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

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

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

天安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至今仍巍然屹立,为世人所瞩目。它的设计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制名祥,人称蒯鲁班,蒯祥是苏州府吴县香山人,大约生在洪武年间。明朝苏州地区的商业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许多人出外从事手工业劳动,香山一带专门从事营造业的农村工匠有著名的香山帮。在明清两代绵延500年的时间里,这个行帮世代相袭,在皇家建筑和江南的世俗及宗教建筑活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蒯祥则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和头领之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就征召过天下工匠民夫20余万户于京师,开始了明初南京都城的建设,洪武八年至三十一年(1375~1398)再次大规模营建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金水桥外建端门和承天门。少年时的蒯祥很可能也参加了这次营建,并为以后设计修建北京的承天门积累了经验。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挥师南下,用武力登上了南京奉天殿真龙天子的宝座,但是,为了应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他决心迁都北京。水乐十五年(1417),蒯祥同

大批工匠一道被征召到北京,承担皇家建筑的施工任务。这时他大约不到40岁,年富力强,身手不凡,不久 就被任命为“营缮所丞”,相当于今天设计师兼工程和施工员的工作。从此他身肩重任,在皇家建筑工程中,崭露头角。

北京原来的宫城,是元世祖时营建的。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谋士们的建议,“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宫阙布置皆参照汉族型制。宫城中也建有三大殿,相当于后来的太和殿的金銮殿叫大明殿,殿前的门叫大明门;相当于午门的叫崇天门;当时的丽正门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后来的正阳门。但是,当时丽正门和崇天门之间却没有相当于后来来的天安门的城楼式门阙。丽正门往北就是千步廊,再往北仅有一道像石牌坊一样的棂星门,棂星门两侧就是称之为“红门阑马墙”的皇城城墙了。元朝灭亡以后,后人说,那是天意,因为元朝宫城的金銮殿和殿门就叫“大明”,江山是注定要交给明朝的。朱元璋即位之后不管这些,派人将这些宫殿统统拆掉了。明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时,为了标榜自已的正统性,要求官城建设一律遵遵循南京旧制。因此,

蒯祥等工匠在永乐年间的营建任务是很艰巨的。不但要按南京“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好外朝三大殿,还要按南京宫城的型制,午门前设端门,端门前设承天门。根据《明会典》和《春明梦余录》的记载,这工程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宫殿门阙悉如洪武旧制”“而弘敞过之”,其中的承天门就是后来的天安门。

在这些营建活动中,蒯祥技艺高超,“能主大营缮”(《康熙吴县志》),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他的绘图能力极强,甚至能够“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宫中有所修缮”……祥略用准度,若不经意,既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康熙吴县志》),可谓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了。他又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永乐间召召建大内,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字,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光绪苏州府志》),“有违其教者,辄不称旨”(《康熙吴县志》)。即在永乐年间建设宫城的过程中,他的图样完全符合皇上的要求。正因为他不但能够迅速完成设计任务,而且较好地领会和贯彻皇上的意图,因而获得很大信任和荣耀,也真正发挥了巨匠的作用。他后来升到了工部侍郎,食从一品俸,地位是很高的。正统五年(1440),他又受命营建乾清、坤宁二宫一带的建筑和重建外朝三大殿的工程,天顺年间还负责营建了裕陵即英宗朱祁镇的陵墓。

营建活动是多工种的活动与蒯蒯祥同时参加永乐年间北京官城建设活动的匠师还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陆祥和杨青了。他们经验都很丰富,而且聪敏过人,运筹有方,深受皇上的赏识,后来升为工部侍郎。他们对于承天门的建设,肯定是有汗马功劳的。但承天门设计者的称号还是应该属于蒯祥,这是由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工艺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多数古典建筑是以木构为框架的。所谓“墙倒屋不塌”就是表明了木构这种骨干作用。建筑物的尺寸和做法是由精通木工的人确定并画成图样,这种图当时叫作“侧样”和“正样”。蒯祥正是木工出身,而陆祥的特长是石工,杨青则是瓦工兼抹灰工。此外蒯祥还精于绘图,技高一筹,能迅速将皇上的“旨意”用图样表达出来。因此,可以推断,承天门的主要图样正是出自蒯祥之手。《历代通鉴辑览》记有“明景帝景泰七年丙子秋七月,以工匠蒯祥、陆祥为工部侍郎,蒯祥以木工、陆祥以石工俱擢太仆寺少卿,至侍郎仍督工匠,时称为匠官。”蒯祥资历比陆祥浅,却排在前面,也说明蒯祥在北京宫殿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要比陆祥大一些。

《明史》中记载了负责管理北京宫殿门阙工程的工部尚书和其他官员的名字,看来他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是,作为第一位的直接设计者,只有蒯祥才是当之无愧的。直到近代,香山帮还保存着蒯祥的画像,画像中在他的身后就是以承天门为前导的北京故宫的宫殿和门阙。在封建社会中,如果蒯祥没有如此大的功劳而且恩荣并茂,是不敢如此造次的。

蒯祥晚年还参加了承天门的第二次营造活动。这是成化元年(1465)的事。那时,他迎来了在北京登基的第六位明朝皇帝宪宗朱见深。这一年,宪宗“命工部尚书白圭重造承天门”(《明实录》)。承天门为何重造;是否也如三大殿一样遭雷击或火灾,未见记载,但看来工程量是较大的。此时蒯样已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了,但他仍“执技供奉”。明宪宗见了他,还是以“蒯鲁

班”相称(据《康熙吴县志》)。看来,他至少起了指导和顾问作用。

蒯祥死后,北京还有一条胡同叫蒯侍郎胡同,那是营造业工匠聚集的地方,也是后人对他的纪。

蒯祥死后,承天门同其他宫殿门阙一样,经过了多次维修。到了清代,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现在。在清代的260多年中,天安门又经过多次修葺,加上清代以后包括解放后的大修,天安门的构件早已不是明代的原物了,细部做法也有了不少改变,但是它仍然保持着明永乐年间的长宽尺寸,保持着在5个城门洞上建重檐歇山式建筑的型制,仍然是9间36对门扇。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解放后,随着天安门广场的开辟,天安门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午门,成为中国的心脏,东方巨龙的象征

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