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大詩人李白有傳到今天的真跡嗎?

信陵君無忌


有的,《上陽臺帖》就是李白的真跡。

《上陽臺帖》是李白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

《上陽臺帖》為744年(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臺宮時所作。李白尋訪司馬承禎,待到達陽臺觀後,方知司馬承禎已經仙逝,無緣再見。不見其人,惟睹其畫,有感而作《上陽臺》。

貼中內容為: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此帖白麻紙書就,縱8·8寸,橫1.19尺,五行,25字,前隔水有宋徽宗泥金書籤“唐李太白上陽臺”,引首乾隆題“青蓮逸翰”,歷經多家收藏過。

《上陽臺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

1911年,《上陽臺帖》被溥儀帶出宮外,由於當時兵荒馬亂,此貼流入民間被古董商人郭葆昌得得。1937年,為防止國寶流出國外,一代名士張伯駒先生以六萬銀元購得。建國後,張伯駒先生將此帖獻給毛澤東個人。1958年毛澤東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上陽臺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經啟功先生鑑定,此帖有李白題款,有宋徽宗親自鑑賞的題跋,題簽,並且與李白豪邁之風相符,確為李白真跡。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李白,是無數人的偶像。

一提起李白,我們就會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會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會想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會想起“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等等。

但是卻有很少人見過李白的真跡,一方面是因為年代久遠,真跡不好保留;另一方面,李白本身真跡就很少,留下來的就更少了。

李白流傳到今天的真跡只有一個,那就是:《上陽臺帖》。

李白現存於世的唯一真跡《上陽臺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縱28.5公分、橫38.1公分。

行草書5行,共25字。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見,與高適等結伴同遊濟源王屋山,登臨王屋山華蓋峰南麓的陽臺宮後,寫下此帖。

細品此帖,筆法超放,如游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入矩、飛舞自得。與其瀟灑奔放、豪邁俊逸之人品詩風相為表裡,堪稱稀世珍寶。

李白的名聲太大,所以後人能夠在他的真跡上題字顯得更加光榮。

《上陽臺帖》帖引首被乾隆帝用楷書題了“青蓮逸翰”四字;

而正文右上宋徽宗則用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

後紙有宋徽宗,元代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和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如果大唐失去了李白會黯然失色,

李白,人稱謫仙人,詩風豪放不羈、瀟灑絕倫;

他胸懷“審管炎之談,謀帝王之術”,

卻一生無緣科考,只能浪跡江湖,

千載之下,我們談起李白,仍然面漏喜色: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詩書君


李白如果沒有真跡傳世,大家是不是很失望?

不錯,李白沒有讓大家失望,他有且僅有一件真跡傳世,這就是《上陽臺》。

這件作品自宋代起,流傳有序,民國初由薄儀私帶出宮,後由張伯駒購得。解放後,張將作品捐獻。

但這件作品卻有一些爭議,鑑定家徐邦達認為它是一件偽作,由宋人偽造。而啟功先生認為是李白原作無疑。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