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科学实验告诉你,对宝宝常有这样的小动作就能让他有个好性格

科学实验告诉你,对宝宝常有这样的小动作就能让他有个好性格

文|乔小麦 图|来自网络

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神经学家Michael Meaney曾对老鼠做过一项实验(因为老鼠和人类具有相近的大脑结构),

从生物化学意义上反应良好的抚养和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科研人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把完成一些检测的幼鼠放回笼子时,有些母鼠会异常兴奋,

并用几分钟的时间舔舐幼崽,抚摸他们。

而另一些母鼠则对幼崽置之不理。

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带来了一种极为显著的生理影响。

当实验人员对一只幼鼠进行操作时,

会激发压力激素的大量释放,

从而导致幼鼠产生焦虑情绪。

母鼠的舔舐和抚摸则可以平抑压力激素的大量分泌,

有利于抵消这种焦虑。

科学实验告诉你,对宝宝常有这样的小动作就能让他有个好性格

为了知道这种不同形式的母爱行为会带来怎样的长期效应。

实验人员选出一组新的母鼠开展了一项新实验。

幼鼠出生后不对其进行任何检验,

只是近距离观察它们,10天后,实验人员将这些幼鼠分成两类:

一组是被母鼠经常舔舐和抚摸的幼鼠,标记为“高LG”,

另一组则是很少被母鼠舔舐和抚摸的幼鼠,标记为“低LG”。

20天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幼鼠实施断奶,

并与母鼠分开,让他们和其他幼鼠一起生活。

100天后,幼鼠长到成年,

实验人员开始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检验。

检验发现,高LG的幼鼠在陌生环境进食时间平均超过2分钟,

而低LG幼鼠只有几秒钟,

在陌生环境的空旷地域的活动时间,前者是后者的7倍。

在更多的实验中,高LG的幼鼠均表现更佳:

它们更擅长走迷宫,更富有好奇心,而攻击性较低,它们有更出色的自控力,而且更健康,更长寿。

也就是说,这微不足道的差异----母鼠短短20天的舔舐和抚摸,

让成年后的老鼠在行为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而研究人员做了更进一步的实验,

发现抚养母鼠(不是亲生母鼠)的舔舐和抚摸行为对幼鼠会产生同样的影响,

说明这种影响不是基因带来的,

而是后天抚养行为带来的。

科学实验告诉你,对宝宝常有这样的小动作就能让他有个好性格

这个实验结论是否适用于人类呢?

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学者Clancy Blair对1200多名婴儿进行了一项维持几年的跟踪性研究,

通过每隔一年左右测量儿童在压力环境下身体内的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来评估儿童处理压力的能力。

这个研究发现,若母亲对孩子莫不关系或无动于衷,

家庭暴力、混乱、陌生等环境风险会对儿童的皮质醇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而高质量的母爱可以形成一道强大的缓冲器,

为孩子抵御不利环境产生的伤害,

这就像成年母鼠的舔舐和抚摸有利于保护它们的幼崽一样。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行为学家给父母最重要的意见就是:

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把他们抱在怀里或是用其他方式安抚孩子,

这只能“宠坏”孩子,

让孩子变得“娇气”。

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一系列研究发现,

人生早期养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与行为学家的观点南辕北辙。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

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以最快的速度而且无条件地对婴儿的哭闹做出回应,

那么,这样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经常被父母置之不理的孩子更加独立,而且在性格上往往更加勇敢、刚毅。

这种情况在学前阶段依旧存在。

科学实验告诉你,对宝宝常有这样的小动作就能让他有个好性格

“依恋理论”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处于陌生环境的婴儿(1岁左右)在看到母亲回来时,

有些孩子会兴高采烈地扑向母亲,和母亲昵昵私语,这属于“安全依恋型”儿童。

有些婴儿对母亲的到来若无其事,甚至打母亲,

或是躺在地上耍赖,这属于“焦虑依恋型”儿童。

这些表现的差别与母亲平时对孩子的情绪、需求的响应程度直接相关。

能及时响应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的父母会培养出安全依恋型孩子,

与孩子相互隔离,或是采取敌意应对的父母则会培养出焦虑依恋型孩子。

有安全依恋倾向的孩子长大后更自信,更有好奇心,也更善于应对挫折。

而有焦虑依恋倾向的孩子更多地被定性为自私、不善社交、更具攻击性和不成熟。

生命早期婴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性造成的心理影响可能会

持续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