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中產家庭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在印度,這種事只會發生在電影裡

看點印度是人口大國,面臨著資源不均衡,帶來的同樣是激烈競爭和階層焦慮問題。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起跑線》展現了印度教育現狀的一個縮影,為了能早點讓孩子“起跑”以及“起跑”的姿勢更有優勢一些,父母所需要付出的種種代價。本文作者邵捷帶著孩子前往印度,跟隨兩個慈善機構走訪了幾所當地的學校,進行了為期10天的親子之旅。下文中,她將帶我們初步瞭解印度“貧民窟”孩子的教育狀況。

從浦東機場回家的路上, 我網購了5張《起跑線》的電影票,當天晚上,我們全家老小一起去看。在格瓦拉上,我看到這部電影的評分是9.4。

電影非常精彩,但我將寫的不是影評。坐在車裡買電影票的我,剛從印度回到上海。《起跑線》讓我看到印度教育現狀的一個縮影,並得以把它與剛剛結束的印度之旅兩相印證。

我對教育和慈善感興趣,在一位在印度從事慈善事業的朋友的幫助下,這次前往印度,我跟著兩個慈善機構走訪了幾所當地的學校,得以初步瞭解了印度“貧民窟”孩子的教育狀況。在這篇文章裡,我會把我的所看到的儘量完整地寫下來。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這是我第一次去印度。我帶著個旅伴,是15歲的兒子。他平時在英國唸書。此前我們的“親子之旅”,去的大都是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這次趁著復活節假期,我用10天時間,帶他去了印度。

對我的這個決定,身邊幾乎所有朋友都表示不贊成,但我非常期待這個不一樣的目的地。為了不止於做個觀光客,我還聯絡了那位在印度的朋友,請他替我們物色一些教育方面的義工工作。

01

先說說印度給我的最初印象

我們乘坐東航凌晨兩點的紅眼航班從上海直飛德里(一天僅此一班)。 從飛機下來, 迎面而來的是熱浪, 然後是德里乾淨明亮的候機大廳。這裡的航站樓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的航站樓比美, 沒有我們想象的咖喱味兒, 也沒有我們期待的髒亂差, 連廁所都乾淨得一塵不染。

但是,一出航站樓,印入眼簾的就是或坐,或躺,或閒逛的黑皮膚印度人,老少皆有,除了沒有胖子。每個人都瞪著一雙空洞的大眼睛,在機場的門口晃盪,既不靠近我們,也不離開,就這麼瞪著你。

我們坐上事先預約的車駛離機場。馬路兩邊,只見鱗次櫛比望不到頭的破屋,沿街站成一個個擠在一起的高高矮矮的乞丐樣兒。

豪華與破敗,潔淨與髒亂,全都毫無距離地集中在一起——這種衝擊感滿滿地充斥了我們印度之行的全程,也幫我理解了印度教育裡那種貧窮與富裕比肩,不屑與不堪齊頭的“特色”。

02

不去上學,並不違法

幾乎我碰到的每一個初次見面的朋友,在提到印度教育時都會告訴我這樣一句話:印度的教育在中小學階段一定是私立學校好,到了大學階段,一定是公立大學好。像我們國人聽說過的IIT(印度理工學院),就是印度最好的公立大學。印度本國國民是這樣自豪地介紹IIT的: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率是15%, 我們IIT的錄取率是不到2%。 一旦你考進IIT, 不是你去找工作, 而是工作會主動來找你!

在印度,中小學教育所實行的是“自願性教育”

(voluntary education)。和我國的義務制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相比,它最大的區別在於:國家提供教育機會,但公民沒有“被強制”的義務去接受教育——說通俗一點,你不去上學不是違法的。你應該自願接受教育,要是不去就算了,沒人會來找你算賬。有些貧窮的家長寧可讓孩子在家裡幫忙帶弟弟妹妹,或做點小生意,也不會送他們入學——這是合法的。

03

只要有固定住所,

就不會送孩子去公立學校

在印度, 公立學校由國家政府出資辦學,教學大綱由政府制定,教學質量由政府監管——這與我國的情況無異。

印度所有的公立學校都是免費的,任何人希望享受公立制教育,都可以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就讀。公立學校的午餐也免費,很多貧民窟的父母把孩子送到這裡來,並不是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得到教育, 而是想讓家裡省掉一頓午飯的費用。這些家庭沒有固定收入,家庭月收入大概相當於300-400元人民幣左右。

幾乎每一所公立學校裡都會教授三種語言 ——印度語、英語和所在省的省語言,其中只有省語言是必備。印度有20幾種省語、400-500種方言。需要解釋的是,省語不是方言。方言可能主要是口音不同,可是每種省語基本就是完全不同的語言。一個省的人到另外一個省,如果不會當地省語,就可能完全無法交流。

其他兩種語言,印度語和英語是否被教授,完全視學校的師資,財政等情況而定,就是說,有可能教,也有可能不教。沒錯,即使印度語,也不是所有公立學校必須學的語言。在教授英語的大部分公立學校, 英語只是一門學科。

公立學校裡百分之百是出自貧民窟的孩子。但是在像德里、孟買這樣的大城市,即使是家庭條件不那麼好的孩子,大部分也在私立學校上學。只有在極度貧窮的農村,公立學校才成為主流,因為在那裡,沒有人願意花錢去建私立學校。

區分公立學校的孩子和私立學校的孩子,方法很簡單:看著裝。公立學校沒有統一校服,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窮。學校窮,學生的家庭也窮。在大城市,這樣的家庭基本沒有固定住所,沿街居住常常會遭到警察和市政驅趕,隨身攜帶的包袱會遺失或遭到沒收,因此即使給孩子們穿了校服,也容易丟失。

在參觀一所公立學校時,這裡的老師告訴我, 他們學校每天早上有專門的老師做一件事 —— 走上街頭,把孩子抓回學校上課。一般如果一個年級500個孩子,能夠每天被抓到學校上課的孩子大概450個左右。

電影《起跑線》結尾,男女主人公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讀書,這種場景應該只有在電影裡會美好地出現。在現實裡,這種事情肯定不會發生。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那麼印度的所謂“私立學校”是什麼概念呢?首先,它由私人或者某信託投資公司出資建立的,其次,它對出資人負責,換句話說,政府不參與教學大綱的制定和監督,學校這方面的工作完全由校董事會決定。所有的到私立學校讀書的孩子都必須繳納學費,費用大概每月相當於2元到100元人民幣不等。 在學校, 所有的孩子著統一校服, 這是為了避免由於家庭狀況的不同所帶來的歧視。

私立學校也分成兩種,一種叫English Medium School,一種叫做Hindu Medium School。 English Medium的學校把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Hindu Medium的私立學校把印度語作為所有課程的教授語言。《起跑線》的英文名是 Hindu Medium,從校名基本上可以判定,這是一所主要教授語言為印度語的學校。

如果按照家庭收入給“貧民窟”的人再做一個區分的話,在私立學校讀書的孩子應該來自條件相對好一些的窮人家庭——他們有固定住所,家庭月平均收入大概相當於1000元人民幣左右。 這些家庭的父母可能不是文盲,做一些小生意,或者在有錢人的家裡幫傭。

04

一幢樓裡,兩個世界

最後,我想說說我們跟隨兩個幫助低收入家庭的慈善組織在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見聞。

第一家慈善組織叫Mentor Me India (以下稱MMI),它是由哈佛大學畢業的一個年輕女孩到印度後創立的,跟美國的BIG BROTHERS, BIG SISTERS組織類似。組織會把經過培訓的商界人士和貧困孩子“配對”,讓他們建立一種一對一的"導師和學生"的關係,再通過定期的活動,來促進貧困孩子自我認知、自尊自愛,力圖幫助孩子在關鍵的青少年時期找到自我價值,將來做一個對家庭,對自我,對社區負有責任感的人。在孩子們放暑假的最後一天,我和我兒子得到一個機會,進入學校和孩子們互動。

學校大門不起眼,坐落在很常見的一條髒亂差的街邊。我們走進大門,直接進入了一個直達7樓的電梯。出來電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學校前臺——出奇的乾淨整潔,周圍擺設著學校的校旗和植物,乾淨得發亮的玻璃白板上寫著xxx International School字樣。走廊裡裝飾著孩子們的五顏六色的作業, 全部用英文寫作,整個樓層都設有空調。

正值孩子們最後一天在校。我們看到不少孩子經過,樣子安靜而有禮貌,看到我們時都露出微笑,稍有一點靦腆。我覺得,這裡跟上海的任何一家國際學校並無差別。

我們先去拜訪負責與MMI進行項目對接的校董。在辦公室外面等了大概20分鐘, 一個穿著西裝,有點大腹便便,禿了頂的中年男子走出來,很官方地熱情邀請我們坐進他的辦公室。 這裡同樣裝飾溫馨,乾淨有舒適空調,雖然面積不大,但環境完全媲美上海的任何一家外企高級經理級別以上僱員的辦公室。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我內心驚訝著:難道印度的低收入家庭孩子已經能有這麼好的環境讀書了?後來才知道,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這所學校一共9層樓,7、8 、9層三層是一所國際學校,採用的教學大綱是國際通用的的IGCSE和IB。這裡的孩子全部來自富裕家庭, 教學完全使用英語。下面幾層就是一所由同一信託公司支持創辦的私立學校,專門接收來自低收入貧民窟的孩子。

後來聽MMI的項目協調員解釋說, 原來這兩所學校在同一棟樓裡,大家共用一部分設施,比如操場、醫務室,還有一些體育設備。兩所學校的孩子也經常能夠碰在一起, 簡直不可思議!我想這種“融合教育”在全世界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結束了與校董的溝通,我們跟著MMI的工作人員迅速通過樓梯,前往樓下私立學校的校長辦公室。她的辦公室擁擠狹小,站進去兩個人就已經轉不開了。大熱的天兒,只有一臺嘎嘎作響的風扇,沒有空調。窗臺上、玻璃櫥櫃裡都擺滿了孩子們的獎盃。

校長在這所貧民學校快15年了。不過說了幾句話, 我立刻感受到她對教育的熱情和執著。她把我一一介紹給學校裡的每一位教職員工,即使是餐廳裡的工作人員也不放過。

在這棟樓裡,我彷彿看見了一個活生生的印度社會的小縮影—— 富裕永遠緊挨著貧窮,你走出不屑的那一刻,下一秒可能就是不堪。極端的富裕和極端的貧窮像是一對雙生姊妹,同父同母,雖然成長環境不同, 但誰也缺不了誰。有趣的是,雖然貧困與富裕相鄰,但我沒有感覺到強烈的“仇富”, 也沒有感覺強烈的“鄙窮”。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我們見到的孩子,是由MMI支持的40個女孩子中的25個,這些孩子10-14歲不等,大概是6年級到10年級之間。每一個孩子都梳著一絲不苟的辮子,穿著乾淨整齊的校服。這也是一所Hindu Medium School,所以孩子們的英文並不怎麼好, 我需要通過項目官員的翻譯來與他們溝通。孩子表現得有禮貌,不怯場,敢於直視著我們提出問題。每個孩子提問時都站得筆直,響亮地用印度語介紹自己的名字,然後再問出她們的問題。

MMI在這家學校的導師制項目已經進行到第二年了,由於第一批40個孩子的卓越表現,校董決定增加投入,擴大收益孩子的範圍,今年的目標是80個孩子。這對於MMI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就。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走訪結束時,這些孩子都想跟我兒子握手。看得出她們很興奮,可能因為第一次見到來自異國的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孩。但她們一點都沒有急迫,全部有禮貌地把手疊在一起。說實話,如果不是印度項目官員的介紹,我完全無法想象這些孩子來自貧民窟。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第二家慈善機構叫Gyanada Foundation。Gya 在印度語裡是"知識"的意思,Nada在印度語裡是"給"的意思,Gyanada 連在一起就是"賦予知識"的意思。這家機構由一個印度人一個新加坡人共同創立,又是一個典型的在西方最好的學校接受高等教育(這次是一個法國INSEAD商學院的畢業生)然後回到印度,希望回饋印度社會的現實例子。

我們跟Gyanada看的第一所學校,同樣是來自貧民窟孩子的私立學校。已經開始放暑假, 孩子們到學校來參加由學校組織, 由Gyanada Foundation 贊助支持的計算機編程夏令營活動,為期12天。大部分孩子家裡可能都沒有計算機,上課的時候,課堂安靜而有序, 老師說話,沒有孩子插嘴。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這個戴眼鏡的男孩告訴我,他長大要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成為一個軟件工程師。我問他為什麼要去佛羅里達大學,他說他有一個朋友的哥哥就在這所大學讀書。坐在他旁邊的小女孩很仰慕地指指這個男孩子說:他什麼都懂,關於計算機的一切他都懂!這個女孩子說她長大要做一個記者!

05

貧民窟也有優秀的孩子

下午, 我們來到一家真正的公立學校。破、舊、灰瀰漫在整個校區,即使是老師的辦公室也混雜著尿騷味兒。我想象這裡的孩子應該是膽怯的,但事實完全相反。這些孩子席地而坐, 教室裡沒有桌子, 只有一張簡陋的三尺講臺,講臺前鋪了幾塊地毯。孩子們穿著自己的舊衣服, 有的甚至沒穿鞋,但他們表現出大膽和自信,勇敢和爽快。他們隨口提問,不去思考問的問題是否合適——

中國有流浪街頭的孩子嗎?

你帶的手鐲在哪裡買的?

你的手機多少錢?

你家有多大?

中國有給窮人蓋的房子嗎?

你幾歲了?

為什麼你的丈夫不來印度?

中國的學校的孩子穿校服嗎?

中國的孩子上學好上幾年?

你的學歷是什麼?

........

你可以感覺到他們那種street smart。與上午我們遇到的同樣來自於貧民窟卻在私立學校讀書的孩子相比,這裡孩子的眼神裡很明顯沒有了單純,更多的是狡黠和戲謔,我甚至有點不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這些孩子熱情也敏感。通常他們提出很直接的要求,比如他們直接說:“我們要唱首英文歌給你聽!”不等你回應,他們已經開始唱了。他們要過來跟你握手,即使你還沒來得及伸出手,他們已經把你的手捏在他們髒兮兮的小手裡了。他們可不是沒見過世面,始終流浪街頭的境遇,讓他們對外界既有很強的戒備心,又時刻有一種想要打破階層感的急迫。他們應該是這樣一種狀態 —— 寧可錯了,但不要錯過!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在這樣的群體裡也不乏有非常優秀的孩子。 這個女孩子今年17歲,5年前得到Gyanada 的資助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如今她已經開始獨立製作自己的編程軟件。由於她的努力和智慧,她被選為代表孟買37000個街頭流浪孩子的代表,將要去Bangalore為上千個商界精英做演講,講一講"計算機編程如何改變一個街頭流浪女孩"的故事。

今天,她來為坐在地上的馬上要參加為期12天的編程夏令營的孩子們做分享。慈善基金會的項目協調員最擔心的不是這些孩子是否學得會,她擔心這些孩子是否會像他們答應的那樣準時天天來上課。

我們離開的時候,這個女孩正在接受印度Save the Children慈善機構派來的一名工作人員的一對一的指導。正因為她的父親天天要求她讀報紙,支持她不輟學,她才堅持到現在。但即使是這樣,9年級時她還是被迫輟學一年,回到老家幫忙做活,後來Gyanada 給她提供了獎學金,支持她回到學校。我問她將來想從事什麼行業?她微笑地有點羞澀地說想做護士,因為她在醫院裡看見護士幫助別人,她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不像自己的爹媽一樣流浪,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這已經是天堂裡的工作。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06

結束語

我和兒子的短短10天的印度旅行很快就結束了。這個社會在我們面前展現的赤裸裸的富裕和貧窮如此之相近,反映在它的中小學教育上所特有的“融合”,以及大量慈善機構對貧民窟孩子的資助和滲透,我想這些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容易看到。

這次去印度,我沒有接觸到"貴族學校"的孩子。從貧民窟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強烈的求知慾。在交流中,他們流露出的自信,自強,禮貌和謙虛深深打動了我。我幾乎可以看到,他們的將來將被自己今天的努力所改變。

到底要靠幾代的努力,這些孩子的後代才能完全走出貧民窟?我想可能是三代或者四代?這些孩子在學校裡那麼努力,一回到家裡就得幫助父親看小店的生意,幫母親帶下面的幾個弟弟妹妹,他們沒有很多時間學習,也沒有多少資源支持他們學習。但拼命努力的總是有那麼一些不輕言放棄的父母和孩子, 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如此。

每一個社會最底層的問題都不是我們輕易能想象到的。只不過,在印度,底層和高層,極端貧窮和極端富裕那麼赤裸裸地共存, 容不得你不去面對。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可能往往因為要走很遠,於是我們就放棄了走,我們看不到,以為它就不存在。

我時常為自己的天真而羞愧不已。

作者說明:本文主要資料來源為我在印度的見聞,數據由相關慈善機構的朋友提供,可能有一些數據不是非常準確。此外,所用圖片均經過學校及孩子們的同意拍攝。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現在加入《人鼠之間》閱讀課,

掌握藤校閱讀寫作力!

點擊下圖,立即夠買

中产家庭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在印度,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

↓↓↓點擊閱讀原文,進

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