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为了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也为了逼迫日军将进攻重点从华北平原调到水网密布的长江流域,中国军队在上海主动出击,准备趁日军后续部队赶来之前吃掉上海地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

国军的87师、88师两大精锐主力师同时上阵,全国仅有的两个重炮团也前来助阵,在空军和少量坦克的掩护下猛攻着上海的日军据点。

尽管国军兵力上占据着优势,重火力家底也拉了出来,但进攻过程却不轻松,并且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面前,国军根本没有重火力优势。单是“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就拥有四门203毫米舰炮、14门152毫米舰炮和12门76毫米速射舰炮,另外四艘轻巡洋舰上的140毫米舰炮就有二十多门!随着后续日本海军更多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抵达了上海周边水域,日军的重火力优势被进一步扩大。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重火力无法有效压制日军,日军构筑的大量的坚固工事成了中国军队进攻的噩梦,两个精锐的主力师在战斗中伤亡惨重。步坦协同根本不会,加上又是城市巷战,国军的坦克没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倒是装备着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战防炮教导队1营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轻便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直接由步兵推着进抵到前沿地带,以精准的直瞄射击轰击日军工事,4秒/发的射速让它可以在日军机枪反应过来前就将其彻底摧毁,全营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摧毁了数百个日军工事,立下汗马功劳。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日军数量不多的薄皮坦克和装甲车在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面前也如同纸糊地一般,被摧毁了六七辆。

来自德国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师出名门——大名鼎鼎的莱茵金属公司。该型反坦克炮于1933年研发成功,1934年开始大规模装备德军,成为德军二战初期最重要的师团级反坦克炮。它的产量也相当惊人,整个二战前后,德国共计生产了2万多门。

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各方面性能都很优秀,堪称当时最优秀的反坦克炮,诸多优点在中国战场上显露无疑。

伏击战的急先锋

台儿庄战役中,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再次上阵,在外围战斗中就给了日军一闷棍。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滕县川军简陋的武器没能阻挡住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的前进步伐,趾高气扬的濑谷支队以十几辆日军坦克掩护着大量汽车,沿着公路耀武扬威地向台儿庄开进,直接进入了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伏击范围内。

数百米外的距离上,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轻松击穿了最前面的日军八九式中型坦克的防护装甲,同时远距离击毁了日军车队尾部的装甲车。掐头断尾之后,几门反坦克炮以4秒多一发的速度持续开火,几百米的距离上射击精度依旧高得惊人,十多辆坦克和载重卡车被击毁,公路上成为一片火海。

日军步兵发现国军反坦克炮阵地后展开反击,只可惜国军缺乏步炮协同能力,反坦克炮阵地没有多少步兵,挡不住日军大股步兵的冲击,只能走为上。一门门战斗全重才450千克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迅速挂在一旁待命的骡马上,快速脱离战场,无一损失。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隐蔽性好、精度高、穿甲能力强、速射快、轻便适合快速机动等诸多优点在这次战斗中显露无疑。

武汉会战中,第13军110师328旅656团团长廖运周(就是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的那位),从黄维的第18军那里借来了四门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又从655团借了四门81毫米迫击炮,凑了四门反坦克炮和十二门迫击炮,在一条地势险要却又是日军必经之路上设伏。

日军第27师团的一个联队进入了伏击区域,四门反坦克炮在两三百米的距离上突然开火,首轮齐射就击毁了队列最前面的三辆八九式中型坦克,出色的隐蔽让日军都没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又干掉了几辆坦克和卡车后才从容地撤退。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此处公路为S型,公路一面是小湖,一面是山崖,狭窄的公路让没有撤退命令的日军进退维谷,遭到了廖运周部12门迫击炮的持续射击,打了5000多发迫击炮弹后,死伤惨重的日军才从混乱中缓过来,逃出了伏击圈。

根据日军自己的记录:第27师团此战损失坦克九辆,装甲车十六辆,卡车四十余辆,人员伤亡六百余人。国军方面,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隐蔽得当且撤退迅捷,加上廖运周部主要依靠曲射火力杀敌,参战部队无一伤亡!

半吊子的典型

见识到国军Pak35/36反坦克炮的厉害,再看看自己手中跟王八盒子一般垃圾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日军决定重新仿制。

为何说重新仿制,因为94式反坦克炮其实就是仿造Pak35/36反坦克炮的产物。自信满满的日本军工部门从德国方面索取了相关图纸和资料就自行制造,根本不屑向德国人请教。结果造出来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不仅精度差,穿甲能力也大幅缩水,500米只能击穿20毫米钢板,比原版足足少了16毫米!到了二战中期,连英美苏的轻型坦克都打不穿了。日本军工将满瓶不动半瓶摇的半吊子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重新仿制的时候,仔细研究了缴获的Pak35/36反坦克炮,还参照缴获的意大利制4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苏联制45毫米反坦克炮的设计,在1941年制造出了一式47毫米反坦克炮,淘汰了老式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成为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付美军坦克的主要反坦克炮。

抗战有多苦,德国的弃儿成了中国的宝

中国军队手中数量不多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在抗日战场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在它的诞生地德国,却正被德国国防军抛弃。没办法,法国战役中打不穿法军的B1重型坦克和英军的玛蒂尔达2坦克,法国战役就打了六个星期,这个问题还不大。到了苏联战场上,面对着一大票的T-34和KV-1,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表现就像锤在毛熊大汗胸前的小秀拳,到了1942年就被德军全面淘汰,换成了Pak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和威力更大的Pak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饱汉不知饿汉饥呀,淘汰下来的Pak35/36反坦克炮低价卖给中国也行啊,只是德国人跟日本人穿着一条裤子,这个想法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那就仿造吧,国军好歹也是有兵工厂的,经过五十厂员工努力,1941年底成功仿造出第一门37毫米战防炮,经过严格测试,该炮性能仅仅比原尊差一点,性能相当不错。兵工署技术司于1942年正式将该炮命名为,30年式50倍37毫米战车防御炮。

只是以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仿造也是低级的,依靠从德国购买的零件,造了94门,零件用完了也就没有后续了。然后跟购买的200门原装的Pak35/36反坦克炮一样,经历多次战斗后越来越少。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总兵力约三四百万人,拥有的反坦克炮却少得可怜,先后从德苏美英意等国购买的反坦克炮加起来也就千余门,单一时期拥有的反坦克炮基本上不超过三百门,尤其是最需反坦克炮阻挡日军进攻的战争初期,全军的反坦克炮不足两百门,而当时日军拥有的各型坦克就超过了1000辆,还不包括中国军队的机枪同样对付不了的大量的装甲车。

在美苏面前孱弱得不堪一击的日军薄皮坦克在中国军队面前却肆无忌惮,就是欺负中国军队缺乏反坦克武器。面对着日军的坦克,中国军队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挂满手榴弹的敢死队员,用自杀性攻击的方式与敌坦克同归于尽!

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机枪都没几挺,更加不用奢望反坦克炮了。高大醒目的炮楼碉堡放到欧洲战场上纯粹作死的工事,却差点成了封死八路军的囚笼,以致于迫击炮都被改成了可以平射的武器,只是对八路军来说迫击炮同样稀缺。

中国军队以简陋的武器抵挡着日军的疯狂进攻,以血肉之躯保卫着华夏的血脉,捍卫着中国民族的尊严,历经十四年最终赢的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整个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国军伤亡3216079人,敌后战场的共产党军队伤亡584267人,一寸山河一寸血!

开罐神器——记抗日战争中的Pak35、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