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一個人,一輩子,一個字,奉行做到,終身受益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值得學習。

一個人,一輩子,一個字,奉行做到,終身受益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衛靈公》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

孔子的學生子貢,希望老師能夠給他一個處世的金科玉律,說:老師你就跟我說這一輩子你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你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麼教育能縮成一個字?孔子說:其恕乎。說如果有這麼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吧,然後孔子又為這個“恕”字加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恕”一般來講,就是寬恕,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解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

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恕道就是“推己及人”,其背後有一個對自己某種欲求的剋制,所以“恕”表現成行為就是“克己”。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饒恕、寬容、溝通、理解。你給予了他人最大的理解和尊重,別人也能夠寬容你,我們站在了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去感同身受,這才是人能夠得到的最大的尊重和關愛。人格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閃光點。獲取別人尊重的最佳途徑是首先去尊重別人。

一個人,一輩子,一個字,奉行做到,終身受益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拿一個道理把它貫穿起來。”曾子說:“我明白了。”孔子就出了。曾子的師兄弟來問:“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訴他們:“我們的老師所講的道,講忠恕之道而已。從這裡開始學,學到圓滿的境界,就是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據孔子的解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偏重對己,忠偏重對待他人。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於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原則的問題,貫穿於一個人一個事物的始終,是不能改動的。這是人格的堅持,也是成功的唯一道路。

“忠”是指什麼意思?忠就是竭盡所能,堅持自己的理想、抱負、信念。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

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分開來便是“忠”、“恕”二字。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

一個人,一輩子,一個字,奉行做到,終身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