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大诗人李白有传到今天的真迹吗?

信陵君无忌


有的,《上阳台帖》就是李白的真迹。

《上阳台帖》是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上阳台帖》为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时所作。李白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

贴中内容为: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此帖白麻纸书就,纵8·8寸,横1.19尺,五行,25字,前隔水有宋徽宗泥金书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引首乾隆题“青莲逸翰”,历经多家收藏过。

《上阳台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

1911年,《上阳台帖》被溥仪带出宫外,由于当时兵荒马乱,此贴流入民间被古董商人郭葆昌得得。1937年,为防止国宝流出国外,一代名士张伯驹先生以六万银元购得。建国后,张伯驹先生将此帖献给毛泽东个人。1958年毛泽东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经启功先生鉴定,此帖有李白题款,有宋徽宗亲自鉴赏的题跋,题签,并且与李白豪迈之风相符,确为李白真迹。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李白,是无数人的偶像。

一提起李白,我们就会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会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会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会想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等。

但是却有很少人见过李白的真迹,一方面是因为年代久远,真迹不好保留;另一方面,李白本身真迹就很少,留下来的就更少了。

李白流传到今天的真迹只有一个,那就是:《上阳台帖》。

李白现存于世的唯一真迹《上阳台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纵28.5公分、横38.1公分。

行草书5行,共25字。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见,与高适等结伴同游济源王屋山,登临王屋山华盖峰南麓的阳台宫后,写下此帖。

细品此帖,笔法超放,如游龙翔凤,迅如奔雷、疾如掣电;出规入矩、飞舞自得。与其潇洒奔放、豪迈俊逸之人品诗风相为表里,堪称稀世珍宝。

李白的名声太大,所以后人能够在他的真迹上题字显得更加光荣。

《上阳台帖》帖引首被乾隆帝用楷书题了“青莲逸翰”四字;

而正文右上宋徽宗则用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

后纸有宋徽宗,元代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和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如果大唐失去了李白会黯然失色,

李白,人称谪仙人,诗风豪放不羁、潇洒绝伦;

他胸怀“审管炎之谈,谋帝王之术”,

却一生无缘科考,只能浪迹江湖,

千载之下,我们谈起李白,仍然面漏喜色: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书君


李白如果没有真迹传世,大家是不是很失望?

不错,李白没有让大家失望,他有且仅有一件真迹传世,这就是《上阳台》。

这件作品自宋代起,流传有序,民国初由薄仪私带出宫,后由张伯驹购得。解放后,张将作品捐献。

但这件作品却有一些争议,鉴定家徐邦达认为它是一件伪作,由宋人伪造。而启功先生认为是李白原作无疑。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