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解放前四川地区有袍哥,袍哥是哪些人?袍哥怎么来的?

摧毁萨德


袍哥是四川哥老会的成员。

哥老会是清末中国长江流域的一个民间秘密帮派组织,起源于清代四川以劫夺谋生的异性结拜团体——啯噜,盛行于民国,与青帮、洪门合称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辛亥革命后,成为公开性的组织。哥老会由下层群众自发结成,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甚大,分布面广而且反清情绪强烈。至今其起源成谜,有传言为源自郑成功首创的反清复明组织,也有说是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为联络哥老会,曾宣传哥老会是天平天国李秀成等人潜入湘军而创建。

袍哥有“与子同袍”之意,另说袍和胞谐音,如同胞之兄弟。也曾叫做“汉留”,意思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袍哥组织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和八德(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为信条。联络的地点称“码头”,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加入袍哥组织的人根据堂口划分,有言道:“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仁字旗是旧社会有地位、有面子的人,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贾,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者,智字和信字代表的是体力劳动者,如果从事的是所谓的下等职业,如娼妓、理发、搓背、修脚等,还有违背儒家伦理纲常,如盗窃或妇女不守贞洁再嫁等,都不能参与,但又不尽然,比如土匪流氓就能参与。虽然袍哥组织有一套标准却又不够严密,甚至显得奇葩。

袍哥组织深受封建意识的影响,形成清水和浑水两种袍哥,但在各自的内部里,都是有钱或权力的人地位较高,占据五个等级中的前几级。两种袍哥组织结构主要的区别在称呼上,前者的头目称“舵把子”或“社长”,后者的头目则称“老摇”。

虽然袍哥已经消失几十年,但在四川方言中仍旧能够找到袍哥“切口”(黑话)的影子,它对近代四川社会影响深远。


国家人文历史


袍哥就是哥老会,是清代前期形成,延续到民国时期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民国末年逐步消亡。

哥老会的最初目标是反清复明,不断经营吸纳下,各类组织广泛,成员众多,清末民国时期就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


在已故武侠文学家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陈近南,就是一个反清复明秘密组织的大头领。而这个陈近南,不是金庸随意虚构的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1661年,郑成功在中国台湾地区创立了反清复明的秘密会党,陈近南就是被派到四川一带发展秘密会员的头领,在雅安开“精忠山”,哥老会因此从天地会系统中派生,势力最终超过了天地会。到了晚清时期,四川地区的袍哥一度非常广泛,所谓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就是说的哥老会流传广泛,几乎人人踊跃参与。

据说,整个民国时期,全四川地区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袍哥或者有袍哥背景。到了1930年代更为复杂,在当时的川西平原,几乎所有的乡长、保甲长都是袍哥的成员。关于袍哥的数量,我们可以根据1947年燕京大学的一位社会学系学生的调查,她说70%的成年男子都是袍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袍哥?可能与四川的历史分不开。

张献忠屠蜀后,湖广填四川,相较于江浙一带的宗族势力,移民的到来令四川宗族势力相对薄弱,那么民众依靠谁呢,只能依靠这些秘密组织了。所以老百姓一般打官司评理的时候都不找县衙,一般都找袍哥组织。

另外,四川这个地方天高皇帝远,处于大西南,属于统治的末端,加上交通不便,很容易造成武装割据,有一句话叫做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长期的动荡,民众只有依靠秘密的地下组织来保护自己。

袍哥会还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分布于各个底层职业,三教九流,行行都有,也有的是土匪。

袍哥也有不少江湖暗号,用于鉴别身份。比如,两个袍哥成员在茶馆接头,摆茶碗阵是必备技能。茶壶怎么摆,茶壶倒多少水,怎么移动都很有讲究,如果摆错了,就很不得了,会引来杀身之祸。

袍哥的会规与奖惩制度相当严格残酷,大哥具有处置权。袍哥小弟们做错事就要受罚,一种惩罚叫做“扑前刀”,就是把三把刀埋在地里,刀尖朝上,做错事就自觉扑过去自杀;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滚肉球,非常残忍,就是一个木板上,钉上钉子,钉尖朝上,受罚者在上面打滚,直到最终皮开肉绽,如果伤及脏腑,就会流血而亡。 清末时期,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许多袍哥首领就参与,并取得了一定成功。在辛亥革命中,袍哥也投机打牌,对于推翻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从民国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风俗的开化,法制的健全,民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袍哥逐步消失在历史中,成为一个过去的历史记忆。

秦右史,一枚蜻蜓,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清末民初源于"反清灭洋”哥老会,发展成为流行于四川,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民间帮会组织,其成员称袍哥。它以义气相号召,参与群众广泛,民间有"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之说。袍哥与青帮和洪门共为当时三大民间组织。

清朝末年,借着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川内的袍哥迅速武装起来,建立了同志军,由此引发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同志军的主力便是袍哥,他们发明了"水电报“,将起义消息迅速传遍各地,可以说袍哥也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中,男主角罗歪嘴便是袍哥。

各地袍哥都有自己的组织,按旧道德"仁义礼智信“分为五个堂口,按各个行业分帮入堂,一般仁字堂为官绅,义为工商业者,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者,智字和信字代表的是体力劳动者,下九流中的娼匪不得入,男旦和私生子也被岐视在外。

每年五月十三,为传说中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各地袍哥都会举行盛大的"单刀会“。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新人入会。参加袍哥的人由已入者举引,必须"身家清,己事明",不得从事贱业。举行一系列仪式,如给关帝上"三把半香”,才算正式成为袍哥,以兄弟相称。袍哥有“与子同袍”之意,另说袍和胞谐音,如一母同胞,所谓"江湖浪荡弟兄亲”之意。

△关帝像

据爷爷说当年戎州城,成年男子几乎都嗨袍哥,实际上99%的穷人都入帮,也就是交了保护费而已。如果起了纠纷,往往都是找堂口管事调解。若大事不决,则开香堂解决,而不是告官。

袍哥会是细组织完备的小社会,每个堂口的组成为分为十排。除"大爷"舵主处,还有二排为"圣贤二爷"借喻关圣人,以下三爷,四爷…末位老十称"幺爷”。各地袍哥相见有"切口"手势,表明自己的身份等级,均以礼相待。一张戎州舵爷的"路条"名帖,可让出去的商人和船队平安走到重庆。
△旧时宜宾水码头

由于参与者众,组织严密,各地堂主势力庞大,控制了工商业水陆码头等流通领域,外来行商者,来到任上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当地袍哥老大总舵主,民间称之"拜码头"。若是目中无人,日后自然少不了事端。历任县官,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到任之初都要拜袍哥码头,行政措施也都要先和舵爷们商量。

但实际上作为最基层专业袍哥"幺爷“,往往都是匪盗过往,或城市无产流氓者,川人称为"杀(穿)半截鞋的"的,也不免在烟赌娼业混水摸鱼。这种称为"浑水袍哥”,与"清水袍哥“的又有区别。

△川江纤夫

在辛亥革命后,川内各大军阀混战不休,各自拉拢当地的袍哥组织,壮大自己的势力,行话叫"跑滩",川军故有"无袍不成军”之说。抗日名将邓锡侯在日记中,曾提到川军保安师番号,都是由袍哥组成。抗日名将范绍增和王铭章,也是袍哥出身。

袍哥中的三教九流,虽然鱼龙混杂,但推崇做人行事都讲究义字当先,在川渝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经典方言剧《哈儿司令》中"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樊哈儿名言,更是耳熟能详之语。
△王铭章

元元,金沙江边的小闲鱼,感谢阅读,期待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袍哥出现于明末清初,据说发源于郑成功委派陈近南在四川雅安创建的“精忠山”(社会团体,非建筑物),后逐渐演化为哥老会,又称“袍哥”。

袍哥作为一个地下帮派,组织严密,结构固定。

袍哥成员遍布各行各业,在所涉及的行业内还设有“公堂”(内设机构),亦称“码头”,有严格的活动规范和议事机构,通常涉及“外事活动”的行为,也称作“拜码头”或“请码头”。

袍哥成员按其职业和身份分为五个“高大上”的堂口,即仁、义、礼、智、信。

仁字号为士绅,义字号多为商贾,礼字号多为匪盗、地痞和兵勇,智字号多为农民和贩夫走卒,信字号就是写吹拉弹唱,搓澡工、修脚工等社会最底层劳动者。故有“仁字号一绅二粮,义字号买卖客商,礼字号又偷又抢,智字号尽是扯帮,信字号擦背卖唱”之说。

袍哥的宗旨是反清复明,与袍哥并列的天地会、漕帮业务相通,确切说漕帮和袍哥都是天地会的分支机构。

民国时期,天地会反清复明的任务已经完成,大多数转移到日本欧美发展,今天美国唐人街,日本银座等地还有天地会的办事机构存在,不过,在美国,他们被称作“致公堂”,在日本名叫“新番华人圈”,而在中国大陆,被称作致公党(八大民主党派之一,政协成员)。

最后共享一个冷知识:开国十大元帅中,贺龙、刘伯承都曾是袍哥成员。


另类文史


首先要解释一下哥老会。

哥老会,起源于四川和重庆,是近代中国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和影响都很大的一个秘密结社组织。哥老会在川军和湘军中影响巨大,对清朝末年的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哥老会同洪门(天地会)、青帮一样,都是下层群众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是民间秘密结社。

其次袍哥。

在四川的哥老会成员被称为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两种解释大致相同。袍哥会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名称,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袍哥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最后袍哥人家。

作为帮会组织人员,对自己的称呼。

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政府的严禁追查,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

中华旭晟转自网络

袍哥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在辛亥革命之后,它长期成为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袍哥会对四川社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迹。这一特点,是中国其他任何地区都从未有过的。


中华旭晟


四川的袍哥,是个组织不假,起源不详,袍哥组织在清末民国时期遍及四川各地,没有哪县哪乡没有袍哥的,袍哥组织机构分码头,即一地的组织,一地的组织总头目为舵把子,下面管事的称红旗大管事,负责码头之事,凡入袍哥的,无论贫富,都要交会费,凡入袍哥组织,无论你在袍哥组织中地位高低(最低的是小老幺)只要你是袍哥成员,遇事全袍哥成员都相帮。对外办事,须持舵把子名片,看各码头的舵爷卖不卖面子,在民国时期,最来钱的莫过于贩卖雅片烟,有名望的,有势力的大码头舵爷,发一张名帖,可通行千里百里,连地方政府,军队,土匪都要卖帐。但袍哥组织的规矩,逢山拜山,逢码头必拜!礼节不到,经过别人码头,人物皆无。你看过傻儿师长,军长,司令的系列电视剧吗?傻儿的经典名言,就是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入了袍哥,就是兄弟,讲义气,守规矩,不能贪生怕死!袍哥组织还是地方的调解组织,地邻有纠纷,不去找地方政府,反而去找袍哥舵爷断事,不送礼,只在茶馆开茶钱就行,谁输谁给茶钱,全凭舵把子一句话。四川的袍哥组织并不是统一的,各个码头,公口是独立的,利益冲突时会发生械斗,就跟军阀争斗一样。关于四川袍哥的事太多了,暂就写到这里。


神一样的碰磁坐不改名


我妈说她爷爷当初在渡口,是出了名的袍哥。于是最近找了本《袍哥》来浅读。其中介绍哥老会的暗语,很有意思。其中的大部分词语,老一辈的人还能常常说起,但是到了我们这里就消逝了,有点可惜。

在四川的哥老会的成员被称为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

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

之哥弟。两种解释大致相同。袍哥会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

云南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袍哥会发源于清朝初

期,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啸谈秘史


袍哥是说关羽,曹操赐关羽新袍,关羽把新袍穿在旧袍里。关羽不忘旧义的家话引起江湖人崇拜就称关羽为袍哥,袍哥不管排到哪一代都大爷,三爷的往下排就是没有二爷,二爷这个位子永远都是关羽关二爷的,有谁敢自称二爷就是冒犯关羽就只有死路一条。袍哥里面只要有小弟的官每天早上都要拜关羽。抗日时期在四川招壮丁时,袍哥大爷一报名手里弟兄们没二话都参加,最有名就是范绍僧范哈儿当年再大的官手里兵都叫他大爷,抗日战争战绩最大师就是就是范哈儿的师


摧毁萨德


在中国人的传统社会中,互帮互助,守望扶持,合作抱团,本来就是优良的传统。人与人之间,有多种形式的紧密关系。其中最铁的一种就是袍泽关系,即今天说的战友情谊。与子同袍,是男人精神的高尚追求。我相信,袍哥会的宗旨也是出于抱团御外,不应该把袍哥会定名为黑社会。


大老伍楚人


袍哥就是过去那些懒汉二流子,拉帮结伙去干些坑蒙拐骗,夺人钱财的事!是专干坏事的团伙,后来抗战了就被政军给收编了拉出去垫炮滚子当炮灰了,剩下几个没有死的就立功了,回乡了又继续当舵把子祸害乡里,解放后国家清匪反霸,多数被枪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