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鲁迅家族当时在绍兴是什么样的地位?

塔罗右手


浙江省绍兴府的周家,那可是牛逼大了。

按周建人的回忆,他小的时候,他们家的灯壳上都显示着“汝南周”三字。按他自己的推测,“汝南”若是地名,那么他们周家原籍就是河南的。咋到绍兴的?估计跟南宋有关啦。赵构从河南一路逃到越州,并且把越州改名为绍兴府,他们周家当然也不含糊了,也会从河南逃出,只不过人家赵构选择了定都杭州,而他们家选择定居绍兴了呗。

但是周建人又说,他祖父周福清高考履历表上,可不是这么填的。老头填的始祖是“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字茂叔的周敦颐。周敦颐牛逼大了,妥妥的理学开山鼻祖。老头为了科举高中,也够攀的,只不过攀的可能有些过了,老头估计想不到,他亲自给其取名为周樟寿那个大孙子鲁迅,以后会趴到理学家的背上,大写“吃人”两字,这不典型的不肖子孙么?你骂祖宗吃人,你自己岂不是反啃祖宗?所以,即使是周建人,字缝里也流露出对“汝南周”乃周家承袭周敦颐爵位名的狐疑,说他们周家后人都偏向自己是河南老乡。啧,居然跟我是老乡了,我还不愿意哩。不过,俺家可能是山西大槐树下来的呢,不老乡。

如果把迁居绍兴竹园桥的那位排作一世祖的话,周家给他取名叫周逸斋(周家修谱自己编的名,因为不知其名了)。家谱记载,他在明朝正德年间从湖南迁居绍兴,从此农转非,做了商人,大发。清朝乾隆年间六世祖中了举,从此向读书世家转型;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也就是七世祖分到了东昌坊口的老台门居住。芝麻开花节节高,家族越来越富贵。按祖父周福清的说法,明万历年间,周家已先富起来,进入小康,累世耕读。至乾隆年,分老七房、小七房,合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妥妥的大族。周福清说,嘉道时,周家就败落了,败落的原因,太奢侈了呗!

老台门的周氏家族原先分作三房:致(长房)、中(次房)、和(小房)。后来生齿日繁,人丁渐增,致房析为智、仁、勇三个分支,中房析作恕、慎、裕三个分支。老台门房子不够用,就在不远处新建两处住所:一处叫新台门,由致房的智、仁两个分支迁入;一处叫过桥台门,由中房的恕、慎两个分支迁入,其他仍留居在老台门。移居到新台门的智房,以后分支为兴、立、诚三房(鲁迅家属于兴房),仁房以后分支为礼、义、信三房。所以,所谓的鲁迅故居,应该是新台门。而新台门居住着周氏六房人口。1919年六房联手出售新台门时,全部房屋面积合计1125平米。

老台门、新台门、过桥台门,合称周氏三台。老台门以富扬名,新台门、过桥台门,以读书世家扬名。虽然周福清说嘉道时周家就败落了,但是同光年间,周家不又出了他这么一个大翰林么?由于他的高考舞弊案,他身后的周家这一支虽然彻底败落,但是他那好孙子鲁迅,一个人就撑起了民国文化的半壁江山,更扬名了呢。

周福清,1871年中进士点翰林,三年后散馆,选授江西金溪知县。按那时的官场规矩,翰林外放知县,俗称“老虎班”,不但得缺容易,就是上司也礼让几分。问题是这人那张嘴,比他孙子还刻薄,据说平时只夸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爹,连慈禧与光绪都被他骂作昏太后与呆皇帝。做官也没啥政绩可言,被林则徐女婿、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奏“办事颟顸”,革职改任教职,他不愿意,且吏部也没批,等于退职。在官场同人的指点下上京捐纳,捐到一个内阁中书。郁郁不得志也。

鲁迅父亲是县学生员,正奔走在传统的科举之道,面对一个举人的头衔屡败屡战中。1893年,鲁迅曾祖母去世,周福清回家奔丧丁忧。因明年乃慈禧太后六十岁万寿,光绪皇帝颁旨在全国各省举行“恩科”试,按例乡试就得在1893年举行,来年再举行会试、殿试。浙江的乡试主考殷如璋乃周福清的同科进士,当地五家有考生的望族亲友就凑了一万两洋银,央求周福清去买通主考,赚取举人。当时见个乡试主考官,跟现在见个省高招办主任一样,没有门道,见个毛。即使是同年,主考官进了杭州,周福清也是见不得的。他就带了跟班,去苏州截人去了。他给殷如璋写了一封信,除了那五个亲友的子弟,还把自己儿子,也就是鲁迅父亲的名字附了上去,试卷上的识别暗号也一一写明,并将一张“凭票洋银一万元”的字条附入封套,差人递了上去。递的时候,恰恰副主考周锡恩也在船上,殷如璋当然知道信里有文章,所以并未拆阅,而是放在了茶几上。周锡恩呢,不知是装傻,还是故意,就是不走,殷如璋继续与周锡恩闲谈,差人在外等急了,嚷嚷说:一万两的银信呢,为嘛不给个回条?……事儿就这样让猪脑子的差人给踢爆了。主考不得不让副主考同志拆阅,并上报政府,啧,有人想贿赂呢……

周福清先是潜逃,后是投案自首。官府不管是出于私谊,还是出于官官相护,也都有意替他开脱。先是地方官说他原来患过神经病,因为丧母的刺激再次错乱。但是周福清不领这个情,不但不承认自己神经病,反而振振有辞地列举历届疏通关节而中举的人名,试图说明,大家都这么来的,为嘛就选择性治我?后是刑部上报,说“拟以斩决,未免过严”,应请于“斩罪上量减一等,拟杖一百,流三千里”。可是人民的好皇帝光绪同志不愿意,高考舞弊越来越严重,不严惩一下,如何给全国人民一个交待?何况高考舞弊咱历来严惩,重者立斩呢。那啥,“周福清著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肃法纪,而儆效尤。” 斩监候,就是死缓。这缓的过程中,周家就缓不过气来了:之前,四五十亩水田已变卖了一半;现在,每年秋天都得打点,否则说不定哪个秋后真就被斩了,这样监候下来,居然七年。鲁迅的父亲受其父牵连,不但没能中举,连原先的生员资格都被革了,从此脾气变坏,一病不起,还染上了大烟瘾。1896年鲁迅父亲去世,剩下的一半水田又全部卖了。周家这一支彻底破产。

再破产也是相对的吧。按周建人的回忆,1919年,他大哥从北京回来,周家六房联手卖新台门故居的时候,家里的墙上,随便就挂着一幅赵孟頫的画呢,亲友提醒兄弟俩个,这可是无价之宝。但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那画就不见了,周建人说,大哥不过淡淡一笑,他们的娘也是什么也没说。多豪的范儿哪。就是没人偷,很多东西他们也不珍惜,周建人说,很多字贴画谱,他看来很珍贵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徐文长、陈老莲、赵之谦的书画,任伯年的画等,但老大都表示不要了。旧书店来了一个人,给了十块钱,就把这些字画全挑走了,妥妥的两担子呀。连祖父豪华版的日记,鲁迅都给烧了。建人有些不舍。鲁迅说,我翻了翻,不过就写了买姨太太呀、姨太太吵架之类。建人没有翻过,但心里直嘀咕,总不能全是姨太太吧,于是告诉鲁迅,祖父临终前发着高烧还写呢,甚至去世前一天还写。但是,谁让鲁迅是带头大哥呢?他否决了建人的挽惜:东西太多,烧!光祖父的日记,两大本,就烧了两天。

真是不孝子孙呀。他们连皇帝给他们祖父、曾祖母、祖母的两个诰命,也给烧了。不过这个烧了好,否则后世破四旧,还得红卫兵们亲自动手,也麻烦。

想起曾智中《三人行:鲁迅与许广平、朱安 》一书中描写过的一个镜头:少年鲁迅去“恒济当”当狐皮袍子,那里的夏老板是鲁迅祖父的旧交,当鲁迅从帐房先生手中接过典当来的钱时,夏老板捧着白铜水烟袋踱出来了,一看,神采飞扬地叫了起来:“唉!又是周大少爷。尊府真不愧为翰林府,拖到如今,还有狐皮袍子让我们开眼界……哈哈……哈哈……”

确实是不愧为翰林府!

周家三台,每个台门都高高的挂着一块翰林匾。老台门更是一直挂着周福清托人写的一幅匾额,上书“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威风,我估摸着当地百姓家的狗从此路过,都不敢叫唤一声的。

甚至,那个“汝南周”的灯笼,在当地也是门第标签与身份证了。周建人回忆,绍兴府当时有旱门、有水门。城门白天开,晚上关。不能随意进出。周家船到水门口,船老大扯着嗓子喊,开门啦。管城门的跟现在的门卫一样,24小时值班,跑出来问“船头还是船艄”?这是暗语,就是城门不是白开,你们给钱,是船头给,还是船艄给?按当时的行规,旱门四五个铜钿,水门八至十个,后半夜要涨价,铜钿二十至二十四个,花轿船二百,还外加一对蜡烛。一句话,人家门卫半夜摸黑一趟一趟的起,不容易,所以要收费,俗称油火钱。但是周家不用每次掏这种零碎,麻烦。管城门的逢年过节到周家领大额巨款即可。所以,船老大只消高高举起写着“汝南周”的大灯笼,无须再多言,城门很快打开。门卫还得回个:“好,好!请开船吧”!

牛逼吧。就差警车开道了。


端木赐香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评价鲁迅说,这是20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

鲁迅这样评价自己的祖上,我的祖父是做官的,我的父亲是读书的。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向来是不重视科学技术的,认为那些是奇技淫巧,不能登上台面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连带中国的农业也不发达,就算是在所谓的康乾盛世,底层的老百姓也吃不饱饭,就更不要说去读书中科举了。

换言之,在历史上能够读得起书的,能够当官的大抵都是官宦世家。也就是说,鲁迅出生的时候,他们老周家在绍兴是大户人家。



鲁迅的六世祖曾考中过举人,做过知县,从这时起,他们家就进入了乡绅阶层。

鲁迅的祖父排在第12世,名字叫做周福清。他在前几代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在1870年考中进士,顺利进入了翰林院,当了京官。



鲁迅的祖父著作中的介绍说,他们家是耕读世家,在乾隆年代就有上万亩土地,十几个当铺,正式跻身当地的名门望族。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家族就呈现出了衰败的势头。但三代才出一个贵族,鲁迅的爷爷被钦点翰林做了京官,这一切又让鲁迅家重新有兴盛的希望。



怎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893年,回家奔丧的周福清对自己的儿子恨铁不成钢,希望能够把苗助长,让他取得功名,光耀门楣。

周福清和绍兴城中的五大望门一共凑了10000两银子,送给当时的主考官,并约定了试卷上的暗号。

最终东窗事发,科场舞弊案一直都是重案,就这样周福清被光绪皇帝判了斩监候,也就是死缓。

周家就开始到处变卖家产,上下打点关系。连续数年下来,家产被变卖无数,开始中落。但最终在1901年被获释回乡。



鲁迅的父亲周凤仪被鲁迅的爷爷抱了非常高的期待,但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勉强考中了秀才,再后来的会屡试不中。

正因为如此,鲁迅的爷爷才铤而走险,贿赂考官,企图给儿子谋取一个功名,结果却给全家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鲁迅的父亲跟曹雪芹差不多,但又没有曹雪芹的才干。周凤仪从小就被逼上了读书这条路,却又在读书上没有天分。

因为科考舞弊,周凤仪又被革除了功名,既不会种田,也不会做生意,只能在家里坐吃山空,还要饱受亲朋好友的嘲笑。


心情压抑的周凤仪就抽起了鸦片,借酒消愁,把自己搞得浑身都是病。没有了收入来源,回家吃好押田借债度日。

鲁迅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作为家中的长子,他经常要把东西送到当铺去。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画面。

虽然家道中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借自己的家底,鲁迅兄弟两个最后还是到日本去读书,成了中国文化界的两面旗帜。


新知传习阁


鲁迅的家族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县,在当地属于大家族,也就是说应该有些名望的。这是因为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先举后贡,殿试三甲15,当过知县,被弹劾降职,后花钱捐从七品内阁中书,母亲去世后回乡守制),清朝的官员大家知道,基本都有钱,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周福清长子,秀才后,屡试不中。于是周福清打算疏通官场(正是守制期间,当时主考殷如璋是周的同榜),想帮儿子作弊(一说是受周家其他弟子蛊惑)。谁知道,送钱的下人不会办事,送了钱要回执,(明显不懂规矩,要受贿的打收条这事放在何时都是愚蠢的行为),办事人自然不给,导致下人语言激动,引来围观群众,受贿者只好顺水推舟,上交赃款和材料。(此为说法之一,还有两种,一种是说当时副主考在,主考殷如璋,不便拆看,下人不走,为证清白,于是把信给了副主考当场拆开,还有一种……忘了)当时科考舞弊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清晚期,朝廷腐败到顶了。只是皇帝不知道,结果周福清倒了大霉,按大清律,这是重罪,杀之不为过。周家为保全周福清性命,变卖家产,疏通关节,结果还是判了个“监候斩”,这个罪名本身就是个无底洞,因为随时有被杀的可能。为了保命就得不停的行贿,花钱,几年下来,周家元气大伤,败落难免(在狱中八年,出来三年就死了)。鲁迅的父亲又于此时生病而卧病不起(多半抑郁所致)。那时候,正是鲁迅的少年时期,目睹家族败落,为了给父亲治病,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少年鲁迅过早的体会到当时底层社会的疾苦。(反对中医的根源也于此处扎根)父亲去世(大概三十四五岁),家道的衰败,世态炎凉,青年鲁迅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十八去水师学堂,后去日本,弃医从文,后回国执教,遂成一代大家…………


泛言泛语


题主现在在绍兴看的估计不是鲁迅家族的产业。因为鲁迅在自己的书中,即《闰土》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已经将绍兴的祖产变卖一空,举家迁到了外地。

而鲁迅只有一个儿子,周海婴先生,现在居住在北京,他和他的儿子也没有听说有在绍兴有巨额投资。现在绍兴的这些估计是商家借用鲁迅先生的名头招揽顾客。


但是,要说到历史上鲁迅家族在绍兴的地位。应该还是有一点的吧!

绍兴在清朝出师爷,清末官衙全要请师爷,否则老爷们什么也做不了。而师爷基本都被绍兴人垄断了,所谓“无绍不成衙”。

鲁迅家世代就是做师爷的,他的先辈都是做这行的。他的祖父本来师爷做的很好,但是为了让儿子有个功名,卷入了贿考案中,而且被抓住了实证。这在清朝是要杀头的,谁也保不了。为了脱案,周家的家财全都花光了,也就是没问个死罪,而鲁迅的父亲也失去了科考的资格。鲁迅家一下子就败落了。这些在鲁迅的书和回忆中是有的。


如果把周家扩大些范围,周家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比如,绍兴周氏有一支迁移到了淮安,这一支后来出了位伟人,就是 周 总理。解放后,他和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女士聊起来,论辈分鲁迅还高他一辈。


故纸汇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2――1936),浙江绍兴会稽人。鲁迅的家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但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当时在上海的周福清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绍兴会稽县衙自首。为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周折才保住周福清的生命。经过六七年的每年大量钱财的送礼贿赂官员已是元气大伤由原来的小康转入困顿。在鲁迅十三四岁的时候,周伯宜卧病不起,花费了无数金钱也回天乏术,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人世。


天涯孤客G


我就想说了!别天天鲁迅鲁迅!到死都不愿回绍兴!为什么?


䔼a


因改小三,生,所以特别聪明,正房生来大多笨头笨脑。


花香37320


说来鲁迅还是保守,甚至说较为自私。因为讨自己母亲开心,而把女性当做礼物收下。你又不能够和她过夫妻生活,除了拿钱供养,应该在给招一个上门汉。仍然可以住在周家。


糯米团团儿


这是一个伪命题,别有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