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2018年學大教育高考高頻考點測試卷(新課標III卷)-語文解析版

2018年學大教育高考高頻考點測試卷

(新課標III卷)

語 文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西周春秋時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語”,其意義不亞於中國現代文學語言革命。從春秋戰國到現代“白話”興起,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學語言就是沿著《周易》、《國語》、《詩經》風詩、《春秋》的“文言”走下來的。

“文言”在春秋時期取代“殷商古語”之後,迅速在文學領域結出碩果,促成了戰國文學的大發展大繁榮。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時代,中國歷史進入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圍繞如何一統天下的主題,戰國諸子百家各開戶牖,呈現思想井噴局面。選擇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思想,是戰國諸子首先面臨的問題。如果諸子百家都採用“殷商古語”來表達思想觀點,那麼結果是難以想象的,不僅諸子百家不善於使用這種遠離民眾生活口語的上古晦澀語言,更重要的是受眾根本無法聽懂或看懂。所幸“殷商古語”此時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臺,諸子百家無一例外地運用“文言”進行寫作。諸子採用相對平易的“文言”來自由地表達觀點,猶如給巨人插上翅膀。需要強調的是,諸子百家不僅是用“文言”寫作,而且他們所用的是比《國語》《春秋》更平易、更接近口語的語言,力求運用最淺顯、最生動、最易懂的“文言”來傳播深刻的思想觀點。不少戰國諸子的散文是他們講學、遊說的記錄,諸子的講學、遊說過程中的某些特點,諸如口語化、淺顯化、形象化等等,都如實地反映到書面語言之中。在戰國文學語言發展史上,《論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論語》中不少對話體語錄通俗淺顯,明白如話,甚至比明清時代的古文還要好懂得多。戰國諸子中也有一些不屑於、不善於或不需要遊說的諸子學者,他們更樂意採用純粹書齋著述的方式。不過,這種書齋著述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要把文章語言寫得晦澀艱深,因為他們同樣要考慮如何讓讀者輕鬆接受自己的觀點。因此,伏案寫作的諸子也像遊說之士一樣追求語言的生動淺顯。這樣就蔚成一種時代風氣,一種把深刻的思想往淺易裡說的時代文風。

漢代以後,中國文學語言繼續沿著戰國“文言”方向發展。雖然由於各種原因,歷代文學語言都有不同形式的微觀調整,如魏晉南北朝文學語言走向駢偶化,少數作家出於仿古目的而刻意倡導《尚書》文誥體語言等等,但從總體上說,歷代文學語言都是春秋戰國“文言”的延伸。

(摘自陳桐生《商周文學語言的因革及其啟示》)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殷商古語”被西周春秋時期“文言”取代,促成了戰國文學的大發展大繁榮。

B.中國歷史進入“軸心時代”後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主題往往是如何一統天下。

C.諸子百家用於寫作的語言是比《國語》《春秋》更平易、更接近現代的口語的“文言”。

D.歷代文學語言雖有不同形式的微觀調整,但都是沿著春秋戰國“文言”方向發展的。

【答案】C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語句、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社會類文本閱讀)

【考查能力】B理解、C分析綜合。

【解析】A項信息出於第一二段,西周春秋時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語”,促成了戰國文學的大發展大繁榮。正確。B項信息出於第二段,“中國歷史進入“軸心時代”,呈現思想井噴局面。正確。”C項偷換概念。“現代的口語”應為“口語”。所以不正確。D項信息出於最後一段,漢代以後,中國文學語言繼續沿著戰國“文言”方向發展,調整也是微觀的。正確。

【難度】中

【題分】3分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論證了歷代文學語言沿著戰國“文言”方向發展的特點。

B.戰國諸子表達思想的語言選擇的例子,論證了“殷商古語”退出歷史舞臺的根本原因。

C.《論語》與明清時代的古文的對比,論證了《論語》通俗淺顯,明白如話的語言特色。

D.文章從講學、遊說記錄和純粹書齋著述兩個方面,分析了諸子百家運用“文言”進行寫作。

【答案】B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社會類文本閱讀)

【考查能力】C分析綜合

【解析】A項論證分析,“文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先後講到西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漢朝以後等。正確。B項論證分析曲解原文。原文只是說“‘殷商古語’此時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臺”。所以不正確。C項論證分析“明白如話的語言特色”,表明“文言”特點。正確。D項講“諸子百家運用‘文言’進行寫作”,分析正確。

【難度】難

【題分】3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文學語言沿著“文言”風格走下來,後來的駢偶化、文誥體語言等均不影響大局。

B.“殷商古語”是遠離民眾生活口語的晦澀的語言,諸子百家是難以採用它表達思想觀點的。

C.戰國諸子講學、遊說傳播他們深刻的思想觀點時,需要用淺顯的、生動形象的“文言”。

D.戰國時期,伏案寫作的諸子也追求生動淺顯的語言風格,但他們不屑於與遊說之士為伍。

【答案】D

【知識點】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社會類文本閱讀)

【考查能力】C分析綜合

【解析】A項信息出自最後一段,“魏晉南北朝文學語言走向駢偶化,少數作家出於仿古目的而刻意倡導《尚書》文誥體語言”,正確。B項信息出自第二段,“諸子百家不善於使用這種遠離民眾生活口語的上古晦澀語言”,正確。C項信息出自第二段,“口語化、淺顯化、形象化等等,都如實地反映到書面語言之中”,正確。D項無中生有。“他們不屑於與遊說之士為伍”在原文中無據。

【難度】中

【題分】3分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每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夜盲

王清銘

鄉下生活很貧乏,夏天蟬在樹上噪,秋天蟋蟀在床下鳴,狗吠雞鳴在田園詩人那裡是音樂,對我們來說卻是單調的聲音。偶爾有黃鶯和麻雀在屋簷下叫幾聲,那就是我們鄉下生活的華彩樂章了。

我們整個童年只會一首童謠,唱多了,就膩,猶如我們三頓都是稀粥、地瓜和鹹菜,沒有一點油腥,按同伴的話說,胃都生鏽了。主食經常都吃不飽,更不用說零食了,花生倒有一點,但母親把它藏到我們找不到的地方,即使找到了,任憑我們將眼瞳睜成花生的形狀,也是不敢隨意去抓一把的,母親做了記號,更主要的是我們懂事,知道花生要留著榨油,或糶掉換糧食。

在鄉下,零食有個特殊的稱呼:“嘴餞。”餞,不是餞別,而是蜜餞的“餞”,吃了零食,嘴裡好像含了糖或蜜一樣的甜。當我們纏著母親要零食吃時,她總會訓斥我們,用的是同一個詞,讀音相同,只是意思變了,變為“嘴賤”。

人的嘴有時就會有點“賤”,想用一些好吃的食物犒勞。貧乏的鄉村生活會產生一些特殊的心態,比如我們有時就盼望生病,病了就有好吃的東西吃了,就有向同伴誇耀的資本了。只要有好吃的,那時我們不會計較成本,不會去想,病了就得乖乖在床上躺著,就不能在田野上瘋跑了,就不能做那些遊戲了。

一個同伴向我們“炫耀”般地說:昨天我感冒了,喝了一大碗的薑糖水。我們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嘴裡不自覺有唾沫在湧動,舌尖似乎有了甜味。

又有一天,另一個同伴說:昨天發燒了,背上紮了很多針,我娘給我下了一碗麵條,吃了睡一覺,病就好了。他嚥了口唾沫,得意的表情浮現在臉上,彷彿那些冒氣的麵條就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我們想象著麵條進入喉嚨的情形,又有唾沫從嘴邊湧出。突然想到那閃著寒光的針,扎入背部,那冷就禁不住搖晃一下我們瘦小的身體。

於是我們盼望著生病,不管大人們臉上那憂愁的表情。感冒、發燒都行,最好感冒連帶著發燒,那樣,熱騰騰的糖水也喝了,香噴噴的麵條也吃了。我們說,要是我生病就好了。祖母聽到了,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彷彿要將晦氣都吐出。祖母罵我們烏鴉嘴,那時剛好有烏鴉在門前的樹上不知趣地叫著,我們有些惱怒地將烏鴉趕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有個興奮的消息在我們中間悄悄流傳,某同伴得了夜盲症,吃上豬肝了!我們紛紛找他打聽,圍著他,聽他把細節說了又說,然後把唾沫咽回肚子。那時鄉村沒有多少文化生活,祖母和母親都是莆仙戲演員的粉絲,我們跟母親去看戲,眼裡盯的是戲臺下那些幾里外都能聞得到香味的海蠣餅。這段時間得夜盲症的同伴成了我們的“偶像”。

夜裡,我們閉著眼睛,多次模擬夜盲的情形,埕場是熟悉的,家裡也是熟悉的,我們閉著眼也能走回去。後來加上手腳摸索的動作,但演技很拙劣,我們都是老實聽話的孩子,也不會說謊來騙取幾片幾年也吃不上一次的豬肝。夜盲症的天使也沒有在我們焦急的等待中如願降臨。

生活有時就是這樣,我們苦心盼望的東西遲遲不來,等我們淡忘時,它卻不邀而至。一天夏天夜裡,草蟲依舊叫得歡,我們在埕場上納涼,聽大人聊天,夜色昏黃,那些提著小燈籠四處行走的螢火蟲突然消失了身影,這不奇怪,大概螢火蟲也捉迷藏去了。當時我不很在意,夜深了,我們站起身來,往家裡走,突然一個趔趄,腳絆到放在地上的凳子了。再往前走,要不是姐姐拉住,我就走進水溝裡了。

姐姐說:你是不是夜盲了?

哥哥說:你裝得真象!

我突然明白了,原來夜盲在我已經失望的時候突然來了。我有點興奮地對母親說,我也夜盲了。只聽見一個音節“嗯”,看不見母親的表情是苦還是愁。

治夜盲有土方,就是炒一點豬肝,然後蘸點鍋底黝黑的菸灰,躲在蚊帳裡去吃。在鄉下,什麼事都有神管著,管夜盲的就叫夜盲神。多年以後,我還是弄不明白,為什麼豬肝一定要沾上菸灰,為什麼非得躲進蚊帳內才能吃。如果說蚊帳能隔開夜盲神,為什麼其他的東西就不能?如果夜盲有掌管的神,那豬肝應該是用來祭祀他的,怎麼落入我的口中?

第二天夜裡我問母親,她斥道:你吃就是了。她將蚊帳放下,掖好。在蚊帳內,我端著小碗,細心地往嘴裡夾豬肝。豬肝的味道拌和著草木灰的味道,這是我童年時吃過的最好的美食了。也有點遺憾,如果沒有草木灰,那原汁原味的豬肝該多美妙!

現在不吃豬肝了,比豬肝好的食物多的是,但很難找回兒時那種味道了。有些東西過去了,就很難再找回,它們與那時的生活和心境有關。

也真怪,吃了那一回豬肝,夜盲症就消失了。我查了資料,夜盲症主要是由缺少維生素A引起的,吃豬肝剛好彌補其不足。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有幾個沒得過夜盲症的?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始先總寫幼年時鄉下生活貧乏的情況,“胃都生鏽了”誇張而不失真實,並以偷吃花生被母親發現的情景進行巧妙烘托。

B.文章善用諧音增加意趣,比如,“嘴餞”本來說的是吃了零食,嘴裡好像含了糖或蜜一樣的甜,而母親嘴裡則變成了“嘴賤”。

C.本文善於描摹反常心態,當時我們都盼望著生病,因為生病了就可以喝到薑糖水或者麵條之類的。不過,閃著寒光的針,也讓人害怕。

D.文章中的小孩群像很鮮明,得了夜盲可以吃到豬肝,這讓有些孩子們假裝看不到東西,而老實的孩子也對這種疾病充滿一種期待。

【答案】A

【知識點】本題考查分析文學作品文本的表現手法,賞析文學作品的內涵的能力。(探究類)

【考查能力】D鑑賞評價

【解析】A項只說找想找花生,並沒有說到偷吃花生。所以不正確。B項“嘴餞”在母親嘴裡則變成了“嘴賤”,用諧音增加了文章意趣。正確。C項“盼望著生病”是反常心態,正如賣炭翁的“心憂炭賤願天寒”。正確。D項“得了夜盲可以吃到豬肝”,體現小孩的天真、純樸,小孩群像很鮮明。正確。

【難度】中

【題分】3分

5.文中作者寫到一個孩子感冒喝薑糖水而另一個孩子發燒吃麵條兩個情節有什麼作用。(5分)

【答案】

①呼應上文,表現當時“鄉下生活很貧乏”;

②突出形象,表現出當時孩子們能吃到一點好東西就感到十分自豪的淳樸可愛;

③引出下文,為下文寫期待得夜盲症作鋪墊。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文章結構安排意圖的能力。(綜合分析)

【考查能力】D鑑賞評價

【解析】文章沒有先寫夜盲,而寫“感冒喝薑糖水”和“發燒吃麵條”的故事,在結構上既呼應了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同時,又突出了文章中小孩的形象。

【難度】難

【題分】5分(答對1點2分,答對2點5分)

6.文章題目為“夜盲”,卻只有後半部分寫“夜盲”,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6分)

【答案】

①從薑糖水、麵條,再到豬肝,逐層深入地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主題;②通過反常心理的刻畫,誇張的手法等寫夜盲,更加突出突出人物形象;③從“夜盲神”到“缺少維生素A”的認識,體現時代的進步的背景。(每個要點2分,共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綜合分析)

【考查能力】F探究

【解析】文章開篇看似離題,實際上是逐層深入地鋪墊蓄勢,能更好地表現主題。夜盲的故事敘寫採用了心理描寫、誇張手法等多種手段,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最後的補敘,體現了觀念的更新,時代的進步。

【難度】難

【題分】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材料一

中國電影產業在過去10多年中飛速發展,2017年電影票房達500多億,2018年2月單月電影票房更是突破80億,中國電影邁進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為了加快我國電影產業發展,2017 年國家立法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 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法治保障,而在行政上更是提升電影產業的行政級別,由以前統一在廣電總局下管理的一個處,提升為可以和廣電總局行政平級的電影局,更在地方設立電影處,推動地方文化影視產業的發展,培養影視專業人才,培養高素質團隊,地方政府將參與進來為電影創作提供更廣泛的融資渠道,電影創作市場將迎來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設立電影管理局,由中宣部統一管理,行政級別上提升了不是一點半點,從行政上就杜絕了一部分電影審查無規則亂象。而且根據電影促進法,電影審查將至少由五人以上的專家組審核。還要將地方各級文化部門與電影相關的機構編制、經費、設施、設備等統一劃轉到地方各級電影部門。

(摘編自《電影劃入中宣部統一管理,將對電影行業產生哪些影響?》)

材料二

國內電影票房經歷了2016年在高速路上的“急剎車”後,在備受壓力的2017年成功提檔再起步——在《戰狼2》《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等“爆款”的拉動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

數據來源:《中國電影市場報告二○一七年》 製圖:魯元珍

跨入“500億時代”,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理性增長的穩健期,電影市場的下一個發力點在何處?中國電影產業如何走質量型發展之路?

2017年,中國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國產影片票房301.04億元,佔總票房的53.84%。公開上映的影片中,票房過億影片共92部,其中國產影片51部。全年新增銀幕9597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50776塊。

一系列數據背後,是中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並日益成熟的發展趨勢。

(摘自《光明日報》)

材料三

某媒體的一篇分析文章稱,中國電影還沒有綻放“芳華”就匆匆步入中年危機,揮別票房高速增長的草莽時代,像個油膩的中年人依偎著越來越少的既有IP度日。其實,2017年以來的中國電影市場表現,並沒有表現出“中年危機”,也未如“拐點論”說的那麼悲觀,更不是個別評論人士所謂的“觸底回升”(因為並未出現“底”),而是如同我們去年年底以來所持的觀點“大勢未改”,繼續蓬勃發展,並歷史性的突破559億元票房大關,相比1997年的10億元,票房增長50多倍。

其他市場數據也非常可觀,截至2017年12月31日,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42.53億元,同比增長11.19%;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銀幕總數已達到50776塊。

2017年,中國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國產影片票房301.04億元,佔總票房的53.84%。公開上映的影片中,票房過億影片共92部,其中國產影片51部。全年新增銀幕9597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50776塊。

(摘自《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回顧》)

7.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2012~2017年間,中國內地票房,逐年攀升,2017年已經跨入“500億時代”,而北美票房則有起有落。

B.2016年中國內地票房增速,雖未如“拐點論”說的那麼悲觀,但有明顯的高速路上的“急剎車”現象。

C.2012~2017年間,北美票房增速變化雖不夠明顯,但仍以最低637.5億美元,遙遙領先於中國內地。

D.2017年,內地票房突破500億,增速達歷史新高,表明中國電影產業呈高速增長並日益成熟的發展趨勢。

【答案】D

【知識點】本題考查圖文轉換,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探究)

【考查能力】C分析綜合

【解析】A項中,軸狀圖可以看出中國內地票房,逐年攀升,北美票房是有高有低的變化。正確。B項從圖中看出“2016年中國內地票房增速”的“急剎車”。正確。C項從圖中可以看出“北美票房增速變化遙遙領先於中國內地”,最高達754.5美元,最低637.5億美元。正確。D項“增速達歷史新高”不正確,“表明”也不是因為2017年,而是“一系列數據背後”。所以不正確。

【難度】中

【題分】3分

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兩項是(5分)(探究)

A.中國電影邁進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源於過去10多年的電影產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電影票房的急速增長。

B.《電影產業促進法》讓電影產業的發展有法可依,電影局、電影處等機構的設置,為影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C.中宣部統一管理的電影局,在行政級別上得到了提升,電影的審查更加嚴格,杜絕了電影審查無規則的亂象。

D.中國電影歷史性的突破559億元票房大關,並非“觸底回升”,也不是擺脫“中年危機”,因為一些分析文章說法欠妥。

E.2017年,觀影人次、國產電影銷售收入,以及新增銀幕等都有大幅度增長,標誌著中國電影市場走向理性增長的穩健期。

【答案】B、E

【知識點】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考查能力】C分析綜合

【解析】A項,“特別是近10年來電影票房的急速增長”,無中生有。不正確。B項,《電影產業促進法》為影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正確。C項,“杜絕了電影審查無規則的亂象”,以偏概全。不正確。D項,“觀影人次”不準確,原文是“城市院線觀影人次”。不正確。E項,從2017年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並日益成熟的發展趨勢。正確。

【難度】中

【題分】5分(B項,2分;E項,3分。)

9.根據上述材料,概括分析中國電影邁進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的原因。(4分)

【答案】①法律保障,國家立法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②行政保障,中宣部統一管理電影局;③“爆款”電影拉動,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④硬件設施增加,城市院線觀影人次增長。(每個要點2分,共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本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和對形成原因的探究能力。(探究)

【考查能力】F探究

【解析】本題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從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法律保障和行政保障。從材料二可以看到“爆款”電影的影響。從材料三,可以硬件設施增加的變化。

【難度】難

【題分】4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體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魯恭字仲康,扶風平陵人也。其先出於魯頃公,為楚所滅,遷於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父某,建武初,為武陵太守,卒官。時恭年十二,弟丕七歲,晝夜號踴不絕聲,郡中賻贈無所受,乃歸服喪,禮過成人,鄉里奇之。十五,與母及丕俱居太學,習《魯詩》,閉戶講誦,絕人閒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士爭歸之。

太尉趙憙慕其志,每歲時遣子問以酒糧,皆辭不受。恭憐丕小,欲先就其名,託疾不仕。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秀才恭始為郡吏。

憙復舉恭直言,待詔公車,拜中牟令。恭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訟人許伯等爭田,累守令不能決,恭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責,輟耕相讓。亭長縱人借牛而不肯還之,牛主訟於恭。恭召亭長,敕令歸牛者再三,猶不從。恭嘆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綬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長乃慚悔,還牛,詣獄受罪,恭貰不問。於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廉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親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將雛。”親瞿然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跡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耳。”還府,具以狀白安。恭在事三年,會遭母喪去官,吏人思之。

其後拜為《魯詩》博士,由是家法學者日盛,遷侍中,數召宴見,問以得失,賞賜恩禮寵異焉,遷樂安相。是時東州多盜賊,群輩攻劫,諸郡患之。恭到,重購賞,開恩信,其渠帥張漢等率支黨降,恭上以漢補博昌尉,其餘遂自相捕擊,盡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再在公位,選闢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數十人。而其耆舊大姓,或不蒙薦舉,至有怨望者。恭聞之,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諸生不有鄉舉者乎?”終無所言。恭性謙退,奏議依經,潛有補益,然終不自顯,故不以剛直為稱。三年,以老病策罷。六年,年八十一,卒於家。

10.下列對文中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秀才/恭始為郡吏

B.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秀才/恭始為郡吏

C.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秀才/恭始為郡吏

D.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秀才/恭始為郡吏

【答案】B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語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注意找出主語和動詞,原句標點為: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建初初,丕舉秀才,恭始為郡吏。

【難度】中

【題分】3分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18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B.羲和,是管理曆法和天文的官員。羲和的原始形態來源於遠古神話,在後來的不斷演化發展中,羲和又作為太陽神話、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

C.公車,漢代的官署名稱。與“公車特徵拜郎中”中的“公車”意同。掌管徵召,及受章奏,亦上書者所詣;清舉人入京會試叫上公車,就是依此而來。

D.建初,東漢漢章帝劉炟的第一個年號。年號是君主時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如,貞觀、康熙。

【答案】A

【知識點】本題考查瞭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A項中,男20歲取“字”。所以錯誤。

【難度】中

【題分】3分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魯恭重禮儀。他的祖父和父親,先後均為朝廷官員。他父親去世時,魯恭十二歲,弟弟魯丕只有七歲。辦完了喪事,禮數超過成年人。

B.魯恭有氣節,重兄弟感情。每年都推辭不接受太守親自送來酒和糧食。魯恭同情弟弟年齡小,想先成就他的名聲,推託生病不做官。

C.魯恭重道德教化,不施用刑罰。出現了令仁恕掾肥親讚歎不已的“三異”局面:蟲害不侵犯邊境,德化及於禽獸,小孩子有仁愛之心。

D.魯恭恩威並重,善於平定盜賊。東州一帶盜賊橫行,魯恭任命前來投降的盜賊頭目張漢為漢地博昌縣太尉,其餘盜賊就進行捕殺,最終平定了盜賊。

【答案】B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對閱讀材料相關內容分析綜合能力和篩選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C分析綜合

【解析】B項中“太守親自送來酒和糧食”有誤,應為“太守派兒子送酒和糧食給他們”。所以錯誤。

【難度】中

【題分】3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閉戶講誦,絕人閒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士爭歸之。

【答案】閉門誦讀,遠離與自己無關的事,兄弟倆都受到儒生們的稱讚,在學之士都爭著歸附他們。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題目要求考生對文言文句式翻譯,得分點:“戶”“絕”“為……所”“學士”。

【難度】中

【題分】5分

(2)恭上以漢補博昌尉,其餘遂自相捕擊,盡破平之,州郡以安。

【答案】魯恭上書朝廷任命他們為漢地博昌縣的縣太尉,其餘的盜賊就進行捕殺,全部擊破平定了盜賊,州郡於是得以安寧。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考查能力】B理解

【解析】題目要求考生對選文中的給定的文言句式進行翻譯。得分點:“上”“補”“平”“以”。

【難度】中

【題分】5分

【參考譯文】

魯恭字仲康,扶風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魯頃公,被楚國滅亡後,遷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魯。祖父叫魯匡,王莽時擔任羲和的官職,有機智善變的能力,被稱為“智囊”。他的父親,在建武初年,擔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當時魯恭十二歲,弟弟魯丕七歲,兄弟倆整天整夜號哭不停,郡裡贈送的財物一概沒有接受,辦完了喪事,禮數超過成年人,鄉里人都嘖嘖稱奇。十五歲的時候,和母親及弟弟都住在太學裡面,學習《魯詩》,閉門誦讀,遠離與自己無關的事,兄弟倆都受到儒生們的稱讚,在學之士都爭著歸附他們。

太尉趙憙仰慕他們的志向,每年時常派兒子送酒和糧食給他們,他們都推辭不接受。魯恭同情魯丕年齡小,想先成就他的名聲,推託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禮相邀,他都謝絕不肯答應,母親再三強求,魯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豐做了教授的學官。建初初年,魯丕考取了秀才,魯恭才做了郡縣的官吏。

趙憙又舉薦魯恭為“直言”,在公車署裡等待皇帝的詔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職。魯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為政理,不施用刑罰。中牟的許伯等人為田產多次打官司,多位太守和縣令都不能決斷,魯恭替他們分析是非曲直,許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檢討,停止耕種相互謙讓。亭長放縱他人借牛卻不肯歸還,牛主人告到魯恭那裡。魯恭召來亭長,再三責令他歸還他人之牛,還是不肯聽從。魯恭嘆息說:“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開印綬辭官離去。掾吏們哭著挽留他,亭長於是感到慚愧後悔,歸還了人家的牛,到刑獄接受處罰,魯恭寬恕了他不再追究。於是官吏們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縣蝗蟲危害莊稼,犬牙相錯環繞縣界,就是不進入中牟縣。河南尹袁安聽說後,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派仁恕掾肥親前去察看。魯恭隨行田間,一起坐在桑樹下休息,有一隻雉鳥飛過,停留在他們身邊。旁邊有個小孩,肥親問他:“你為什麼不捕捉雉鳥?”小孩說:“它將要生小鳥(不能害它)。”肥親驚訝地站起身,和魯恭訣別說:“我之所以要來,是要看看你為政的情形。現在蟲害不侵犯邊境,這是第一個特異之處;德化能及於禽獸,這是第二個特異之處;小孩子有仁愛之心,這是第三個特異之處。我再長時間逗留,只會是干擾賢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況詳細稟報袁安。魯恭在位三年,適逢母親去世,辭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

後來被授予《魯詩》博士,從此到他家求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為侍中,皇上多次召見,向他詢問政事得失情況,得到的賞賜恩遇禮節寵愛非同一般。升任樂安相。當時,東州一帶有許多盜賊,他們一同劫掠百姓,各郡縣都深感憂慮。魯恭到任後,加重懸賞,廣施恩信,盜賊的統帥張漢等人帶著黨羽前來歸降,魯恭上書朝廷任命他們為漢地博昌縣的縣太尉,其餘的盜賊就進行捕殺,全部擊破平定了盜賊,州郡於是得以安寧。

魯恭再次擔任公爵之位,選拔徵召才學優良者,大到各級卿相小到郡守多達幾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負聲望的大族,有的沒能得到舉薦,因而心有怨憤責備。魯恭聽說後,說:“學問不勤於研習,這是我所憂慮的啊。諸生(如能勤於研習)不是還有鄉里可以推舉嗎?(哪裡還要待三公徵辟呢?)”最終沒有人再說三道四。魯恭性情謙恭禮讓,奏議依據經書,暗中對治理國家很有好處,但他始終不顯耀自己,所以不因剛直著稱。三年,因年老多病上書請求辭官。六年,八十一歲,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②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①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剛任左拾遺,因上書援救被罷相的房琯而觸怒肅宗,險些喪命。八月,被放還鄜州羌村(今陝西省富縣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於此時。此詩為第一首。②孥(nú):子女。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前兩聯描寫詩人歸家時所見所聞,遠近結合,將荒村晚景摹寫如畫,表現旅人初至家而喜的情態。

B.丈夫突然出現在眼前,妻子由“怪”而“驚”,“定”而“拭淚”,場面描寫真實,情感真摯動人。

C.“偶然”二字蘊含深沉感慨,詩人慶幸自己劫後逢生,更透露出對百姓身處亂世難求安寧的擔憂。

D.“鄰人滿牆頭”與爾虞我詐艱險困頓的仕途生活對比,充滿安寧祥和,這才是詩人追求的人生歸宿。

E.詩人抓住典型生活場景,以敘事白描來抒情,語言質樸凝練,客觀敘寫中包含著強烈的主觀情感。

【答案】C、D(5分,選C得3分,選D得2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評價思想內容的能力(表達技巧、思想類容)。

【考查能力】C分析綜合

【解析】C項,“偶然”一詞,僅僅是表現杜甫對自身的暗自慶幸,而並非對百姓身處亂世難求安寧的擔憂。D項,“與爾虞我詐艱險困頓的仕途生活對比”理解錯誤,“這才是詩人追求的人生歸宿”無中生有,誤讀主題。

【難度】中

【題分】5分

15.司空曙有詩云:“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請比較其與杜詩最後一聯在細節描寫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6分)

【答案】

細節描寫:①兩首詩都拿夢境與現實作比,對現實的團聚無法相信,恍若夢幻。②杜甫的詩以無聲勝有聲。夫妻團聚,秉燭對坐,到深夜難以成眠。③司空曙的詩用尋常的話語表達動人的感情。對對方年齡的詢問,這一普通話語,以深藏對友人的關切和牽掛。

情感:①兩首詩都表達出悲喜交集之情,把詩人欣喜、驚奇表現得維妙維肖。②杜甫的詩,喜多於苦,夫妻對坐,即使衷腸訴盡,也異常興奮,相對珍惜團圓時刻。③司空曙的詩,苦多於喜。在見面的驚喜中,飽含著離別的相思之苦和對年歲老去、時光流逝的感傷。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語言風格、表達技巧)

【考查能力】D鑑賞評價

【解析】此詩寫作者剛到家時夫妻團聚的種種感人情景。在個人“生還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悅中,折射出安史之亂帶給廣大民眾的無窮災難。

開篇四句寫詩人到家前的情景。前兩句寫未到時的遠望之景。詩人於秋天的傍晚行進在荒寂的曠野中,只見重疊翻卷的火燒雲正向西天漂移,夕陽馬上就要落下去了,餘暉穿過雲縫斜射到地面。前方不遠處就是羌村了,詩人心中充滿著快到家時的急切興奮心情。“柴門”兩句寫到了家門口時的情景。寂靜的村落裡,已經還巢的鳥兒在詩人的無意驚擾之下喳喳地叫個不停,鳴叫聲驚動了屋內的妻子,出門一看,竟是丈夫從千里之外跋涉歸家了。前四句有聲(鳥雀噪)有色(赤雲),以動寫靜,鳥聲的喧鬧正反襯出村落的荒涼死寂。借景物描寫傳達出遠客歸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後八句寫與妻子相見後悲喜交集的場面,中間穿插以隔牆鄰人的嘆息之聲。“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是夫妻剛見面時的特寫鏡頭。妻子此前已接到詩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歸,但當丈夫突然出現在眼前時,仍不免驚疑發愣。待情緒稍稍平靜後,才明白眼前所見為真,一時間悲喜交集,不覺流下淚來。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細部描寫,將亂世中夫妻團聚的場面寫得何等逼真感人!體現了詩人對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體驗和準確把握。“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寫詩人對自己劫後餘生的無限感慨,是對上兩句的補充說明,也是下面“鄰人歔欷”的原因。詩人想到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轉徙,今天能如願地回家與親人相聚,不能不說是太偶然了。“死去憑誰報,歸來始自憐”(《喜達行在所》其三)。“偶然”二字蘊含著極豐富的內容和深沉的感慨。詩人從陷叛軍數月到脫離叛軍亡歸,從觸怒肅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風霜疾病、盜賊虎豹,殞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終得生還,能說不偶然嗎?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鄰人”兩句,以鄰居們圍觀時的嘆息進一步反襯詩人“生還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悅。鳥雀的聒噪打破了鄉村傍晚的寧靜,使左鄰右舍也知道了詩人的歸來,他們紛紛趕來隔牆而望,目睹了這一幕夫妻團聚時悲喜交集的場面,也為之感動,不住地發出嘆息之聲。以上六句是敘寫詩人剛到家時的情事,時地是在黃昏屋前。結尾兩句寫詩人與妻子掌燈對坐的情景,時地則是室內深夜。久別初逢,夫妻均興奮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為今日的團聚太“偶然”了,故兩人在燈下痴坐相向之際,仍然懷疑眼前發生的一切是不是在夢中。詩人沒有去寫夫妻聚首後的互訴別情,而是選取了秉燭夜坐、相向無言這一真實的生活場景來做心理刻畫,展現出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萬千感慨,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抒情效果,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全詩以敘事白描來抒情,語言質樸凝練。詩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場景,來傳達夫妻團聚時的種種心理活動,在客觀的真實敘寫中,包含著強烈的主觀抒情因素,二者合為一體,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

【難度】難

【題分】6分(每點1分,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題,5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赤壁賦》中,蘇軾用大膽的想象來描繪簫聲超強感染力的兩句是“ ,”。

(2)李商隱《錦瑟》中“ ,”兩句,運用典故寫自己曾經沉迷於美好的夢想和有過殷切的思念,給詩歌營造了一種迷離的意境。

(3)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表明自己從不覺得自己衣食比不上同學的一句是“”。

【答案】(1)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默寫古代詩文中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名篇名句)

【考查能力】A識記

【解析】題目要求考生識記古代詩文的名篇名句。其中⑴⑶每空1分(有錯字不得分),⑵兩空1分,答錯一空本題即不得分。

【難度】易

【題分】5分(每句1分,共5分)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正好與如今將簡單的道理表達得千迴百折的風氣相反,汪曾祺則把最複雜的事物寫得明白如話。

②大多數英國博物館選擇對販賣奴隸的“黑歷史”充耳不聞,儘量保持中立的形象,以維持社會的平衡。

③缺乏人文主義情懷的官僚法學固然不足為訓,而缺乏現實主義精神的士大夫法學也同樣落伍於時代。

④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世代相守,又需要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因此,我們應當“為往聖開新學”。

⑤無獨有偶,另一家技術公司也發佈了一款免費軟件,可以將掌上電腦轉變成通過互聯網打電話的手機。

⑥任何一位優秀的接待人員,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業務知識,還應有一種面對疑惑不厭其煩地解說的態度。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C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成語的使用)

【考查能力】E表達應用

【解析】①千迴百折:形容文藝作品或歌聲、樂曲跌宕婉轉。也形容事態的發展、前進的歷程彎彎曲曲,很不順利。用於形容風氣,適用對象錯誤。②充耳不聞: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拒不聽取別人意見。博物館忽略對一段歷史,不能說充耳不聞,而應是視而不見。③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使用正確。④推陳出新: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使用正確。⑤無獨有偶:表示兩事或兩人十分相似。含貶義,感情色彩誤用。⑥不厭其煩:厭:嫌;煩:麻煩。不嫌繁瑣與麻煩,形容有耐心。

【難度】中

【題分】3分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A.智能手錶的價值難以勾起購買慾望,與其說是銷量扼殺了智能手錶,浮躁的創新才是智能手錶衰亡的催命符。

B.廣西大學近日傳出將停辦包括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及專業,引起園林系十多名教師聯名向校長建言。

C.如果中國確能成功實現工業開發“可燃冰”,那麼在同美國爭奪世界最發達經濟體的戰役中又多了一張王牌。

D.狂了八十年的李敖,寫了一本自傳,聲稱要以此給自己定位,而八十歲的李敖,依然很狂很“李敖”。

【答案】D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判斷病句的能力。(搭配、成分殘缺、語序不當)

【考查能力】E表達應用

【解析】A項,“與其說是……,……才是……”關聯詞搭配不當。B項成分殘缺,謂語動詞“傳出”缺賓語,應在“碩士點及專業”後加“傳出”的賓語“的消息”。C項語序不當,關聯詞“如果”和主語“中國”調換順序。

【難度】中

【題分】3分

19.下面四則微信對話信息,回覆得體的一句是(3分)

A.父親:強子,到了新地方後,工作環境咋樣?還順利吧?

林強:感謝令尊大人掛念,兒一切安好,同事都很賞識我。

B.何經理:對方是否同意我方方案?

肖亞欣:主題方案順利通過,實施細則中的第三條對方不苟同。

C.琳:阿麗,你的外套忘在我家裡了,明天給你帶到辦公室?

麗:不用,我還在門口等車呢,馬上回寒舍領取。

D. 林方松:信札已閱畢,意義非凡,我將珍藏以便長閱自省。

鄭禮賢:粗淺見識而已,但句句皆平心而論,萬望惠存。

【答案】D

【知識點】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的運用能力。本題考查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考查能力】E表達應用

【解析】A項,“令尊”“賞識”適用對象錯誤。令尊是指對方父親,根據此處語境,林強是在與自己的父親對話;賞識指上級對下級的認可。B項,“苟同”使用錯誤。此詞一般用於自己,且用於否定句,如“我不敢苟同”。C項,“寒舍”使用錯誤。“寒舍”為謙辭,對人稱自己的家。

【難度】中

【題分】3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6分)

華羅庚曾經說過,讀書的真功夫在於“既能把薄的書讀成厚的,又能把厚的書讀成薄的”。 “讀薄”與“讀厚”,取向不同、方法不同。從取向上說,“讀薄”偏重於求深度, ①;從方法上說, ②,“讀厚”則需要拓展、雜糅。

“讀薄”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過濾、不斷凝練、不斷“蒸餾”的過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直達事物本質的過程。“讀薄”固然重要, ③。“讀厚”更要求對相關聯的人、事、理、知識點作橫向溝通,併力求在越界而讀上下足功夫,以架構立體式的知識網絡,優化視野結構。

【答案示例】①“讀厚”則偏重於求寬度 ②“讀薄”需要開掘、“蒸餾” ③ “讀厚”也必不可少。

【知識點】本題考查語言的簡明、連貫的能力。(簡明、連貫)

【考查能力】E表達應用

【解析】①處提示:從取向上說,“讀薄”偏重於求深度;②處前有句子內容提示,“從方法上說”, ②處後有句子形式提示,“讀厚”則需要拓展、雜糅; ③處是“讀薄”到“讀厚”之間的過渡句。)(寫出一句,給1分;寫出兩句,給3分;寫出三句,給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難度】難

【題分】6分

21.下面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問題。(5分)

博物館的價值在於其容納的知識,而能讓博物館的價值得以體現,讓博物館真正“活”起來的,是人。在眾多人群中,決定著未來文化走向的,只有青少年。因此,博物館應該放下身段,俯下身子,聆聽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尋找適合他們的方式,用清新活潑,充滿活力、親和力的表達“抓住”他們,這是博物館“活起來”的唯一有效途徑。

①博物館的價值不止在於其容納的知識。

【答案】

②決定著未來文化走向的不止有青少年 ③博物館“活起來”的有效途徑不止一種

【知識點】本題考查語言表達準確和邏輯推斷的能力。(簡明、連貫)

【考查能力】E表達應用

【解析】這是一個假言判斷中的條件判斷,條件判斷陳述事物甲或情況甲是事物乙或情況乙的必要條件,即條件與結果之間存在一種可能性的關係,結果的成立一定要有前一句這個條件,但具備前一句這個條件時,卻不一定能推出後一句這個結果。“決定著未來文化走向的,只有青少年”,推理武斷,顯然以偏概全。“博物館“活起來”的唯一有效途徑”中“唯一”太絕對。

【難度】難

【題分】5分(答對1句2分,答對2句得5分)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下》)

材料二

白衣蒼狗幾千回,惟有溪山長不改。(宋·韋奇《題倪文昌玉湖書院》)

材料三

近日,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推出的中國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火了。該節目採用了“和詩以歌”的全新形式,並積聚了一批重量級明星。

材料四

清明來臨之際,成都某公墓推出了一種新的“互聯網+祭祀”方式——微信遠程祭祀。用戶在微信公眾號上填寫寄語,隨後寄語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塊大電子屏上滾動顯示,以表哀思。

你對以上材料內容有怎樣的看法和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則材料為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22.【答案】略

【考查意圖】本題考查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的能力。

【知識點】寫作

【考查能力】E表達應用

【難度】難

【題分】60分

2018年學大教育高考高頻考點測試卷(新課標III卷)-語文解析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