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手機成了“帶娃神器”,比爹媽管用,令人擔心!

今天早上,我在醫院門口附近的早餐店吃飯,遇到一個年輕的爸爸獨自帶著孩子,小傢伙兒看著也就一歲多,說話還不太清楚。爸爸剛開始一手抱著孩子,另一隻手吃飯,但孩子一直在鬧,嘴裡還說著什麼,只聽出來是三個字,我猜是“找媽媽”(也不一定對),估計爸爸能聽懂孩子的話。

手機成了“帶娃神器”,比爹媽管用,令人擔心!

只見爸爸抱著孩子到早餐店門口讓孩子看了看,一會兒又回到座位上繼續吃飯,孩子還是繼續哭鬧,但爸爸一直沒有發脾氣,一直在哄孩子。等了一會兒,聽不到孩子哭鬧了,我扭頭一看,孩子正坐在童車裡,手裡拿著爸爸的手機,小手指在點著屏幕,嘴裡還咿咿呀呀地說著什麼。當我起身離開時,看到屏幕上有遊戲在閃爍,孩子很專心的盯著屏幕。

不知道這對父子正經歷著什麼,年輕的爸爸也實屬無耐,前面用了各種辦法都不行,不得已才把手機給孩子,看著真是讓人心痛。雖然最後一招兒很有效,但這種方法對於孩子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像這位年輕的爸爸一樣,一開始是堅持不給孩子手機的,但經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或死纏爛打,最後還是乖乖投降。也有的年輕父母不想讓孩子影響到自己,主動把手機遞給孩子的,儼然把手機當成帶娃神器了。估計這樣做的父母會覺得孩子年齡還小,玩手機也影響不到孩子什麼,等孩子上學了再管理也不遲。

手機成了“帶娃神器”,比爹媽管用,令人擔心!

其實,人類的很多習慣都是一種習得性行為,當然也包括壞習慣。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幾個月的嬰兒都能試探父母的底線,從而操縱父母。比如嬰幼兒想讓媽媽抱,小傢伙會歇斯底里的大哭,若媽媽無動於衷,小寶寶選擇偷看媽媽繼續大哭。哭的很傷心,哭的時間久了,有的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就忍不住去滿足孩子,孩子一旦發現這個方法管用,那麼他下次還會用同樣的辦法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一來二去,父母被孩子拿得死死的,孩子的很多壞習慣就是這樣形成的。父母還會把孩子的各種糾纏說成是孩子個性倔、不聽話,豈不知,這正是我們家長沒有原則的讓步造成的。

孩子玩手機也是這樣的,就像早上的那個孩子,他在哭鬧時爸爸不得以把手機給了他,也許爸爸當初只是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但孩子在偶爾的事件中發現遊戲很好玩兒(會讓他暫時忘了媽媽),還能帶給他快樂。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那麼孩子下次不快樂的時候,他會選擇什麼呢?手機有沒有可能呢?他想玩手機時採用什麼方法呢?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早就找到了實現自己願望的方法了。

手機成了“帶娃神器”,比爹媽管用,令人擔心!

所以,我們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要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從小事情著手。對於孩子的哭鬧和死纏爛打,要溫和的說“不”,而且還有堅持到底,從一開始就讓孩子知道,你是說到做到的,不給他們留任何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