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只发明了白酒,而没有发明啤酒和葡萄酒?

蟒蛇皮


中国人只发明了白酒,而没有发明葡萄酒的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酒的历史。

酒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大约在两三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懂得了酿酒技术,酿酒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猿猴也会酿酒。有什么证据呢?《清稗类钞》记载道:“粤西平乐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酝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人类常常发现猿猴也会酿酒,有些人误入猿猴栖息的洞穴之中,常常会发现酒,这些酒甚至可以饮用,而且可口,只不过猿猴酿酒属于自发的酿酒,而不是有计划的酿酒,所以,人类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会喝酒了。只不过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的酿酒。

在距今约9000年至7700年前的中国贾湖文化中的陶片中发现了酒类饮料的沉淀物,考古学家分析了这些沉淀物的成分,发现与米酒、葡萄酒的成分是一样的,所以中国人早在9000年前就已经发明了葡萄酒,而格鲁吉亚所发现的葡萄酒,则距今约8000年前。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葡萄酒,却没有发展为发达的葡萄酒文化呢?为什么在后来的历史时期,葡萄酒酿酒技术甚至没有被人提及呢?这就与粮食作物的构成有关。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们在酿制葡萄酒。)

先秦时期,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黍、稷、麦、菽,而较少种植诸如葡萄、苹果这样的水果,在中国古代,能够吃到水果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因为大部分的良田都种植了粮食。

什么食材多,就用什么酿酒,中国的良田是用来种植五谷的,田野之上没有大面积的葡萄园,那么自然而然,中国人就会用多余的稻、黍、稷来酿酒,而不会选择用葡萄来酿酒,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葡萄酒,却没有传承葡萄酒酿酒技术的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明啤酒呢?其实还是与粮食作物的构成有关。啤酒是用小麦和大麦酿制的,并加入了啤酒花(蛇麻),麦和蛇麻的原产地均不在中国,小麦最早被驯化于今天的土耳其一带,蛇麻原产于欧洲和西亚地区,麦在中国很早就是五谷之一了,但是麦大规模被种植则是在西汉武帝之时。在西汉之前,中国南方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主要是种植粟,小麦直到唐宋之际才成为中国北方居民的主食。

(蛇麻就是啤酒花)

为什么小麦很早就是五谷之一了,却没有大规模的被种植呢?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先秦时期,中国华北平原,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多,种植粟米是最优的选择,而到了西汉之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华北平原的人均耕地面积变少了,再加上水资源也没有先秦时期那么丰富了,这个时候选择种植产量高的小麦是最优的选择;第二:先秦时期,中国人一直没有发明研磨面粉的石磨,一直用“粒食”的办法来吃小麦,小麦蒸熟了以后粒食是比较难以下咽的,小麦适合面食而不适合粒食,石磨一旦发明以后,小麦也比较容易成为主食。

(16世纪欧洲酿造啤酒的工场)

因为小麦直到西汉的时候才在中国推广开来并被大规模种植,所以,中国人自然也不会选择用小麦来酿酒,也就不会发明啤酒。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人们习惯喝白酒,而较少饮用葡萄酒以及没有发明啤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作物的构成问题。


腾飞说史


酒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发酵和蒸馏两种,啤酒和葡萄酒属于发酵酒,白酒属于蒸馏酒。

有记载的,我国唐代开始有蒸馏酒的生产技术,到宋代得到进一步提高,开始有了“清酒”,就是通过蒸馏制成的度数比较高、酒体比较纯净的白酒。元代带来了最新的蒸馏设备和技术,有了真正的高度白酒,并且很快全国普及开来。

我国的酿酒历史有证据的就有九千年,那时还是新石器时代,美国人根据河南贾湖出土的酒具碎片,研究复制出了酒的配方,还实现量产,酒名就叫“jiahu”。这款酒就是啤酒,最早的发酵酒。所以说,我国生产啤酒的历史至少有九千年了。

葡萄酒的生产历史更长。凡是含糖的植物果实,自然条件下就可发酵成酒。人类的酒其实最早是大自然的恩赐,这点毋庸置疑,也不需要考证。这么说,我国做葡萄酒的历史比啤酒更长远。

但是在漫长的酿酒历史长河中,综合各种人文、环境和人种差异,西方向果酒方向发展,我国却向白酒发展。有说法是东方农耕文化下人体的进化,植物食物为主,体质偏寒,要高度白酒来加温。西方人肉食为主,体质偏热,要果酒啤酒一类低酒精度饮料降温。因而形成当下世界饮酒格局,东方人喜高度白酒,西方人喜低度果酒。


普济


饮食文化才是根本原因。

葡萄酒来佐中餐,心理上总会怪怪的。西方人饮酒,可以单独而可以无菜肴相佐,而中国人饮酒必须要有个什么花生、茴香豆、豆腐干什么的。试想一瓶波尔多配豆腐干,是多么荒谬!

中国饮食文化致使菜肴繁多,在每个菜系中都有凉菜,其实就是下酒菜。由于菜肴的多样性,就要求酒的无色、无异味,白酒自然成了上上之选。同样,只有中国文化才把菜与饭分得很清楚,而西方只有菜肴与主食的区别。吃西餐时,上几块烤土豆当主食,中国人心中肯定还在朌望米饭、面条、馒头吧!

同理,中国人早期以黄酒为主,而黄酒也是粮食酿造,小盅炙温,对座细饮,再佐些盐水鸭、白切鸡之类,不是很美吗?但黄酒度数低,还不符“琼浆玉液”的审美,所以基于黄酒而蒸馏的白酒发明了。

白酒替代了黄酒的根本原因在于白酒符合中国人的饮食审美。从心理上讲,度数越高的白酒意味着粮食转化越高,价值也更高。所以高度白酒成了中国人的最爱。

就是中国遍地都是能酿酒的葡萄,也不可能替代白酒,因为红酒佐中餐没有主次之分,菜肴是主,酒是次。就如米饭与菜肴的关系,试想一大桌美味,再上一盆羊肉手抓饭的感觉。


嗨Frank


有句俗话“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年轻与否暂且不论,酒的确是粮食的精华。拿白酒来说,中国是米酒的故乡,古语说,“酒之所兴,肇自皇王,一曰仪狄,二曰杜康。有饭不尽,余空桑,积郁成味,反蓄成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酒是如何被发现和发明的:仪狄是个善于烹饪的厨师,他用桑叶包饭发酵后,酿出了一种奇妙的液体,送给了禹。剩饭在空气中逐步分解成糖和酒精,转变为糟香浓郁的酒。

和白酒一样,啤酒的起源也是一个巧合,它也是谷物发酵后的结果。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苏美尔人偶然发现将野生的大麦和小麦浸泡在水中后,会变成黏糊状,酵母菌在露天的空气中自然发酵,产生泡沫,这种液体颜色逐渐加深,香气也慢慢地变浓郁,人们喝过之后,感觉很美味。

后来,苏美尔人有意识地大量收割这种野生谷物,并保留种子,开始了人工栽培阶段。足量的谷物制造出了美味的啤酒,后来这种工艺流传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人那里,古巴比伦人又把啤酒输送到古埃及地区,再传播到欧洲大陆。

多数历史学都认为波斯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在中国也有酿造葡萄酒的记载。葡萄酒的前身是果酒,野果中糖分很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容易发酵成酒。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梨子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发酵成了清香的梨酒;元好问在《蒲桃酒赋》里提到堆积在缸里的蒲桃,变成了芳香的葡萄酒。

所以说,酒的产生是一个偶然,而产生的过程和原理基本相同。至于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最先出现啤酒和葡萄酒,而只出现了白酒,可能只是个偶然吧。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虾吃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是地中海沿岸居民,而最早开始酿造啤酒的是埃及人。

在古代,这两种酒都传入中国境内,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依旧没有被我们的祖先所完全接受,其实,古代的中国人更偏向于饮用黄酒和米酒。

世界葡萄酒起源于地中海!

据笔者了解,有迹象表明,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后来古罗马帝国军队征服欧洲大陆和北非在内的大范围土地,地中海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内陆湖。所以,古罗马帝国对对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了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征服高卢,也就是目前的法国。

自此,开启了闻名世界的法国葡萄酒的起源,有史料记载表明,法国最早的葡萄种植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到了公元2世纪,才到达现在著名的葡萄酒圣地法国波尔多。

中国古人曾喝过葡萄酒!

有历史研究学者认为,葡萄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扩散,得益于基督教的传播,有人甚至做过统计,《圣经》中有521次提及葡萄酒。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到了汉朝时期,西域地区的人们已经有饮用葡萄酒的现象。其中《史记·大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宛左右以蒲陶(笔者注:蒲陶即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所以,可以这么说,葡萄酒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是由西域传入中国而来。

而中国人开始酿造葡萄酒那就是汉朝以后的事情了。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02.25


粮油市场报


欢迎关注「饭醉分子闫涛」,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关于酒的问题,我还想强调一下,其实中国的酒文化并不能说是悠久和漫长。不少人曾有过疑问,为什么中国能够产生高度白酒,却产生不了啤酒和葡萄酒?那我得先告诉你,高度白酒也不是中国的,那是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在宋代以前,中国人喝的都是自然发酵酒,比如黄酒。所以看待历史问题,不能用自古以来就妄下定论。

酒的产生有很多机缘巧合的关系,但是它摆脱不了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原材料,第二是技术手段。在原材料方面,以往的中国并不出产葡萄,直到汉朝以后才有葡萄慢慢传入,所以唐诗里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说的也只是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们带来的西域美酒而已。同样的例子,在英国这个冰冷的岛国也很难种植葡萄,所以虽然离欧洲那么近,它也没有像葡萄酒一般传播于世,而是选择了岛国的大麦做成了威士忌。

然后不得不提的就是蒸馏手段。其中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蒸馏技术的提升,这一点是欧洲人先有效地促进了蒸馏技术的发展,然后酒精的蒸馏技术才从游牧民族那儿传入中国。所以,中国人喝高度酒、乃至高度白酒的历史,其实并不长。

另一个跟蒸馏酒有关的命题就是容器的问题。欧洲人基本上是橡木桶加玻璃瓶搞定了他们的美酒存储需求,而中国一直都是在瓦罐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在这样一种技术条件下,自然会对自己的酿酒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不必非把中国当成世界的文化源头,在很多方面,人类历史浩瀚如长河,每一个文明不过是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已,中国文化已经在里面激起不少浪花了,就不用再妄自尊大,当然也不必妄自菲薄。


饭醉分子闫涛


这是一个伪命题。古代中国,不止发明了白酒,也发明了葡萄酒和啤酒,只是叫法或说法不一样。

先说葡萄酒,中国古代其实是有发明过葡萄酒的,虽说中国并非葡萄酒的故乡,但以《史记》记载,西汉中期时,随着葡萄从中亚传入中国,中国原创的葡萄酒产业,很快就红红火火发展起来了,以《汉书》《齐民要术》《北山酒经》等资料佐证,古代中国制造酒曲的工艺,本身就是独立发展的,从选料到发酵技术,全是满满的中国工艺。更证明这“原创性”的,还有各种独家款式的中国葡萄酒,不但有甜美的果酒,甚至还有明代《养生八箴》里,加入滋补中药的葡萄药酒。所以中国古人是非常厉害的,虽不是葡萄酒的发源地(发源地据说在地中海),却又自己的独有原创酿造工艺,发明葡萄酒一样是妥妥的没问题。

再说啤酒,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明了古代版的啤酒,称为醴(lǐ),根据《尚书》记载,“醴”是以“蘖”(niè)作为原料的,而这种“蘖”正是大麦曲,现代啤酒相似,所以中国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不仅能发明白酒,葡萄酒,更能酿出啤酒。在此为老祖宗的的智慧点赞打call。


桦褐孔菌在线


这个关于古代中国酿酒技术的问题里,可以说是错误一堆。要回答这个主题,就必须一一纠正。

首先一条,古代中国哪里“只发明了白酒”?甚至恰恰相反,白酒在中国古代反而出现的比较晚。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蒸馏白酒“自元时始创”,也就是直到元代时才有。当然,在唐宋时代的文献里,也有各种饮用“烧酒”的记载。从东汉至宋金的各类墓葬遗址里,也都出土过各种蒸馏器具。也就是说,“蒸馏白酒”在中国出现,最早也就是东汉年间。中国各种酒类里,属于非常“年轻”的一款。

那么白酒出现之前,中国人主要喝什么酒?通常都是以大米小麦或者米麦混合为酒曲酿成的黄酒,颜色比较浑浊。另外还有以大米为原料,通过精细技术酿造的高档“清酒”。1974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发现的古清酒,历经两千年的岁月跌宕,启封时依然喷香扑鼻。古代中国的酿酒工艺,就是强到这般经得住时间考验。

以这个意义说,认为中国古代“只发明白酒”,确实小看了中国古人的酿酒实力。

同样错得偏离事实的是,中国古人哪里“没有发明葡萄酒”?

虽说中国并非葡萄酒的故乡,但以《史记》记载,西汉中期时,随着葡萄从中亚传入中国,中国原创的葡萄酒产业,很快就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后汉书》里记载,东汉年间时,名为“蒲桃酒”的葡萄酒,就是当时用于馈赠权贵的珍品。三国时代的魏文帝曹丕,甚至发出过“道之固以流涎咽唾”的感慨,也就是一想到葡萄酒,就要流口水。谁要敢给他说“古代中国没葡萄酒”?看他会龙颜大怒不。

而到了唐宋年间时,葡萄酒的饮用,也是更加普及。诸如魏征等唐朝名臣,常喜欢在家酿造葡萄酒,还取了“翠涛”这样好听的名字。唐太宗李世民更写诗大赞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也同样是唐宋年间起,甜美的葡萄酒,更在士大夫阶层里风行,唐诗宋词里的好些代表人物,都是葡萄酒的铁粉。当然价格也不菲,以中国最高产诗人陆游的诗句说,一杯葡萄酒的酒钱,那真是“千金论价恐难酬”,绝对高消费。

那中国古代的“葡萄酒”,到底是不是本土发明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中国古代制作酒曲的技术。以《汉书》《齐民要术》《北山酒经》等资料佐证,古代中国制造酒曲的工艺,本身就是独立发展的,从选料到发酵技术,全是满满的中国工艺。更证明这“原创性”的,还有各种独家款式的中国葡萄酒,不但有甜美的果酒,甚至还有明代《养生八箴》里,加入滋补中药的葡萄药酒。看上去“形似”的葡萄酒,放在古代中国,却是独家技术。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明啤酒”?其实,早在中国白酒诞生以前,酿酒热情高涨的中国古人们,也一度开发出中国古代版的“啤酒”:醴。

这个在古代文献里,常作为甜酒饮料出现的“醴”,难道是啤酒?只要瞧瞧啤酒的定义:以麦芽为原料,加酒花发酵形成的低度酒精饮料。这标准放在“醴”身上呢?《尚书》里就有原文: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也就是说,“醴”是以“蘖”作为原料的。而以《说文解字》的解释:这种“蘖”正是大麦曲,恰与现代啤酒十分相似。这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常喝的“醴”饮料,正是古代版的“中国原创啤酒”。

如果看看《诗经》《周礼》等文献,各种关于“醴”的记载,就是扑面而来。“酌醴”的景象更是屡见不鲜。不夸张的说,在西周至春秋年间,古代中国人“喝啤酒”的风气,一度十分火热。甚至到了汉朝时,“醴”的消费还是《史记》里汉朝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在汉朝屈辱向匈奴和亲时,还被作为馈赠匈奴的礼品,每次都把凶残的匈奴人“灌”得十分高兴。但从西汉后期起,这款火热酒类,却逐渐淡出了。

这其中的原因,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里一语道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造成这“中国原创啤酒”淡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这“味薄”的毛病。西汉中后期,是中国古代酿酒业的井喷时期,酿酒技术的突飞猛进,令各种黄酒果酒清酒层出不穷,人们饮酒有了更多选择,度数太低的“醴”,也就越发非主流,直到基本消失。

所以说,古代中国人并非“没有发明啤酒”,之所以发明后不再喝,实在是因为中国古人酿酒的技术进步太快,酒类品种太多。古代版的中国啤酒,自然就没了竞争力。


我们爱历史


1、“酒”在我们古代最大的作用首先是为了祭祀,而祭祀时最好的酒就是清酒,也就是现在的白酒,而白酒酿酒的时间也比较久远。

至于黄酒红酒啤酒葡萄酒这些所有带色的酒在古代人眼里都是属于薄酒、浊酒,平常可以用,重大场合有一点不够档次。

2、酒分三种,一曰事酒,就是办事的时候才可以喝的酒;二曰昔酒,差不多就是没事的时候也可以喝的酒;三曰清酒,就是用来祭祀的酒;

这三种分酿酒的时间和难易程度,“事酒”最容易,新酿的,类似于啤酒,要喝新鲜的,保质期内口感好;昔酒需要酿后存储一段时间,才会好喝,用于日常饮用,比如商纣王就经常喝这种酒。清酒酿的时间长工序复杂还需要提纯,属于高档酒,量少,主要用于降神和祭祀。

3、一般的祭祀用酒分为5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

“泛齐、醴齐”都属于薄酒,就是甜酒、葡萄酒、果酒,酿的时间短,成酒速度快,略有酒味。

“盎齐、缇齐”也是浊酒。缇齐色赤如缇,指淡红色的酒,比其他要清一些,就是红酒,但不一定和现在的红酒完全一样。

“沈齐”实际上多数时候也是浊酒,相对来说比较清一些,是五齐里品质最好的酒。最好的“沈齐”大概就是现在的白酒。


4、酒的品次为啥称“齐”,“齐者,酒人和合之分剂之名也”。“齐”是酿酒时所用曲米、粮食、水的数量,也就酿酒者掌握的不同的剂量标准,相当于ISO9001质量体系和食品卫生标准。

玄酒在室,醴䣬在户,粢醍在堂,橙酒在下。

三酒清于五齐叫橙酒,祭祀的酒尊于清,所以说橙酒在下。

酒盛入坛中称“尊”,三酒各加玄酒,以北为尊,以南次之,玄酒陈设室内近北,五齐为献酢之用,放室内及堂上,南北排列的以北为上,东西摆放的以西为上,三酒卑微,摆于堂下。

凡设尊一定有所依靠之处,就是靠墙放。

5、所以说,古代人不是不发明啤酒和葡萄酒,应该是有的,但是白酒最好,有了最好的,对于不太好的当然酒不太重视。是这原因。


终南高扬


这个概念可能弄错了。

我们今天喝的白酒在中国历史上普及开来,不到10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193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流行,而且主要流行的范围是在我们中国共产党这面。今天所流行的白酒,实际上是一种民众的酒,大众的酒。

酒的作用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觉得是祭祀呀什么,其实酒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解渴。解渴的主要方式是水,可是水是不能直接吃的,水是会变质的。中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是中国和外国文化不同的一个主要体现。

因为中国源自炎黄子孙,其中炎帝主要是神农氏,而神农氏发明热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祖先,神农发明了煮药和煮汤,同时发明了中医和烹饪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自古吃热食。但是在古代,热食的燃料是非常耗费自然资源的,直到汉朝曹操时期,中国北方还有吃冷食的习惯,这就是寒食节,也就是清明的流传。曹操禁止中国人在吃冷食,而是全面开始吃热食。所以到今天为止,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习惯,那就是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中秋除夕上元节端午等,都有美食,只有清明节,没有美食,这和曹操禁食冷食有关。因为吃热食,所以中国人吃热汤,也就是热水。中国人的这个习惯就是源自于炎帝。

与此同时,国外是没有吃热食的习惯的。在国外喝水的主要方式是喝啤酒。

至于葡萄酒,其实在中国发明的时间也很长,唐朝就有这样的话,葡萄美酒夜光杯,那个时候的葡萄酒就和今天的葡萄酒差不多了,和今天的白酒相比历史要久远得多。

但是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热食的,这是古代城里人和村里人最大的区别,也是城里人自觉生活优秀的主要体现。因为在古代,城里人能实行集约化生产生产出热汤来供应很多人。那么在村里人特别是走远途的人喝什么呢,水是会变质的,他们只能喝酒。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水浒传中武松、智取生辰纲他们喝酒,其实那个酒都是低度酒,主要作用就是解渴。

我们今天所谓的白酒都是高度酒,在古代都是穷人们喝的。袁世凯时代他们喝的都是黄酒,主要作用在于解寒调节气氛。

我们今天喝的白酒,其实是源自于我们的共产党。我们共产党来自于民众阶层,所以我们军队喝的酒都是来自于穷苦人们的酒,那就是白酒。这种白酒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山西主要辐射丝绸之路,一个是贵州主要辐射茶马古道。其中我党崛起是在贵州,开始最喜欢的就是来自贵州的酒,也就是茅台系列。而我党发展壮大是在山西,也喜欢山西的酒,也就是汾酒系列。可以看到两种酒都属于贫下阶层,走遥远道路中解渴的酒。

说一个现在可能几乎都忘了的事情。在抗日前线的战士们最喜欢的是河北山西交界地带的枣酒,而这种枣酒,现在已经无人所知了。因为这是一种民间穷苦人们酿的酒,我喝过,非常好喝,但是我也只找到过一家有。在别的地方后来买的,都不是正宗的枣酒。

当然最近科学发现这么高度酒,其实对于解渴的作用已经很小了。白酒现在的主要功能,已经离原始的解渴功能已经很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