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丰子恺三常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丰子恺(1898-1975)是集绘画、文学、翻译、音乐和教育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他的一生,始自晚清,下迄文革末期,现代中国社会的跌宕转折,他皆一一亲历。连绵不断的战乱兵燹,动荡诡谲的政治风云,文人感时忧国的情怀特别强烈,个人的浮沉与家国的兴亡彼此交汇,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践行时刻萦怀。作为艺术大家,这些都会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散文家的丰子恺有《缘缘堂随笔》和《缘缘堂再笔》,美术家的丰子恺则有《子恺漫画》和《护生画集》,它们无不表达了丰子恺对于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与众不同的是,丰子恺笔下始终蕴藏着禅意,他以此审度人生的缘起缘灭、世事的浮沉沧桑。读其文、观其画,可以体悟作者的意趣和思想,以及他对生命的品格与真意的叩问。具体而言,人生无常、生活日常与寻求非常,是丰子恺人生思考的三个维度。一“人生无常”,与其说是宗教启信的出发点,不如说它是众生皆明的普通道理。丰子恺一生180余部散文和绘画作品中,无常思想或多或少、或重或轻、或显或隐,始终贯穿。他受到老师李叔同的影响,一直向往、笃信神圣的宗教佛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丰子恺三境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民国三十一年(1942),定居重庆,住城郊沙坪小屋,卖字画为生,种瓜豆,养鹅鸽,饮渝酒,怡然自得。时有名流来访,辄意兴飙举,语各如泉,酒亦屡增。是年,闻弘一法师圆寂,怅然若失。既而曰:“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

王国维读书、治学、人生三境界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之学所涉及文、史、哲、甲骨学、经学、文字学、美学等,真可谓全才,配得上“国学大师”之名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著作颇丰。他能横穿词海纵跨年代把先人的词解到如此境界,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细细品味,真的为这三境地折服和感叹。若非曾经“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又怎能“为伊憔悴”而“衣带渐宽”呢?如非“终不悔”地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大师的阐释与这俗世的轮回的确是不谋而和的。洞悉人生,爱情也罢,仕途也罢,财运也罢,所有成功的个案无非都是经历着三个过程:有了目标,欲追求之;追求的过程中有所羁绊,坚持不放弃;成败关键一刻,挺过来了,喜获丰收。而所有失败的个案大都是败在第二个环节上了。

笔者认为,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梁漱溟人生三种态度:逐求、厌离和郑重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

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

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

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

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

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

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

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

“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

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

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

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

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

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韵逐求相比。

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

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

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

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

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三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

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性命。每个人的性命只有一次,是活得精彩、轰轰烈烈,还是落魄、黯然无光?其实,无论平庸、优秀还是卓越,都只是一个选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曾经拥有同等的机会,问题在于他们是否把握住了机会。

有人说平庸也不错,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其实没有对错可言。平庸的人只为了生存而存在,他们只追求一日三餐的温饱,没有高远的目标,亦没有伟大的理想,每一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样的人,毕生都没能走出人生的第一境界.

优秀的人在珍惜性命的同时,更注意提高内在修养和生活质量。他们认为“我们不能决定性命的长度,但能拓宽性命的广度”。生活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性命自然更有意义,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生命”。显然,在做人的格调上,生命比性命更胜一筹,此乃人生的第二境界。

卓越的人比其他人多了一个使命。使命,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就是神圣的使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这样彪炳史册的人自然不胜枚举。如:为了国富民强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远渡重洋报效祖国的钱学森;在荒凉沙漠默默奋斗数载,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邓稼先。“使命”是他们心头的千钧重任。毋庸置疑,使命是远远高于性命和生命之上的第三种境界。

没有使命,再优秀的生命,也走不出人生的精彩。他可以过得很精彩,可那毕竟还是很个人的事情,能不能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人民有一点点的贡献,这是使命感!

使命感是动力的内在源泉,没有明确使命感的人走不了太远。一个人会成功,第一个,一定是他的目标明确,第二个,一定是他的使命跟理念非常的清楚。

使命是需要你自己去寻找的。上帝说:“你人生最大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份适当的工作;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去找出自己的使命,活出自己的人生。”当你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时候,就可以撒播你的影响力来造福人群,让更多的人跟你一样活得很好。

人,是应该有点使命感的。目前的你,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

心我关系四层次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第一层:心为物所累

一直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被物质假象所迷惑所困扰,全部精力去追求财富名利和满足欲望,他的行为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不曾获得心灵的自由。

第二层: 乘物以游心

顺应万物,融于世俗生活,宠辱不惊,随遇而安,随性而为,游山玩水,观花赏鸟,欣然运笔,艺术人生。原句: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意思: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乘物以游心,出自于庄子的《人间世》。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大学》有言:"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矣。"故欲得天下之大成,必先修其内心,使之不随境转,不由物生,方可集天人合一,至大境界也。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王阳明弃荣贵于龙场悟道"吾即是宇宙,吾心即宇宙"之大道,寡欲制欲,知行合一,悠悠钟声对娴娴韵律,提念间又一春秋变幻。

春秋战国,纷乱不断,孔丘处世中静观万幻--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以德立人,方可明理。

"昔者庄周为梦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齐视名利,则道之恍惚窈明定握于心。

静心打坐,观卦图运筹帷幄,文王于狱中揣星象水文,六十四卦愈渐明朗--《四库全书》云"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之为说"。此悟得天下不容辩矣。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世态之变机,变中有变,机中隐机,不必算矣。于是随遇而安,随性而为,趟山涉水,观花赏鸟,欣然挥笔,愉悦尽现。右军《兰亭》畅怀:"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乃心中有景,不必亲赴之;若茶香萦绕回旋于心,更不必持壶沏茶。由此观之,则天下之大有容为大,又何生荣辱得失乎?故景语情语皆缘起于心,置喧闹处罔若隐于市集,亦闻幽静竹林间清风徐徐……

人为性灵,失本真便无趣。孟夫子曰:"无不善之人。"悦,此非意人无不善,但指不善者非人也。

风回,轮转,物是,人非,千古风流终随大江东去,答言世象皆虚幻。智者能不被其蒙蔽,则该有所秉持.正所谓:外化而内不化也.处世通融圆滑,于内心有持信念之大勇,亦不失自我。偶寄闲情,方可负阴抱阳,冲气以养性,依仁游艺以修身。

第三层: 物我两相忘

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

第四层: 心与大道合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在哪里?有说在自然,有说在生活,道的根源其实在人心里,谁悟了自己的本心,就是得道,凡得道者,自然心与道合,生活才真正和谐!

张载—横渠四句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语录中》)的人生理想。他讲的立心,实际上就是立志。南宋陆九渊也讲"立心":"心不可汩一事,只自立心。"(《陆九渊集·语录》)他认为,"心即理",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规范,为人心所固有。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王国维六不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909年,王国维进入京师图书馆任编辑,后为《国学丛刊》起草宣言,倡言“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这表明王国维以纯粹学术研究为志业,主张“故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而后可。”

王国维26岁至30岁期间,曾四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但不管他怎样努力,还是不能弄懂。于是他对人说:“哲学的海洋深不可测。”众所周知,王国维于《尚书》、《诗经》那是颇有造诣,其精研的深度鲜有人比。但是,王国维每次与学生讲解,总是要事先声明有四五处地方自己还没有搞懂。语言学家王力回忆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课便是王国维的《诗经》。王力说,王国维的这节《诗经》课,讲得很朴实,见解深刻、精辟,且讲授方法新颖畅晓,为王力闻所未闻,因而深感受益。但是王力发现,每当碰到某些问题时,王国维却常以“这个我不懂”一句就带了过去,有时一节课下来,竟要说好几个“我不懂”。起初王力不理解王国维为什么要说“我不懂”,觉得这与其大师的身份太不般配了。后来随着与王国维接触的增多,王力才逐渐体会到,这正是王国维治学严谨的表现——做学问的人,不懂就是不懂。没有必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其实,只要稍加分析,我们便不难发现,王国维先生说的“不懂”并非真的不懂。课后有学生问及他说“不懂”的地方,他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可见,他之所以在课堂说“不懂”,一是出于立言的谨慎,他认为他的见解尚未十分成熟,不宜做结论;二是出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尚未定论的问题。王国维对待学术的这种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态度比起今天我们的一些以权威自居,动辄大言不惭,企图扮演全知全能角色的所谓“砖家”不知要强多少倍。

王国维生性淡泊,不喜与人交游,在清华时除了教书授课以外,他一般不主动去跟学生谈话。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人,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书房潜心研究学术。但是如果有人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还是论辩,他从来都是热情接待,不分名节尊卑,不分老幼贵贱,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次,在“历史学会”的茶话会上,有学生提议办刊物。王国维马上站起来反对,说“刊物不必办,以你们这样的年龄,应该多读书,少写文章,即使写了,也不必发表”。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王国维治学严谨,但为人却难免稍显刻板。王国维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以外,很少与人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并且将这些书籍提供给他做参考,请他再仔细看一下。一般来说,到了这个份上常人都会通融,但是王国维看了以后,仍然会说:“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驳难。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每日出寓所至研究院必经颐和园。但他每天工作一完毕立即返家,无暇进园游览。他说:“吾自来处,未窥颐和园。”然而,数年后的1927年,他最终还是走进了颐和园。只是这次他不是游览,而是一头扎进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一去不复返。

道家十层境界

丰子恺三常、三境、横渠四句、人物四层次、王观堂之六不……

道家智慧,非常讲究人每一步修行的境界,因为境界不同,所得到的“道”也不同;下面这十种境界,代表了不同状态下,不同阶段的生命感悟。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的本性,那他的美就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因为人生活在世间,浮世沧桑过后若还能保持淳朴的初心,那将是人之大美。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最大的快乐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摆脱了世俗所谓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世俗的钱财、美色、权利、荣誉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当人沉醉于财色名食睡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不走路当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如果一个人又要走路又不留下痕迹,这就很难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后果,这便是“因果”了。

7、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知道自己的困难处境无法改变,而安于这种处境,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生活工作中必然会碰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平静地接受现实,这便是生活中的智慧了。

8、以众小不胜为大盛。

在一些小问题上,不与世俗之人争胜负,而在大的方面取得胜利才是真的胜利。

为一点人间利益你争我夺,是智者所不愿意做的,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到更高远的目标,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9、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必然会因为遇到困难、灾祸而互相抛弃。

以名利为出发点的友谊,会因利益关系的结束而结束,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

1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以义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水一样平淡;小人以利相交,他们之间的交情常常像美酒一样甘甜。君子之间的交情虽平淡,却能保持长时间的亲近;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甘甜,却一点也不牢固,容易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