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僧王陵,在公主陵東一華里許地方,敕建於同治四年(1865年)。地處“青山拱抱,綠水環流,樹蔭掩映間,萬瓦參蓋,紅牆隱約者,乃博多勒噶臺旗僧親王之陵也。查王名僧格林沁,為世襲郡王,忠直成性,勇武絕倫。清鹹、同年間,督師南征,剿平捻匪,為清代有數人物,卒致輕身陷敵,死於王事。清廷軫念有功,詔封忠親王,建陵於斯,極為壯麗。”(《科左後旗文史資料》第二輯109頁)

僧王陵園,坐北朝南,有內、外兩道圍牆,園內又有內院、外院之分。外圍牆為土築牆、內圍牆為磚砌硃紅牆。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外圍牆南大門上修有高大的牌樓,高約五丈。牌樓內立青石蟠龍聖旨碑。

牌樓向內見陵園正門,陵園正門至過廳間為陵園外院。外院內有東西朝房各三間,東西更房各三間。正門與過廳間甬道兩側各有一石獅盤踞。外院圍牆為磚砌女兒牆。過廳兩側朱牆上各開一扇側門。過廳內陳列著僧王生前為帥的全部儀仗,有金爪、鉞斧、朝天蹬、”迥避”“肅靜”等官顯牌。還有凡經過僧王陵者,“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規定。朝房為供王爺子孫、扎薩克官吏、旗民百姓祭陵前的候室,更房,是陵丁的住室。過廳大門除舉行祭典活動外不能開啟,平日裡陵丁等都走側門。過廳向內以甬道與饗殿相連。饗店內有僧格林沁塑像,塑像前擺設香爐、燭臺等祭器。室內陳列僧王的寶刀、馬具、戰跡圖等。饗殿後面朱牆盡頭最高處有並排三座寶頂。饗殿與寶頂間以三級漸高形式的臺階相連。寶頂均建在堅實的臺基上。三座寶頂中,中間高大者為僧王之墓,兩側稍小者為福晉與側室之墓。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僧王陵東側,外圍牆內有一座陵寢。是僧王伯父布和特木勒喇嘛之墓。

在民間,過去有傳說:僧王在山東陣亡時頭顱被砍去,朝廷命工匠安裝了金製假頭顱。1948年,當地農會根據民間傳說打開寶頂時,僧王的屍首俱全,只是在左前胸有槍刀傷口。解放後,當地在陵園內殿閣辦學校,1958年均拆毀。陵園內的蒼松花草全部砍伐殆盡。一對石獅在“文革”中被破壞。只有朝廷命鐫的青石盤龍碑,由法庫民委重新立在原址,當文物保護起來。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青石蟠龍碑上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著清同治皇帝的聖旨,現照錄如下:“朕為朝廷賜卹之恩典,莫隆於勳戚,策府酬庸之禮,尤備於哀榮。軫念前勞,雕筵既設,追思偉烈,石碣宜鐫而科爾沁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忠勇性成,勤勞懋著荷。三朝之寵眷,經百戰之勳名,由懿戚而備平藩,典旗營而比依禁御;屬以匪蹤之竄擾,愛修戎政以殲除,命爾專征。授為參贊,揚威連鎮,凱撤高唐,特邀先帝之恩,用晉親王之爵,洎乎朕成大統;深倚重臣,禦侮折督師五省;侵寒耐署,臨陣六年,奮爪士以同仇,熊羆共壯;奏朕公而告捷,鳥獍疊擒。乃因餘孽之狂奔,遂率偏師而進剿,何圖小丑鼠伏難防,突掩重圍,鴟張俞熾。槍誓埽期,剋日而藏功;風笛身攖,致將星之掩採,攬封章而涕隕,示慟輟朝;賜奠綴而躬臨,治喪給賻。祀崇太廟,詔配饗而儀隆,澤逮後昆,諭加封而典渥,緬茲忱悃,於諡曰:“忠”。於戲!炳千秋日月之光,貞珉永勒;挹萬古雲霄之氣,亮節常照。式峙穹碑,敬承庥命。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僧王故居(一)

大清同治四年乙丑十一月二十日敕建。”(《博王實錄》122頁)

除此之外,清朝廷在北京地安門建立僧王祠,又下令:凡僧王督師五省之地方,都建立忠王祠,讓當地官民四季進香。當地官府還將僧格林沁戰死的地方吳家店改稱“落王莊”。僧格林沁的原籍科爾沁左翼後旗扎克,在王爺家廟祠堂內供奉僧王圖像,民間還傳唱讚頌僧王爺的九十九首蒙古文敘事詩。1868年,清朝撥銀,在昌圖城榆城子修建了僧王廟(即“忠王祠”)。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1914年,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印務協理達崇阿,在布敦哈日根努圖克烏布日希日嘎屯東泡子北沿,建立一座胡力根廟(胡日根蘇莫),廟內用泥質塑造僧王塑像,立於其中。

以上祠、廟,在土改運動中均遭破壞,畫像、塑像毀掉,遺留物全部散失。

公主陵(即和碩端柔公主之陵)

公主陵,是由朝廷撥銀,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法庫門西北二十華里處“下金臺“”地方(此地原屬科爾沁左翼後旗轄地,“土地奉上”後歸法庫縣),為和碩端柔公主所建陵寢。建陵後“下金臺村”改成“公主陵”村,沿稱至1948年。1948年土改後改稱“民主村”、“鋼鐵村”等。1982年,國家地名普查後,又恢復成“公主陵”村。

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親王陵(轉載)

公主陵坐北朝南,地處法庫門西北老黑山腳下,山清水秀古木參天的幽僻山區。陵園前有漢白玉石旱橋。走過旱橋即為陵園三間門廳,門廳兩側各置門房二間。由門廳向裡以甬道連接五間過廳。此門廳至過廳間屬陵園外院,過廳以內屬內院。院內還有東西朝房各三間,東西更房各三間。過廳內陳列著公主和王爺生前用過的儀仗。過廳兩側朱牆上各開一側門,不是大小祭日,過廳門不得開啟,陵丁等只走過廳兩側的側門。朝房是公主和王爺的子孫、扎薩克官吏、旗民等祭陵前的打站之所。朝房南的更房是陵丁的住所。由過廳向內以甬道與五間饗店相連。饗殿內供奉公主和王爺的塑像、牌位等。這裡也是扎薩克官吏、旗民等四季舉行祭典參拜儀式的場所。饗店後以磚石修築的三級臺階步步高昇,連接陵園朱牆盡端的是公主和王爺和葬的寶頂,寶頂高約兩丈餘。寶頂建築在堅實的臺基之上,臺基下數米深處有磚券墓室,墓室前面有方型石門,墓室內安放著兩具朱漆靈柩,一為郡王靈柩,另一位公主靈柩。上面均畫雲紋圖案。

據當地群眾反映,公主陵墓於1948年土改時被當地農會拆毀,從墓中挖掘出公主身戴的鳳冠霞帔、數袋珍珠、金幣和金銀錁子等。據目擊者回憶從公主墓中挖掘出的紅寶石頂子,當時依然閃閃發光,翠綠的翎管世間少有,堪稱稀世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