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为何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

chef101


很多人说年羹尧愚忠,似乎是雍正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不够哥们意思!年羹尧真的是忠臣吗?果真没有过造反的念头吗?我看不见得!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有几个情节非常值得人品味。

一,卸甲事件。年羹尧得胜还朝,雍正摆宴为将士庆功。见众将军身披重甲多有不便,让大家卸掉盔甲,可众人一动不动。待年羹尧一声令下,这才齐刷刷卸甲。年还一脸得意说他们只认军令!这仅仅是军纪严明吗?不是!

二,孙嘉诚被杀。孙嘉诚是雍正派往他身边警示他的,但凡有点头脑的人也懂得上意。可是他利令智昏,胆大妄为,竟然擅自把孙嘉诚杀了!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三,蒙古王公跪拜。年羹尧去蒙古王公那里饮酒作乐,竟然接受王公的跪拜迎接。按规制,这些王公贵族只能跪拜皇上,年羹尧此举已经明显有不二之心。



可见,年羹尧不是没有动过造反的念头,他的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也并不仅仅是缺乏政治智慧!他之所以没有造反,只是时机不成熟,暂时不敢罢了。如果不是因为杀掉孙嘉诚引起雍正警觉,十三爷和张廷玉连夜布署岳钟琪接管西北大营,将来有一天时局变化,他起兵造反真的未可知!

那么,他为什么暂时不敢造反呢?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所以没敢轻举妄动!



第一,天时。雍正执政时期,清朝入关已经快八十年,可以说是天下大定,人心思安,满汉矛盾已经弱化,五行八作安居乐业。特别是经过康熙励精图治,清朝经济空前繁荣,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一般来说,起兵造反皆是因为乱世,老百姓没有饭吃就会响应造反。而盛世造反,不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必败无疑!还有,吴三桂造反失败刚刚过去时间不久,前车之鉴,犹如警钟!年羹尧岂能不知!

第二,地利。年羹尧的十万大军集中在西北,那里人烟稀少,粮食短缺,粮草主要靠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转运。一旦起兵造反,雍正只要让陕甘总督掐断他的粮道,必然不战而败。粮草对大军有多重要他非常清楚,当年,十四爷当抚远大将军王,雍正安排他做陕甘总督,不就是为了从粮草上牵制老十四嘛。因为粮食被年羹尧控制着,十四爷眼睁睁看着雍正继承大统,也没敢起兵造反。十四爷都不敢造反,他更不敢了!

第三,人和。年羹尧只是一个汉人,后来被主子赏识,改隶汉军镶黄旗,也就是“抬旗”。你当大将军,那些八旗骄兵悍将听从你的号令,可是如果一旦造反,必然引兵哗变!另外,雍正为了防止手下叛乱,实行密折专奏制度,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随时在雍正的监控之中。所以,他的军营并不是铁板一块,最明显的,副帅岳钟琪就不听他的号令,岳钟琪改变驻防移师松潘,年羹尧暴跳如雷,可是,没办法,人家岳钟琪请了上谕!所以,一旦造反,年羹尧必然惨败!

所以,他不敢贸然造反!


管理那点事


年羹尧根本就没想到雍正会杀他,雍正自己也没有想过要杀年羹尧。

中国历代王朝里所有造反的事例中,能成功的微乎其微,除非是开国之初的朝局动荡时期,在开明盛世,武将造反并且成功了的,历史上是没有的,比较著名的也就是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反了一把,虽然闹腾的动静大,只是把大唐王朝从繁荣盛世闹成了一片衰亡,但并没有亡了国,而且还把自己命给撘进去了。

那么在康熙末年,雍正时代的年羹尧造反呢,可以负责任的说,完全没有机会的,毫无胜算。年羹尧作为大将军出征西北,讨伐准格尔,领兵20万,而这二十万可是朝廷的兵马,年羹尧之是领军主将。

从清朝的兵马管制制度来看,大将军王领兵出征,只带兵符,不领亲兵,也就是说,年羹尧去西北上任大将军职,而那二十万大军大部分是本地驻军或者从外地调遣的主力骑兵,而这些兵马并非年羹尧的私兵,打完仗,年羹尧回朝归还兵符,而各地兵马听候兵部调遣,该去哪就去哪,与大将军是谁无关。

回到年羹尧被雍正被贬,年羹尧怎么被贬,我就不重复赘说了,无非是骄横跋扈,找朝廷要钱粮,讲条件什么的,但年羹尧从来就没有过谋反的心思,而且最后给他的定的罪也不是谋反之罪。

年羹尧当时被贬,他并不认为自己会落个自杀身死的下场,所以根本就没考虑过造反自保,当然他也没有那个实力去造反,一是没有官兵会随他造反,大部分官兵都是当兵领饷,杀人吃饭的,大将军让他们出去砍敌人,那没话说,份内事,死了还算是烈士,但要他们去造反,那不但是掉脑袋的事儿,更有灭族的风险,没人会干的。

二是年羹尧没有人支持,他的部将、文官等等都与之是同僚关系,还没有好到可以随你造反掉脑袋去。

其实雍正也没想着要年羹尧的命,无非就是撤个职,让你换个岗位,警告一下而已,是年羹尧自己要找死,都在悬崖边上了,还不知死活的摆大将军的谱,正好让朝中一帮看不惯他的人弹劾他,雍正也顺势赐了年羹尧自杀。


沉墨I方之城


雍正要收拾年羹尧之前,先把年羹尧的兵权给解除了,没了兵权的年羹尧,拿什么造反啊?这是其一。

其二,真正属于年羹尧的嫡系兵马,其实只有区区十万。西北决战时,兵力远远多于10万,而且属于年羹尧指挥。但是,这些兵马都是临时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为了同一个目标——平叛,临时属于年羹尧指挥。西北大战结束后,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兵马,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于是,年羹尧手里只剩下10万兵马。

凭这区区10万兵马,年羹尧有什么底气造反?

别看年羹尧嚣张,其实一直以来,年羹尧的势力并没有强大到尾大不掉的地步,他的嚣张,其实也是雍正一步步惯出来的。看看当年雍正写给年羹尧的奏折批示,简直肉麻到不行,大有卿卿我我的意味。

大概正是雍正的这种“溺爱”,让年羹尧产生了幻觉。

年羹尧于雍正,其实就像三国时的司马懿于曹魏。西北未能平叛时,年羹尧对于雍正是不可或缺的。为何?因为他无人可换。十三爷倒是可以,但是他身体太差,而且不能离开雍正身边;十四阿哥倒是也行,但雍正不信任他。

既要有能力领兵打仗,还要受到雍正的信任。想一下,除了年羹尧,雍正还能用谁呢?

所以,西北一日不平,雍正就一日不会收拾年羹尧,任他嚣张,任他消耗国库银两。

可是,西北平叛之后,年羹尧的作用就没那么重要了。就像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作用就没那么重要了一样。

司马懿深知其中利害,所以此后一直装孙子,一直不露声色地装孙子,只为等待时机。然后时机来临,司马懿就咸鱼翻身,成了曹魏之主。

可是年羹尧呢?拿得起,放不下了。他不但不会装孙子,还要继续轰轰烈烈。但群臣和雍正都不允许他继续轰轰烈烈。

于是乎,年羹尧就挂了。


趣谈国史


有人说了,年羹尧在西北拥有几十万重兵,为何没有造反呢?

我在这里以电视剧的剧情作答一下。

首先,年羹尧虽贵为抚远大将军,但多疑的雍正在他身边安排了许多的眼线,这些眼线经常以“密折”的形式向雍正报告军中大事,所以朝廷对西北的军务及人事十分了解。再说军中的大部分士兵以满人为主,而年羹尧本为一个包衣奴才是个汉人,所以他也不可能指挥军队去造反,况且军中除了年羹尧,还有更效忠皇帝的岳钟琪将军,因此想造反不容易。

其次,虽然年羹尧自从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后因为过于膨胀和雍正有了一些矛盾,但他的内心还是惧怕雍正的,因为他的步步高升是雍正赐予的,所以对雍正还是衷心的。退一步讲,如果年羹尧真的对雍正有异心的话,他早就跟“八爷党”的人合作了,那样的话,雍正可能早就退位了,但他没有这么做。

最后,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年羹尧根本没有想到雍正会这么对待他,他以为杀掉了一个孙嘉淦仅是一件小事,他完全忘了孙嘉诚在朝内的威望,他完全完了当初雍正为什么会安排孙嘉淦这么一个人在他身边,目的就是要给他一个警醒,让他看到孙嘉淦就如看到皇帝一般。因此,当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雍正十分失望和生气,暗中替换了年羹尧身边有军权的亲信,即使年羹尧想造反也没法实现了。

总之,就是年羹尧太招摇和过度膨胀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吃瓜小丫丫


清朝有非常完备的武将制约制度。就拿抚远大将军来说,康熙指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赴西北指挥作战。西北的军队只是临时听从大将军的号令。如果大将军王的职务被罢免,权力自然也会收回。

年羹尧统领的西北大军,并不是他自己武装的私人军队。而是由甘肃、四川、新疆的驻防八旗和三省绿营兵拼凑出来的。八旗兵归驻防将军的指挥,绿营兵则归各省提督指挥,提督之上还有巡抚和总督。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监督环环相扣。同时两督一抚又对大将军的权力进行制约。不会因为某个将军或者皇子鼓动,就能随便调动大军造反。

举个例子,年羹尧是大将军兼川陕总督。他可以命令四川的巡抚和提督,让他们出兵协助作战。但是年羹尧不能越级指挥,不经过四川巡抚和提督的同意,就不能直接调动四川省的绿营兵。


就拿《雍正王朝》电视剧来说。军机处为了避免年羹尧兵变,已经提前发密旨给各省的巡抚和提督了。让他们不要听从年羹尧的军令,并且还要配合钦差大臣的行动,将年羹尧的亲信全部架空。



等到年羹尧从蒙古回到西宁行媴后,西北大军的统帅已经全部换了一遍了。年羹尧还能指挥谁造反?

并且,年羹尧身边的将领。很多都是雍正派过去监视他的。雍正若倚重年羹尧,这些人就听从年羹尧的军令。雍正若想罢免年羹尧,只需要朝廷一封上谕,这些人就不会再拿年羹尧当大将军看待。毕竟,这些人效忠的是皇帝,不是年羹尧。




电视剧里面,就出现过雍正派去的卧底,跟雍正密通密折的镜头。其中,以伊兴阿的镜头最多。

这个伊兴阿在电视剧里面的设定,是铁帽子亲王的三世子,雍正派去年羹尧身边,级别最高的卧底。无时无刻不跟在年羹尧后面监视,连九阿哥允禟到西北后,跟在年羹尧后面的也是伊兴阿。(说明年羹尧也信任伊兴阿,没想到他是卧底)




试想一下,自己的亲信被调走。而大将军中军大帐也被图里琛和岳钟琪控制。

岳钟琪是朝廷钦命的新任大将军,图里琛手上还拿着朝廷明发的任职圣旨。年羹尧就算想造反,他手上没有兵,怎么造反?



不少人说,年羹尧没有粮草。所以他没办法造反。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

用粮草制约大将军王,这是邬思道和雍正限制十四阿哥的办法。因为陕甘总督是年羹尧,陕西粮道是李卫,所以雍正能用粮草的办法制约十四阿哥。但是,这个办法对年羹尧无效。因为年羹尧他自己就是陕甘总督,西北大军的粮草,由他自己负责。

户部只是负责粮草转运工作,如果电视剧里面的年羹尧想造反,并且他能控制陕甘川三省的各级官员的话,他就可以造反。

所以,雍正在处理年羹尧时,就不能采用粮草制约的办法。而是直接釜底抽薪,把年羹尧变成光杆司令,他就没办法造反了。



用电视剧里面,年羹尧的话说。这么大的人事调动,怎么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啊?

可不嘛,雍正是什么心机,年羹尧又是什么心机?跟主子玩,玩的赢吗……

捏死一个大将军,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



总之,年羹尧的权力是雍正赋予的。像岳钟琪和伊兴阿这些人,他们听从年羹尧的指挥,并不是因为年羹尧是大将军。而是雍正让他们听年羹尧的指挥,遵照皇命才从属于年羹尧。只要雍正一句话,这些人立马就会架空年羹尧。

朝廷有制度在,不会因为一人而动社稷。电视剧里面的年羹尧,不懂这个基本道理。死的不冤枉……


Mer86


世界上极少有人甘心被杀而不作丝毫反抗的,年羹尧之所以被杀,非甘心,是无奈啊,非不敢造反,是不能啊。

年羹尧被杀的过程和结局,与汉高祖刘邦对待功臣韩信的手法,何其相似乃耳!韩信攻打齐国,齐国还没完全平定,就伸手向刘邦要求封王。后来刘邦要清剿项羽残余,他又窝藏钟离眛。陈豨反叛,刘邦都亲征了,多么重视?但他又与陈豨纠缠不清。

这一系列的事情,会让刘邦作何感想?其实,他伸手要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对他就已经有意见了,后来接二连三出现与刘邦冲撞的事情,刘邦刘已经开始着手要收拾他了,而降他为淮阴侯,调到长安,实际已经监视居住了。韩信你再“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刘邦一个连环计,就已经注定了你的死亡。

年羹尧的表现和雍正收拾他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

年羹尧治军有方,带兵有法,军纪严明,在平定青海叛乱过程中居功至伟,为雍正皇帝消除的心腹之患。他治军有一手,但做人却十分弱智。他把军中的这种霸道作风带到了朝廷,甚至带到雍正皇帝面前,处处以功臣自居。

西北大捷,百官跪迎,年羹尧甚至连马都没下,这不是蔑视百官,这是蔑视朝廷;朝堂之上,兵不解甲,皇帝提醒,他却说将士们只知大将军而不知有皇帝,这不是带兵有方,这是做人糊涂,这种糊涂,比韩信伸手要齐王的封赏更让人脸上挂不住。

其实,雍正在这个时候,就早已决定要防备他,修理他了,只不过还没决定要杀他。于是,雍正派了说话畅言无忌的孙嘉诚随他去西北军营,表面上是帮他理财,实际上是在他身边安插一个眼线,因为雍正知道,孙嘉诚知无不言,而且决不会为年羹尧所收买的。但偏偏在这个问题上,年羹尧又一次犯了糊涂,竟然在军中把孙嘉诚一刀给杀了。他杀的是孙嘉诚的命,伤的是雍正的心,雍正对他的最后一点耐性,被他这一刀给抹平了。这叫自断后路。

雍正动年羹尧,还是动了一番心思的,用贴身侍卫带着圣旨前去缉拿年羹尧,乘年羹尧与蒙古王公喝酒作乐之际,夺下了他的大将军帐,将他的心腹撤走,然后瓮中捉鳖,年羹尧纵有三头六臂也逃不掉了,还有什么机会造反?

其实,撤掉年羹尧的大将军时,雍正就已经决定杀他了,只是作为皇帝,不会那么快动手,免得闲话。让他去当杭州将军,不过是权宜之计,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被杀的命运。


帝国的脸谱


一是清朝是中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儒家传统名教思想深入人心。你看康熙朝修的贰臣传,洪承涛家族有人就流露到当乞丐,雍正朝的钱名世,就因为写诗夸奖了年羹尧,自家门前就赐匾“名教罪人”,一辈子抬不起头,到乾隆朝才把匾额取下来。这就是要从一而终。

二是自古造反是谋逆大罪,年羹尧想造反,但反迹未彰,他和八爷党的谋划被雍正消灭在萌芽状态。年羹尧自恃罪无实证,自己有立了擎天之功,功过相抵,谋一富家翁不是没有希望,俗话讲“好死不如赖活着”

三是满洲人的八旗制度,年羹尧是雍正的门人,包衣奴才。雍正一手抬举年羹尧从一小小游击,到四川巡抚到甘陕总督再到钦命大将军,两人的关系非寻常能比,所以从议亲议功来讲,年羹尧至死都抱有希望。

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小说来看,年羹尧的性格心狠手辣稳重持进,但弱点在于机变不足决段不定。就像赤壁之战前孔明写给孙权的信里说的“要投降就早点纳土称臣,要战就早下决心,首鼠两端,犹豫不决,此速祸也”


倔强的砖头123


年羹尧他造不了反。

第一,年羹尧压根没想过雍正会阴他,甚至是杀他。按理说,三军主帅不应该轻易离开自己的大将军行辕,把所有的兵马、副将都留在营里,然后毫无防备地去跟蒙古王爷会面。最起码也应该多少做点准备,以防止有人在背后搞事情,但年羹尧竟然就真的只带了几个人堂而皇之地出去了。当然,这自然表明他对于自己在军中的权威是自信的。但他的这种自信是从何而来呢?从杀富宁安,到驯服十侍卫,再到怒斩各种一二品大员,最后荡平西北,功高盖主,位极人臣,连张廷玉和隆科多都不放在眼里,这一切都是雍正在给他撑腰,以至于他自己都有了个错觉,自己杀了那么多人都没怎么样,看来雍正是真的不会把自己怎样了。



所以你看,当年羹尧赶回行辕,看到岳钟琪堂而皇之地坐在大帐中央时,还显得那么神色自若,连呼“好手段”,心里却还很是不屑。这是因为他自信自己还是可以控制局面,因为再不济他的背后还有雍正皇帝。而当图里琛走出来时,他的脸色立马就变了,那种脸色绝对不是恐惧,也不是震惊,而是不可思议,他压根就没想到雍正会对他下手。

第二,年羹尧赶回大将军行辕时,他的几员嫡系参将都被调离岗位了,同时换来了一些陌生面孔,所有的调度都已完成。以清朝对于边将的控制力和相应制度来看,他想不通过雍正就重新夺回军队控制权的可能性已经是0。



这与胤祥在康熙驾崩之夜替雍正夺回丰台大营兵权形成鲜明了对照。为什么胤祥能够夺权成功,而年羹尧却不行呢?因为丰台大营中的参将大多是胤祥的嫡系,胤祥可以直接对他们发号施令,而丰台提督成文运其实只是个光杆司令。最重要的是,胤祥手中握有象征皇权的金牌令箭,所以才会为所有人信服。

而年羹尧呢,一没嫡系手下保驾护航,二没皇权庇护左右,他连西北行辕的兵权都夺不回来了,又谈何造反呢?



除了接受雍正宣告给他的一切结局,年羹尧他别无选择。


达摩说




没有一个人甘心被杀,年羹尧也是如此。但,不甘心又能如何?雍正一系列的举措,早已让年羹尧成为了没有牙的老虎,如何能造反?

雍正二年,君臣失和,雍正提出了警告



年羹尧作为雍正最得力的大臣,功勋卓著,受到不少隆恩。

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了年羹尧自己的控制力。

雍正整顿吏治,而年羹尧执行的却非常不得力,最重要的是,年羹尧自己及其腐败,这让雍正“不快”。

年羹尧权利欲望也非常强,在雍正二年,在赴京途中,让直隶总督李维均等跪道相送。到了京城,王公以下官员跪着迎接,王公问候,扯高气扬,爱理不理。

更离谱的是,在雍正面前,年羹尧居功自傲,态度傲慢,有失“人臣之礼”。



这些表现,让雍正对年羹尧有了意见。在回去时,雍正发御旨嘱咐年羹尧“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按理来说,看到这样的话,年羹尧应该开始反省自己了,可是,年羹尧并未收敛自己的言行。于是,雍正的后招又来了。

私下暗示众人,远离年羹尧



雍正看年羹尧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权势滔天,不收拾看来不行了。于是,私下安排人暗示众人远离年羹尧。

一是暗示离年羹尧比较亲近的人员,要他们控制和年羹尧的距离,并且鼓励揭发年羹尧的罪行;二是暗示那些反对年羹尧的人,让他们站稳立场;三是暗示一般的朝臣,提高警惕,站好队伍。

这样的措施,让众人都知道年羹尧快倒台了,唯独年羹尧却茫然不自知。

调整年羹尧的人脉队伍,让失去联盟者



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现象,当时人们皆称“祥瑞”,群臣称贺。

年羹尧也想“锦上添花”,说两句好听的。但,长期的膨胀让年羹尧的智商受到了影响,上了一个贺表,可是,表中不仅字迹潦草,而且把“朝干夕惕”误写为“夕惕朝干”。这是多重要的事啊!年羹尧这错犯的有些低级。



想收拾年羹尧的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干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这帽子扣的猛,这是公开收拾年羹尧的信号。

果不其然,不久,雍正调整了和年羹尧关系紧密地大臣。让这些身居要职的官员,过渡到不太重要的位置。

最后一击,去兵权,押入京中清算



虽然年羹尧迟钝,但如此明显的信号,还是让年羹尧感到了危机。

可是,年羹尧就像一个温水煮的青蛙,等知道要死时,所有已经来不及了。

先是雍正私下御旨给年羹尧的副手岳钟琪,在年羹尧还无防备时,突然夺了兵权。同时,让年羹尧西北大营周边的部队严密关注,如有异动,随时一起围剿。

兵权、人事权,被雍正全部收走了,年羹尧只能被压回京都。



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年羹尧,被雍正定了九十二款大罪,能构成杀头的就有不少条。可以说,年羹尧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但雍正为了顾及整体影响,令年羹尧在狱中自裁,所有年氏家人全部革职,进行充军发配。比起被诛三族或九族的来说,年羹尧算是幸运了很多。



综合来看,年羹尧不是愿意甘心被杀,而是实在无奈,因为雍正的措施层层递进,让年羹尧没有了任何造反的能力。


蓝风破晓


认为雍正没有给年羹尧造反的时间,就是雍正给了年羹尧造反的时间,我认为年羹尧也不敢有反意!因为雍正早就对他的心腹之一浙江巡抚李伟说过,“料他年羹尧没这个胆,也没这个本事!”

雍正为什么早就料定年羹尧不是这块料呢?

第一,中国君臣文化影响,不容年羹尧有半点“不忠”之心。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年羹尧作为臣子,“忠孝”是他不敢逾越的红线。如果他拥兵自重,与君王雍正作对,首先他就会陷入“不忠”的罪名。结果是不被雍正瞧不起,与他同朝为官的大臣也瞧不起,天下的子民也瞧不起他。曾国藩就是个例子,他的雄才胆略远远高于年羹尧,但他对皇帝从不敢生半点不忠之心。何况年羹尧遇到的又是个千载难逢的明君。退一步想就是年羹尧不守“忠”这个为臣的底线,执意起兵,也只能落个“师出无门”,被天下人贯上一个“犯上作乱”的名誉,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二,中国宗族文化的影响,不容年羹尧有半点“不孝”之意。


年羹尧之所以得到雍正的赏识,不仅靠得是他个人的才能,而且和他的父亲与皇家世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在康熙帝时就是湖广巡抚,很受康熙青睐。看在年羹尧父亲的面子上,康熙帝亲指指婚年羹尧的妹妹与雍亲王为妃子,后册封为侧福晋。从他妹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揽雍正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无人所出,最后成为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地位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兄妹二人受雍正帝宠爱,并取得如此高的地位,与他们父亲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因此年羹尧如果对皇帝雍正不忠,也就是对年家祖宗的不孝。不孝之人按祖宗的律法死了后是入不了年家祠堂,进不得年家祖坟的。


第三,中国江湖文化的影响,不容年羹尧有半点“不义”之举。

“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社会上混江湖之道。年羹尧从一个包衣门徒,上升为陕西总督,最后为封疆大吏,他每前进一步无不沁着主子雍正的心血。特别是在雍正推举十四阿哥做西征大统帅时,又向十四阿哥力荐年羹尧做陕西总督。一箭双雕,雍正其意在用年羹尧来牵制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可见雍正对年羹尧的信任度,达到了“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程度,这一点年羹尧应该心知肚明。如果年羹尧对雍正的知遇之恩视而不见,揭竿而起,背信弃义与主子雍正,别说在朝里混不下去,就是在乡野也会被道上的朋友嗤之以鼻。无信无义之人,按道上的规矩来说,年羹尧不敢对主子雍正背信,更不敢对主子雍正弃义!



年羹尧的老门客审时度势劝年羹尧说,“地不跟天斗,臣不跟君斗”。最后年羹尧只得宁愿被主子雍正杀掉,也不敢对主子雍正有半点反意。因为不忠不孝,无信无义这个恶名,吓死他年羹尧也是不敢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