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擺脫關隴貴族?

滾粗腳盆雞


  關隴貴族集團,源遠流長,北魏時期以軍鎮的形式固定下來,即陝西關中和隴山附近的六個軍鎮,其中既有胡人,也有漢人,多是英特傑出之輩,而且相互之間通過聯姻等方式,不斷鞏固同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集團招攬了更多的精英人才,滾雪球一般地日漸坐大,長時間把持著中國北方政權。

  後來這個集團為宇文泰所用,或者說宇文泰被這個集團相中,成為其利益的代言人,這個集團的各方勢力首腦在西魏皆位高權重,即後人所謂的“八柱國”。

  這八位重臣都官至柱國,名字官爵如下:

  宇文泰:使持節、太師、柱國大將軍、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安定郡開國公;

  元欣: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師、大司徒、廣陵王;

  李虎: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隴右行臺、少師、隴西郡開國公(周代魏追封唐國公,唐國號由來於此);

  李弼: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李密曾祖父,周代魏進封趙國公);

  獨孤信: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其三女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周代魏進封衛國公);

  趙貴: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周代魏進封楚國公);

  於謹: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周代魏進封燕國公);

  侯莫陳崇: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周代魏進封梁國公)。

  楊堅就是這個集團的在員,他之所以能夠在公元581年廢掉北周皇帝,自己粉墨登場,就是得到了關隴集團的支持。

  自從他上位之後,心心念唸的就是擺脫這個集團的控制。其最主要的方案,就是搞科舉制,為平民階層的讀書人開闢一個上升的通道,培養自己的人才,屬於國家的人才,漸漸減少關隴集團人才的比重和對人才的控制。

  至於楊廣的做法,不過是子承父業,不改父志而已。

  皇帝是九五之尊,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沒有哪個皇帝願意被人控制,沒人願意頭上時刻懸著一把得達摩克利斯之劍。楊廣屢次跑到江南揚州,勞民傷財,為後人所垢病,其實他的本意裡,未必沒有遷都揚州之意。其目的就是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

  後來的事實證明,楊廣這麼做是對的。

  取代隋的唐朝,其開國高祖李淵,也是關隴集團的成員,其父親李虎便是八柱國之一,封爵唐國公。李淵之所以能夠成功取代楊氏,也是因為關隴集團的支持。

  關隴集團為什麼會支持李淵?因為他們看出了楊廣不聽話,要搞獨立,他們不可能對楊氏父子這種過河拆橋的行為聽之任之,所以讓李淵取而代之。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李淵登基後,也漸漸走上了楊堅父子的老路。

  無論楊堅父子,還是李淵一系都明白一個道理,不擺脫、削弱甚至消滅關隴集團,就只能遵守集團內部輪流坐莊的潛規則,說不定哪天就會被人從皇拉上揪下來,再踏到腳下。

  所以唐太宗看到天下士子紛紛來參加科舉,參加國家的人才選拔,才會得意地發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他既是在感嘆人才為自己所用,也是在感嘆自己在繼承父志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隨著隋唐兩朝幾位君主的努力,科舉制日益成熟,使古中國形成了在整個世界史上都獨樹一幟、科學合理的科舉制度,使全國的人才,可以通過選拔的方式,進入官僚體系,為國所用。

正因為成功擺脫了關隴集團的控制,李唐王朝沒有了後顧之憂,才會開闢出一個花團錦簇、為後世無限景仰的大唐盛世。


東北三叔


隋朝建立,關隴貴族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國家統一之後,功高蓋主的關隴集團便成了楊堅的最大阻礙。



而且,關隴貴族多為鮮卑族,楊堅也是從宇文氏手中奪走的天下。

其實,早在攻取陳國時,楊堅已經選好了繼承人,不是影視劇裡那樣楊廣通過陰謀奪取太子位,而是楊堅早就把娶了關隴高家女兒的楊勇pass了,而娶了南方漢族蘭陵蕭氏女的楊廣,自然成了楊堅的最佳繼承人。

陳的覆滅,標誌著自晉朝以來,中國恢復了大一統。



帝王心術,便是講求制衡,為了避免關隴貴族一家獨大,便拉起南方士族與其抗衡。

隨著楊廣的即位,修通了大運河,進一步溝通了南北,將關隴地區和江南的經歷、文化各個方面都連成了一體,可謂為華夏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明離子


歷史上的隋煬帝名聲不好,許多民間文學把他描繪成一個荒淫無度的人——以各種異想天開的方式沉迷於女色。史學界對他的公論是:耽於逸樂、沉湎酒色、濫用民力和拒納忠言,儼然是一個暴君形象,但暴君不是昏君,隋煬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

隋煬帝登基不久,即消除了 “剪刀差”政策,這大大侵犯了貴族地主特別是豪強世族——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在施行中加以阻撓。隋煬帝感到危機重重,要知道當時的形勢是“關隴集團一咳嗽,皇帝老子就生病”,之前“取而代之”的不乏先例。在進退兩難、攸關隋朝命運之際,隋煬帝決定跳出“危險的”包圍圈,遷都洛陽,並繼續推行消除“剪刀差”的政策。

【知識點】“剪刀差”:隋初,奴婢、部曲跟普通農民一樣受田,但課稅卻有減半優惠,貴族地主憑藉佔有大量的奴婢和部曲,一方面佔有了大量的田地,另一方面卻只繳納一半課稅,甘蔗兩頭甜,便宜兩邊佔。這種捧有餘而損不足的“剪刀差”政策,加深了對農民的盤剝。更有甚者,還有一些高級貴族實際上根本就不繳納課稅。

首先,營造東都洛陽,跳出了關隴貴族集團的包圍圈。

隋朝舊都長安,是關中腹地,被山帶河、四塞為固,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防禦上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對隋煬帝來說,長安城有一個特別大的缺點,這個缺點甚至足以抵消和掩蓋它所有的優點——長安是關隴貴族集團的老巢和大本營,四面八方都有關隴貴族集團的重兵把守。

隋煬帝坐鎮長安,進行打壓關隴貴族集團的鬥爭,顯然是身處十分不利的境地,相當於置身於關隴貴族集團的包圍圈之中。如果關隴貴族集團圖謀不軌,發生叛亂,那坐鎮長安的隋煬帝就成了“甕中之鱉”,逃無可逃。

而洛陽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洛陽距長安約600多里,遠離地處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之外,不在包圍圈之中,在這個地方推行改革,底氣就足得多。而且,洛陽以前不僅做過東都,還做過首都,有先例可循,各方面的底子、條件也都沒啥可挑的。

其次,營造東都洛陽,可以安撫和震懾東部地區。

話說隋煬帝當皇帝還沒幾天,自己的親弟弟漢王楊諒就在幷州(今山西太原)叛亂了。雖然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好了傷疤不能忘了痛,隋煬帝深深意識到,隋朝的東部地區並不穩定,很容易發生變故。

漢王楊諒叛亂時,東部有19個州響應,但隋朝的都城長安遠在西北,急切之間,無法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形勢需要在東邊建一座都城。

另外,平定楊諒叛亂後,隋煬帝為了懲罰叛亂分子,把幷州也就是楊諒老巢的十幾萬老百姓都遷到了河南地區。在隋煬帝眼中,這些人都是不安守本分的,脖子後面是有反骨的,怎麼有效地控制他們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建都,就近一邊安撫一邊震懾,剛柔並濟,軟硬兼施。這就跟西周建立後,周公把殷商遺民集中在洛邑,在洛邑建立東都是一樣的道理。

再次,營造東都洛陽,可以安撫和震懾江南地區。

漢王楊諒叛亂時,江南地區也不穩定,人心思亂,而且教唆漢王楊諒叛亂的,主要就是南方人。如果說隋朝的都城長安離山東地區遠的話,那離江南地區就更遠了,更加鞭長莫及。營建洛陽為東都,一方面相比長安要靠近江南地區很多,另一方面洛陽到江南地區的交通也頗為便捷,這樣對江南地區的安撫和震懾作用就大大增強了。

還有,營造東都洛陽,可以獲得經濟上的實惠。

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戰亂的原因,人口紛紛往東往南遷徙,經濟重心開始東轉南移。到了隋朝,山東地區的富庶超過了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地區,而江南地區的富庶更有趕超山東地區之勢。

建都洛陽,可以獲得諸多經濟方面的實惠:一方面,洛陽自身的物資供給能力比長安強,洛陽地區比關中地區富裕;另一方面,洛陽往東北是富庶的山東地區,往東南是富庶的江南地區,而且交通還頗為便捷(相對於長安到山東地區和江南地區要便捷很多)。危難之時,可以緊急從山東或江南地區調運物資,供應洛陽。

最後,營造東都洛陽,關隴貴族集團也不會反對。

隋朝以前,經濟重心在關中時,秦川大地足夠養活一個大帝國的都城。而到了隋朝,由於特殊地質結構的原因,關中地區的各種環境開始惡化,特別是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得比較嚴重,如鄭國渠、白渠等水利設施,因河床下切等原因,灌溉面積驟減十之八九,導致關中地區大旱饑荒時常發生。而且,關中地區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土地集中程度尤其高,貧富差距尤其大,能夠上市交易流通和調集調運的物資很有限。

隋文帝開皇三年,都城長安糧食告急,把周邊能調運的糧食都調運過來後,才勉強度過了一場危機。而在隋文帝開皇五年,情況就更嚴重了,把周邊能調運的糧食都調運過來後,仍然無法消除饑荒,只好把周邊的牛驢牲畜等調運到關中充飢。到了隋文帝開皇十四年,情況更糟了,從外地調運物資已應付不了危機,隋文帝只好帶著官員們到洛陽“找食”。

對關隴貴族集團成員來說,關中地區時常饑荒,對他們本身也是不利的,所以也不反對建都洛陽,至少不強烈反對,多持半推半就的態度。

結語

總之,隋煬帝這一重大舉措,是出於對洛陽在當時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認識,絕不是單純出於荒淫逸樂的目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決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從一點來看,歷史上的隋煬帝不是一個昏君。


白楊樹下談歷史


我覺得隋煬帝為什麼要擺脫關隴貴族(相關現代美國的壟斷財團),必須從府兵制開始

(網絡配圖)

府兵制,始於東漢末年連年戰亂,三國曹魏為了資源最大化開始實行“屯田制”,戰時為兵,閒時為農。保證了部隊的軍糧供應,又有戰鬥力。(不知我國新疆農墾部隊是不是同理,在這不討論)。到了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以鮮卑土兵為主。到西魏時,進一步完善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西魏是軍政合一的,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在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由此可以看出,因為府兵制形成的“關隴集團”是當時政權的軍事力量代言。
(網絡配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從北魏到唐,皇帝走馬換花。這個時期剛好和府兵制的興衰重合。雖隋煬帝楊廣作為歷史有名的暴君,但修大運河、親征吐谷渾、徵高句麗、典定科舉、開拓絲綢之路等可以看出來隋煬帝楊廣不是一個只知荒淫的昏庸君王。當然是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
(網絡配網)

隋煬帝通過上圖的政策,收財權和軍權,開典科舉理順人才上升渠道。下猛劑打擊“關隴集團”。這樣就解釋了兩個歷史疑點。

1、李淵集團為什麼迅速取得大統,因為“關隴集團”感覺到了威脅,為保證自身利益,急需換代言人。當然李唐王朝也打擊“關隴集團”這個是後話。

2、為什麼楊廣十八歲領兵滅南陳統一全國,修大運河,絲綢之路,建東都,復長城,立科舉,這些就不詳說了。在歷史會是一個暴君,昏君。只能是當時“關隴集團”推上臺的李唐王朝為了證明統治合法,故意歪曲歷史事實。(完)


陳陳說歷史


當然是因為對皇權至尊產生了障礙啊,古代皇帝削弱相權、外戚、藩王等,都是一樣的原因,全都是因為妨礙了皇帝集權,並且對當時的統治產生了負面影響,最終才被剷除。

首先,要弄明白一個問題,什麼是“關隴貴族”,後來的學者給他們一個特定稱謂就是“關隴集團”(陳寅恪先生最早命名),指的是籍貫是如今陝西漢中與甘肅隴右一代的貴胄,他們出身貴族且手握重兵,最終形成了所謂的“集團”。


《後漢書》記載: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在後來的北魏時代建立的“六鎮鮮卑”——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與懷荒。因為拱衛京畿抵禦柔然,逐漸成為了深受統治階層信賴的上層貴族。後北魏孝武帝時代,聯合賀拔嶽對付高歡,賀拔嶽開始著手整合六鎮貴族,關隴貴族正式誕生。賀拔嶽死後,宇文泰繼續整合,關隴貴族不斷壯大力量。

而關隴集團對於隋朝的建立與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隋朝皇族楊氏,本來就是北周貴族也是關隴集團的一份子。隋煬帝楊廣的母親獨孤皇后,乃是獨孤氏的女兒;而獨孤氏與關隴貴胄中的宇文氏、李氏也有血緣姻親關係。當年楊氏能夠建立隋朝,也離不開關隴貴族的支持。

然而,誕生於南北朝時代的關隴貴族,到隋煬帝時代,已經非常腐朽了。然而這些舊臣,仍舊擁有龐大的勢力與巨大的影響力。對於皇權產生了非常大的妨礙,其實不僅僅是隋煬帝,他的父親隋文帝也有意削弱關隴貴族的力量。

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後,隋皇室不斷起用中下層階級的人才,同時提拔髮展南方士族,以此削弱平衡北方的關隴貴族。隋煬帝正式建立的著名的科舉制度,最初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削弱關隴貴族對於權勢的壟斷。


澹奕


其實這個答案來自於隋文帝楊堅,楊堅是權臣出身,竊取了北周的朝廷,他在世的過程中能夠鎮的住那些貴族,也就是那些權臣,而隋煬帝楊廣沒有這些優勢。


隋煬帝鎮不住這些權臣,而且大部分的群臣都不支持隋煬帝的政策,而且隋煬帝也恐懼權臣來謀朝篡位,所以,在壓力和巨大的壓抑過程中,決定下江南,去揚州。

而開皇十年,隋文帝曾經派楊廣鎮守揚州十年,在這裡,可以說是隋煬帝的老巢,雖然隋煬帝擺脫了關中貴族,可惜的是失去了對北方地區的控制,遠離危險的時候也遠離了自己,最終帶著自己的王朝走向了陌路。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隋朝和北周相比,高官中漢人和鮮卑人的比例沒有明顯差異,當然皇帝是從鮮卑人換成了漢人。

隋朝科舉沒有投牒自進,可考的取士不足十人,選官仍然是察舉製為主,這樣的科舉制能動搖關隴貴族什麼利益?

楊玄感就是關隴貴族,為什麼其他關隴貴族支持楊廣消滅他,而不是支持他消滅楊廣?

如果楊廣想針對關隴貴族,為什麼要複用楊義臣、宇文述?楊廣自己就一堆關隴貴族親戚好不。

三徵高麗死的都是民夫,民夫難道還分關隴家的和楊皇帝家的?

楊廣是個精神南方人倒是有可能,天下大亂了他還想去割據江東,可他身邊的驍果都是關中人,他卻等於不讓他們回家,這回可真把關隴貴族得罪死了,那隻能送他駕崩了。


代牧益州閻文平


題主問題應加上隋文帝,因為隋朝兩代都在極力擺脫。

“關隴貴族集團”這個學術味極濃的詞彙,是現代大家陳寅恪先生命名的,它的前身是“八柱國家”,所謂"八柱國家",包括宇文泰,西魏、北周的實際創立者,李世民的蹭外祖父,李虎,李淵的祖父,獨孤信,隋文帝楊堅的岳父,李淵的外祖父,李弼,李密的曾祖父等8人,他們在西魏時期都被封為"柱國大將軍"。這就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力量。

看看這縱橫交錯的關係,再想想從西魏開始一起支持宇文泰建立西魏,後又分別支持宇文後裔建立北周取代西魏、楊堅建立隋朝取代北周、李淵建立唐朝取代隋朝。隋文帝通過關隴貴族集團上位就跟宋太祖黃袍加身一樣,前者消弱關隴貴族勢力,後者“杯酒釋兵權”是一個道理,都怕有人襲其故伎。對於隋文帝這一代明君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要想實現就必須打擊,消弱甚至擺脫關隴貴族控制朝政,以達到自己中央集權,才可以順利實施自己的想法措施。

由於關隴貴族集團權力不斷的發展擴張逐漸失去活力,變的腐朽,成為了阻礙社會發展的士族門閥集團。到隋煬帝時更是在文帝基礎上大力發揚文帝打擊關隴集團得手段,完善科舉制度,剝奪大部分關隴集團的貴族世襲特權等等。


寂日de落葉


很自然啊,因為隋代替北周,就是因為關隴集團的支持。這個集團太厲害了,八柱國,十二將軍,一直把持,控制著中國北方的政權更迭,楊廣當然不願意為人所制。這事從他父親楊堅就在幹。後來,唐國公李淵取代隋立國,也是因為這個集團的支持,李淵的父親李虎就是八柱國之一。李氏上位後,也致力於擺脫這個集團的控制,所以隋唐兩朝對科舉制一脈相承,就是為普通讀書人打開上升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