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说起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就不得不提《竹林七贤画像砖》。

《国家宝藏》展出的《竹林七贤画像砖》线条流畅、优美,被称为是“一种前所未见的艺术形式”。而在画像砖之外,人物的故事也是丰富多彩,充满魏晋独有的风流,也展示了古代读书人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的所有选择。“竹林七贤”以嵇康为首,向秀喜老庄,曾注《庄子》,“游讬数贤,萧屑卒岁,都无注述。唯好庄子,聊应崔撰所注,以备遗忘云”。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阮咸“咸通音律,善弹琵琶”。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

在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竹林七贤”鲜明的个性,这些个性鲜明的特点也被画家一一转化,成为画像砖上永恒的定格。七人之中,嵇康最负盛名。这位传说中身高1.8米、肤白貌美的美男子,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生存的呢?我们来看看陈滞冬先生对嵇康的解读。

嵇康的背影

嵇康其人

生活在魏晋时代的嵇康,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男子。当时人对嵇康的外貌有许多具体的描述,其中最主要的是形容他的外貌为“龙章凤姿”,“章”是指相貌,“姿”是指动态,以“龙凤”来形容人的相貌,在当时尚未成为皇家的专利,稍早于嵇康的诸葛亮、庞统被称为卧龙、凤雏,便是一例。不过,使用这种极端的形象来描绘一个人的外貌,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顶尖的赞誉之词了。又说他形容伟岸,说话音调优美,在人群中一望而知其为非常之人。早期的记载中有几处特别提到他的身高,都说是达到“七尺八寸”,我们可以从今天出土古尺的长度推算出来,当时的七尺八寸约相当于今天的 187.2 厘米,这样的身高即使放在当今的中国人中,也算是相当伟岸的了。山涛有两句描述嵇康外貌的名言:“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孤松独立”言其身高,“傀俄玉山”言其既高且皮肤白皙。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嵇康像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说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嵇康传世之诗既有五言七言,更多的则是四言,著名者为《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其中五首被萧统选入《文选》。这些诗意象陆离,气格苍茫,用辞奇丽,结构清壮,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有许多句子一直被人沿用至今,如“谁谓河广,一苇可航”“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等等,其后两句更因东晋画家顾恺之引申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而成为古代艺术评论中的重要命题。还有一些意象直到明清时代甚至现代文人作诗时仍然化用入诗中。甚至有人指出,中国古代诗人真称得上阳刚者,只有一个嵇康,其余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人的阳刚豪放都是为了要做文章而装出来的,而嵇康的阳刚是从内心深处投射出来的光明与正大,是天生的豪迈之气,是与万物并生、天地为一的精神。嵇康的诗文、辞赋、书论均斐然可观,著名的《琴赋》《声无哀乐论》是至今讲述中国音乐史必然引证的重要文献;《声无哀乐论》一提出,立即成为士人清谈的主要命题之一。嵇康最有名的文章还有《养生论》《释私论》《明胆论》《难自然好学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总的说来,嵇康崇尚理性思维,不盲从,有极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明晰的思维方式,善于析理辩难,精通儒学,有深湛的老庄哲学修养,又不囿于古人辞旨,能自出机杼,发挥性情,是一个寄托深远的理论家兼文学家,说他“文辞壮丽”实不为过。

嵇康与阮籍等人的关系

《世说新语》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中以嵇康和阮籍最负盛名,他们并称“嵇阮”,是后世推崇的“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也是魏晋风流的主要代表。但二人在门第出身、政治态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陈留阮氏兴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阮氏才能讥讽谢氏为“新出门户,笃而无礼”。阮籍出身名门,自然也就身处政治旋涡的中心。嵇康小阮籍十三岁,家世远比不上阮籍的显赫。二人最有名的一次交集在于阮籍母亲去世时,嵇康主动求见,阮籍青眼相向,与之琴酒为欢。陈滞冬先生认为,“以阮籍的谨慎畏祸和嵇康的倨傲自诩,这也许是嵇、阮之间唯一的一次交往”。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阮籍像

“竹林七贤”中与嵇康来往最密切的人是向秀。向秀小于嵇康四五岁,从年轻的时候起,他就开始追随嵇康和吕安。《世说新语》中有一段最为人熟知的记载:“嵇康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鳯’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鳯’字,凡鸟也。”“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与山涛最著名的交点。事情发生在魏元帝景元三年到四年之间,山涛想举荐嵇康替代自己的官职,嵇康在信中陈列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向秀像

嵇康与《广陵散》

《世说新语》:“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广陵散》因嵇康临死之前的弹奏而更为著名,并从此与嵇康之名紧紧相连。嵇康去世之后,向秀赴洛阳,作《思旧赋》,其中提到嵇康临刑前“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顾日影而弹琴”,对于后人来说,这样的场景满足了人们的遐想,也增添了几分凄惶和孤寂,甚至与嵇康本身的倨傲是相应的,也只有《广陵散》这首琴曲才足以集聚嵇康的死带来的悲怆和慷慨。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竹林七贤 画像砖

陈滞冬先生这样写道:“《广陵散》确实是中国古代琴曲中非常独特的一首大曲。首先是它的结构复杂,在传世的古琴曲中没有任何一首曲子可以与之类比。据明代朱权约在15世纪初所辑《神奇秘谱》中记录的《广陵散》古谱,此曲共有四十五段,除第一段‘开指’之外,其余各有标题的四十四段,又分别归入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分,这种结构在古琴曲中可说是绝无仅有,演奏时长也为传世古琴曲中之最。此外,它还是一首有明确的故事背景的叙事曲,讲述了一个流传有绪并且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这在传世古琴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本文观点取自《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第一章“嵇康的背影”)

关于作者陈滞冬

画家、书法家、艺术史学者,自由撰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出版有《陈滞冬画集》《陈滞冬书法集》《石壶论画语要》《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张大千谈艺录》《图说中国艺术史》《中国书学论著提要》《丹青引》《山川悠远·陈滞冬艺术生活五十年》《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等著作多种。曾在成都、兰州、太原、南京、杭州、威海、郑州、台北、巴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1968年,陈滞冬初识萧金平先生,经他引见拜陈子庄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与书法,直至1976年陈子庄先生去世。其间,因陈子庄先生讲:“学画对你来说很简单,重要的是读书,没有文化的人无法画好中国画”。在陈子庄先生的极力促成下,陈滞冬先生先后师从胡瑞昌(先后任西北大学教授、成都大学教授)、胡瑞祥(老庄哲学专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颇有盛名)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技艺。后又经陈子庄先生介绍向谢慕沙老师(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学习古诗词。1974年夏天,经陈子庄先生亲笔书信推荐拜见晏济元先生学习中国重彩山水画。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著者:陈滞冬

《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为陈滞冬《玉山堂文集》的一部分,全书由16篇文章组成,主要论述特定时代大背景下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内容包括嵇康与广陵散、“竹林七贤”的关系,“二王”书风的形成与道教的关系,吴道子壁画的成就,论及现当代侯开嘉的书法,罗巨白的写意花鸟实践,又记录了与周德华、刘云泉、谢季筠、郭强、夏应良、毛峰等书法家的交往。内容丰富,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观点明确,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学术交流价值。

往期回顾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005次推送

新书推荐|《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