯撕破亮,把他逼成忠臣良将,对革命事业并无好处。而如果能争取到袁的支持,不仅战事可免,革命目的竟可成功,这不是大好事么?

所以,南北议和,过程虽然艰难,结果竟然看似皆大欢喜,一团和气。

可是,平衡已然打破。协议虽然达成,但是留下了巨大的扯皮空间。从袁世凯当上大总统,矛盾、摩擦就不断,袁世凯称帝前后更甚,二次革命、护国、护法此起彼伏。这一切,其实都是辛亥革命后看似美好的南北妥协埋下的伏笔,算是一次次清算秋后的欠账。

而孙中山又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一次次起义、革命、运动,一次次失败的教训,终于让孙中山明白,这种拉拢军阀打军阀的模式再也难以为继,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武装。于是才有了广东的革命政府,才有了黄埔军校。

可惜他未能看到北伐成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